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9期2000年12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埋下第二個夢的種子

徐季玲

如果人生壽命以七十來算,那麼在我最年輕最熱情的四年雜誌編輯生涯裏只是短暫,而我慶幸生命中有那麼一段豐盛的饗宴。

曾在課堂上和學生討論人生和夢想,我問他們心中有何志願,可曾想過長大要做什麼?小學生天真浪漫,他們的心願不外乎警察、老師、醫生、科學家……;問及中學生時,他們臉上難掩一股股疑雲徬徨的焦慮。我說:「這輩子想怎麼過,要有所打算;考試、升學、就業都不會是你生涯規劃的絆腳石。重要的是,你要想清楚:你以什麼樣的生活態度面對自己的生命……」

是啊!你以什麼生活態度面對自己的生命?回想二十年前正值青少年,我也曾徬徨、迷惑過,直到我接觸到《青年團契》,認識了侯麗瑛姊妹。那位逝去卻依然教人懷念的編輯,有多少人為她歎息落淚,年輕短暫的生命裏,她把最美的獻給神,甘願做個文字工作者,在文字工作中犧牲享受──享受犧牲。而我,羨慕不已!(註一)

大學選擇中文系,學習文藝創作、採訪,期待自己雖然不是站講台宣教講道如傳道;但也能以文字為友,悠遊筆墨的創作天地。感謝主耶穌珍惜我這小小心願,大學四年我成績表現優異,畢業前已有出版社邀約,還有教授的推薦信函讓我擁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各大出版事業的職場。但我,依然羨慕侯姊姊的生命,那份感動從未消逝也未曾消減過。

在總會雜誌社當文字編輯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影響我後半輩子的重要種子。

《宗教教育》雜誌從雙月刊成長為月刊之際,我接下了這份工作,一個人編一本雜誌,月月出刊,其中的專輯、專欄策劃催逼著我不斷地成長。這是一本教育刊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豈是兒戲?我接得惶恐,做得戒慎戰兢,北、中、南三地奔跑,公路局國光號是我休憩之處。

對編輯、出版我內行;但對教育我卻是個門外漢,於是除了雜誌例行工作外,我花了好多時間閱讀並蒐集國內外的教育資訊,從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給的刊物中我接觸到青少年心理輔導、教師成長、教室管理。

也了解親職教育,父母成長以及各種教育的理論及學說;我開始關心所有的教育問題,孩子和父母、教師之間的關係……,最後,我告訴自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豈能兒戲?它──教育,真是個吸引人的「乳酪」(註二)!

婚後懷孕生產,諸多生活現實的景況無法讓我東、西、南、北,台灣走透透,於是我辭去《宗教教育》月刊的工作,回到了東部──宜蘭。

有時候學生反問我:「老師,您的夢想達到了嗎?」

嗯!學生問「倒」我啦!一陣短暫思索後,我肯定的回答他們:「達到了!」一顆顆晶瑩明亮的眸子望著我,期待我告訴他們:眼前這位老師究竟達到了什麼夢……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當文字工作者;另一個是當老師。曾經在雜誌社四年,全心全意的豐豐富富,生活過得緊湊但也精彩無比。離開編輯工作,但未曾歇下手上的紙和筆,到目前為止我還在寫,我也篤定自己:將來也必持續地寫,文字工作依然吸引我,教我戀戀不已。

今天,我站講台。教學是一份充滿挑戰又飽含趣味的工作,它讓我嚐到付出與收穫的辛苦和甘甜,我看到學生的成長──身量的長大、心智的成熟,而我嚐到身為教師者難以取代的喜樂。

在初、中級班的聚會中,我曾和這些青少年孩子們分享:這輩子怎麼過?我想就是這樣了!我清楚明白教育的重要,也願意肩負起這份責任。雖然我常憂心社會變遷迅速,許多同儕團體的價值觀撼動著主內青少年的心靈,也感慨教會對宗教教育的各項教學資源支援不夠;對宗教教育事工常關心有餘而行動不足;家長參與冷淡,而教員工作士氣低落,常有「不如歸去」之慨歎……

整個社會在衝擊孩子的世界兩極化,一個是犯罪率年年增高,犯罪年齡日漸年輕,犯案手法令人毛骨悚然、咋舌搖頭。另一個則是升學壓力、補習教育天天考試、天天補習的迷惘。心疼他們背負著如此矛盾、複雜的成長環境!何去何從?又豈是「九年一貫」、「幼小銜接」、「教改」、「多元入學方案」……等政策所能改變。

多麼願意主內家長引領孩子歸向真神,從信仰中尋找人生方向;又多麼盼望宗教教育教師重新得力,再次燃起那顆火熱的心──藉著宗教教育把快樂的訊息傳遞給學生,誠如主耶穌傳福音一般──我把大好的信息傳給你,在主裏,凡勞苦重擔的人都可以到主前來,主內的孩子是否能堅定信念──有信心必能在主耶穌那裏尋得喜樂、良善、平安和信實呢?

不論如何,我也將後半生奉獻給主,這輩子我將以文字工作和教學終其一生。這顆種子在十多年前擔任《宗教教育》編輯時埋下,而今我正耕耘讓它成長呢!欣逢《宗教教育》雜誌邁向新的里程碑,願神的靈帶領所有關心文字工作及教育的同工,也願神記念他們手所做的工。

註一:侯麗瑛姊妹,1978年-1982年間擔任《青年團契》編輯,因骨癌病逝,她所執著的文字工作從未因「癌」細胞的侵噬而歇息,一直到生命終點──1982年3月5日蒙主召回。

註二:「乳酪」是一種譬喻,可以比作人生命中最想得到的東西。可能是一份工作、人際關係、財富、健康、心靈的寧靜等。(《誰搬走了我的乳酪?》,Spencer Johnson著,游羽蓁譯,奧林文化事業出版,1999年)。

(原[宗教教育]178期,2000年12月號)


作者: 徐季玲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