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01期2002年10月)
專題報導:網路傳道萬能論的迷思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陳祥

小時候有一次參加國中班學靈會,曾經聽到一位傳道人在講台上,談到世界末日與真道傳揚地極的道理。當時這位傳道人的說法是,要讓真道傳遍世界不是不可能;他舉例說,只要運用衛星科技,就可將福音在瞬間傳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時聽到這樣的說法,心中倍感興奮,深覺有朝一日捨我其誰,定要將真道與福音利用傳播科技傳遍全世界。

這是將近30年前的往事。當時的我對於福音傳揚工作全無經驗,30年後的今天,只要稍加檢測就會知道,福音不僅沒能傳遍地極,許多異教的興起與新世代的更替,說不定全世界整體信主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數變得更少。新傳播科技並沒有帶來多少助力,傳福音與資訊傳播的速度基本上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因為福音的傳揚涉及個人信仰行為的改變,將主耶穌得救的道理送到世界各地並不代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相信福音。

這幾年網路興盛,許多傳道人與信徒開始有類似的想法,認為網際網路的四通八達與瞬間的資訊負載能力,定能為福音傳揚帶來幫助,真道傳遍至地極指日可待。有些人相信在網路空間設立「虛擬教會」,既不需太多經費,又無須專人顧守,就可一天24小時地在網路空間中不斷為主耶穌傳福音;再者,如果全世界五大洲普設網路教會,使用不同的語言設立各國的虛擬真耶穌教會,對於傳揚真道必然易如反掌。

事實果真如此嗎?網路真的有如此大的效力嗎?本文從傳播效果、行為改變、網路特性、網路傳道成功的要素等角度來探討網路傳道的效果。或許,讀完本文後,我們可以深思主耶穌賦予我們的責任,並不因網路的興起而變輕,反而可能更加深重。

媒介萬能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當時的社會科學學者迷戀一種學說,稱為「皮下注射理論」。他們相信社會大眾是一群烏合之眾,每一個體的心智彼此疏離,非常容易受到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因此主其事者可以利用媒體來操弄大眾,媒體的力量就好像是打針的針筒一樣,只要將藥物注入大眾的身體,效果立見。這種理論又稱為「媒介萬能論」、「魔彈理論」或是「子彈理論」,也就是媒介所攜帶的信
息能夠像子彈一樣,射向烏合社會的疏離個體,射中的個體就會立刻應聲而倒。

1938年時,美國紐澤西州格鎮的廣播電台,播放「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新聞廣播劇,結果震驚了當地的民眾,大家信以為真,紛紛逃難,有人甚至到教堂禱告(李金詮,民77)。這個事件更強化了當時傳播學者對於媒介效果萬能的迷思,認為只要適當地利用媒介進行宣傳,大眾就會信以為真而受擺佈。

然而經過沒多久,傳播學者就赫然發現,媒介的效果絕對不是萬能。相反的,後來的傳播學者發現傳播媒介的效果其實小於人際關係的影響(李金詮,民77)。因為分散的人們並不是真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們彼此之間常保持接觸與聯繫,相互來往溝通訊息,因此媒介傳播時並無法針對所謂孤立無援、單獨的個體;相反的,訊息的傳播必須經過團體層層過濾、整理與緩衝,最後才能到達每個個人,因此對於個人的影響其實非常間接。簡單地說,媒介的效果並沒有當初想像的那
麼大,個人並不容易受到擺佈。

兩級傳播與行為改變


如果媒介宣傳的手法對於一般人的影響非常有限,那麼傳播媒介如何改變頑固的人們呢?學者拉查斯斐數十年前的研究發現:不管選戰怎麼打,人們通常在選戰開打前就已經決定好投票對象,因為候選人的宣傳而變節轉而支持其他對象的人非常少;如果有的話,也是因為承受周遭親朋好友的壓力而改變支持對象,卻不是受到宣傳的影響(李金詮,民77)。研究的結論顯示,大眾不是那麼容易被宣傳所擺佈。

這樣的研究結果對於當時的傳播學者是一個相當大的震撼,也形成了「兩級傳播」理論。兩級傳播指的是:在媒體的傳播過程中,人們在態度上的改變,親身體驗所受的影響比受到傳播媒介的影響來得大;而在親身體驗上,又常常受到所謂「意見領袖」的影響為最多。意見領袖指的是那些能夠提供優勢意見的人。例如,在上次台北市長選舉時,當時的李登輝總統拉著馬英九的手高喊「新台灣人」的口號,或是上次總統大選,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出面支持陳水扁,喊出「往上提
昇,不要向下沈淪」的口號;如果有人因此而改變投票行為,李登輝與李遠哲是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改變投票行為的人則是受到意見領袖的影響。

傳播理論的介紹就到此告一段落。現在我們回歸主題,來討論道理傳揚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傳播與傳道之間的差異非常有限,兩者都涉及資訊的提供與行為的改變,都是希望利用資訊(得救的福音)傳播給個人(慕道者),讓他改變行為(接受救恩與洗禮)。如果「媒介萬能論」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只要我們將得救的福音告訴他人,就會馬上像「注射」一般,有很多人悔改受洗,當然在現實世界裏這樣的事情很少發生。多半我們必須一而再、再而三,鍥而不捨地傳福音
,先要取得對方的信任,然後多方解其困惑,舉了很多的見證與神蹟奇事來驗證真理;而對方也要到教會聚會好一陣子,甚至參加教會舉辦的初信慕道班,最後才相信受洗歸入教會。

因此,傳福音不僅是將所謂的得救資訊送出去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利用人際互動,慢慢地改變一個人的信仰態度。如果我們認為遞福音傳單給馬路上遇見的陌生人,這個人就馬上從信佛道教轉而信主耶穌為救主,這樣的想法可能過於天真;同樣的,如果我們認為一個人週日在家拿著遙控器轉到「真光之聲」節目,聽了一次福音證道,就決心信主的,可能會過於誇大媒體的效力。因為大眾傳播媒介的效力絕對不是「皮下注射」,人們行為與態度的改變也絕對不是一蹴可幾。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檢視教會慕道或初信的信徒:有多少人是因為自己讀到傳單、聽到廣播或電視節目的證道而自己來信主的呢?多半這些人都是經過教會長執傳道或熱心的信徒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對方傳福音,慢慢地經過一段時間,才讓對方接受道理。行為與信仰的改變,是一段漫長的過程,需要經過長時間潛移默化的過程,行為才可能改變。

網路傳播的特性


既然人們的態度改變需要長久的努力,那麼衛星四通八達的通訊能力能夠發揮的力量就非常有限,因為如果缺少人際互動的實際體驗,光是訊息本身並不會造成行為與態度的改變,更遑論信仰的遷移。單向傳播、缺少動機、少了人際互動的勸服等等,都讓訊息本身缺少效力。

不過有人會認為,網際網路的雙向互動特性與一般傳播媒介的單向傳播功能有很大的不同,使用者藉由雙向互動,往往能化被動為主動,在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結果。例如,過去幾十年來人們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節目的經驗,簡單來說,是一種被動接收的過程,人們打開電視,接收訊息,不管滿不滿意,人們沒有回饋的餘地,也沒有依照需求選擇節目內容的能力。然而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這種情況有所改變,人們可以主動選擇所要閱覽的內容,再加上網路的迅速發
展,讓人們對於網路傳道產生遐想,認為網路新媒介將能夠為真教會迅速傳遍地極帶來希望。

網路對於知識的累積或擴散,的確有其強大功能,因為一個機構的內部網路(Intranet)可以對於機構內部的資訊互通與行政效率做大幅提升,對於目標與任務的推動,也可以迅速達成。如果將網際網路作為企業內部網路的延伸,將可以連結分散各地的機構分支,藉由資訊傳達的迅速使機構成員增加彼此的歸屬感。舉例來說,如果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與各地方教會的公文交換可以使用網路為媒介,不僅迅速方便,還可節省費用。又如,台灣總會正將各地教會適婚青年的資料
數位化,利用網際網路為媒介,準備讓各地婚姻介紹人能夠上網查詢,不僅更有效率,也讓工作的執行更方便。又如,網路在連結分散各地的信徒,藉由網路環境來維繫信徒間的感情,增進信徒的信仰基礎上,的確有極為強大的用處,如果好好設計規劃,網路將能扮演重要角色。

網路傳道不應太樂觀


凡此種種,都可看出網際網路在扮演大眾傳播新媒介的角色上,有許多強大的功能。但是如果從建立網路虛擬教會,扮演傳揚福音的角色上來看,我們似乎不能夠過於樂觀。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網路環境難以彌補人際互動的關係

不管未來網路環境如何變化,影音多媒體如何突破,網路的虛擬環境終究不能取代人際互動。例如,你可以與一位慕道者在網路上談道、分享體驗,但你永遠無法在網路上拍拍他的肩膀,或是遞一杯溫熱的咖啡給他。面對面的溝通有其獨有的情境,有些情境要素可以在網路上模擬或還原,但是有些情境要素卻永遠不可能移植到網路上。很可惜的是,從過往的經驗來看,要能有效的傳福音,人際互動與人際互信是不可少的。

二、網路環境需要主動的慕道者

在網路上傳道,以目前網路媒介所發展出來的功能來看,不外以網頁伺服器提供教會相關資訊(如網路教會)、提供證道的影音串流、討論群或BBS、網路教學(E-learning)等等。然而,從實際的觀點來看,網路教會在浩瀚的網際網路世界中,僅僅只是一個門面,如果沒有適當的動機,是不會有使用者(慕道者)來訪的。為什麼呢?因為網路教會在網路上的角色就好像是一間位於馬路旁的實體教會一樣,不管前頭的人群熙攘,車水馬龍,如果沒有足夠的動機,路過的人們是不會駐足的。因此,如果我們在網路上構築一間網路虛擬教會,不代表人們就會來造訪。

三、同質性的競爭者眾

由於在網路上建構虛擬教會的門檻相當低,一般人只要願意出個幾萬元台幣,多半可以在網路上建立屬於自己的教會,甚至創立教派,在網路上推廣。真耶穌教會的網路教會,在成千上萬的網路教會中,面對的競爭比現實環境中更多;要如何在網路上區別品牌,或告訴慕道者我們是真教會、有聖靈、有神蹟奇事隨著,往往更加困難。例如,當網路教會充斥時,且各個教會都在宣揚其特性時,真耶
穌教會的網路教會可能會被淹沒掉。

網路教會成功的兩大要素


當然網路傳道也不是全然不可為,在某方面來說,網路傳道與一般銷售服務的網站類似。例如,104人力銀行以推廣人求事、事求人的人事服務為主,造訪該網站的人通常有其動機(找工作),所以該網站在推廣時,只要著重在網站的特性、功能與網址即可。而一般銷售商品的網站,造訪該網站的顧客未必知道該網站有其需要的商品,即使到訪也未必購買,因此該網站在推廣時,除了必須說明網站的屬性、銷售商品的內容,也必須培養顧客的動機,並加上能夠說服顧客購買的機制(如較低的價位或較好的售後服務)。而以教會為主體的網路教會則以傳揚主耶穌的福音為主,必須綜合以上兩種網站的特性,除了必須建立品牌外,還必須培養動機,並建立說服的機制;相對來說,要完成動機的培養與機制的建立,都不是容易的事。

要培養慕道者造訪網路教會的動機,首先要讓人知道網路教會的存在,也要讓人知道網路教會所能夠提供的服務(如平安、喜樂、得救的福音)。要完成這項任務,依照一般的做法,必須先進行網站促銷,在實體或網路環境中刊登廣告,告訴人們網路教會能夠帶來平安、喜樂。這樣的廣告不能說沒有效果,但因所費不貲,加上各地方教會的靈恩佈道會都沒有對外刊登廣告宣傳的情形,真要動支大
筆預算來推廣網路教會,在現實上可能有其困難。

要讓網路教會成功的第二個要件,就是要能夠在網路教會中建立勸服的機制。我們把傳福音想像是推銷一項商品,若顧客上門,我們要如何讓對方花錢購買。要做到這點,光有一個漂亮的門面並不夠,還要有足夠的商品內涵、優秀的推銷員及適當的推銷技巧。但因為如前所述,網路上欠缺人際互動的許多要素,即使本會有好的信仰內涵,要在網路環境中實施推銷技巧,遂變得相當困難;而要讓人改變信仰態度,人際互動的影響卻又是不能少的,網路上少了人際互動的管道,
自然效果都會不彰。

結論


簡單地說,網路傳道並非不可為,但有其先天上的限制,因為在虛擬的網路環境中,對於必須依賴人際互動、長時間接觸才能改變的信仰態度,有其不利的因素。反過來說,網路教會作為輔助的工具,作為資訊提供的入口網站,將整理過的資訊提供給信徒,或作為信徒彼此間聯絡的橋樑,或作為教會內部資訊傳播連結,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對於許多人寄望於網路傳道,筆者個人認為網路教會或網路傳道的效果有其限制,最多只能扮演配角,作為實體傳道的輔助;傳揚道理的主力還是應落在所有的信徒身上,我們仍必須走遍地極,傳揚主耶穌與真教會的福音。我們的責任並沒有減輕,反而因為網路提供的助力,讓我們必須更加努力。

參考文獻


李金銓,1988,《大眾傳播理論──社會‧媒介‧人》,三民書局。



作者: 陳祥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0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