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86期2001年7月)
專題報導:民之疾苦,牧人當自省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黃靈新

九○年代經濟繁榮背後

隱現危機

1990年代拜美國經濟景氣之賜,台灣社會經濟也隨之繁榮,無論房地產、股票市場、電子業等均出現榮景,弟兄姊妹當時也隨之富足,甘心捨得奉獻者也不少。

事實上,90年代台灣社會經濟已呈現兩項危機,一者是兩岸的關係緊張形成移民風潮;另者是泡沫經濟即將崩潰,國家缺乏自省能力,在這個背景下,百姓也茫然無知(亞洲許多國家在此年代早就崩潰)。導致國內股市崩盤後,百姓才警覺疾苦已經到來,但為時略晚。

教會亦受影響

回顧90年代,台灣社會的基礎建設不足,但又是一個花枝招展的社會表象,真是一個泡沫經濟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年代。但這個富足的年代對於教會發展並無助益,因為很多信徒迷失於社會的假象中,各地教會忙著購置會堂或改建、重建會堂,也有購地為求增值者,均未考量教會本身的信徒數及經濟負擔能力,以為會堂愈大愈榮耀主。於是在90年代末,土地被套牢了,建築貸款無力負擔,由於教會在硬體上花費過多,導致無法達成總會經常費奉獻目標。

從總會統計數字來看,自1996-2000年,各地教會尚未達成總會奉獻目標的數額高達4000餘萬元,這些未達成經常費的教會當中,有許多是因過度擴建會堂硬體建設,負債過多導至窮困無力負擔;也有本身窮困者;但也有是寧可欠總會,自己教會內部卻陳設得美輪美奐。除此之外,90年代由於社會充斥拜金主義,這種風氣難免入侵教會,尤其在吃喝的文化上就可突顯出來。有些牧人缺乏危機意識,對關顧牧養之事缺乏責任感,虛應故事;但對吃喝卻是講究,這些故事聽到耳中,真是椎心之痛。難怪許多信徒時常反應靈糧不足,正如聖經所言:「民之飢渴,非因無飲食」(參:摩八11),乃是物質過剩,靈糧不足,這是牧人之責任,所以在此年代末,總會即提出跨世紀的口號。

蕭條之後

社會問題不斷

當2001年元旦來臨,全世界的人都在慶祝跨千禧年與跨世紀時(當時我因癌症末期開刀,躺在醫院病床上看著跨世紀的世界景象,真是百感交集難以磨滅),跨了世紀並未給台灣社會經濟帶來榮景,反而由於美國經濟衰退、台灣泡沫經濟崩潰、政治錯亂(各黨為自己利益紛爭不斷),加上政府某些政策出差錯,使得產業外移、公司倒閉、企業裁員者不勝枚舉。於是到處充斥著勞資糾紛、失業等情事,由於90年代的富裕造成好逸惡勞的社會,大家不願做粗重工作,引進許多外勞,如今又抱怨外勞太多剝奪他們的工作權。

人一旦失落了工作,生活頓生問題,社會上很多不該有的弊病就發生了。諸如夫妻、父母、子女、兄弟等原是人間最具溫情的人倫關係,如今卻相互殘害或者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而自殺;這些問題看起來似乎是社會問題中的一環,但事實上,它充分反映了民之疾苦,為政者若缺乏自省,那是社會的悲哀。

教會受衝擊

反觀教會,由於耶穌基督的保守,聖靈的能力運行教會中,感動於弟兄姊妹的內心,所以社會的人倫悲劇在教會中尚未發現,但是社會的問題仍然衝擊至教會,例如投資市場失利(經商失敗)、中年失業、年輕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以致發生借貸不還,其中有因經商失敗迫不得已;但也有人,可能是故意的,導致許多人因窮乏而失眠、身體軟弱或精神耗弱,或彼此不和睦,產生子女教育經費籌措不足,生活困難或其他衍生之問題等。

民之疾苦已然浮現,到今年五月已經過了年度的40%,但各地教會奉獻至總會的經常費才達成26%左右,這是一個警訊。整個大環境的經濟不景氣會持續多少年?沒人敢預測,往後教會的財務會愈來愈吃緊,尤其窮教會不僅無法負擔總會經常費,甚至還需要總會補助其教會發展,如同補助國外教會一樣。以景美教會為例,以去年1-5月的經常費奉獻收入總數為100%,再來觀察今年1-5月的信徒奉獻額,在經常費奉獻上與去年同期相差不多,但若加上建堂基金收入,則今年信徒奉獻總收入僅為上年度之88.7%。景美教會弟兄姊妹自行創業的不多,再加上許多年輕者投入社會,他們也有奉獻什一捐的心志,所以景美教會在經濟上面臨的衝擊比較小。

信徒渴求牧者關懷

以全體教會而言,除了經濟上的困境外,在肉體軟弱且得重病的也不少。此次由於個人生病的經驗,蒙主醫治走出陰霾,多位弟兄姊妹閱讀了《聖靈月刊》之見證而來電與我討論,才得知概況。另外尚有精神上的憂鬱、夜間失眠、肉體上的軟弱、第二代信仰的落差,造成父母的不安或兩代之間溝通困難等。所以,無論在經濟上、肉體上或心靈上許多問題都困擾著信徒,此時信徒來教會聚會就是要聆聽主的恩典,就是要得牧人的關懷,使他們脆弱的心靈能獲得重建。在此階段,牧人若再漠視民之疾苦,無法適時提出神的話語來安慰他們,協助他們重建心靈的軟弱及物質上的困境,而仍浸淫於過去的經驗法則,僅在講台講道上,談一
篇措辭華麗而無法感動民之心靈的講章時,這講章是無生命意義的。

今日,有人主張只要讀聖經即可,其他知識可以不要。聖經是神的話語,只讀就能成為好牧人嗎?未必!今天教會所以走到這般困境,不是牧人聖經知識不足,而是牧人缺乏社會經濟、宗教背景相關知識,對整個急遽變化的社會不了解,無法將聖經的真理,詮釋轉化為當前信仰生活的準則,使信徒聽道後,仍無所適從。加上自覺使命不夠,缺乏自我反省與洞察民之疾苦的能力,更不用談解決的對策了。

以尼希米為例

談到了解民之疾苦與自覺使命,在古聖徒中以尼希米為例,闡述之。

自覺救民使命

尼希米原本是位普通信徒,但他平時信仰生活卻聖潔敬虔如祭司,在波斯王宮中工作。當他一聽到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城牆被拆毀、城門被焚燒時(民之疾苦已水深火熱之際),他就悲哀數日,在神面前禁食禱告(尼一3-4)。禱告時首先認罪悔改(尼一6),然後再祈求神的救贖(尼一10、11)。當尼希米深深了解民之疾苦後,即下定決心,自覺使命要讓民脫離疾苦,奈何他身為王的酒政身不由己,心中甚為愁苦,但當他有此心志後,神必開恩。神感動王對尼希米說:「你既沒有病,為什麼面帶愁容呢?這不是別的,必是你心中愁煩。」(尼二2)。尼希米心中甚是懼怕,此時他依靠神,勇敢像先知在王面前不卑不亢地說:「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我豈能面無愁容嗎?」(尼二3)。由於他誠實面對,獲得波斯王的信任,以朝廷大臣身份返歸故國並擔任猶大省長,在神施恩的手幫助下(尼二8),回到耶路撒冷。

喚醒子民

神定意要使尼希米作此事,於是夜間起來巡視城牆破敗之狀況,召集子民並對他們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尼二17)。尼希米又再次表達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他(尼二18),終於使神的子民化悲傷為力量,同心建造城牆。過程中雖有參巴拉的極力阻擾,但都無法得逞。因尼希米說:「天上的神必使我們亨通。」(尼二20)。此時,尼希米他有一個寬闊的思考,認為羊圈建妥,群羊只要安置在羊圈中,必能享受安居樂業。

體察民之疾苦

但是他忽然發覺城牆建造是一回事,民之生活問題才是重大課題,當時整個猶大地區因飢荒造成糧食短缺(尼五3),使糧價飛漲,有些子民為了活命被迫抵押土地、房屋或使兒女為僕婢,為了徵稅而債臺高築,子民埋怨同樣是一族人(神的子民)為何有的為奴?有的作主人?彼此關愛之心不見了,由於民之疾苦,雖然建造城牆是共同的期望與目標,但迫於貧窮疾苦的現實,愈來愈少人能到城裏建造城牆;此時尼希米(牧人)身負重任,深知重修城垣為的是要保障子民能夠安居樂業,要是民怨沸騰,建城又有何益?他深深覺得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比城牆荒廢更令他難過。當他洞察到民之疾苦時,心裏發怒並籌畫解決之道,首先他召集大會,當場斥責貴冑和官長說:「你們各人向弟兄取利!……你們所行的不善!你們行事不當敬畏我們的神嗎?……如今我勸你們將他們的田地、葡萄園、橄欖園、房屋,並向他們所取的銀錢、糧食、新酒,和油,百分之一的利息都歸還他們。」這些貴冑們在神的靈的感動之下,異口同聲說:「我們必歸還,不再向他們索要。」(尼五9-12)

以身作則

除此之外,尼希米為以身作則,正如保羅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九27)。他在擔任猶大省長的12年之中,與他的弟兄都沒有吃省長的俸祿,為了恆心修造城牆,並沒有置田產,體諒百姓服役甚重,又捐出省長俸祿,過著簡樸的生活,然後禱告說:「我的神啊!求記念我為百姓所行的一切事,施恩與我。」(尼五19)。又招眾集合在水門前的寬闊處,請文士以斯拉讀摩西的律法書給百姓聽(按時分糧),並講明律法書的意涵,使子民明白所唸的,子民感動得都哭了。尼希米、以斯拉及教訓百姓的利未人均適時安慰子民說:「今日是耶和華──你們神的聖日,不要悲哀哭泣。……你們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八9-10)。眾子民就不作聲、也不憂愁、高高興興去吃喝,也分給他人。大家都享受神賜給他們的喜樂,因為他們都明白牧人所給予他們的教訓。

牧人的條件

偉大的牧人能了解神的旨意,找出該作的方向與目標,能洞察民之疾苦,將心比心為他們解決疾苦,能自覺使命不畏艱難,克服阻力勇往向前。牧人必須用耳聽聽民之心聲,用眼看看民之疾苦,用腦想想該當如何處理,用心籌畫修護缺口,用雙腳力行之,用雙手親自做工。能以身作則,過著清苦簡樸的生活,感動了貴冑及子民;能按時分糧,讓子民了解神的律法及主的恩典,使子民從內心中產生懊悔,共同聚集在羊圈內,享受主所賜的飲食。偉大的牧人是值得子民愛戴的,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子民的模範,他是應當得主的施恩與祝福。

今日是恩典時代,作為現代牧者與舊約時代的牧人及其工作背景不盡相同,不能完全引用舊時先知與今日牧者作為對照。古時有先知、祭司及教導子民的利未人,他們都是蒙神特別揀選,在每一個時期的先知都有其特別使命。在恩典時代我們也是被主的重價贖回,完全來自主的恩典,而且又將寶貴的保惠師(聖靈)賜給我們,使我們成為君尊的祭司。理論上,今日每一位信徒都可能是牧人,只是牧養範圍與責任不同而已。有人牧養全體教會,有人牧養一個或數個教會,有人牧養一個團契,有人牧養自己的家庭子民。人生猶如一個不停轉動的舞台,每個年齡時段均轉出不同方向,讓牧人明白體認在不同的方向及時機,所應擔負的家庭、教會與社會責任。

個人的體驗

教會、學校及社會三頭燒

以我個人的經驗作個見證,個人自當兵退伍回來投入社會工作(1968),同時在總會楊約翰長老的推薦下擔任總會宗教教育輔導員,從此擔任教會的工作持續至今日,與社會的服務年資相同,尤其在1980-1995年,這15年間投入教會的工作最多,從教會、教區、總會,及國際青年聯誼會等,每日奔忙於教會、學校及社會服務等三種工作,不亦樂乎。數十年來蒙主祝福,一切均滿意,自以為得心應手,卻埋下勞苦基因,正如《傳道書》所說:「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戒: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十二12)。1995年以後,由於從事政府相關計畫之研究,獲得一些具體成果,獲聘為許多政府機構相關委員會委員,從此社會參與的工作愈來愈沉重。相較之下,對於教會的參與熱忱就逐漸衰退,每逢安息日就拖著疲累的身軀至各地教會領會,雖然都很用心在講道上與弟兄姊妹分享主的愛,也獲得各地教會弟兄姊妹的熱忱接待,但是已經不夠格成為牧者。直至2000年12月,勞苦基因終於爆發,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宣告癌症末期,這青天霹靂的宣告,不僅驚醒了自己,也驚嚇了周邊所有親朋好友。面對突如其來的病變,自己內心頗為鎮定,深刻了解無人有權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權力掌管死期(傳八8)。

在患難中從新得力

當開完刀(歷經11小時)的一週內,身體虛弱、肉體疼痛、呼吸困難、體內神經壓力大,難於入眠,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總感覺靈魂好像要脫離軀殼的感覺,深深感受到《約伯記》所說:「在困苦的日子中,夜間的疲乏好似為我而定;終夜盡是反來覆去直到天亮。」(伯七4、6)。於是我開始沉潛向主陳明我的罪,不隱藏我的惡,如同大衛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祂就赦免我的罪惡。」(詩三十二5)。靜下心來思考,當主賜我智慧時,才了解人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羅十二12),也明白遇亨通的日子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同時並列(傳七14)。

經由病痛的歷練,讓我更深入的發覺任何時刻都不能離開主的恩典,若主的恩典一旦離開,那麼你所擁有的一切,隨之破滅。感謝主,讓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林後七9),從懊悔中使我心裏的意念獲得赦免(徒八22)。此時,審視神有何不公平嗎?斷乎沒有(羅九14)。由於這個病變,反而使我格外感謝主的恩典,讓我有機會反省,從過去建立在時間的幻影上拉回到原點,在此歸零時刻,我為過去這幾年來對教會力不從心趨向世界感到懊悔,也期待意念澄清後,能明白主的旨意,表明舊我已死,新我能再次獻給主。不管我生命的長度還有多久,我願對世界的事有所節制,更願對教會弟兄姊妹有更多關注,期許自己能作個好牧人,學習保羅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二十24)

自我勉勵

從此自勉,個人今後應努力學習作個好牧人。好牧人必須走出時間的幻影,不要再緬懷於過去的成就,而必須正視當前教會發展、家庭信仰及個人活著的意義與在所站立的位置上自覺使命問題,不追求表面的華麗,而是用心(真情)走入真實世界,才能使疾苦中的子民得安慰;好牧人必須提升自己的品格,格調高低必然先要看其行為的真假,真的才雅,一做作就俗,若隨著時潮、風尚打轉,而失掉牧人本性時更俗;好牧人應穿載基督的軍裝,如勇士束腰,打起精神來,奔跑前面的路程。

有人比喻年輕女人是用身體穿衣,老女人是用生命穿衣;老女人不僅穿上一件衣服,還有一輩子形成的品味與氣質,這種完全的從容,不僅透露出淡淡的美麗,更讓人感受一生歷經風霜歲月後的生命價值。牧人穿上軍裝不是表象,是用整個生命穿上去,顯示出牧人的特質形象。

結語

各位弟兄姊妹,你目前遭遇到肉體上或心靈上的疾苦嗎?若有,或許牧人也軟弱,無法給你什麼幫助;但你仍應當勇敢站起來,千萬不能跌倒,不要埋怨,就如同我承受的病痛一樣,要藉著大家的代禱,依靠主的恩典,走出生命的陰霾,因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哀三22),體認主耶穌是患難中的唯一幫助。深知,今日是一個社會經濟困境、信徒缺乏中心目標、信仰生活迷失方向的年代,但也是讓子民有機會思想的時代,了解神讓喜樂與患難在我們身上同時並列;今日是一個宗教迷思、人倫悲劇、心靈失喪的年代,但也正是傳揚福音的時代,因基督要使受患難者、貧窮者、被擄者、瞎眠者及受壓制者均獲得釋放,正式宣告主悅納的禧年已來臨(賽六十一1-3;路四18、19);今日是一個教會欲振乏力的年代,但也是牧人自覺、反省的時代,在此時代期待牧人能了解跨世紀的意義就是要反省、檢討、改善與行動。

最後期盼身為牧人者與弟兄姊妹們共同攜手度過艱辛的歲月,共同為子民的疾苦謀求對策,使教會再次振興,使主的恩典再次宏揚。願我們弟兄姊妹都能在疾苦中站起來,彼此間無紛爭,能饒恕的盡量饒恕,能寬容的盡量寬容,虧欠他人的盡力償還,軟弱者勇敢站起來,剛強者多用心關懷軟弱者的處境,共同建立一個有愛心、有活力、有聖靈充滿,有主恩典同在的教會。願一切榮耀歸於神,願一切平安喜樂歸於眾子民。


作者: 黃靈新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0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