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03期2002年12月)
專題報導:基督精兵真善美之城培訓記--薩爾茲堡講道學研習營特寫(上)

園丁

舉辦「講道研習營」緣由:相對於歐陸法語區的信徒主要集中於巴黎,德語區(德國、奧地利、瑞士)的同靈明顯相當分散,再加上駐牧的傳道人因聯總、美總及臺總多方借調,全年365天離多聚少,各地聚會點均需要領會、講道,傳道人實分身乏術,遂決議舉辦德語區「講道學研習營」,培訓、儲備各地領會、講道人才,以因應不急之需。

德語區「講道學研習營」時間與地點:遴選位於中歐的奧地利「薩爾茲堡市」(Salzburg)旅居此地的林錦姊妹四層樓獨幢寓所當主辦地點,時間2002年7月28日至30日。

在臺灣若提起紐約、東京無人不曉,但是談到「薩爾茲堡」知悉者恐怕有限,然而若稍加旁白:「薩爾茲堡市就是美國好萊塢世界名片──「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相關故事的發生地及拍攝地」聞者將會立時恍然大悟,倍感親切!

話說今年7月27日星期六當天近午有幸於德國海德堡祈禱所搭乘:德籍好仁賢(Bernhard Haurenherm)弟兄的中型旅遊車,一車五人奔馳於高速公路,經由南德巴伐利亞邦首府慕尼黑(Munchen)3市中心,於下午五點半許進入陽光普照,山川翠綠的「薩爾茲堡」市區;全車大小原本因舟車而有些勞累,此時精神突然為之一振,因為彷彿有一首滿熟悉的美妙歌聲,由遠處山谷裏迴盪了幾圈後,才飄揚而下徐徐溜入耳際,嗯,原來是「真善美電影的主題曲」。

英語世界的很多國家,甚至於非英語國家的亞洲日本,尤其是臺灣長大,目前超過30歲的青壯年(甚至於更年長的),不分男女只消一想到「真善美」這部影片以及那純真愛心流露感人的情節,胸懷裏常會不由自主地湧出這首在片頭即由薩城翠綠山谷飄揚而出的主題曲(筆者伏案在書桌撰述本文之際,望景生情,數度不禁自個兒暢懷哼唱起這首歌來,彷彿也置身於那奧國的青山綠野,渾然忘我,許久許久才又回到現實的世界。謹建議讀者不妨把上述歌詞也在心中和唱一下,包您工作壓力大減、青春活力重現!)

與會講員及學員名單:講員──柯恆雄傳道;學員──德國:好仁賢、陳淑音夫婦;比利時:李淑薇(馬來西亞);奧地利:姚安全、柯燕貞夫婦;柯恆謀、阮惠英夫婦;臺灣:陳以熙、小陳;瑞士:李春枝(旁聽)。

課程重點簡介:每天課前先晨更,讀經、講道後,再祈禱半小時。上、下午上完核心課程後,晚間又配合習作:每位學員根據不同主題練習撰寫講章,隨後驗收並互相研討。晚間九點半以後,屬於同靈間交通分享時間,加深彼此的情誼;此外,在正式課程裏完全沒有安排所謂「逛街、觀光」時間,力求學員的專心研習 。

課程內容摘要


領會者學習講道的途徑是多元的,一般在神學院課程裏稱為「講道法」、「講道學」(英文Homiletics;拉丁語Homilia),以研究如何講道、撰寫講章的方法、學問與涵養為主要內容。由於篇幅所限,以下謹摘錄部份筆記供參考:

第一天:2002.07.28.星期日


○創造性講道:例如:「(創一1)整句經文」為講道指導原則
-「全部蘊釀過程,祈求神同在、感動」。
-「神的靈同在」:講道的動力:聖靈:「靈運行」在水面上。
-成為造物主的代言人(發言人):不是自己想講甚麼,而是神要你傳講甚麼。

-目的:彰顯造物主的生命(生命的道)與榮耀。
-「啟示」:

○ 講道的流程
-「講道的藝術」:正如「學開車」,須達到「人車一體」、「無車、無人」。

◎「講道方法學」
視聽眾對象,因人而異,就地取材、按時分糧(但是,請注意!有時所謂「按時分糧」反而造成反效果,例如:遇某教會剛好發生爭議、不和睦,有些講道者立即講「和睦道理」,反而常使當事人更加不悅!針對敏感辣手的問題,最好祈求聖靈的引領,寧可選擇於私下與相關當事人坦誠交換意見。)

○「主題式」講道:
-擔任講道者須及早醞釀、準備,避免臨時抱佛腳!
-開場白:拉近講道者與聽眾的感情關係(保羅講道實例)
-確定主旨
-善用聖經等相關工具書:《經文彙編》(找出Keyword)、串珠聖經。
-精選例證:教會、社會上時事(避開舉臺灣政治、政黨人事物、名人;蔣介石、毛澤東,以免引發意外之爭議)、自身閱歷。
-時間分配(大會眾:勿超過40-45分鐘)
-最後把題目再修訂、確認(因為歷經細思、禱告後,有可能發現有修訂必要)

○「經文式」講道:「以某經文為主」,例子:(賽二十八23-29)
-段落:選取某段完整經文、「結構分析」、「解經」:V. 25「假問」。
-重複某字句「注意聽!」(雖屬於贅詞),卻可表達「強調」!
-《路得記》一般用來闡釋「孝順」,事實上其主旨在於強調「的國,就是我的國」
-「信仰的回歸」
-例證
-結語

○「時事式」講道:較能掌握時代命脈
- 作業:時事分析:(撒下五17-25)

○作業:「經文式」與「主題式」混合分析:
以約押為例(撒下十9-19)
 *「看見」敵人
 *敵人所採取之戰略
 *大衛回應之戰略:分工、合作,並非為立己功,留己名,乃是為神國、主的名

○課外作業:自行找出某詞句、主題,運用經文彙編,實際撰寫幾篇講章!

第二天:2002.07.29. 星期一


○(彌六8)神所要求的是甚麼?(「中文提及四項」、「德文只提及三項」)

○ 「神、人關係」:
-「父子」關係
-「窯匠與泥土(Das Gleichnis vom Topfer)」窯匠手中的泥(耶利米書十八章1-10;十九章1-10):「天生我才必有用!」
-「人的對應」(賽二十九13)

○(猶大書20節)在真道中、在愛中建立自己。

○雅各與神摔跤較力(創三十二)。

第三天:2002.07.30. 星期二


陳以熙:神藉婚姻建立家庭,讓人類體會神對人的心情,促進靈性成長。

當父親面對自己親手培育的孩子悖逆時,常會很想狠心撇棄之,一走了之;但良心不安掙扎之後,還是咬緊牙關承擔起為人父之天職,毅然決然想盡辦法去挽回自己的骨肉,也由此更加倍體會 ── 當人類屢屢悖逆造他的神時,身為天父的神仍然秉持大愛,尤其如何盼望祂的兒女棄邪歸正的用心之良苦!

【作業討論】- 講道或查考專題: 「良心」、「人性善惡論Das Gute und das Bose in der Menschheit, Menschenwesen」、「教會」、「小信的人」。

中午一點多,此回「德語區講道學研習營」在長禱、按手祈禱會後,暫時畫上一道休止符,……。

由於每天上課時,牆上這幅畫裏的眾演員老是十分專注地看著我們,好像有很多「心底話」要與我們分享,然而卻又欲語還休。一直到第三天中午,小陳抓住與收藏此幅畫的主人林錦大姊共用午餐的良機,請她介紹相關的典故:(按:林錦姊妹出身於臺南,係臺灣教會最早期的德國留學生之一,主修心理學,1975年起轉往奧國薩爾茲堡,係現任教於臺總神學研究所林淑美老師的大姊)。本油畫作者係由其奧地利的舊識Erich Szivary先生,業餘畫家,本職「薩爾茲堡市政府建設局測量工程師」(Stadtverwaltung,Vermessungsingenieur Bauverwaltung)年約 72 歲,匈牙利人。原本懸掛於薩城林姊妹所經營的中國餐廳內,後來由於來用餐的客人頗有微辭,因為此畫作「令人於餐飲間莫名的不舒適,令人有威脅感!」於是才被迫移到她住家客廳。(據瞭解:這些客人不便明說,但是卻可意會──主要是因為這幅畫無形中「照出了」他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要害、致命傷」;換言之,這幅畫所散發出的藝術靈氣之銳利「不巧」扮演了近似「照妖鏡」的功力,「揭示了其靈魂羞於見人的另一面,勾憶起了其往年不合良心的傷痕!」因而用起餐來,無形中導致消化不順暢)。

走筆至此聖經裏那耳熟能詳的金句默然躍現眼前:「因為上帝之道是活的,是有效力的;比一切雙刃的刀還快,甚至於人的魂與靈、骨節與骨髓之分際、都能刺入;連人心中的思想與念頭、也能辨明。被創造者在上帝面前、沒有一個是不顯露的;萬物在我們必須和他算帳的主面前、都是赤裸裸、捉襟見肘的。」(「呂振中譯本」希伯來書四12-13)

「小孩子」(赤子之心)之重要性有多大呢?

本油畫 ─ 「世人與面具」,其中誰的真面貌與其所戴的面具最表裏如一?換言之,哪一位在公開場合所展現的「分身」與其私底下自己內心的「本尊」最相似?很明顯的是該幅油畫中間下方那位「童子」!上述林錦姊妹幫學員介紹該油畫的由來與故事後,感慨良深!接著指著油畫下方,語重心長表示:各式各樣的面具當中,我還是最欣賞這個孩童所拿的面具!這句出自一位在海外奮鬥30年,歷盡人間滄桑冷暖,看盡人間百態者的肺腑之言,更印證了萬世師表──耶穌評價孩童的觀點之精湛。

那麼萬世師表究竟如何看待、評價孩童(赤子之心)?

有一回門徒向其師父請益:「天國裏誰是最大的?」耶穌沒有直接答覆,而是隨機教育、就地取材,祂當場由會眾裏找出一個純真可愛的小孩子,要他站立在會眾面前,然後親口解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接著又說:「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十八章1-6節;另參照:馬可福音十章13-16節)

此外,筆者於撰寫本稿之際,正巧收到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陸達誠神父(創辦該研究所所長及教授)於搭機赴法國前賜寄的一篇社論── 「內在的孩子」8,由於其核心主旨與這幅畫的題旨正巧不謀而合,同時也無形中替耶穌的話語提供另外一種貼切的詮釋,特別節錄如下:

心理學家間最近流行一種新的理論,認為人內心深處有一個「小孩」,英文叫作inner child。當人年紀不小,甚至已為父母,但內心還有一個「自己是之」的小孩。此指成人亦有其脆弱面,會被粗魯的人或他們的行為嚇呆。他/她像小孩一樣需要別人的保護和安慰。這個內在小孩是他/她的私密,不會輕易地向人袒露。只在遇到完全可以信任的人或專業心理師,他/她才會略略開啟心扉,讓這個小孩露面。

不論你同不同意這樣的一種假設,不論別人多麼有信心地宣揚這個真理,你還是可以置之不理,不把它當一回事,繼續活自己的「大人」生活,盡自己應盡的責任,作自己應作的決定,內外一致地擺脫「小孩」生涯,徹底地作一個大人。但是即使你/妳問心無愧地作大人,你/妳與小孩一樣有時會怕懼、會猶豫不決、會需要撫慰……。

換言之,即使大人也有相似小孩的時刻。人心中都有一塊比較稚嫩、純真的園地,它不會隨著時光而變質,一直會存留在內心深處。它是沒有面具的,因為它才是真正的我。「內在小孩」my inner child只是它的象徵言說而已。

上述不僅是精闢的學術見解,更是一位身體力行者的經驗之談,陸神父自神州陷共後,蒙主眷佑,奇蹟似地得以由上海輾轉來臺,數十年來為了主的緣故,一直保持單身;然而,簡直無人會料到他已屆退休之齡,因為他富幽默感,坦誠親切,樂於助人,又經常展現神采奕奕,凡跟他相處過者,常會由其言行感受到一股「赤子心」的溫馨與激勵,也因而對聖經所提及「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較為容易有更深一層的體認;陸神父的風範同時也提供為數不少的單身同靈一個有力的見證:靠主力行「赤子心」之道,潔身自愛,身體雖孤單,心靈卻不寂寞,真的是可以做到經常神采奕奕的。是的!誠願上主眷顧並保守我們彼此在父神與世人面前均「永懷一顆赤子之心」。


作者: 園丁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0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