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施毓琳整理
我的小孩自從上了國中以後,就不再喜歡參加晚間的家庭聚會,每次都要三催四請的,還不見得有效;年紀愈長,推拖的理由就愈多,眼看家庭聚會都快變成中老年人的聚會,真是令人擔心哪!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我的孩子喜歡參與家庭聚會呢? 憂心忡忡的李媽媽
親愛的李媽媽,收信平安:
乍見您的來信,心底隱隱地昇起愧疚,因為自己也是屬於家庭聚會外的遊離分子之一。事後平心而想,並和小組同工作了一番探討後,將此一現象之原因及或可改善之方法回覆與您,希望對於您所提出也是教會普遍存在的問題有所幫助。
現在家庭聚會的形式,多以查經為主,並且是逐章式的探討。這樣的聚會方式並不是不好,只是當中似乎缺少了些什麼,而無法吸引青年參與。以下是我們歸結出的原因:
一、無法吸引青年參與的原因
1.沒有好理由引起參與動機
相信您也發現,現今的青年自我中心較強,也較有自己的主見,若是要請他從事某件事情,必須給他一個「好理由」。何謂「好理由」?就是和他切身有關、能引起他的興趣、增加其自我肯定及價值的充分理由。
目前的家庭聚會,若是單以聚會的方式(查經)或強壓式地告訴青年:「因為是聚會時間,所以非去不可!」光是這樣的理由,無法成為青年參與的動力,因為現在的青年(大專生以上)大多有所屬的團契或宗教教育班級,而查經的課程也是必備的課程,所以青年們心想:「反正一樣是查經,我又為什麼非去參與家庭聚會不可,那段時間拿來作其它利用,不是更好?」
2.疏離感作祟
現今的社會,升學主義盛行,許多的家長、孩子都怕學業趕不上,而成為社會的出局者;於是補習風強烈襲捲了每個學子,甚至現在的小學生就得在窄小、通風不良的教室裏,渡過其黑白的童年。
補習時間一定都是在晚間,就算不用去補習班,往往也有一大堆的功課等著他們,課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一直要到上了技職學校或大學,才能稍稍得到解放。而到了這時候,別說是家庭聚會,就連平常晚間聚會的會堂對他們來說,都已經相當陌生了。
3.聚會的氣氛
目前在家庭聚會的查經中,往往過於著重在字句的解釋,所討論的議題,也過於偏重聖經的知識與分析,於是分享與討論的互動,往往呈現膠著,凝滯的空氣最後只好以「阿們」作結;或者在討論的議題上,無法切合青年的生活層次,而與會者的年齡層差距過大,沒有共通性的話題,坐冷板凳的感覺油然而生,整場聚會下來,只有以「枯燥乏味」四字作註腳。
4.形單影隻的孤寂
人與人之間的熱力會互相感染,但若只有一個巴掌要拍響也難。
在家庭聚會的場合中,因為種種因素造成會出現的年輕人大概就是接待家庭的孩子,或者被安排到領會的青年,於是能聊的話題有限,那種熱力不但無法感染,甚至還降了溫。在此惡性循環下,若不是因為被安排工作、或是在自己家中,要他們參與,還真是難!
5.沒有為家庭聚會騰出時間的計劃
綜上所述之原因,使得青年在規劃自己的時間時,壓根兒就沒想到還有家庭聚會這件事,自然也就不會列在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中了。
二、家庭聚會的功能與立意
在談解決的方法之前,我們必須先探討家庭聚會的功能與立意為何:
1.雙向或多向交流的造就
在一般的講道聚會中,都是以一對多的方式進行,很難達到互動和交流,而家庭聚會正好可以補足這一個層面。
透過家中溫馨的陳列及氣氛,再以圍坐的方式進行,每個人都可以針對討論的議題發表與分享,達到雙向或多向交流的造就。
2.面對面的探訪與關懷
俗話說:「見面三分情」。人與人之間最良性的互動,就是見面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的交流。
對於平常較少參與聚會之家庭,除了可以藉機認識其家庭成員外,更可不著痕跡地作訪問和關懷的工作,使其感受到主內一家的溫暖和愛心,不致與教會產生陌生的疏離感。
3.享受主內一家的情誼
這裏提到的情誼非關物質,換言之,情誼並不是在比較會後茶點的豐盛與否,而是大家在會後圍坐一起,聊聊近況、分享見證,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藉著分享,讓彼此的信仰溫度在不斷摩擦下,產生熱力,增加奔跑天路的腳力;亦可在同靈軟弱之時,灑下及時雨,互相代禱、扶持,切實感受到不孤單的溫暖情誼。
三、如何凝聚青年的力量
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做,才能為家庭聚會凝聚青年的力量呢?
1.家庭聚會意義的灌輸
如前所述,家庭聚會有著很重要的功能,透過家庭聚會,我們可以實踐像使徒時代教會中一體的觀念。
這樣的立意與功能是必須教育給青年的,讓他們能將其內化,成為引起參與動機的好理由。
2.增加其責任與使命感
在知道家庭聚會的意義後,我們還可以提供青年反向思考的刺激:「就因為聚會的氣氛冷淡,所以才更需要你們的投入。」
教會也可以更積極地結合青年的力量,將他們分組安排到各個聚會的家庭,對於該家庭中較少到教會的青年,也可適時地從事關懷的工作。
3.訓練青年擔任領會的工作
大多數的領會者都是教會中重要的事工人員,聖經道理的豐富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氣氛都趨於沉悶,這在家庭式的聚會環境下,實屬可惜。
其實教會可以利用家庭聚會栽培領會人員,訓練青年從事領會的工作,負責家庭聚會氣氛的營造,教會可另外再安排一位長執、傳道、負責人或平常有擔任領會的弟兄姊妹,從事輔導的工作,互相協助、搭配。
對於家庭聚會中領會的人員,教會可先將他們聚集起來,把查經進度查考、討論一遍,取得基本的共識,掌握主要精神,再設計切合生活的討論議題。
4.討論議題的設計
在討論的議題中,儘量能夠多方考量,讓在場的與會者都能發表看法。並且查經儘量不要在字句上鑽研,重點可放在大家感興趣的話題,使討論的氣氛熱絡,就算查經的進度無法達成,也值得捨棄,因為在家庭聚會中,旨在雙向交流的互動,否則就失去家庭聚會的功能了。
5.發揮同儕的力量
若是被安排到從事接待的家庭,父母可以將邀請的工作交由家中的青年負責,由他去邀請同伴共襄盛舉,讓青年可以或多或少地接觸家庭聚會,才不會愈久就愈生疏,而漸行漸遠。
以上是我們針對您的問題所作的回覆,希望這封回函對您及教會有所幫助,讓青年逐漸回到家庭聚會中。
頌 以馬內利
主內關心您的教員敬上
|
|
|
|
作者: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施毓琳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00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