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ephaniah
就在但以理聽了七十個七預言後的兩、三年,他又被啟示了更多的預言,「有事顯給稱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十1),這事是指什麼事?就是十一章有關南北王之爭以及第十二章末後之事的種種預言,而本章就是為這兩章的預言作引言。但以理恐怕當代的讀者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因此連為人正直、心中光明、有神的靈同在、能解開神各樣奧秘的但以理,都會擔心人以為是他杜撰的,所以他還要強調:「這事是真的。」(十1)
但以理再度得啟示
但以理為什麼會得到這些啟示呢?乃是因為但以理另一次特別的禱告,他懇切地禱告三個星期之久,除了最簡單的飲食之外,其餘什麼都不吃(2)。至於是什麼事讓但以理如此悲傷、難過,須要如此地刻苦己心?我相信這時候的但以理,絕對不可能是為了自己才這麼做,因為第六章改朝換代之初,他可以為信仰之故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早就不把個人的得失放在眼裏。如今他憂憂愁愁、刻苦己心地禱告,一定有什麼大事讓他煩心而感到沮喪。
在第十章一開始交代的時間──「波斯古列王第三年」,也就是西元前約536年左右。就在那不久之前,近五萬的選民浩浩蕩蕩回到故鄉重建聖殿,卻在古列二年二月開始立根基不久之後,當地的居民即處心積慮地計劃阻擾重建聖殿的工程。此時身處朝中要職的但以理,很有可能知道選民歸國遭遇種種的難處(拉四1、24),因而悲傷難過地為這些事禱告。
我們有時會因著某種原因知道了教會的破口,或紛爭、或結怨、或互相勾心鬥角、或彼此虧負……,我們的心態又是如何?是袖手旁觀、置之不理、或當作笑談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然而,我們也可以成為教會的但以理,雖然我們是第三者,卻因著我們的代禱而成為神要動工解決這破口的棋子;在神的眼中,往往用心代禱的那一位,卻成為這盤棋幕後的關鍵,正如但以理一樣。
談到但以理的禱告,他悲傷了三個七日。「美味我沒有喫、酒肉沒有入我的口」是指他放棄平日享用的上好之物;「也沒有用油抹我的身」是指達官貴族每日抹油以防烈日灼傷,而但以理也放棄享受這樣的權利;而且抹油是喜樂的記號(箴二十七9),停止抹油即代表內心悲傷(撒下十二20,十四2)。或許有人會問「這算禁食嗎?」、「禁食不是不吃不喝嗎?」、「到底什麼方式才是真正的禁食」?首先我們回歸到禁食的用意,禁食乃是因為遭遇到無法釋懷的事,藉由抵抗食慾的干擾來分散內心的痛苦,不要一直被這事拖累到久久不能自己;二方面也能藉此刻苦己心,使自己更能專心地回歸到主的面前,重新建置失衡的心靈。至於禁食是否要不吃不喝(斯四16)、或是像但以理以最簡單的吃喝來刻苦己心二十一日,這就根據個人的狀況而異。另外既然禁食的目的是要更專心地祈求主,禱告的功夫更是不可缺少,因為只有禁食卻沒有在禱告上刻苦己心,這很容易流於形式(太六16;路十八12)、甚至像以賽亞先知所說:他們說:我們禁食,你為何不看見呢?
我們刻苦己心,你為何不理會呢?
看哪,你們禁食的日子仍求利益,勒逼人為你們做苦工。
你們禁食,卻互相爭競,以凶惡的拳頭打人。
你們今日禁食,不得使你們的聲音聽聞於上。
這樣禁食豈是我所揀選、使人刻苦己心的日子嗎?
豈是叫人垂頭像葦子,用麻布和爐灰鋪在他以下嗎?
你這可稱為禁食、為耶和華所悅納的日子嗎?( 賽五十八3)
因為沒有與主真正的連結,以致於這樣形式化的禁食反失去它原本的意義。內心的世界一直是主在乎的地方,形式化的刻苦隱藏了與人較勁的酵,不吃不喝四十晝夜那又如何?
伯提沙撒與但以理
之前第七章至第九章,但以理自稱「我──但以理」,而第十章2節之後,但以理自述他的經歷也是這樣地自稱(十2、7,十二5)。為何在此時但以理又重提這個與前巴比倫王朝的神明有關的伯提沙撒這名字呢?
伯提沙撒是「Bel的王子或Bel求你保護皇帝」的意思,但以理在述說接下來的預言之前,貿然出現Bel的名號,會不會有些唐突?實際原因我們無從考察,不過有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在正式場合或與代表官方身分的時候,「伯提沙撒」是眾人所認知的,這是尼布甲尼撒王所賜的名字。而但以理這名字來說,可能與他有相同信仰的人才會留意,但以理──「神的審判」這名字在異邦中,很難登上大雅之堂。但以理用官方的名字談到神所起誓的預言,願意向世人表白神對他的特殊啟示:「沒錯!你聽到的這些奇異的經歷,就是擔任總理的伯提沙撒所經歷的。」這在異邦中是需要勇氣的,不是所有在社會有名望的選民都希望暴露出他的信仰。
其實我們也有類似的處境,在外頭你我都有社會的身分、職稱、以及周遭環境所認知的那個「我」;但是我們有另一個永恆的身分,這是用神國角度來看的,彼得明白地指出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問題是我們周遭的人誰在乎呢?你我敢說「我是天國的王子」嗎?不過一個願意在任何場合都以信仰角度來回應神,並且樂意以這個永恆的身分為榮的人,他必時時以永恆身分的「我」自居,漸漸替代外在環境所認知的「我」,這人可以使人感受外在的「伯提沙撒」,其實蘊含著「但以理」的實質,也就是說在我們社會身分之內看到我們永恆身分的特質,這樣地信仰才是道地的真信仰。「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監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彼前二12)
△參考書目
楊約翰,《但以理書》,台中:棕樹出版社,1994年,初版。 蔡聖民,《但以理書之研究》,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神學院。 華勒斯,《萬王之王但以理書信息》,台北:校園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 吳理恩,《但以理書研經導讀》,香港:天道書樓,1992年,第二版。 羅素爾,《但以理書注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9年,初版。 鄺炳釗,《但以理書》,香港:天道書樓,1992年,第二版。 張永信,《但以理書注釋》,香港:宣道出版社,1994年,初版。 蕭拿單,《但以理書微探》,中壢:自印,1996年,初版。 何慕義,《但以理書預言的亮光》,香港:中華神學院出版社,1975年,再版。 翟輔民,《但以理書釋義》,香港:宣道書局,1954年,初版。 林大煜等,《進入聖經的世界》,台中:棕樹出版社,1997年,初版。 詹遜,《舊約精覽》,香港:宣道出版社,1993年,第二版。 卜魯斯、,《以色列與列國史》,香港:種籽出版社,1983年,初版。 吳理恩,《以色列史綜覽》,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7年,壹版拾刷。 威爾杜蘭,《埃及與近東》,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初版。 余也魯總編,《啟導本聖經》,香港:海天書樓,1990年,再版。 L.F.Hartman & A.A.Di Lella ,《THE BOOK OF DANIEL.》,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1978年.
註:本文係研究性質類,文責自負。
|
|
|
|
作者: Zephaniah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02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