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銘涵
在教會的歷史上看到,宗教教育不穩定,教會就不安定。傳統中,宗教教育目標即在造就下一代屬靈方面的智慧、責任和使命感;此目標在當前社會,因人心性退步,就顯得更重要。求主帶領,讓我們覺悟這件事。
目前由「數字」的統計上,表現出教員人數,學員人數和班別數目都直線上升。在教學上及各種活動中,很「多采多姿」,這裡面一定存有教員的用心,但願神記念。過去「宗教教育」的上課很單純,大概就是唱詩、講故事、畫圖、勞作、唱遊和一至二次的禱告會。
把前、後的情況若作個回顧,心裡就默默地沉寂下來。不知我們是進步,還是隨著時代潮流,扭曲了宗教教育本質?想起楊約翰長老的勉勵:「不要讓宗教教育的進步,只是教室的設備、佈置,或教學法。應引導孩童體會聖靈的同在,訓練孩童的使命感。」
最近又聽到許東霖長老在靈修會中,語重心長地指出近一代年輕人的信仰危機,期待傳道人牧會中要留心。在此也提出幾點,共同思考:
政策漸漸轉移
過去傳道、負責人、班負責常會勉勵教員多禱告,體會聖靈的工作,在服事中建立自己的信心,無形中對宗教教育教學的目標能夠維護,也確實聽到不少得聖靈,或信仰生活的體驗談。
或許缺乏變化,顯得有些呆板。在求新的用意下開始結合「民意」,慢慢地很多個案情況一直跑出來。在極力推行中,成果不彰。不得不加強組織,甚至增加規條。長久下來,在宗教教育上原本的精神、觀念,慢慢淡化。到現在教學目標被模糊了,宗教教育的政策被轉移,應該說「沒什麼原則」了。
職分須分別為聖
教員是一種教師的「職分」。
過去當教員,都是由職務人員慎重地遴選出來,尚未受聖靈的人不可能參加這項服事。教員的職分,在當時的青年心中有一份羨慕、敬重。
因著人不懂掌握組織,衍生出的複雜和壓力,而隨著時代開放的潮流,現在是只要有人,就趕快推他去做。要當教員變得很輕易,未受聖靈者參與的比率漸漸增加,並且視為學習做聖工的機會;不像過去,具有承擔聖工使命的精神。
在社會轉型、課業壓力增加的現實環境下,教員參加晚間聚會的比率不超過10%,幾乎可以說:教員都很少參加聚會;到會堂來,就是去教室,沒有排課就沒有來。在這狀況下,教員的「職分」被忽略,現在的教員很有才能,但「宗教心」、「一體」的涵養很低。
目睹今日宗教教育之衰微,素質日漸低落,為什麼「我們」還不著急?
教學風氣的省思
一、現在的青年不會唱詩
以前在幼年詩歌中就有不少讚美詩的副歌,少年詩歌本中也有不少簡短的讚美詩,很自然地,到了初、中級班就會唱讚美詩。
時代的風氣,趨於追求感性、可愛的氣氛。就把詩歌本放在一邊,自行印製許多歌譜。後來總會不得不改編,到現在中級班學員大多不會唱讚美詩。
為什麼我們要排斥平凡?為什麼不能靜下來體會讚美詩中詩歌的生命,而在教學中提出分享呢?豈不知,不同的聲音,表達著不同的生命?
二、現在的青年不會禱告
過去在幼稚班上課時,第一次是悟性禱告,第二次全班的教員會跪在兒童旁邊一起禱告,唸「哈利路亞……」;並且每季有二次的禱告會,禱告的時間都30分鐘左右。現在青教組不排禱告會的不在少數,就算有也只是10分鐘左右;下一代不會禱告,教會的信仰如何維持?
現在的青年沒有教會觀念,若問喜歡來聚會的舉手,人數就太少太少了。若問教會是什麼?大部分沒有人舉手,漸漸地,青年把教會當成活動場所、交誼廳。
原本增加活動的用意,是為了促使信仰生活化,但一直沒有人在其中引導;而活動的內容又漸物質化、俗化,隨電視綜藝節目的方式走。若願將「教會」這二個字放在心裡,歷史證明,聖靈會漸漸帶領的,為何不去好好思考?
隨著環境的改變與需要,學員上、下課大部分都被接送;沒有接送就不來聚會成了理所當然,心中也不會不安,相對之下,主動參與聚會的意願降低。
存在崇拜中幾個很基本的動作,都在時代的風氣中扭曲了。目前社會現象,因為人心性的墮落,呈現許多問題,而顥明出宗教信仰的重要,但願社會這個經驗,能引起我們再思本會的宗教教育。
結語
看起來問題好像很嚴重。感謝主,若回顧教會歷史,則發現解決之道不複雜;為此,區負責一直勉勵「火車頭」要站起來主導聖工。我們的改革是精神的問題,不是物質。就近代的歷史而言,也可以說:不是策略,也不是規條。
面對這些問題,區負責期盼大家檢討自己的事奉精神,與神的信靠、交託。將信仰結合聖經,取得靈修的方向。不要忘記我們是屬靈真教會,凡事取得合乎教會的方式,表達在服事上。一定會看到聖靈引導的方向,不至於只是呼口號,甚或人跑到神的面前。
教會是一體的,所有的聖工,彼此間都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宗教教育工作,在整體聖工的安定和發展上,具有絕對影響力。
神在時代的動工,已漸顯明,體會神應許在聖工上之恩典,蒙福的是誰?無知的財主,豈無能力?願我們再次思想原有宗教教育目標,敬重自己職分,在時代中取得「兩全其美」。
(原[宗教教育]163期,1999年9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