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薩迦
幾年前總會教牧處出版了兩本畫冊,一本是《創世記》,一本是《出埃及記》。這兩本畫冊的出版令我欣喜若狂,如獲至寶。那時老大三歲,我還在遲疑該不該拿出此畫冊給她……。鮮豔的紅色封面、一艘大船,好多動物聚集,每一隻動物歡歡喜喜登上「大船」,還有其他的動物排隊呢?這是一幅多麼熱鬧的場面啊!深深吸引住孩子的目光,扣緊了她的心!
「媽媽,這是什麼?我可以看一看它嗎?」孩子嬌嗔地期盼我許她一個「可」!
我沒有拒絕,一本八開大的畫冊讓她抱在懷裏,跌跌撞撞地不好走,只好索性坐在地板上翻開來一頁一頁地「讀」起來。也許是畫的內容生動活潑,讓她頓時忘了媽媽──我的存在。
好一段寧靜的時刻,偶爾歇下手邊的工作偷偷瞥她兩眼,她依然陶醉在那本畫冊裏。
「多加,故事書好不好看?」(筆者按:當時孩子還小,所有給孩子閱讀的圖書出版品我一概都稱為故事書。)
「嗯!好看!」她回答我,但眼睛依然盯著圖畫,手不斷地在圖片上比比劃劃。
「妳知道那是什麼故事嗎?」
「不知道!」她搖頭回答我,不一會兒接著說:「媽媽,妳講給我聽。」
我走向她,坐在她身邊,翻開──「哇!好漂亮的小姐!」
* * *
第一次翻開畫面呈現伊甸園的景像,這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定睛「閱讀」,有山有水,有花有樹,蝴蝶穿梭在園子裏,一眼瞧去不難感受到伊甸園內的自然寬廣和幸福快樂。
這一本畫冊全部以線條呈現,線條有粗有細,流暢細緻,能充分掌握故事背景。又能賦予圖畫人物生動、自然的表情,畫得很美、很吸引人,最動人的是──圖畫能說話,很容易引導孩子藉著圖來說故事。
圖畫是故事最佳的代言人,藉著圖為孩子開啟另一個說話的空間,親子的話題雖然數不盡,但說聖經故事也是另一種互動的趣味,這兩本畫冊為我搭起說故事的橋樑,藉著它,我和孩子有說不盡的話題,她從畫中提出一連串令你想像不到的問題,她也創造出屬於她自己的「兒童聖經故事」,她看著圖說故事──自我陶醉般的,用她自己的語言說她明白的故事片段。
欣賞孩子說故事也是一種趣味,僅管他使用的詞彙少,句子不夠完整,語意表達不夠清晰,或者故事情節顛三倒四,但,這是他語文發展的必然歷程,在這說話表達和練習的過程中,父母是最佳的引導者,由於您的參與,孩子的詞彙勢必由少而多、由淺而深、由含糊而清晰,因不斷地練習和矯正,表達能力也將更精練純熟。
拿出這兩本畫冊,您如何向孩子「故事開講」呢?以下幾點經驗分享供您參考:
一、 先「閱讀」,彩色筆放一邊
這兩本畫冊全以線條呈現,並且留著彩繪著色的空間。許多人翻開它直覺上總是和坊間販售的著色畫沒兩樣,因此拿盒彩筆就讓孩子自行著色。其實不然,有專家學者指出:幼兒的繪畫知能發展從塗鴉開始──那種大肌肉的運握發展,創造力的起萌,兒童心理、情緒的協調和宣洩,因此,太早讓孩子著色畫往往會扼殺他們的創造力,對他們的欣賞、創造和感受力……等美術教育上並無顯著的幫助。因此,我建議您:拿出畫冊給孩子「欣賞」、「閱讀」,但暫時收起您的彩色筆。
二、 欣賞圖,看圖畫在說話
同孩子一塊欣賞圖,看看圖畫在說些什麼?父母可針對圖畫內容提出問題,以問答、聊天的方式帶入故事主題。例如:「你看到什麼?」「這裏有什麼?」或者伸出您的手指頭直接點出圖畫中各個角落,哪怕是背景圖或主題人物,針對他們的表情、動作提問題,引導並鼓勵孩子發揮想像力去猜想故事情節、因果關係,例如:「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他這麼快樂?」「他的樣子怎麼了?猜一猜發生了什麼事?」在真正的故事還未公布前請允許孩子有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聯想和答案。
「該隱殺亞伯」(《創世記》圖四)這幅圖:一個人(亞伯)逃走的樣子,臉上佈滿了驚慌和恐懼的神情,為什麼他這麼害怕呢?連右上角的那隻鳥也驚恐不已呢?
後面那個人(該隱)手持一把到刃,一副憤怒仇恨的臉「追殺」著前面的那個人。您可以問孩子:「他怎麼了?」「他手裏拿什麼東西,想做什麼?」您也可以用手指點點圖中兩人,問:「他看起來怎樣?為什麼這麼害怕?」或者「這個人怎麼這麼生氣?拿刀子做什麼?為什麼要殺人……」
您還可以進一步問孩子:「如果有人拿著刀子追著你,你怎麼辦?害怕嗎?」
又如「以掃吃紅豆湯」(《創世記》圖十)這幅,兩兄弟迥異的個性及模樣刻劃得清晰明確,兩個微笑的臉,心中各懷「鬼胎」──一個累昏了,開心著要到了紅豆湯;一個則暗喜騙到了長子的名分。針對這幅圖,您可以問:「有沒有看過雙胞胎?是不是雙胞胎都長得一樣呢?有沒有雙胞胎長得一點都不像?」
看著這幅圖,「他們長得怎樣?」一個好斯文像好人;一個看起來好「粗魯」的樣子,您可以問:「他們長得一樣嗎?」孩子一定會說「不一樣」,這時您可繼續問:「哪裏不一樣?」
從圖中顯而易見以掃的模樣羽絨絨的,頭髮一絲一絲捲曲像毛蟲,手腳也是一撮一撮捲捲的像毛線……,這對雙胞胎兄弟截然不同,畫中把聖經中對他們的長相、個性拿捏得十分準確。
透過畫表的詮釋,呈現給讀者的印象便十分生動且令人印像深刻。「他手裏拿什麼?」手指著圖畫中的雅各,信不信?不消片刻孩子小腦袋瓜就開始思想碗裏的東西:飯、湯、水、麵……,不一會兒所有能用碗裝的食物都將一一從孩子的口中跳脫出來。
「為什麼他想要那碗湯呢?」再指以掃問。這又將是另一個想像空間的擴展,孩子可能會說:「他餓了!」「他渴了!」「看起來很好吃!」「他很愛吃,看到東西就想吃……」這時您可以說:「沒錯,他累昏了,又餓又渴,可是,為什麼他累昏了呢?猜一猜他剛剛做了什麼事?運動、爬山、工作、郊遊、打獵……」
* * *
筆走至此,您是否覺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情形呈現在您和孩子之間呢?我們曾因孩子一連串的「為什麼」而厭煩,然而此時刻,您的孩子卻因您「刻意」地發問而馳騁在寬廣的想像空間,他因著你的問題而享受「猜想」的喜樂。
(原[宗教教育]177期,2000年11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