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2期2000年5月)
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十二歲的耶穌

三、四月的春雨滋潤了大地,禾桿上的麥穗也吐露出芳香。那一年逾越節的主耶穌,恰如初熟的麥子要獻給神,因為祂正好十二歲,從此必須負起律法的責任;於是祂和父母按著節期的規矩(申十六16),一同上耶路撒冷守節了。

《路加福音》的作者,特別記載主耶穌生平頭一次的守節。故事的高潮推向在返鄉的眾多人群中,耶穌不見了;那時為人父母的表現,和主耶穌如何以「父事為念」的態度,詳實地陳述出來(路二41-51)。這一段童年主耶穌的故事,也就成了今後眾多家長和孩子們,所立志、所學習的對象。

*** ***

聖經上記載:「每年到逾越節,祂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這是主耶穌的父母在信仰上美好的示範,使得孩子自幼耳濡目染──「必須善盡對神的義務」。因而當主耶穌十二歲時,即相當執著所應負的責任,在聖殿裏和老師認真地學習律法,而以父事為念。

孩子的可塑性、模仿能力極強。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來說,所要學習的課題,大部分來自於父母的教導,誠如經上所記:「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因此,所能給予孩子的無價資產和最好的學校、課本,就是讓孩子知道對神的態度,所以父母當偕同孩子到教會,使之有正確的信仰觀念(參:創二十五31-34)。

*** ***

「過了三天,就遇見祂在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老師的用心、耶穌的專心,這是一幅良好的教學畫面。有些孩子們求知慾很強,老是不斷地發問,其實這是好奇心使然,也是短暫性的;這時老師耐心、用心地講解,取得信賴是很重要的。

由於一問一答的結果,使眾人希奇耶穌的聰明和應對。換句話說,小孩的教育多用啟蒙方式,少用填鴨式的教學,使之「多思考」和「肯表達」,進而發掘、培養潛能,如此才能明白孩子的資質,而施予必要的教學方式,以臻達到教學目標(參:約六3-14)。

*** ***

當耶穌的父母在返鄉途中,赫然發現孩子不見了,那種遍尋未果的緊張和焦慮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於是在惦念、忐忑不安的心情下,走了三天的路才找到耶穌。然而,看到耶穌的那一幕是什麼呢?是「所處的環境」和「誠心的態度」及「聰明的應對」。

父母時常為孩子操心,這是天性也是必然的。今天的校園暴力、不良場所的泛濫,容易使單純的孩子走了樣,這是家長的憂、孩子的痛;然而有一種不用家長操心的事情,就是鼓勵孩子接受宗教教育,多到教會來參與聚會,藉著聽道、禱告的互動,厚植信仰的能量,才能使孩子健全而面對挑戰(參:詩二十七4-6)。

(原[宗教教育]171期,2000年5月號)


作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