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99期2002年8月)
信仰社會:浪子的比喻之三

昶月

經文:路十五11-32

前言


「我是在當了爸爸之後,才學作爸爸的,……。」大約十年前這則汽車廣告一直深植我心,因為九年前我剛好有了第一個孩子,總希望自己能夠當個好爸爸,並且給孩子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近幾年來,孩子漸漸長大,親子間的關係,僅能以「時好時壞」來形容,這時我才發覺「父親」真的不好當。

以前我在讀經或是查考「浪子的比喻」時,往往不求甚解,而只注意到這個浪子的放蕩、流離、認錯、知返、得安慰;或是大兒子對父親負氣、對兄弟不解怨的不良表現,反而忽略了一位慈愛的父親。年來再次重讀聖經,看到《路加福音》的時候,特別注意這一段比喻,忽然間茅塞頓開,好像發現新大陸似地。仔細研讀這段經文時,這位父親的表現給了我極大震撼;雖然他出現的時候不多,但其中所傳達的訊息,卻是一位父親對孩子的「完全之愛」;換句話說,他是一位「完全的父親」。我試著從簡短的經文中來探討這位慈愛的父親,分享主耶穌在這比喻中傳達給我們在信仰生活上的美好訊息。

一、他是個民主、公平、愛心沒有偏失的父親

如果我是這位父親,在聽到小兒子要分產業的提議時,不氣得雙腳亂蹬、七竅生煙,跟孩子吹鬍子瞪眼珠子,那已是我忍耐的極限了。對我這個「傳統大男人」來說,敢來向我要家產,這無疑是藐視父親在家中的地位;又好像是在咒詛老頭子趕快死的樣子,就算我有再好的修養,也要臭罵孩子一頓。但是這位父親卻能平心靜氣,按照律法公平分配產業給兩個孩子,並且能讓孩子們毫無異議,光是這點就很厲害。他不僅給孩子自主權,更尊重孩子的選擇權,這種涵養,我等實在難以望其項背。從這裏可以發現,他不僅疼惜兩個兒子,並且重視孩子對生活品質、環境變遷的感受,凡事先以孩子的立埸來想,並不是以威嚴父權的管理模式來壓制孩子的思想,……,實已達到「公義憐憫」、「不偏袒」的境界(賽三十18-21;羅二6-11)。

現代家庭,孩子愈生愈少,平均每一個家庭才生一點四個孩子(註一),難怪會當成寶貝看待;有些家長對孩子尊重原是無可厚非,但是有些已經太過火了(撒上二29-30),甚至偏離社會規範,更甭說倫理道德觀念了,尤其溺愛,更容易造成孩子們的價值觀偏差。為人父母者當適時調整教育腳步,不要等到孩子作奸犯科被抓到警察局時,還「理直」氣壯地帶著「打手」到警局「理論」,或就算已有犯罪事實,也死不認帳地說是被朋友帶壞,或是警察抓錯人等等的理由,最終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對孩子溺愛所造成的錯。

二、是個慈愛、憐憫、恩典、公義的父親

自從小兒子離家之後,慈愛的父親天天引頸企盼愛子的歸回(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的心情因著日子流逝,更加傷心難過,但是對孩子的關愛並沒有因此減少,反而更加強烈。當初讓小兒子出外闖蕩,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並且能在遭遇患難中學習面對困境、學習成長。當父親看到愛子歸回之時,內心激動的喜悅是可想而知;他不會因孩子無知離家而不再愛他,反而是接納、祝福落魄重新歸回的浪子,因他知道全能者的管教乃是真福氣(伯五17-18)。

孩子能夠在遭遇患難之後,重新歸回父家,並且知道認罪悔改,這不僅表示小兒子已經長大了,而且也是人生一大樂事,應該說是「人生到處充滿著快樂與希望」。請看,父親馬上吩咐僕人為孩子「披公義之袍、戴權柄之戒、穿平安之鞋」,並說:「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一連串的動作,在在顯出父親的慈愛憐憫與喜樂。他接納孩子,給孩子名分,使他身分更顯尊貴,並且重新得蒙保守在父家,就像天父真神愛憐世上眾人一樣(約三16;約壹四9-10;彼前二9-10);如此包容、偉大的胸襟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之一。

三、是個賞賜豐厚的父親

「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大兒子抱怨父親沒有給他肥牛犢與朋友一起快樂,就連一隻山羊羔都沒有(29);小兒子浪蕩回來,反而享受父親給他預備了豐盛的筵席,這叫大兒子心中憤憤不平;可是經過父親的一番開導(31-32),我想大兒子應該會和家人一起享受這頓豐盛的宴會吧。神的恩典充充滿滿,數算不盡,祂照著各人的表現賞賜各人(羅二6-11),不僅使人得享肥甘,更不加上憂慮(箴十22);祂以喜樂充滿你口,以歡呼充滿你嘴(伯八20-21),有誰能像天父真神給人平安、喜樂、恩典?

世人追求財富,乃是以為錢財可以給他保障,可以滿足人的需求,可以解決許多的問題,可以……。沒錯,錢財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可是有更多的問題不是「財大氣粗」可以解決的──金錢買不到生命、買不到真正的喜樂、真實的感情(包含親情、友情、愛情)、心靈的滿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最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現代人的互動關係,更不是錢財可以釐得清的。人一生中真正的成功,以聖經的角度來看,當是「凡事興盛」(約貳2),因此,在勞苦愁煩、哀聲嘆息之後,短暫的成功,或是經營的事業,若沒有神的保守,當初費盡心思積攢的錢財,便如流水,來得快,去得也快(詩一二十七1-2;路十二15-21)!

四、是個樂天知命、充滿愛心的父親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孩子離家,猶似丟了產業(詩一二七3);傷心的父親斜依門前,望著路口的樹影,想念著小兒遊戲的身影,就在思念煎熬、痛苦失望中忽然看見愛子歸回,當時的衝擊並沒有讓父親手足無措,而是動了慈心,跑去與兒子抱著頸項連連親嘴(20),仔細端詳著回來的愛子,雖然落魄頹癈、滿身創傷,但是以前年少輕狂、放蕩不羈的小兒已不復存在,身為人父,眼見孩子在操練中有所成長,這是何等快樂!沒有失去,不知曾經擁有的幸福──小兒子歷經患難之後才知父親的慈愛、家庭的溫馨;還好他知道回頭,不然可憐的父親可就沒有笑容了。

父親的付出,並不期望孩子會有回報,但是眼見孩子歷經風霜之後的成長,卻已心滿意足。我想這位父親「愛與包容」的功夫實已達到了「完全之愛」(林前十三1-8)的境界,這正是為人父母所需要認真學習的功課之一。再仔細看看這段經文中所透露的訊息──「心中有愛,才有快樂;凡事包容,才有快樂。」不管你是誰,只要學會「愛與包容」,不論遇到任何事故,任何操練,神必為人們開路,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喜樂。看看這位父親的表現就知道,他在這方面確實有非常美好的修養;請看,他與得賞者一同喜樂(24),因為他深知失而復得之喜;他告訴家人要歡喜快樂(32),因為他更熱愛全家團圓之樂。如果我們懂得把握每一次的機會(傳九11),去享受各種際遇中的氣氛,並仔細揣摩慈愛之父的心境(腓二5),我們便離成功不遠了。

五、是個溫柔、冷靜的父親

大兒子對於父親的舉動,是非常氣憤、嫉妒,並且也不能理解父親心中的喜樂;因此父親出來勸他時,他對兄弟的指控,完全不顧手足之情,對父親的抱怨,更是欠缺理性,大有把父親也怪責在內的意思。如果你是這位父親,你有何感想或舉動?換作是我這個欠缺靈修的粗人,一定先狠狠扁他這個「不孝子」,再告誡他兄弟之間應有的手足之情,長幼之間該有的倫理道德。可是我們發覺,這位溫柔、冷靜的父親卻以更有效、更平和的方式來處理大兒子的「質詢」;這種大智慧,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學得來的,除了祈求天父真神賜給我們之外(林前二10-14),就是要學習耶穌基督以智慧的靈來行事的榜樣(參考:太二十一23-27,二十二15-22;約八1-11;賽十一1-5),這是我極力追求的。

我們也要學學這位父親的處理方式──他先安靜傾聽孩子的抱怨,再仔細分析孩子的盲點,並且以包容的心來規勸大兒子應當接納兄弟的歸回,如此化解一場紛爭,也同時得回兩個孩子,如果當時父親嚴厲指責大兒子的不是,很可能演變成大兒子負氣離家出走。我想這正是人與人之間處理衝突事件的最好準則,也是我們要加倍學習的功課。

結語

「父母難為」這是現代父母普遍的心聲,然而基督徒不該只是發發牢騷,或是唉聲嘆氣吧!應該要努力向善,學習更好的教育方法與處世態度來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更要學習如何在困境中教導孩童走當行的道(箴二十二6),並且與孩子們在磨練中一起學習成長。經云:「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大有慈愛。耶和華善待萬民,祂的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詩一四五8-9)。誠如聖經所言,天父是如此慈愛憐憫,如此完全地看顧祂的子民,我們既有這麼牢靠的後盾,就應該用心並且放心地經營神所賜給我們的產業(詩一二十七3),在經營的過程中學習如何達到更完美的境界。僅以此篇與天下的父母共勉之。

註一:這是2002年5月31日止,全台灣的統計資料。


作者: 昶月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0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