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87期2001年8月)
宗教教育:學習路上──九年一貫初探

許德宏

前言



新世紀的到來,攸關台灣教育改革的列車即將於今年九月上路,教育部更是一口氣宣佈廢除高中、大學聯招、高中、大學入學管道多元化、教科書開放民間編寫、辦理基本學力測驗……等重大政策,其間的褒貶不一,而持保留態度的觀望者亦不在少數,為了因應此一重大教育政策的實施所可能帶給若干人的衝擊,遂以淺顯的文字帶領讀者一窺究竟,並希冀本文能對當前宗教教育的教學提供適度的改造與創新的彈性空間。

時代背景


台灣學前至高中階段的教育,經過五十餘年的努力已然在「量的擴充」上成績斐然,但若放在社會變遷的環境架構下來檢討,課程與教材的改革速度及幅度均遠不及社會變遷的需求,故不僅教育部積極著手課程綱要的修訂,民間教育改革也透過教育實驗的方式(如森林小學、種子學苑、全人中學……等)進行新的課程變革,而相關的教育專業團體也在同時間提出改造課程所需具備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模式並解決問題的途徑與建言,於是有了九年一貫統整性課程脈絡的規劃與建置。

時代精神


大抵這次的九年一貫課程所秉持的精神如下:


1.反「權威」

國內長期的課程發展是由教育部上游主導課程標準的修訂,國立編譯館成了中游重工業,而(去中心化思想)學校則是下游廠商負責推銷,此種由上而下的模式在上個世紀末反權威的思潮下斷然解構,打破所謂球員兼裁判的角色混亂,期以各區域內之學校為本位主體的課程發展營造為優先考量,企盼綻放出多元繽紛的學習樣貌。

2.反「學科本位」

五十多年來,隨著學術的快速分化,中小學課程的學科數目不斷增加,連帶地學生的作業份量、考試次數也跟著加重、攀高,應該學習的知識固然增多,卻也與日常生活愈來愈疏離,知識反成宰制心靈的工具,而上個世紀末出現所謂的「反知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道出了經驗及情意世界的重要,IQ以外的EQ、CQ、MQ更成為一項重要的學習,故衍生出刪減科目、時數的強烈呼籲。

3.反「精英導向」

在民主社會中,教育的主體是全部的受教者,然而多年來反而更加突顯學習上的階級等第分配,是故「帶好每位學生」成了此一時代精神的例證,殷切期盼提供給每位學生充分發展的機會及適應社會所需的基本能力,而不再是少數精英才能獲利的特權。

改革理念



1.學校本位

學校是教改的基點,在以學校為本位的經營下,不僅強調專業的重要性,更是教育決定權下放的必然反映。教師將重拾自身研發設計課程教材的專業能力,而讓教師、家長、行政人員、社區人士一同參與學生學習課程的設計,不再讓教育部背負成敗責任,如此一來,學校才可能成為真正符合社區所需「市民社會」(civic society)的縮影,對民主素養的涵育做出積極的貢獻。換言之,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將會活化課程參與者的角色,更提昇教師的專業能力。


2.課程統整

多年來我國學科課程與聯考制度成了共生關係,不論學生、家長、教師都深陷其中,教育的輸出成了浮泛的「知識」,卻遠離了生活,故在教改中統整相近學科之知識成為七個學習領域,採較大單元設計避免課程龐雜,以期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七大學習領域

1.語文(本國語文、母語、英語、其他外語、注重聽說讀寫、基本溝通表達能力、文化與習俗等方面的學習)。

2.數學(數量形之基本概念與運算、日常生活之數量形的應用問題、與其他學習領域連結、解題過程、推理思考、創造能力、與自己或他人溝通數學內涵的能力)。

3.社會(歷史、地理、公民、道德、鄉土教學等)。

4.自然與科技(自然、理化、生物、地球科學、工藝、家政等)。

5.藝術與人文(音樂、美術、表演藝術、鄉土藝術等)。

6.健康與體育(身心發展與保健、運動技能、健康環境、運動與健康的生活習慣等)。

7.綜合活動(輔導活動、團體活動、運用校內外資源獨立設計的學習活動等)。


3.空白課程

以往中小學每週上課時間幾乎被各學科的教學填滿,於是在九年一貫的教學時數上做了大幅修正,規定每週至少有20%的時間劃歸為彈性教學時數,同時在基本教學時數中又有選修的空間;此外在每學年上課二百天內,上下學期亦可依實際需求做彈性調整週數及日數的安排,其目的是為了給予學生更為適性發展、開放且自主學習的空間,對於受教者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的提昇亦有所助益。


4.能力本位

以往中小學教育深受升學主義及聯考的影響,學習大都偏重於知識記誦方面,無法與社會實際生活相結合,故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主要原則是「培養學生能帶得走的基本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此乃基於社會變遷及未來生活需求所做的評估。總之,以能力取代知識,是著眼於生活經驗的強調以及國民基本素質的提昇。

*十大基本能力

1.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欣賞、表現與創新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規劃組織與實踐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5.績效責任

課程實施可從評鑑知其成效並作為改進的參考。由基本能力轉化而為各學習領域的學力指標,一方面可作為課程設計實施後體檢學習成效之評估,進而實施補教或充實教學;另一方面更可以此發展成學力測驗代替入學考試,或為評估學校辦學績效所用。

反求諸己


宗教信仰的生發源自於人們渴求內在安定力量的支持,如今面對新世紀的教育改革,反觀行之多年的宗教教育,我們可曾從中感受出一絲絲來自於受教小羊們對於當前教材、教法、授課、設備,甚至是這份不因時空更迭而變質的信仰所提出的多面向挑戰?

目前遍行於全省教區的宗教教育教材已有長達十年以上的使用時間,雖說偶有增修,不過真能隨著社會急速變遷而奮起直追加入適當調整步伐的增刪工作卻是微乎其微。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經訓是書寫於紙張上頭的文字,就如同書本知識是死的,必須能加以活用才是現代學子所急需培養的能力;當然,「真理」只有一是,所應堅守的防線更要刻在心版上時刻儆醒。然而,倘若在訴諸真理的灌輸以外,未能呼應當前社會中層出不窮的怪異現象並即時提出強而有力的辨識與應對方法,反而,常常隨著積非成是的社會亂象動搖了起初對神原有的高度信心,對於整體教會的牧養而言,其造成的傷害是潛伏期長且破壞力大的。

敏察主恩


如何才能讓業已飽受聲光刺激充填於心的E世代小羊仍舊能喜愛這份不同於現世氛圍的得救信仰?

首先,教員理當在道理的追求上不斷充實,並要隨時保有清明的思維將聖經上的文字轉化成自身的體悟,因為「信仰靠體驗」,但不是非得經過所謂目前教材中所呈現的見證實例才算數,畢竟神給每個信靠祂的人之體驗是不同的,絕對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這也是神能神智奧妙廣闊、無比偉大的所在。從生活中的細微處去察覺神的恩典,相信遠比要經歷過病痛折磨、意外事故或者面臨救亡圖存的慘痛經驗來得更貼近尋常的經驗值。也唯有在自身時刻都能夠感受到神源源不絕的看顧時,所謂又活又真的神才能帶給受教的羊兒正向的激勵。否則,視教學為一份job,流於照本宣科地講述只會讓這份信仰少了真實生命的光彩,既無法榮神又無益人可言。

善用媒體


再者,善用教學媒體是當前宗教教育急需耕耘的一塊田地。資訊流通發達的今天,學生在校所接受的資訊或操作十分多元,就連資料收集檢索的能力亦被列入評量的項目之一。如果,在宗教教育的課程中,培養並建立其主動探索並研究聖經章節裏所提及當時背景的搜羅,讓學員成為課堂中某一段時間的主角,開啟他們對於聖經知識的探究興趣。舉凡聖經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含的萬事萬物,皆可作為學員充實鑽研的管道,讓學員不再是教室中的客人反成為拿出料理(製作簡報、投影片、幻燈片、錄音帶、V8等)招待同儕、講員的主人。可以想見,學員的收穫定是與時俱增;因此,在教學硬體的設備上就要多下功夫,諸如電腦、網路、圖書、媒體放映器材等設備的添購,與安排指導教授人員使之活動進行成為事工訓練的一環,以及善用社會資源(圖書館、文化中心、博物館、動物園、社教機構等)的配搭使用,讓學員由被動填充信仰的角色轉變成主動積極探求信仰奧妙的發現者,實為教會整體之福。

家長自覺


此外,家長心態的調整亦需關注。長期浸淫在升學主義的風聲鶴唳之下,許多主內小羊的家長對於宗教教育所抱持的態度有點像托兒所、安親班甚至心理輔導教室,往往因著未能在家中真正落實自行在家庭聚會、分享、禱告的可能,因而減低孩子對於這份信仰的追求。於是,平日孩子在學校受老師看管,安息日便換成教會負責照料,此番只看中屬世發展而將信仰暫擺一旁的做法,著實影響孩子對信仰的認知,一但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又一股腦兒將責任推卸給學校、教會,這樣的家長怎不叫人擔憂?因為,縱使學校、教會盡了最大的努力,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影響仍舊難辭其咎。是故,將孩子帶到神的面前並用心教育他,並鼓勵家長適度參與宗教教育的活動(可針對各個家長的自身專長,利用課堂共習時間指導親子共作或提供專業資訊的分享……等),誠然是每個身為家長的主內同靈責無旁貸的分內之事,理當全力以赴才是。

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問題,教會也不能例外,倘若我們一味地縱容、忽視甚至默許積非成是的惡習(或我們常說:人的軟弱)在教會中不斷滋生,那麼,就會如同當前的社會政經局勢一般,每每被過犯所勝過,想要重新得力步履卻總顯得蹣跚而艱辛,那麼,相較於所謂教改的理想化願景,不啻是一大諷刺!

結語



教育是條漫漫長路,宗教教育更是輕忽不得,正如同辛勤培育灌溉苗圃的園丁,一時間並無法看見每一株幼苗及至長成是何等的光景與樣貌,但重要的是,善盡每一個園丁照料看守的責任,不打盹也不偷懶,適時地配合時令節期給予最合宜的幫補,相信,那叫它生長的神自然會暗中保養顧惜。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面對教改,我們是否胸有成竹?


作者: 許德宏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0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