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94期2002年3月)
你來我往:舊約聖經疑難六題(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謝順道

【發問人:高雄市陳弟兄】

5.《以斯拉記》二章63節記載:「直到有用烏陵和土明決疑的祭司興起來。」請問:(1)「烏陵」和「土明」是什麼?(2)是風俗習慣嗎?或是聖殿編制內的器具?(3)此「祭司」是誰?在歷史上出現過嗎?有預表性嗎?

6.《但以理書》九章1節提到:「瑪代族亞哈隨魯的兒子大利烏,立為迦勒底國的王元年。」又依據《以斯帖記》一章1節所記載,末底改是亞哈隨魯王時代的人。請問:(1)末底改與但以理的年代,是否重疊?他們在朝為官的年代,是否重疊?(2)巴比倫與瑪代的年代,是否重疊?

【謝長老答覆】

主內陳弟兄收信平安:

你所提出的「舊約聖經疑難六題」,本期答覆最後兩題。如下:

5.《以斯拉記》二章63節記載:「直到有用烏陵和土明決疑的祭司興起來。」請問:(1)「烏陵」和「土明」是什麼?(2)是風俗習慣嗎?或是聖殿編制內的器具?(3)此「祭司」是誰?在歷史上出現過嗎?有預表性嗎?

(1)在舊約聖經上,「烏陵」和「土明」首見於「出二十八30」,最後一次出現於「尼七65」;「拉二63」和「尼七65」的內容完全相同,是同一件事蹟的複述。有時候烏陵和土明的順序被倒過來(申三十三8),有時候則單獨提到烏陵(民二十七21);但如此顛倒順序或省略了土明,並沒有特別意義。

(2)「烏陵」(urim)和「土明」(tom),都是希伯來文的音譯。「烏陵」一詞,原文的字義是光明。在舊約聖經上,除了七次譯為「烏陵」之外(出二十八30;利八8;民二十七21;申三十三8;撒上二十八6;拉二63;尼七65),或譯為「火」(結五2),或譯為「焰」(賽五十11)。「土明」一詞,原文的字義是完全。在舊約聖經上,除了五次譯為「土明」之外(出二十八30;利八8;申三十三8;拉二63;尼七65),也譯為正直(創二十6)、純正(詩七8)、完全(詩一○一2),以及誠實等(王上九4)。

(3)神曉諭摩西說,要用帶子把胸牌的環子與以弗得的環子繫住,使胸牌貼在以弗得的帶子上,不可與以弗得離縫。亞倫進聖所的時候,要將決斷牌帶在胸前,又要將烏陵和土明放在決斷的胸牌裏(出二十八28-30)。後來,摩西遵照神的吩咐,給亞倫穿上內袍和外袍,又加上以弗得,用帶子把以弗得繫在他身上。又給他戴上胸牌,把烏陵和土明放在胸牌內(利八6-9)。由此可知,烏陵和土明是祭司服飾的一部分,祭司進入聖所去朝見神的時候,必須帶在身上的。

(4)烏陵和土明是神向人啟示的管道,祭司要進入聖所去朝見神的時候,所以要將決斷牌帶在胸前,又要將烏陵和土明放在決斷的胸牌裏,乃為要隨時領受神的啟示,再傳達給神的選民。

(5)摩西曾對神說,願神立一個人(成為摩西的繼承人),治理會眾。神對摩西說:「要使約書亞站在祭司以利亞撒和全會眾面前,囑咐他。又要將你的尊榮給他幾分,使以色列全會眾都聽從他。他要站在祭司以利亞撒面前,以利亞撒要憑烏陵的判斷,在神面前為他求問;他和以色列全會眾,都要遵以利亞撒的命出入。」

於是摩西照神所吩咐的,使約書亞站在以利亞撒和全會眾面前,按手在他頭上,囑咐他……(民二十七15-23)。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摩西可以直接聆聽神的訓誨,所以無須借助烏陵和土明做求神啟示的管道;政治領袖約書亞的使命是替天行道(替神治理以色列人),所以以色列全會眾都要聽從他的領導;宗教領袖以利亞撒是神的代言人,約書亞和全會眾都要服從他的命令,因為他可以憑藉烏陵的判斷,為他們求問神的旨意。

(6)由大衛用以弗得求問神的方法可知,人與神之間的問答非常簡單,不過是肯定或否定而已。舉例說,掃羅要追殺大衛,大衛逃亡到基伊拉去。掃羅招聚眾民,要下去攻打基伊拉城。大衛對祭司亞比亞他說,請將以弗得拿過來。大衛求問神說:「掃羅下來不下來?」神說:「掃羅必下來。」大衛又問:「基伊拉人將我和跟隨我的人,交在掃羅手裏不交?」神說:「必交出來。」於是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就逃到別的地方去了(撒上二十三7-13)。

又有一次,亞瑪力人攻破洗革拉,擄掠了城內的婦女和大小人口。大衛對祭司亞比亞他說,請你將以弗得拿過來。大衛求問神說:「我追趕敵軍,追得上追不上呢?」神說:「你可以追,必追得上,都得救回來。」後來果然追上敵軍,並且奪回來被擄去的一切人口和財物(撒上三十1-20)。這兩次求問神的過程,大衛都借助以弗得做領受啟示的管道,而沒有提到烏陵和土明。原因是,胸牌必須貼在以弗得的帶子上,而烏陵和土明又要放在決斷的胸牌裏(出二十八28-30)。因此,大衛請祭司將以弗得拿過來,當然是要憑藉烏陵和土明的啟示,作為定奪之依據了。

(7)《以斯拉記》二章61-62節記載,祭司中哈巴雅的子孫、哈哥斯的子孫,以及巴西萊的子孫,這三家人因為在族譜中找不到他們自己的譜系,無法證明他們也屬於祭司族,所以不准許他們供祭司的職任,並且禁止他們吃祭司才可以吃的至聖之物(利二3、10,六17-18)。雖然如此,省長卻為他們保留一個可以考慮的空間,就是「直到有用烏陵和土明決疑的祭司興起來」(拉二63下句);那時候,他們若被驗明確實屬於祭司族,便可以供祭司的職任,也可以吃至聖之物了。不過依據這段經文可以推測,公元前605年,以色列人被擄於巴比倫之後,烏陵和土明可能從歷史上消失了。如果這樣,「用烏陵和土明決疑的祭司」,怎麼會興起來呢?

(8)烏陵和土明雖然早已失傳,卻給我們留下了三項教訓,值得我們學習。簡述如下:

‧教訓之一

在摩西臨終的祝福中,有一段說:「論利未說,耶和華啊!的土明和烏陵,都在的虔誠人那裏……。」(申三十三8)。由此可知,惟有虔誠人,神才願意藉著土明和烏陵啟示他,使他知所適從;反之,一個心中沒有神的地位之人,雖然擁有土明和烏陵,也是得不到任何啟示的。因為要向誰啟示的主權在乎神,土明和烏陵不過是神藉以顯明祂旨意的工具而已。

舉例說,聖經上兩處記載,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撒上十三14;徒十三22)。又說,「大衛除了赫人烏利亞那件事,都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一生沒有違背耶和華一切所吩咐的。」(王上十五5)。至於污辱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又謀殺烏利亞那件事,他卻因為即時認罪,而得到饒恕了(撒下十二7-14)。因此,當他面臨決策上的難題之時,神便藉著烏陵和土明指引他當行的路了。其中一次是,當他被掃羅追殺而不知該何去何從的時候,神對他說,基伊拉人必將他交在掃羅手裏,使他和跟隨他的人,得以及時逃脫(撒上二十三7-13)。另外一次是,亞瑪力人擄掠了洗革拉城的大小人口和財物,大衛想要追趕敵軍,卻不知道是否追得上。這時候神對他說,他必追得上,並且能救回被擄去的人口和財物。後來,果然如此(撒上三十1-20)。

反面說,「撒上二十八1-8」記載,非利士人聚集軍旅,要與以色列人打仗。掃羅看見非利士的軍旅就懼怕,心中發顫。掃羅求問神,神卻不藉夢,或烏陵,或先知回答他。只因情勢十分危急,烏陵也失效,他便去求問一個交鬼的婦人了。之前,掃羅已經犯罪,神也藉著撒母耳向他宣告過:「你既厭棄神的命令,神也厭棄你作王。今日神使以色列國與你斷絕,將這國賜與比你更好的人。」(撒上十五23、28)。不但如此,後來他又因為嫉妒的緣故,一心一意想要殺害大衛(撒上十八6-二十七1-4)。像掃羅這種既不敬畏神,且不能容納比他更有能力的部屬之人,即使擁有烏陵也毫無作用的。

‧教訓之二

「烏陵」一詞,原文的字義是光明,七十士譯本(希臘文)譯為「亮光」(delosis)。這就是說,在黑暗中,我們什麼都看不見;但亮光一照,我們便樣樣都看得很清楚了。因此,神的啟示也叫聖靈的亮光,或真理的亮光。

學習聖經,或說學習神的律法,是明白神旨意的方法之一(羅二18);因為凡聖經上(或說律法上)所寫的,都在向我們傳達神的旨意。但聖經卻是一部「封住的書卷」(賽二十九11-12),而且內外都寫著字(啟五1);外面的字是可以辨識的字義,裏面的字便是隱藏的精意。封住這書卷的是「七印」(啟五1),「印」象徵聖靈(弗一13,四30),七是完全數;所謂「用七印封嚴」,就是用聖靈完全的權柄封嚴,必須有聖靈的啟示才能解開。

保羅說,他所宣講十字架的救恩,乃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又說,這奧祕的智慧,「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啟示)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除了在人裏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有聖靈在他裏頭的人,才能領悟神奧祕的真理)。」(林前二7-11)。與此類似的話,約翰對當時的信徒也說過。他說:「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聖靈),常存在你們心裏,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聖靈)在凡事上教訓你們……;你們要按這恩膏(聖靈)的教訓,住在主裏面。」(約壹二27)

我們可以從保羅所寫的書信看出,他雖然不像其他的使徒那樣跟隨主耶穌三年之久,親耳聽過主所宣講的許多真理,卻明白不少歷代以來所隱藏的奧祕;惟一的原因是,他直接領受了耶穌基督的啟示(羅十一25-27,十六25-26;弗三3-6;加一11-12、15-17)。基於這個寶貴的信仰經歷,他為當時的信徒代禱說:「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弗一17-18)。這就是說,聖靈被稱為「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所以只要祈求聖靈感動我們,賜予我們智慧,向我們啟示,我們的心眼便明亮起來,而可以「真知道神」(真實認識神)了。

惟因求神啟示是領悟真理的捷徑,所以古聖徒才如此向神祈求:「求開我的眼睛(心眼),使我看出律法中的奇妙(領悟神的奧祕)。」(詩一一九18)。主耶穌在世傳福音的時候,也對門徒說過:「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細體字註明:或作不能領會)。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細體字註明:原文作進入)一切的真理(進入裏面去看,當然比從外面看更清楚)……。」(約十六12-13)。復活後向門徒顯現的時候,又特地開門徒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二十四45)。呂底亞所以只聽一次福音,就明白耶穌是救主,而和她一家同時領受洗禮,成為歐洲初熟的果子,乃因「主開導她的心,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十字架的救恩)。」(徒十六13-15)

我們都知道,舊約聖經的著作,乃由於神的啟示(提後三16),新約聖經也是;猶太教徒認為猶太教是啟示的宗教,基督徒也相信基督教是啟示的宗教。職是之故,為了更深入,更廣泛地領悟聖經上的真理,藉以「真知道神」,我們必須恆切禱告,求神啟示。

‧教訓之三

「土明」一詞,原文的字義是完全。大衛說:「我要用智慧行完全的道……;我要存完全的心,行在我家中。」(詩一○一2)。這段經文中所說,「完全的道」的「完全」,在原文上與「土明」是同一個字;「完全的心」的「完全」,原文的字義是完全人,與「創六9」的「完全人」是同一個字。這就是說,因為神的道是完全的道,所以要存著完全人的心志,才能切實遵行;而要遵行神道的地方,是在我家中。存完全人的心,是正心;行完全的道,是修身;行在我家中,則是齊家。能如此致力於正心、修身,並齊家,才能治國,而後平天下。這乃是王者治國之道,也是一家之主當盡的本分;大衛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家之主,所以如此立志行道。

依據「土明」的字義是完全而言,像大衛這樣立志存著「完全人的心」,切實遵行神「完全的道」之人,神必喜歡指引他當行之路的。聖經說,「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創六9)。所謂「當時的世代」,是什麼世代呢?「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凡有血氣的人,在地上都敗壞了行為。」(創六5、11-12)。這就是當時的世代之寫照。

於是神對挪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然後,神又吩咐挪亞建造方舟,藉以保全他一家人和有血肉之活物的生命(創六5-七1-5)。挪亞所以能得到神特別的恩寵,蒙神指示他未見之事,預備了方舟,使他全家得救(來十一7),乃因在那充滿了罪惡的世代,他不但沒有與敗壞的社會群眾同流合污,而且更積極地立志與神同行,致力於做一個濁世中的完全人之緣故。

除了挪亞之外,約伯也是完全人。聖經記載,神曾接連兩次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伯一8,二3)。為了試驗他是否真的完全正直、敬畏神,神雖然准許撒但攻擊他,讓他遭受了極大的患難(伯一9-19,二4-8);但他仍然持守他的純正,並且提醒他的妻子說,要逆來順受,不可埋怨神(伯二3、9-10)。因此,神兩次向他顯明祂的旨意。第一次的啟示是,讓他知道基督必再臨。他說:「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十九25)。「我知道」,比「我相信」更確實。「我的救贖主活著」,就是說,基督為了救贖我們脫離罪和死,曾捨命作贖價;後來從死裏復活,就永遠活著,不再死了。「末了必站立在地上」,則預言世界末日一到,基督必再臨。另外一次是,在患難的末期,讓他看見神。他說:「我從前風聞有,現在親眼看見。」(伯四十二5)。

所謂「親眼看見」,並不是說在異象中看見了神,而是說完全明白神的旨意。原來,在受患難的期間,令約伯最難以忍受的並不是喪盡一切兒女和產業,也不是全身長了毒瘡,而是心靈上的憂傷;他知道禍福都來自神,萬事都有神的旨意,卻不知道什麼旨意?神為什麼要讓他遭遇這些患難?現在他終於明白神的旨意,得到他迫切需要的答案了(伯四十二1-5)。這時候,他心靈上所感受的,是何等的喜樂呀!

「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詩二十五12)。正如這段經文所說,我們只要敬畏神,立志做虔誠人(申三十三8),切實遵行神完全的道(詩一○一2),則當我們不知該何去何從的時候,神就必指示我們當選擇的道路了。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若能如此時常得到神的指引,豈不是等於擁有非常靈驗的烏陵和土明了嗎?

6.《但以理書》九章1節提到:「瑪代族亞哈隨魯的兒子大利烏,立為迦勒底國的王元年。」又依據《以斯帖記》一章1節所記載,末底改是亞哈隨魯王時代的人。請問:(1)末底改與但以理的年代,是否重疊?他們在朝為官的年代,是否重疊?(2)巴比倫與瑪代的年代,是否重疊?

(1)公元前605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把猶大人擄到巴比倫去。之後,但以理與其他幾個少年人被選入宮,侍立在王面前(代下三十六18-20;但一1-6)。到波斯王古列第三年(公元前536年),但以理還在服侍古列王(但十1)。波斯王古列元年(公元前538年),即波斯攻陷巴比倫那一年,古列准許猶大人返國,重建聖殿;在那一次返國的猶大人之中,也出現了末底改的名字(拉一1-3,二1-2;尼七7)。由這個歷史資料可知,末底改服侍亞哈隨魯王的時期,但以理還在巴比倫。

(2)瑪代人大利烏62歲那一年,攻陷巴比倫,殺掉迦勒底王伯沙撒(但五30-31)。公元前538年,波斯攻陷巴比倫,取代了瑪代人的政權。由此可知,問題不在於巴比倫與瑪代的年代是否重疊,而是政權的轉移。巴比倫是迦勒底國的首都,王宮的所在地(但四28-30)。
(全文完)


作者: 謝順道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0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