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99期2002年8月)
主題特寫:聖經中的父親形象

王耀真

一個人健全的人格發展是來自健全的家庭,而一個健全的家庭需要有健全的父母親角色為基礎,這兩者缺一不可。所以父親不能在家庭中缺席,否則將影響到孩子們的成長。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認為父親對子女的成長有三個重要的功能,第一是感情的培養,第二是對子女自我概念的建立,第三是社會角色的示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需要感情上的培養,就是要有被愛的感覺。因為一個感到被愛的孩子,將來長大之後才會成為一個快樂、充滿自信和積極進取的人。其次,孩子要感到被愛,才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建立完整的自我概念。最後,孩子經由角色認同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在這方面父親在性別角色上的示範作用是何其重要,是不可能被替代的。

從以上所分析的結果,讓我們了解到父親角色的重要,每個當父親的都應當扮演好這個角色,這是盡教養兒女的本分,也是最重要而且最基本的聖工。聖經裏面有許多活生生的教訓讓我們來學習當一個稱職的父親,從聖經中探討一個作父親的形象,我們將看到聖經忠實地記載許多成功及失敗的真實例子,可以做我們的學習和鑑誡。

一、心昏眼花的牧者──以利

舊約聖經中,有一段記載讓人很傷心,但可供我們深深反思。就是士師時代中,祭司有時要依情況身兼數職,有時要扮演先知的角色,有時又要扮演領袖的角色,非常辛苦;但是最重要的是帶領人敬拜神,所以是以色列民的牧者!作了四十年祭司的以利,在這方面出了大問題,因為他在帶領家庭信仰上,是一個心昏眼花的牧者。《撒母耳記上》第二章12節記載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12節),這兩少年人的罪在耶和華面前甚重了(17節)。這兩人的父親作祭司四十年之久,從事教導百姓、宣講律法、領人敬拜神的工作。但他們兩人卻蔑視神的祭物,將祭物先拿來自己吃了。有人跟以利說明他兒子的所作所為,以利卻沒有給予適時而明確的責備、糾正,因為愛孩子的緣故就輕易讓這事付諸流水。不只是這樣,在第22節更記載著,以利的兩個兒子在會幕門前竟然跟在那侍候的婦人私通,這實在非常嚴重。會幕是神臨在要和人對話的地方,而這兩人竟然敢在如此神聖的地方跟婦人私通,可以說不但毫無敬畏神的心,而且是大大褻瀆神。

我們要在這中間得到很大的提醒,就是神差一個神人警告他說:「我所吩咐獻在我居所的祭物,你們為何踐踏?尊重你的兒子過於尊重我,將我民以色列所獻美好的祭物肥己呢?」(撒上二29)。這已經是神直接對以利發出嚴厲的警告了,但是以利仍然沒有做些特別的回應,依舊繼續沉默。他沒有對他的兩個兒子予以斷然制止,好使他的兩個兒子悔改。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在戰爭中戰死了,消息傳回以利那裏,以利一聽到兩個兒子戰死,並且約櫃被擄,就從他的位子上往後跌倒,在門旁折斷頸項就死了。在以利四十年的祭司工作中,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但是到了年老卻是這樣的結局,這對我們是很好的鑑誡。

二、愛得過頭的慈父──大衛

大衛原本是一個牧童,之後變成一個非常偉大的國王。他生了一個兒子叫押沙龍,俊美非常,是全國之最(撒下十四25)。但到大衛晚年,大兒子押沙龍竟然起軍要殺他父親,奪取王位。《列王記上》記載大衛是如何地疼愛這個大兒子。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意思是說不好好教導兒女,讓兒女變壞,父親要負責任。後來押沙龍篡位並沒成功,因為神站在大衛這邊幫助他。即使到了最後關頭,大衛仍然千萬交代約押,活抓押沙龍就好,千萬不可殺死他。後來大衛軍隊開始反攻,押沙龍的軍隊敗逃。因為押沙龍的頭髮很多,逃走時碰巧頭髮跟大樹的樹枝糾結在一起,他就被掛在樹枝上,無法動彈。約押看到這情況,就拿槍刺穿了他的心,押沙龍就死了。

大衛聽到押沙龍戰死這消息,哭得非常傷心,非常悽慘(撒下十八33)。結果使全國百姓得勝的歡樂變成悲哀,好像勝利的榮耀都成了羞恥一般!後來約押忍不住了,就進去見王向王諫言說:「你今日使你一切僕人臉面慚愧了!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將帥、僕人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悅了。現在你當出去,安慰你僕人的心。我指著耶和華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無一人與你同在一處;這禍患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撒下十九5-7)。後來大衛才收拾起自己私人的哀傷,重新回到王位上去安撫百姓。這也是父親太過寵愛兒女的一個例子。這例子就跟台灣俗語「寵豬舉灶,寵子不孝」是一樣的意思。

三、不平衡的家長──以撒

在舊約聖經中的族長時代裏,以撒的兩個兒子以掃和雅各,為了得到長子的祝福而反目,甚至幾乎要鬧出人命來,做父親的以撒要為此負起大多數的責任,因為他無論是在處理人與神,以及人與人(包括父子與兄弟)的關係上都出現了不平衡的狀況。

首先他忽略神的應許;當兩個孩子還在母親的腹中,神就預先告訴母親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他並未看重這個應許,依然執意要為長子以掃祝福,顯然在人和神的關係基礎上已經不穩定。其次他偏愛以掃而和利百加偏愛雅各形成對立,使家庭的穩定和諧,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造成衝突決裂。所以,以掃看輕長子的名分,而讓雅各抓住機會,只用一碗紅豆湯的代價就輕易換取而得(創二十五27-34)。接著利百加吩咐自己所偏愛的小兒子雅各,假裝成哥哥以掃去騙取長子的祝福(創二十七5-29),後來以掃想求父親祝福,但已來不及。導致兄弟之間的仇恨,雅各只好離家出走到異鄉寄人籬下,從此一家人分散四方。

由此可知父親的角色是家庭穩定的重心,也是家庭蒙福的重要根源。神人關係的平衡和人際關係的平衡都不可忽視,這也是十字架上愛的道理之內涵。在一個家庭中要完成這樣的道理,父親的角色正處於主導的地位。

四、孩子的標竿──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和以撒這對父子的親子關係一向被譽為美談,尤其在「耶和華以勒」事件中充分表露出來(創二十二1-14)。

神為了要試驗亞伯拉罕,吩咐他把自己獨生的愛子獻上作為燔祭。他聽到神的交代之後二話不說就開始去完成。第二天清早起來,亞伯拉罕備上驢子和柴火,帶著兩個僕人和以撒往神所指示的地方去。走了三天的路程,亞伯拉罕遠遠看到目的地即將到達,就吩咐兩個僕人留下,獨自帶著愛子以撒繼續前行。此時父子二人同行,以撒感到不解就問父親說,為何有柴火和刀子,卻獨缺祭物呢?亞伯拉罕充滿信心地回答說,耶和華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推想得知,平日亞伯拉罕必定常常帶領以撒做這一類獻祭的工作,以撒才會發現異樣而主動詢問父親,所以亞伯拉罕在栽培兒子信仰的事上應該相當用心。

後來亞伯拉罕要抓以撒獻上的時候,以撒並未掙扎反抗,而是乖乖束手就擒。這樣的順服十分難得,相信他必是對自己的父親完全地信任與交託,正如亞伯拉罕對神一樣。最後以「耶和華以勒」(耶和華必預備)作完美的結局,有地上亞伯拉罕的預備來遙遙呼應。其實在地上的預備是他們這對父子兩人共同完成的,所以可說他們父子兩人同心完成了神的預備,這是何等完美的配合!信心之父帶出一個信心之子,是一個成功親子關係的典範,父親是孩子的標竿!

五、成功的交棒者──保羅

保羅和提摩太有屬靈的父子關係,保羅稱提摩太是信主的真兒子(提前一2),他們的親密程度更勝一般肉體關係的父子們。所謂「子承父業」,保羅一心要栽培提摩太承接他屬天的事業。從保羅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我們看到提摩太是如何成為剛強壯膽的基督精兵,保羅要他對抗異端,治理教會,堅守真理,廣傳福音,這些無一不是艱鉅又重大的任務!要接下這個信心的巨人──「保羅」的擔子是何等的沉重!然而事實證明了保羅是個成功的交棒者。

一個作父親的能留給兒女最寶貴的資產就是信仰,其中包括了屬天的事業。這事業必須世世代代永續經營,教會才能在地上完成神的國度,所以如何交棒就是一門大學問。但這學問不是單單以人的聰明才智就能學到,乃是要靠神的揀選和帶領,再配合人的計畫和培養方法來完成。作父親的也要做孩子們的保羅,在信仰上亦步亦趨地帶著兒女們參與聖工,直到完全放手交棒為止。或許我們的提摩太很軟弱無能,或者無心接棒,還是方法不對而接得不順,這些問題都有可能造成交棒的困難,但我們不必灰心,只要我們願意,神必為我們解決問題。

六、沉默的父親──約瑟

約瑟是耶穌的父親,他的兒子是神的獨生愛子,也是神道成肉身的人,在世上傳真理,行神蹟異能彰顯神的權柄能力,是影響全人類最深最鉅的偉大人物!相形之下,這個有父親名分的約瑟顯得特別沉寂。事實上,從聖經上看不到這對父子有什麼互動的記載,只看到約瑟在當耶穌還是嬰孩的時候,帶著他們母子東奔西跑地逃避希律王的追殺。

但從約瑟的事蹟來查考,我們知道他是一個義人,懂得處處為別人設想,甚至當他發現馬利亞未婚懷孕時,不願明明的羞辱她,想要暗暗的把她休了(太一18、19),可以了解他的心地善良單純。後來他遵照神使者的吩咐把馬利亞娶過門來,孩子出生之後,一路都有神的指示讓他們一家逃往安全的地方。所以約瑟是個順服神而盡責任的父親,他的任務首先就是要全力保護幼兒彌賽亞的生命安全,他也很成功地完成了這重要的階段性任務。

耶穌一直到三十歲出來傳道,這段時間他應該都和父母一起生活,只是聖經沒有特別記述這段他和父母相處的時光。耶穌從小就表現出在靈性上的與眾不同,特別長進又蒙神與人的喜愛(路二52)。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做父親的就不需費心去教導他。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父親的角色就是受神託付的管理員,管理員要忠心盡責,不需要有太多個人屬血氣的意見。「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也許有時候我們也要學習做個沉默的父親。

七、天父的心腸──浪子的父親

主耶穌所講的「浪子的比喻」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路十五11-32),以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部情節很完整而精采的小說,內容充滿了撼動人心的生命力。其實耶穌就是藉由這個比喻中的父親角色,把天父的心腸向世人表明出來:他是多麼期待世人像那浪子能回轉歸向他,這是父子天性,這種父子關係也無可取代,永遠不能磨滅!每個作父親的與生俱來就有一付天父的心腸,孩子再壞還是自己的孩子,總是存著一絲希望看他能不能醒悟回頭,總是為回頭的浪子敞開大門。

一旦看到衣衫襤褸的寶貝兒子回來就動了憐憫的慈心,用上好的袍子讓他穿上,用戒指來承認他依然擁有兒子的身分,用豐盛的筵席為他接風,用跳舞作樂來慶祝這個失而復得的愛子。父親可以包容孩子得罪自己的錯誤,其先決條件是「浪子回頭」。所以天父的心腸不是放縱孩子,而是願意去做一切對孩子有益處的事,包括管教和督責。天父的心腸是永遠不放棄對孩子的希望,這就是父親永不止息的愛!

茲以此與天下作父親的人共勉,願主的恩惠慈愛常與我們同在,讓我們一同努力學習天父的形象!


作者: 王耀真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0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