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99期2002年8月)
宗教教育:孩子的聖經課程,您關心了多少?

正視我們的宗教教育


教育的普及,帶動經濟繁榮及生活水準的提升,可見,教育在整個社會文化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教育之於信仰呢?

以色列人何以能在亡國後,跌破全世界人的眼鏡而重新復國?除了他們握有神向他們祖先的應許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落實了將神的律例、典章繫在頸項、刻在心版的宗教教育。由此可知,宗教教育實是不容基督徒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

現今,世上的教育普及,知識擴展的速度令人咋舌,許多思潮一日千里般蓬勃發展,凡此種種,皆令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有著莫名的壓力,深怕一個沒注意,自己已然成為社會淘汰的一群。於是,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環境底下,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要在密密麻麻的課桌椅中學習各種各樣才藝,免得輸在起跑點上;但,我們最根本的信仰呢?其被重視的程度,是否在無形中相對被剝奪了許多而不自知?

在台灣,曾經擔任過宗教教育教員而現今為人父母的教會中堅,或許都觀察到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現今的孩子對於信仰的看重,似乎不若以往,真正渴慕真理的孩子寥寥可數,對於聖經知識也往往一知半解。或者,您會質疑,聖經知識與信仰有絕對相關嗎?聖經知識完備的,就有能力行真道嗎?沒錯!知識若不輔以謙卑的心,對於我們的確無益;但不知「道」,又如何能行?

真教會在台灣建立初期,信徒的信仰植基在生活上的體驗,對神有著一份單純的信心與堅持,因此他們對於聖經的知識雖然所知有限,卻是抓緊神的衣襟奔天路;而今,隨著知識的快速開展,信徒們需要更明白神的道理,並且謹守、遵行,如此才不致被世上的小學淹沒而無法分辨。

信仰的紮根,愈早開始愈好!因此,本文擬以兒教組國小階段的學員為主要對象,和大家談談如何幫助他們建立屬於自己的信仰,希望對我們的宗教教育有所造就。

幫他在信仰上紮根


既然宗教教育的重要性,由上述可見一斑,我們要如何做,才能使這根基深植、立穩呢?

一、有效學習的基礎

或許各家探討「學習」的學派對於「學習」有著不同的意見及看法,但若要將外在知識真正吸收成為個人的,則必得具備如下要件:

1.注意

即個體「注意」到所呈現的知識,否則就會產生充耳不聞、視若無睹的情形。

2.預備度

指個體在身心狀態上是否已經準備好要接受、學習新知識的程度。這和學員的身心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3.先備知識

所謂「先備知識」,指的是與新的知識有關、且已經知道的知識,乃是新知識的基礎。

4.組織與聯結

個體在獲得知識後,必須主動將所學得的知識進行有系統的組織,並且將其與舊有的知識進行統整,如此一來,獲得的新知才會牢記在心,並成為自己認知的一部分。

二、有效的教學

1.教師的準備

教會中的教員,主要即信仰的教導,因此,教員必須對所要教導的內容有深入的了解,才不致流於不知所云的窘境。所謂「身教重於言教」,教員本身對於所講的道理也要努力地實踐,如此,小羊才有學習的好榜樣。

教員在設計、準備課程時(不論詩頌、崇拜、共習),必須先了解該班學員的身心發展狀況,及他們的基礎知識有多少,然後再設計適合學員程度且能吸引他們投入的課程,並且要能使該知識適切地與生活發生關聯,才不致於形成「說歸說、做歸做」之信仰與生活各自為陣的分離狀態。

2.小學階段兒童的思考特徵

就認知心理學家Piaget的理論而言,兒教組中的幼年班及少年班的孩子,在認知發展的階段上處於「具體運思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思考上的特徵如下:

(1)能根據「具體事物」或「熟悉經驗」進行邏輯思考。

(2)能夠分類並且能區別主類與主類中所包含各次類間的關係。

(3)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再只憑知覺所見的片面事實作判斷,而能明白何為「表面
的現象」、何為「實際的情況」。

3.教學原則

根據上述的思考特徵,僅提供些許淺見以供教員在教學上參酌:

(1)提供具體操作事物的機會

「具體操作」乃是幫助兒童建構知識的基本原則。藉由具體事物的操作,及熟悉經驗的轉換,有助於兒童對於抽象概念的建立。

例如:對於一些較抽象的概念(如:愛心、禮讓……),可以在共習課時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建立。

(2)善用認知衝突

透過各種活動,讓兒童由被動的吸收者,轉而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兒童藉各種活動的進行,將有機會經驗自己思考的矛盾處,從而主動組織所獲取的知識。例如:安排討論課程,讓兒童分享自己及他人不同的經驗,然後主動加以統整所學的新知。

(3)利用形象技術傳遞知識

由於兒童的學習必須先透過「具體事物」或「熟悉經驗」,因此,在教導任何課程時,要儘量先以他們生活中所熟知的為基礎,再逐漸轉換。

例如:樂理概念的教導,可先以孩童生活中熟知的形象(如:蘋果、球……)教導概念,等概念學會了,再將實際生活中的形象,以音樂的符號取代。

(4)重視個別差異

對於基本的知識,教員得視學員的情況調整教學的速度及教材的內容。對於在課堂的學習較跟不上的學員,在課後,給予適當的補強,或由教員實施,或請家長配合。

(5)結合生活的教學

信仰最終的目的乃是在生活中落實,因此,除了在宗教教育的時間學習外,在生活上,也必須時刻實踐。教員可以安排一些與信仰有關的生活目標(可以結合當週課程,當然最好),在一週內,由家長評估其子女達成之狀況;或者,設計可以讓家長及其子女共同完成的實踐事項。

4.課堂中的加強

學齡兒童時期的宗教教育,旨在聖經知識的構築及信仰生活的建立。教員除了充實基本教育知識及豐富教學內容,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外,還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加強學員的記憶,例如:要求學員作筆記、請學員在進教室上課前,先背出上兩週的聖句……等,再佐以適當的獎勵制度(此獎勵制度的設立,必須能提昇孩童主動學習的動機,而非淪為學習的交換條件),想必能收些許功效。

家長的配合

信仰的教育若欲紮根,光靠每週二、三個小時的宗教教育,著實不大可能。因此,需要家長花更多的心力在孩子的信仰,而不是全然丟給宗教教育的教員。甚至於,我們應該這麼說:信仰的教育,應由家長擔負大部份的責任;教員乃是家長的協助者。

或許,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不夠專業、所知有限、不知該如何著手……。其實,您所需要的,是對他的信仰表達「關心」,就已足夠。茲列舉些許建議,提供您參考:

(1)聆聽

撥些時間聆聽小孩子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若是能行,再給予些指正、補充),讓他有機會表達、整合。

(2)讀聖經

挪出點時間,陪孩子讀讀聖經,讓他們從小建立讀經的習慣。讀經的進度及時間,視孩子的能力及家庭的作息而定,但要持之以恆。

(3)家庭作業的敦促

配合宗教教育教員所規定的家庭作業,督促小孩實踐,若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則盡力配合。如此一來,孩子不僅更有意願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且他們也擁有相當良好的學習楷模。

(4)主動和教員聯繫溝通

在生活中,或許有些時候、有些地方是需要借助教員的「分量」,去和孩子溝通的。所以,家長和教員要保持良好的聯繫,讓教員得以從旁協助,使孩子在信仰的建立更紮實。

結語


相信,在宗教教育紮根這件事情上,若各方面都關心,並且盡了力,不足的地方,神必定加添,因為祂喜愛祂的民知道祂的律例,並謹守、遵行。

願神加添我們智慧及能力,讓我們能夠將信仰的棒子,穩健地傳承下去。


參考書目


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出版社,1999年。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東華出版社,1998年。
霍華.韓君時著;張淑惠譯,《改變生命的教學》,中國主日學協會,1995年。



作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0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