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4期1999年9月)
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學員吸收不多,效果不佳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留言板


※講了半天,好像都聽進去了,隔週再問,卻好像從沒聽過似的,真令人洩氣!

※準備了一大堆,學員連基本的東西都記不起來,真懷疑自己這麼做值得嗎?

※重質不重量,讓學員有深刻印象最重要!

※雖然大部分學員都忘了,但只要有一兩位還有印象,就覺得課沒白上了!

※一回生,兩回熟,耳濡目染之下,日後自有所成,不需太擔心。

※記不起來沒關係,使他心中有敬畏神的心就夠了。

※善用教具,多讓學員有表達機會,效果不錯喔!




宗教教育系年末檢討會已近尾聲,桌上的零嘴也吃得差不多了,有的人更開始收拾東西,主席最後詢問大家是否還有意見?少年班班負責佳玲突然冒出一句話:「我總覺得雖然少年班的老師很盡責地教,學員也聽得津津有味,但好像一下課,就全部忘了一樣,怎麼會這樣呢?」

佳玲話還沒講完,中級班班負責柏軒就插進來說:「上課能專心聽就很不錯了,有空你來看看中級班,大部分學員上課時都低著頭,不交頭接耳或傳紙條就很好了,到底聽進去了多少,也搞不清楚,講也講不聽,這才是莫可奈何呢!」大夥原本要離開的心突然被這一問一答又抓了回來。初級班班負責恆謙接著說:「少年班已教得不錯了啊,佳玲妳要求太高了。

像前次上課時,我要學員講一下約瑟的故事,沒想到剛從少年班升上來的國彥講得比二、三年級的都好。」佳玲不好意思連忙澄清:「沒有啦,大概是正好他們演過這話劇。」 主席看看手錶,這次的年末檢討會進行還算順暢,離預計結束的時間還有十來分鐘,心想這也是個好問題,便問一下幼年班班負責思潔的看法。

她說:「倒沒有特別注意學員的學習效果,反正就利用上課時能教多少就算多少,但我發現學員程度差別滿大的。據我私下了解,程度好的,倒不是比較聰明或在校成績較為優秀;而是家長會關心小孩在教會的學習狀況,或平常在家即常接觸聖經故事。」

念大學的偉德附和說:「對!我看過一本書,書名是《讀書方法》,裡面提到遺忘曲線理論。大意是說記憶消失得最厲害的時間是在研習後數小時之內,隨著時間過去,遺忘的速率也逐漸緩和下來。因此與其花60分鐘反複背誦,不如分成三次:每次20分鐘,而中間都間隔12-24小時。

這也是臨陣磨槍型的人考完就忘得差不多的原因;而平時循序研讀的人,就能深入腦海,不會忘得那麼快。所以最理想是回家後由學員說給家長聽,光靠老師課堂上講,隔週一定會忘得差不多了。」

小孩都已是高中生的翠雲姊接著說:「由家長複習的確是個很理想的方式。但據我了解,並不是每個學員的家長都有時間或意願來督促自己的小孩;有的家長認為每週來上一兩個小時宗教教育的課,就已足夠了。

所以不可完全寄望家長配合以提高學習效果,有些授課技巧可使學員對上課內容印象更為深刻,或許大家可以討論一下。例如剛剛提到的演話劇,其實再怎麼專心聽,效果都不若自己準備之後上台講一遍來得好。

演話劇正有這種效果,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國彥能將故事講得比較好的原因,當然不可能每次上課都採用這種方式;但多給學員有發表的機會,的確可提高學習成效。像剛剛恆謙所提讓學員來講故事,就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聽完翠雲姊精闢的見解,大家不禁點頭稱是,但要大家再提出其他技巧,似乎一時之間還想不出來。主席看著躲在角落的新任教員鴻恩,整個開會中都沒發言,就示意請他發表一下當教員的心得。

突然被點名的鴻恩似乎有點惶恐,但不愧為下一代宗教教育棟樑,他稍為整理一下情緒後鎮定地說:「剛開始上課時的確相當緊張,一直擔心太早把課講完,還沒有時間思考學員學習成效問題。

但我發現使用適當教具或以學員感興趣的東西(如卡通人物)來輔助,不但可得到學員共鳴,引發迴響,課後學員還圍著我,七嘴八舌要和我分享。我想這應可使學員有更深刻的印象,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可以比較容易填滿上課時間。」聽了鴻恩幽默的談話,大夥不禁會心一笑。

主席看氣氛相當不錯,心想打鐵趁熱,讓大家再多討論一下,就說:「剛剛大家提了很多寶貴意見,但好像比較偏重兒教組;對於青教組的學習成效如何呢?可否請中級班班負責柏軒再說明一下。」

中級班班負責柏軒說:「他們能來參加中級班就很不錯了,同年升上來的同伴有的忙著打工賺錢;有的忙著補習;有的在念夜間部;能抽空偶而來一下,就相當感謝神了;有的更明白表示以後都沒有辦法來了。教員對學員的影響力畢竟有限,若家長不能配合,實在也「莫法度」。也就因為有些人出席不穩定,再加上他們原本程度就參差不齊,造成中級班學員程度差距甚大。

在教學上是有點困擾,課若講得淺顯點,程度好的興趣不大;課講得深入些,程度差的,聽不太懂,興趣缺缺。加上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點叛逆性,如果還板起臉來要求太多,恐怕只會得到反效果。

所以上課時的情況就如我剛剛所說的了:雖然有的人上課看似不專心,但你講的他有的會聽進去,問問題沒人回答並不表示他們不知道。青教組與兒教組差別在此,兒教組是搶著回答問題;青教組是懶得回答問題,所以要掌握他們的學習效果,真的有點困難。」

同在中級班任教的文中補充說明:「因為青教組課程,已不是以故事性為主體,若不是有心查考,上課內容很難吸引學員注意力。以他們年齡層及上課內容也不太合適由家長來協助複習,所以如何讓學員有較佳的學習成效,的確比兒教組困難。

如果課程沒有按次序上,接近季末時,哪些課還沒上過,還真會考倒他們呢!所以有時候,只求自己盡力即可。」

「話雖如此,但講故事比較能引人注意,這倒是沒有年齡層上的差別。所以課程開始時講個笑話,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配合課程內容穿插些小故事,聊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流行,都可多吸引他們的目光。

用不同方向,不同說法,不同形容詞來講述同一件事,都能加深學員印象。另外,應給學員適當壓力,在外在環境壓力下,才能激發學習潛能。

所以如果問的問題沒人回答,不妨用點名的方式請他們回答,一來可凝聚他們的注意力,也可稍稍了解其想法及程度,再因材施教。」在中級班當「客座」老師的翠雲姊提供了她個人在中級班上課的經驗。

接著由外地來此念書的偉德提供了他在原屬教會中級班上課方式:「中級班老師認為中級班學員應有主動學習的歷練,因此提供了相當大的空間讓學員來安排自己想上的課;有些還讓我們自己輪流上台講課,教員再於適當時候做補充說明及講評鼓勵。

總會所提供的課本教材只是參考資料之一,上課內容不應侷限於課本教材。生活即教材,教材即生活,是老師當時所強調的。我覺得這種方式反而能誘發學員的學習動力,感覺很不錯。」

主席看看時間差不多該結束了,就請教務負責人宋叔叔勉勵大家一下。宋叔叔說:「我再補充一點,剛剛曾提到家長配合的問題,我想應該在平時的成人聚會中加強對家長的教育工作,小孩的宗教教育,不是一個禮拜在教會上一次課就夠了,更不應以為那是教會的責任,家長就沒有任何責任。

另外,對打工、補習影響學員上課的問題,家長應強力介入,不應聽隨學員意思,我將協調一下領會人員,在成人聚會中多加強這方面勉勵。」

聽到教務負責人這麼重視及支持宗教教育,大家頓覺士氣大振,在隨後禱告中感到聖靈格外充滿。

(原[宗教教育]163期,1999年9月號)


作者: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