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89期2001年10月)
主題特寫:山輔工作簡介

王安智、黃筱喬、高偉舫

前言

山地暑期輔導活動(以下簡稱山輔)顧名思義乃是指在山地教區利用暑期所舉辦之輔導活動,自1984年開辦以來,至今已有18年的歷史。若要探究18年來山輔工作的推行與成果,仍有必要先回頭看山輔存在的目的:為什麼教會舉辦的是「山地暑期輔導活動」,而非「平地學生輔導」,或者「全台青教組學生輔導」?可見山輔所想要面臨的問題,並不單單只是學生的課業,或是生活、信仰中單純的成長或感動而已。那山輔究竟是什麼,又在做什麼呢?

山輔到底是什麼

她從哪裏來?

追溯山輔工作之源起,需自1970代年雙連教會訪問桃園縣復興鄉上巴陵教會始。當時上巴陵教會的信徒及長執負責人,向雙連教會來訪一行人吐露對子女教育問題之重視、期望與殷憂。為期兩個月漫長的暑假,學童賦閒在家,父母則因正值農忙採收水果季節,無暇照顧子女課業,且乏人教授生活知識之教導,故學童於暑假期間愒歲玩日,荒廢學業,而使教育素質遲遲未能提高的後慮。

雙連教會聞此種種,乃當面應允,往後暑假邀集同靈至上巴陵教會進行課業輔導;學期中則改在大溪(學生中心)繼續輔導。

山輔轉型期

1984年,大同教會訪問上巴陵教會,從駐牧之吳清順傳道口中獲悉此事,經討論後,欣然答應協助暑期輔導事工。且於該年暑假將山地暑期輔導正式遷移至大溪學生中心舉辦,該年之暑期輔導亦以大同高級班之大專學生為主體支援山輔工作,為期六星期,不同於以往的課業輔導。

1986年,正式成立『山地學生中心暑期輔導活動籌備小組』,統籌策劃所有活動,並正式建立輔導員招募甄選之制度,及一切檔案文書處理之制度,至此,山輔制度乃初見雛形。1987年,同時開辦東勢及埔里兩處學生中心之暑期輔導活動。而1991、1994年,分別開辦東南區成功班於成功教會與東北區暑期輔導活動於碧候教會。

1996年,鑒於中南區鄒族學生的暑假無人照顧,因此開辦阿里山鄉之暑期輔導活動於樂野教會。

1997年,有感於花中、花南小區至南澳鄉距離遙遠,學生返家及老師家訪皆深感不便,因此於東北區再增設一山輔班級,招生對象為花中、花南小區之國中生,地點於花南小區卓溪鄉的山里教會。

山輔在做啥?

山輔表面上確實是由學業輔導、生活輔導、信仰輔導三個面向所組織起來的,當一個山輔班級的同工運作良好時,所展現出來的成果的確可以讓人稱羨,甚至連平地區的爸爸媽媽都想讓小孩來參加山輔。但是筆者卻不認為,山輔的成效評估可以也很單純地只從這三方面進行衡量。

愛與生命的希望工程

1999年出版的《山輔工作白皮書》(註 1),其序言以《一項愛與生命的希望工程》(註2)為名,其中一段提及:「……,主人盡意,來客盡歡,送往迎來之後,原住民社會的深層殷憂,諸如青壯年人口外流、青少年傳統道德與信仰之根基脆弱、原住民學子在經濟壓力下升學與就業的徬徨、面對社會時尚潮流衝擊之撤防、XY世代金錢價值觀之物化、傳統部落型態與家庭結構之崩解與重組……等等問題,不僅依然存在,也可預見無法於短期內獲得紓解與診治……。」筆者以為,這些才是各種面向輔導所構成的表面之下,山輔工作所真正要關切的議題所在。

評價山輔真正價值

因為山輔真正所要關切者在此,所以平地教區,或者全國青教組,並不需要「山輔」;而我們本不該用諸如「山輔過後的學生課業表現是否比沒有山輔過的學生來得好」、「山輔之後學生的生活表現有沒有進步到可以看得見」、「山輔老師在教學上到底專業與否」、或者「山輔有沒有縮短原住民學生和平地學生在學習上的差距」等論調,來衡量山輔工作的成效。我們或許可以反過來想,如果今天沒有山輔,原住民學生獨自面對如上所說的這些大環境的衝擊時,能夠站立得住的,還有多少?如果答案令人憂心,則山輔工作的成效和價值也即在此。

看見山輔的心

當然,山輔無法改變整個大環境,但是山輔可以改變的,是每個學生在面對這樣大環境時,所持有的心態。透過山輔的訓練,我們希望讓原住民教區的孩子們,知道讀書的重要性,知道在他們仍封閉地活在林間海濱時,這個世界正在做些什麼,並且知道無論自己遭遇何事,身處何處,主耶穌都能做自己隨時的幫助。如果能讓孩子在這幾方面改變心態,我們就可以期待,當一個多月的相處結束,孩子又要重新獨自面臨那破碎的家庭、缺乏年輕人加入宗教教育的教會、競爭力低弱的學校、父母長輩充滿未知變數的經濟能力、未婚生子的兄姐同儕,和離譜得可以的變調流行時,會有不同於以往的表現,而能夠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之中,依然在最終開出美麗的花朵。

讓山輔同工們覺得惋惜的是,並非每個山輔的孩子,在生命的戰場上都獲得勝利。在他們之間,也仍有人流失了、誤入歧途了、奉子成婚了。但是我們依然慶幸,山輔這張網雖然薄弱,但卻在原住民社會的破口上挽救回許多孩子,甚至讓相當程度的學生們有了自省的能力,讓他們可以自己願意向學、自己立志為主做工。

18年來,許多初期的學生都已長大,在早一輩原不敢想像的大專院校就讀(註3);近幾年來,往年的山輔學生參加甄選而成為新生代山輔老師的例子不勝枚舉(註4);山輔學生在就業之後留在自己家鄉,並且為教會服務的比例較以往升高,甚至也已經有山輔的學生報考總會神學院,預備為主獻身(註5)。十多年前的耕耘在今天開花結果,這也讓目前仍在線上的山輔同工們,有了可以期待的理由。山輔工作的推行成果,或許就可以不證自明:在大環境依然惡劣,教會也無力顧及青少年的各方面發展時,山輔只要順利存在,就有功效,就能或多或少地從學生的心理面填補那難以估算的破口。

而更值得感謝的是,山輔工作18年來,所要面對、關切的雖然沉重,但在累積近四、五百名的新舊同工共同努力下,依然發展出了相當有規模的制度與傳承。如今,總會教牧處從臨時編組的「學生中心暑期輔導活動籌備小組」演變而成的「山地輔導事工小組」已經卓然有成,而山輔七個班級所累積下來的輔導資料也已經極為豐富。

山輔和別的山地服務隊的不同

山輔更提供了教會大專青年一個極好的奉獻機會。目前組織最為完善的大專院校服務性社團,出隊服務多不超過兩週,救國團、山親等專業性組織所培訓的隊伍,也多半是一個月以內的短期、遊戲性、或課業性、非定點服務的內容為主。

反觀來看,山輔的指定課程包括:社區清潔服務,實踐「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之真意,體認耶穌「當愛你的鄰舍」教誨,教會信仰生活能與社區相互認識。並讓社區居民對本會有一客觀而善意之認知,對山輔工作亦有助益。體驗課程、人生行板──生活戲劇課程,藉體驗和戲劇演作方式之吸引力、震撼力、說服力,將觀念與認知植入學生腦海中。希望運用「同理心」,在學生「感同身受」自省中,作輔導教導。

而詩歌佈道會的大型事工活動,更是訓練學生規劃、籌備、分工、協調、執行等各方面之知能。讓學生實際參與教會事工,學習做「福音精兵」,使學生明白「詩歌崇拜」之必要及「詩歌」的力量和其運用方式傳播福音。還有許許多多用心的山輔老師們,在山輔開始之前竭心盡力設計的課程。當然,一步一腳印的紮實內容,使孩子的暑假真的很不同。

每年老師們創新的活動設計與紮實的課程,可以從課表和工作報告中看出,深植於心的愛與希望,才是山輔老師們所想送給孩子的,它不會隨時間空間改變。

除此之外,對山輔老師而言,是至少42天,定點深入的奉獻機會,本會青年在山輔工作中可以直接面對山地教區的所有問題,在這段時間底下,面臨自己的情緒挑戰,孩子的天真和吵鬧,與同工、教會的相處,以及山輔中個人所帶行政組別(像是活動、課務……等),心力能力挑戰。在山輔為人師表下,對孩子耳提面命,去思考這樣的分享是否能感動孩子?是否從心底深發?相對思考自己與神的關係,信靠和依賴神的程度,在回到各自教會之後,往往可以奉獻更深、眼界更廣。

總結而言,在主耶穌的帶領之下,山輔可以說是教會原住民關懷工作之中最具特色的一項,並且成為各原住民區學生中心在暑假時的最好延伸。主耶穌起用了來自全省各地、原本不覺出色的大專青年,卻藉著他們在備極艱苦的工作戰場中,激發令人驚喜的工作表現,更足見栽種、澆灌在人,但生長在神的佳美見證。

瓶頸

山輔雖然在18年來累積了許多成果,但在18年後的今天,仍有其所需要突破的瓶頸,以下便一一分述。

教師甄選招生不足

首先,山輔所遭遇到的重要瓶頸是近兩年的教師甄選招生不足。去年(2000年)甄選時報名人數即出現明顯的衰退,而至今年(2001年),更因為老師錄取人數未超過基本配額門檻,而不得不取消新開第八個班級「南崁班」的原定計劃。

山輔老師的甄選工作為求謹慎選才,向來都極為細心,甄選過程也都相當繁瑣,注意每個小細節,甚至在面試關卡,常常為了一位面試者就耗費一小時、甚至逼近兩小時的時間。這樣的甄選流程自然是造就優質山輔老師的功臣,但是相對的也使得還沒踏入山輔園地、或未能通過甄選的大專青年對山輔有了「過於神秘」的誤會。而山輔事工小組只在大專班學生靈恩會時對大專學生進行宣傳,至今一般教會信徒和非大專生年齡層的平地區學生對山輔仍是未盡了解。

其次,或許和現今社會風氣與環境有關,教會的大專青年似乎對於這樣需要長時間投入的工作不若以往熱忱,而打工、遊學、補習機會的普遍也往往成為大專青年投入山輔的強勁競爭選項。山輔老師是整個工作的靈魂,報名人數不足不只對規模擴張有所阻礙,甚至會削弱整個事奉團隊的工作品質,因此這是山輔事工小組亟待突破之處。

來自學制變遷的不利影響

我國的國中學制與升學管道目前正在進行大幅的變遷,而這些變遷多半並不利於原住民學生的學業發展。比如廢除聯考、改行基本學力測驗、出題的方向改變,對學習軟體甚為欠缺的原住民國中影響極大,而整體加分20%的政策也無法造福程度落後平地生甚多的原住民國中生。原住民國中對此所採取的因應對策多半是延長暑期輔導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補救教學,但由於軟體與人力的不足,這些補救教學多半只是加強考試,更使得原住民國中的教學方向導入填鴨式教學。

但是由於政策變化所造成的暑期輔導延長,卻反使得暑期輔導成為學生參加山輔的強力競爭。過往暑期輔導多半明顯短於山輔,且只有半天,並比山輔早開始、早結束;但現在許多學校的輔導課時間和山輔相當,甚至比山輔早開始、晚結束,而且暑期輔導只收取一千元的費用,只約當山輔報名費的四成,因而造成學生參加山輔的排擠作用,這樣的情況在北特區與東南區等以國中生為山輔對象的區域特別明顯。

事實上,山輔的課程雖然是由學歷上較不專業的大專生任教,但山輔老師能付出的關懷卻遠勝於學校的暑期輔導。許多參加暑期輔導而捨棄山輔的學生最後也都要求山輔老師代為向學校請假,自願全天候參加山輔,但來自學校和家長的壓力往往是山輔老師也無法擔代與負責的。如果不能協調家長、教會、山輔老師齊一心志,面對暑期輔導的競爭,恐怕山輔只能走向縮減規模,或者經營小學生為主力。

缺乏來自各地教會的一般性共識與健全的宣傳管道

近來事工小組也聽聞某些批評山輔的論調,認為山輔是聚集一群大專學生,一起到原住民教會玩一個月的活動,不值得舉辦。或者認為大專學生學問不精、經驗不足,不足以擔此重任。

以山輔的同工角度看,這樣的說法自然是莫須有的罪名,但是也足見山輔工作對一般信徒的宣傳不足,而在一般信徒的認知上,對山輔也有認識不足的現象。這樣的認知差距,自然使得山輔工作的推行徒增壓力,間接也可能使得願意投入山輔工作的新血減少。

或許18年來,山輔工作固然在神的保守下逐漸茁壯,但其發展相對其他聖工而言也有比較封閉的傾向,儘管已經在教牧處常設了山輔的組織,真正了解山輔運作的並非所有教會事工人員,曾經有大專生子弟投入山輔工作的地方教會數目,也尚未佔全部地方教會數的一半(註6)。並且統計發現,前後期山輔同工來自同一教會的比例頗高,顯示山輔工作的傳承與宣傳,基本上是靠著同工之間的口耳相傳,如此自然不利於山輔工作在各地教會的能見度,這或許是事工小組還可以再努力之處。

我們為愛而來

她往哪裏去?

雖然今年第八個班級未能開班成功,但事工小組依然希望在明年可以增設北特區的山輔班級。以目前的聯絡與規劃來看,南崁教會是最為合適的地點,將來可以讓北特區以阿美族為主的原住民學生不需回鄉,就能就近參加山輔活動。

另外,事工小組也計劃在今年度中,著手規劃《山輔工作白皮書》第二版的編輯工作。《山輔工作白皮書》的編輯可以使得1987年以來所累積的工作報告資料和各班發展現況與建議被妥善保存,而留給後人更加完善的參考文獻。

事工小組目前也在籌畫,對於已經從國中畢業的山輔學生,提供更加深入的關懷。比如事工小組計劃在各地組成「山輔之家」,由各區的老同工輔導在升學考試之後離鄉背井的各地山輔學生,並且提供生活上所必要的協助,和信仰上的輔導與轉介,讓這些學生都可以進入適合的團契,更加親近教會。

山輔是一項長期的關懷工作,18年雖然已是一段不短的歲月,但是以目前的環境情況看來,整體原住民社會尚未完全自覺,經濟與社會上的難題也仍然存在。但,在以「終結山輔」為長程目標無法一蹴可幾的現在,正轉以「永續經營」為中程目標。

現階段的「永續經營」

所謂的「永續經營」是指著,在面臨社會轉變劇烈、多元文化教育衝擊下的山輔,在邁入第19個年頭時,所必須面臨的改變。或許我們還有必要繼續堅持18年、20年,等待現在仍然懵懂的山輔學生們漸漸成熟、長大,懂得自己關懷自己的族群,明白如何面對生活上和信仰上的困境,當他們終於能夠靠著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甚至也可以付出關懷,或許「終結山輔」的夢才有辦法在他們自己的手上,看見將理想實現的希望。

備註

註1: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教牧處出版,山輔工作白皮書編撰小組編,1999年6月初版。
註2:吳豪傳道主筆,88年6月17日,山輔工作白皮書第一、第二頁。
註3:根據教牧處統計。
註4:根據教牧處統計。
註5:根據教牧處統計。
註6:根據教牧處統計。


作者: 王安智、黃筱喬、高偉舫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0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