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豐美;見證/張秀琴
沒有預警的噩耗 「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了,我到現在還很遺憾,為什麼連說再見的機會也不給我,就走了呢?」張秀琴姊妹回想四年前死於意外的先夫周英金弟兄,語氣平靜中帶著無奈。
她說:「在4月25日(星期六)聚會完時,周弟兄送張本端弟兄回家後,又回到教會要載我回家,看我忙著學插花,就告訴我,他要再去開計程車,直到晚上10點30分打電話給我,說若沒客人乘車就要回來了。」通完電話,張秀琴就放心睡覺,直到半夜約二、三點時,突然驚醒過來,發現周弟兄未回來,於是焦急地屋內各處找,皆找不到人。到車庫看,車子也未回來,於是張秀琴就call周英金,卻一直沒回音,她就再也無法閤眼睡覺了。直到清晨六點,趕快叫醒兒子,兒子第一個反應是:「會不會出事了?」也急著call父親,仍舊沒回音。
而當天早上(星期日),長青團契要到內湖教會,周英金本來答應至教會幫忙開車送老人的,一向重誠信的他,怎會沒交代就不來了?張秀琴即便內心忐忑不安,仍要子代父職至教會幫忙。
到了內湖教會,蔡守道長老看到張秀琴就說:「你們周弟兄不是說要來嗎?怎沒來?」她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
心亂如麻的張秀琴,其實無心聚會,先到地下室禱告,再call周弟兄,仍舊沒有回音。直到午休時,才接到妹妹的電話,告知周弟兄出車禍,當時張秀琴還樂觀地想,車禍頂多受傷,醫治後會復原的。
但同時也在內湖教會的教務負責人黃定堯弟兄也接到電話了,他已知道整個情況,但無法直接告訴張秀琴,只說,要帶他們母子到出事地點看周弟兄。
到了出事地點,遠遠就看到一輛燒焦的車子,尚在冒煙,張秀琴看到車中並無一人,因此就想再往前看清楚,兒子拉住她:「別看了!」因已燒成灰了,但張秀琴執意要看:「明明沒人呀!」先到現場的官圳清、劉孝良弟兄早已與警察看清楚,並了解情況,就勸阻她。
傷心欲絕的張秀琴百思不解,一直喃喃自語:「怎會發生此事?怎會發生此事?」那一幕,就成了她胸口的痛。
同靈的哀思 周英金的遽然離世,不只是周家人的痛,也震撼景美教會每位同靈的心,這樣的苦難,已超乎大家信仰的經驗範疇。而更深的不捨懷念由當時景美教會劉明賢弟兄的整理可見(曾刊於《景美會訊》):
「周弟兄做事非常勤快,教會有需要他服務的地方,只要一通電話馬上到,從不耽延聖工。有能力自己做的,就義不容辭、默默地奉獻;需請外人來做的,就親自督工,總是把事情做到最好。他認真參與聖工,常常暫撇下工作賺錢的機會,先求神的國神的義。他的信仰很踏實,待人很客氣、禮節周到,是個表裏一致的人。」──黃媽媽。
「周弟兄對同靈有真誠的愛心,對待同靈就像對待自己的牽手;己所不欲,不施予人;任勞任怨,熱心為主做見證。」──黃定堯。
「他是極為顧家的人,常為兒女的信仰禱告,找機會與兒女溝通;每次在外吃宵夜,一定會帶一份回家與妻兒共享。不論是教會或信徒家的設備壞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周弟兄,他總是『一通電話服務就到』。一陣敲敲打打之後,當我們向他說謝謝時,他總是面帶微笑地說感謝主。周弟兄有一個徒弟是本會某姊妹的兒子,雖然常常誤時上班,但周弟兄為了增加機會與他接觸,多談道理,因而一再容忍這徒弟的惰性,照常發給他工資,希望能以愛心感動他。」──黃靈新執事娘。
「英金兄是一位忠心工作又熱心服事的好同工,也是盡本分的負責人。雖平日以室內裝潢與開計程車為業,但每逢教會事工或訪問之需,他總是毫不推辭地參與。如今雖蒙主恩召,安息主懷,但他為教會所做的一切,一直給予教會和眾弟兄姊妹極大的幫助,使大家有無限的懷念與感傷。願主保守並安慰其遺族。」──葉順發。
「周弟兄給我的印象是為人謙和,且積極熱心默默地服事主,其一生幾乎完全以信仰和聖工為生活重心。他從事室內裝潢兼開計程車為業,但會堂中一切大小設備修繕等工作,只要時間許可,甚或放下可以賺錢的機會,他都盡力地參與,且默默地做,從未聽他說過『不』字。在帶領興隆小區的工作中,他非常關心小區內信徒的信仰狀況;在訪問信徒的事工上,時可見他的足跡,故對該區信徒的景況可謂瞭若指掌。他並經常開車接送教會中年長或行動不便的同靈參加聚會。在他所負責的事工上,亦經常以禁食禱告求神帶領完成。雖然完成了各樣美善的事工,卻不見其以此自傲,反倒經常自以為做得不夠,實在是教會中難得的事工人員。周弟兄很注重福音開拓的使命,在其計程車中經常備有福音小冊、卡帶及講道錄音帶,在載客的同時,把握機會分發小冊、播放福音錄音帶,做個人佈道。偶而遇到坐「霸王車」或賴賬的乘客,也因主的緣故不與之計較,其對佈道工作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王崇真。
同靈頻探訪 看過現場回家的張秀琴,再也吃不下、睡不著,極度的悲傷佔據她整個心靈。心中反覆想著:「主啊!他那麼愛,充滿信心、愛心,到處見證的福音,要接走的是軟弱的我,應該留下他,好為多做幾年工呀!」
由於過度傷痛,在第三天晚上約九點,因疲累而小睡時,張秀琴看到周弟兄回來了!她急忙起床,告訴在客廳的兒女和親戚,他們都說沒有呀!張秀琴卻堅持說:「真的,他回來了!車子燒掉了,人沒被燒掉呀!」兒子怕她精神出問題,趕快打電話到教會,請同靈代禱。
而景美、台北等教會同靈在事情發生後,不斷探訪、代禱,知道她心中百思不解,就告訴她:「周弟兄是完全的,主在果子成熟時,摘下他了。」
信仰一向單純的張秀琴,接受同靈的愛和關懷,心中略得安慰,然而親友卻背地議論:「他們不是信耶穌信得很虔誠嗎?為何他們的主不看顧?」讓張秀琴心中很不是滋味。
但感謝主,神讓兒子義傑很堅強,不但信心未受打擊,反而安慰她:「這條路是每個人必走的,只是爸爸走得比較早,我們以後還是會與他相見的。」
哀慟的心受慰 喪禮結束後,我們看到張秀琴如常聚會,參與聖工,臉上絲毫不見愁容,這個幾乎是沒有答案的苦難,她何能輕鬆過關?
一直在同一教會的我,其實在感佩之餘,仍有一絲好奇。張秀琴開朗地說:「同靈每天探訪,陪我禱告,看我吃了沒……。他們的愛心,讓我看到神仍愛我,我的淚水一天天減少了,更奇妙的是,半年後我的心幾乎就平復了,不再哀傷,神親手將哀傷的心摘走了,別人不好意思與我談周弟兄,怕我傷心,反而我可以很自在地談起周弟兄。」
因此,張秀琴特別希望在別人遭逢苦難時,能陪對方禱告,但不要在他們很難過時,一直告訴他們,神的恩典、要感謝神……等正面鼓勵的話,反而默默陪他們禱告,觀察他們的需要,適時伸出援手,才真正有幫助。
將流淚地變泉湧地 義人受苦難,一直是信仰上一個較難令人理解的問題,較直接的質問是:神的公義在哪裏?神的慈愛在哪裏?
其實,在神的旨意中,人的遭遇即便再難理解,人的困苦即便再難承受,日後都必恍然明白;因著堅定的信,我們的遭遇雖如涉身火中,亦必蒙神愛;爾後,我們必因所經歷的,行在神的旨意中。
因此,有些神學家就有這樣一個說法:信仰不是用來解釋人生,而是用來承載生命的。張秀琴就是最好的見證。
她的遭遇和苦不是每個基督徒承擔得起、走得下去的。然而,因著全然的信心和順服,將流淚地變成泉湧地了!
四年後的今天,張秀琴說:「主認為我承擔得起,才給我這個擔子!」
她認為,意外是人生的一部分,否則如何看待天災?而且每個人的十字架都不同,無從比較起,「我的兒女能堅定走在主路上,我胸口的痛能掉落,就是我配背這十字架,最好的證明。」
當年面對親友的質疑,張秀琴曾無言以對,現在反而可以說:「還好我信主!若沒信主,我一定捱不過來,更不用談還能喜樂。」
珍視神的恩典 整個訪談過程中,張秀琴始終是平靜的,唯一的遺憾是──沒機會與周弟兄說再見。
所以,幾乎每一個人都差不多,在苦難未來臨前,我們總以為生命一直可以任由我們揮霍下去,幾乎忘了主權不在我們,直到與苦難相遇時,我們才恍然明白,原來主權一直在神,一切的「方便」都來自祂的恩典!
|
|
|
|
作者: 陳豐美;見證/張秀琴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01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