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洸洋
從台灣當前的困境看全球化
近年來由於台灣歷經政治、經濟與地震颱風等人為或自然災難所帶來的衝擊,人們警覺到自己所享受的安逸不過是一個感覺,這種感覺是可以很突然地在一次地震、颱風、金融風暴、或是家庭、親友的變故之後改觀。
特別是過去幾十年來,台灣所津津樂道的經濟成就,在投資環境優勢不再、鄰近國家競爭條件提昇,以及世界經濟的委靡不振等等不利條件影響之下,許多公司與工廠紛紛關閉或遷離台灣,剩下的為謀生路也必須升級或轉型,對於台灣的就業大眾而言,這樣的改變意味著必須隨著服務機構的變化而失業、搬遷、被迫進修,個人的工作機會競爭更激烈。除了自然災難與國內外政治形勢無法掌握以外,因為正好遇上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少人自然會將當前台灣所面對的種種 問題歸咎於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
全球化的影響
其實,當運輸業發達改變了貨物運送與個人旅行的方式、電信業的進步方便了溝通的方式、網路的發展使思想的傳遞沒有國界限制之後,全球化對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已經是存在的現象,因為大家早已使用自己喜愛的方法去吸收或傳遞各種資訊與物品,而資訊與物品的快速傳播已經把整個地球的距離拉近。
像這樣國際間的距離縮短之後,跨國企業就能夠充分利用各國的長處:將甲國出產的原料,使用乙國開發的技術,由丙國低廉的人力加工,送到丁國組裝,然後運送到世界各地的市場銷售,等到甲、乙、丙、丁各國有利條件改變時,這些國家排列的順序也會隨著條件改變而改變的。雖然有人抱怨跨國企業太現實,但是這些企業不惜漂洋過海地找原料、找人才、找市場,本來就是為了開創最大利益。
類似的現象在其他更先進國家早就發生過了,當過去台灣承接大量外國訂單時,就是藉著比別人低廉的工資、比別人努力的工作精神,從後面趕上那些國家,其他國家的人民當時同樣面臨工作機會競爭激烈,個人必須被迫不斷進修,與工作大量外移的窘境。
如今台灣個人所得提高到了一個程度,許多重要但是以前不受重視的問題,像是勞工權益、環保意識漸漸被提出,企業在台灣經營的成本不再低廉,自然會考慮尋找其他具有更有利條件的地方。因此,留下來的企業只有提高產值,才能和其他國家的競爭者一起生存,而個別的就業大眾,必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則難以和其他人競爭。
很多人都覺得時代不同了,20年前大家公認的金飯碗、鐵飯碗,現在都已經不再可靠,一般的工作更不用說了。許多的工作早已不能奢望能夠準時下班;隨時要進修培養第二專長,免得哪一天中年轉業的噩夢也要輪到自己;家人、配偶因工作需要常駐國外或必須經常出差;家長也將壓力傳給年幼的下一代,因為若不趁早努力,將來怎麼在更競爭的日子生存? 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我們信徒也不能置身事外。學生們的感覺也許有些模糊、遙遠,負擔家庭經濟的中堅一代與社青們親身的感受大概就強烈多了。尤其是剛剛踏入社會的社青,在一職難求的情況下,有工作先做再說了,往往無法考慮薪水、工作時間、工作性質。對許多的社青來說,工作需要經常加班,下了班之後還需要進修讀書充實自己免得跟不上別人,若有了家庭還要盡力照顧家庭,加上教會的聚會與各種聖工,樣樣事情都要花時間,實在無法事事兼顧。若是持續在這種情形下,回到家裏已經沒有力氣再想到聚會,讀經禱告大概也只有剩下形式而已。
信徒應如何調適與因應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第1-13節記載了十童女的比喻,主耶穌當時藉著這個比喻教訓門徒們要儆醒,因為主要來的日子沒有人知道(太二十五13)。這個比喻中,聰明的童女已經將油預備妥當,新郎來到的時候可以隨著進去坐席,而那些愚拙的童女不知預備油,所以新郎來時慌慌張張。在現今一片慌慌張張的生存競爭的壓力中,周圍的人們似乎都在為自己的工作、事業奮力求生存,我們同樣感受到這種氣氛,所以不少信徒們即使在屬靈的事上所預備的油不足,卻要先擔心屬世的事物,讓大部分的時間精神為屬世的事物預備。
事實上,如果努力的方向不正確,再多的努力也不一定保證會有成效。現實生活中,人所擁有的時間、金錢等資源都有限,只有謹慎規劃,才能充分發揮這些資源,得到最佳的結果。但是許多人是盲目跟著潮流,胡亂研習一堆當今最熱門的課程,表面上很充實,但是費時費力僅有自我安慰,對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幫助可能不多。正如《以賽亞書》三十章15-16節所說的,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但是人卻寧可靠血氣之勇,用自己的方法去衝去拼,結果是事倍功半。
我們生活在這個強調全球化的時代,有幾個觀念是很基本,但還是不應該忽略:
一、認識這個時代
不要因為現在社會上經濟普遍不佳而灰心喪志。產業外流、失業率攀升的情勢隨著社會進步、個人所得提高本來就是難以避免的,只是全球化加速了這種現象的發生。自憐自艾、批評埋怨不能改變這個情況,不如勇於接受這種現象,冷靜思考未來的計畫。
雖然聖經中早已教導我們不可依靠無定的錢財(提前六),但是當大家為經濟成就沾沾自喜的那幾年,我們是否也和別人一樣看重錢財,用金錢衡量一個人的成就、甚至是受祝福程度?現在我們比那時更能看清楚錢財是不可依靠的,所以往好處想,全球化不見得一無是處,正如使徒時代福音能夠迅速傳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使徒們在希臘化文化下,能夠利用當時通用的希臘語文,將福音傳遍西方世界。所以我們今天應該思想,在這種全球化的模式下,我們能做什麼?
二、從聖經人物中學習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古聖徒,在他們的時代都曾受到影響生計的環境變化所迫而經歷遷徙;約瑟、但以理等人也都有被迫出國,在異鄉靠神的經驗,但是他們都能持守信仰,在各個地方呼求神、體驗神的同在。我們或許也面對環境險惡不利,而需要離開所熟悉的地方,出外打拼,我們是否能夠從聖經得到一點啟示,像聖經人物一樣懂得去尋求最大的幫助?
三、認識我們的身分
我們在世上生活,和一般人一樣有各種需求,但是我們是神的兒女(約壹三1),主耶穌教訓我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因為天父知道我們的需要(太六31-32)。這個應許不只適用於過去,也適用於現今的工商業社會,正如主耶穌所說的:「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太二十二32)。我們應盡的本分當然要做到,但是經濟衰退、工作競爭激烈這些我們無法掌控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它們卸給神,因為他顧念我們(彼前五7)。
四、以心靈和誠實敬拜神
有些人在本地教會是熱心聚會勤做聖工,可是出外讀書工作之後就不再如此,所以我們會特別擔心出外弟兄姊妹的信仰狀況。但是我們不能一直都有習慣的聚會方式、地點,熟悉的傳道、弟兄姊妹在我們的周圍,尤其是在目前這種需要常常出差、遷徙、調動、競爭的工作特質下。若是信仰需要依附在特定條件下,我們必須思考,到底我們是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還是用形式上的聚會來欺哄自己?
神不只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他也是我們的神,所以我們需要建立自己與神的關係。當一個人到外地工作時,是否參加聚會不應該取決於這個教會有沒有關心自己,而應該是自己想不想去享受神家裏的溫暖;到一個沒有教會的地方時,應該知道要讀經禱告與神交通,就像亞伯拉罕每次搬遷第一件事即築壇獻祭一樣。
五、自我充實
在農業社會時代,大多數的人從事勞力的工作,不必擔心進修的問題,每天收工、下班之後的時間可以與家人團聚,或者去教會參加聚會。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之後,各種技術進步太快,為了保持自己不落後,持續學習是必然的趨勢,但是可以學的事物太多,怎麼運用有限的時間與金錢做選擇是需要規劃的問題。
自我充實大致上可從兩方面來思考:為增進工作能力而在專業知識技能上的進修,以及為拓展世界觀所做的多方努力。專業的進修應該要配合自己生涯規劃來計劃,無論證照考試或是語文與電腦等的一般訓練,都值得我們好好考慮。至於為拓展世界觀而做的努力,要多多接觸不同領域的工作,就像是通識教育或者各類團契聚會的共習課程都有這種效果。
六、重視家庭生活
社會型態變化之後,家庭的結構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無論在媒體如何渲染、誇大家庭的問題,家庭仍然具有其重要的功能。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要從家庭中得到不同形式的協助與支持,甚至做為一家經濟支柱的家長,也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與安慰鼓勵。尤其現在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很多工作都必須付出更多,才能得到些微報酬,我們要相信沒有人願意選擇辜負家人的工作,彼此要包容不得已所做的犧牲,家人之間需要以了解代替嘮叨。
對兒女的教育也必須更加用心。不少人以為因應全球化的教育就是要學好外語,才能和外國人溝通,所以讓兒女從小就接受雙語教育。其實教導兒女敬畏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兒女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更是重要。因為全球化不只要和外國人溝通,而且還要和全世界的國家競爭,如果有神與我們同在,讓我們所做的事盡都順利(創三十九2、23),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七、互相幫補
信徒之間的彼此幫助,在急難之際可以發揮很大的效果。正如哥林多後書第八章14節所說的,「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是均平了。」我們要幫助那些在經濟上不足的同靈,因為我們自己也許也會遇到困難,需要的時候才有人能夠伸出援手。
結語
儘管周圍眾人因為環境改變而憂慮不安,我們可以從保羅的經驗學習,他從主耶穌得到力量,能夠適應卑賤與豐富的境遇(腓四12-13),事實上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神的恩典總是足夠我們使用。願我們能夠常常彼此代禱祈求,使我們知道如何善盡職責,在屬靈與屬世各樣工作上凡事蒙神喜悅(西一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