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黃銘芸整理
詹媽媽來信問道:
我的孩子小學三年級,長得高壯,嗓門又大,在教會的聯絡簿上,盡是愛講話、動作粗魯影響其他同學……等「罪狀」,問他怎麼回事,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在我看來:孩子的父親尚未信主,另一方面是有時孩子覺得好玩,或者是為引起老師及小朋友的注意。請問身為媽媽的我,我該怎麼辦?
哈利路亞,親愛的詹媽媽來信平安:
讀完您的一番敘述,看得出來您的確身心俱疲;就一般親師懇談的接觸經驗而言,家長大多是處於被動地位,只是看看聯絡簿、通知單,老師和家長實在難以建立互相信任且彼此關切的進一步交通。而您急於想更加了解孩子在教會的表現,人際關係的互動,這種溝通的動機,正是與老師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希望老師能夠瞭解形成孩子負面行為的原因,獎懲分明,才能取得家長與孩子的信任。
通常個性沉靜的老師,和家長初步接觸時,也許會不自在;建議您可以用非正式的閒聊方式,主動提供孩子在家的活動狀況,以及您對孩子所作的觀察,使這樣訊息分享成為愉快、積極的經驗,讓老師愈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與習慣,就愈能理解他在教會的行為所蘊藏的含意,縮短老師摸索的時間,同時也減少孩子面對環境的挫折感。
孩子父親的信仰,短時間內也許並不易改變,但是母親和孩子可以藉由不斷地代禱,以及正確教導孩子敬拜真神的態度與智慧,鼓勵孩子參加兒童聚會敬拜神,和教會裏的孩子和睦相處,言行舉止不要過分誇張,處處與朋友互相禮讓。同時也讓孩子相信老師是一位可以信賴且幫助他的,並協助孩子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若是老師管教孩子的作法與方式與您有出入,請勿在孩子的面前批評老師,本著誠懇客觀的態度向老師提出,先釐清事實真相,清楚狀況後,或者提醒老師注意,使得問題能夠儘快解決。
其實,有些孩子嘴巴較甜,做錯事只要向老師撒點嬌,老師自然就不處罰;而且很聽老師的話,正因為孩子在乎老師的看法、需要老師的認同,所以老師的一句話,往往可以勝過父母說的十句呢!因此家長和老師間的關係,應該要反映出孩子的需要或不足,如果雙方能時常聯繫,並且坦誠又有良好的溝通,對孩子而言,這是極大的福祉呢!請記得:不可先要求別人對我公平,而是應該自我反省、自我調適,再加上詢問的技巧,愛孩子的立場才不致造成老師的困擾,如此一來,相信一定是雙贏的良性互動了。願神幫助妳!
(原[宗教教育]170期,2000年4月號)
|
|
|
|
作者: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黃銘芸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00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