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04期2003年1月)
主題特寫:全球化對真教會的挑戰

蔡彥仁講/黃香婷、社內編輯整理

在信仰和現實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每一代人都有他們需要面對的難題,全球化即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挑戰。

前言


21世紀的大趨勢是一個全球化不斷發展的新世代,而全球化和所謂的西化、科技化、現代化也常畫上等號。從信仰上來說,這個全球化對海內外的真教會,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真教會於1917年在北平成立,當時面對的即是一個變動的環境。教會蒙神帶領,有許多工人傳講福音,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福音便傳遍大陸許多地方。時至今日,我們也同樣面臨劇烈的環境變動,這是無可奈何的客觀事實。我們可以選擇消極逃避,但想到真教會的延續以及主內同靈該何去何從時,又感到不能苟且度日,而應勇敢面對。如果我們體會到信仰和環境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每一代人都有他們需要面對的難題,那麼我們今天就要面對全球化的大問題。

全球化的迷思


無庸置疑地,科技的急速發展,打破了傳統人們對於世界疆域以及時間的觀念,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徹底衝擊我們的人生觀。有關最後一項,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表現在「多元化」和「一元化」的對立共存現象。

「多元化」是全球化的特徵之一,它打破了傳統一元的價值取向,認為每個人均可隨自己所願,做自己喜歡的事,因此個人化,特別是享樂主義興起,成了當下社會的主流風潮。「一元化」本應隨著多元化的倡導逐漸消失,但我們卻看到一元化的霸權思潮統御了我們,成為另一主流。

在多元的環境中,許多一元的傾向,例如很多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消費主義、哈日與哈韓的風潮、發財致富的心態、政經掛帥、向歐美看齊等等,攫住了台灣社會的心靈,宰制了人們的生活習性。如何在多元與一元之間作出智慧的選擇,看出其中的真相流弊,確實是我們的一大功課。

隨著「多元化」和「一元化」的同時出現,從信仰者的角度觀察,我們也看到整體社會的「世俗化」。所謂「世俗化」,簡單地說就是不再珍惜古典的人文理想,否定屬於人類的精神層面與價值,凡事以物質享樂或當下利益為人們活動的動機與目標。在這個原則之下,一切講求立即和快速,要馬上看得到、摸得著才算數,結果社會自然朝向庸俗化進展,人們因而感受無根、無聊、無意義,有了物質享受,卻陷入迷惘和空虛。

宗教信仰的基本特質


從信仰的立場面對全球化這客觀事實,首先要思考宗教信仰的基本特質。宗教最重要、也是先決的條件,就是要有神聖的層面,神聖和世俗要有個清楚的分野。再者,宗教一定含有超越的層面,這個「超越」可能是具體的神明,例如猶太教 與基督教的獨一神,也有可能是一種境界,例如佛教的涅槃。還有,宗教也包括一個終極關懷,就是信仰者認為最重要,是他們一輩子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最後,宗教需要讓人有一個整體感,對信仰者來說,他們的個別宗教賦予他們一種整全的世界觀,導引他們的「全人」,讓他們的生活有目標、有意義。

綜合來說,有聖俗清楚的分野、對超越或超越者明確的信仰、追求終極關懷,以及「全人」的實體感受,這些都是宗教最根本的特質。

兩者遭遇的結果


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我們所遭遇的問題,和宗教的根本特質並不相容。在一方面,我們發現受到全球化席捲的結果,大部分的人只有隨著潮流走,表面上是自己獨立做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實際上卻是受制於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宰制,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另一方面,不少人不想隨波逐流,企圖找回那個深層的自我,想在紛擾膚淺的紅塵,得到靈性上的滿足。台灣近幾年來佛教禪修活動的熱潮,以及許多新興宗教團體的快速崛起,在相當程度上即反映了這種需求。

我們關心的問題是:真教會的信徒們在這樣的情境下,到底是站在怎樣的位置?跟著潮流走?堅守傳統立場?部分地接受全球化的觀念,逐漸轉變信仰的內涵?或者勇敢地面對挑戰,視全球化為我們展現屬靈新生命的契機?此時此刻的確需要我們好好地深刻反省。

真教會當下的特殊問題


我們可以將真教會所面臨的問題,分四個層次加以說明:

時間層次


真教會在成立伊始,即帶有強烈的末世觀,末世思想使當時的信徒,在宣教牧養上非常積極,又適逢大陸環境的劇變,在聖靈激勵下,福音的工作十分活絡,教會數急速增加。隔了許多代至今,末世觀已逐漸式微,先前緊繃的末世臨即感,已被世俗的或現世的關懷所取代。因為無法充分體會上一代人在信仰上的強烈感受,我們今天信仰多是談論先祖的經驗,重複以前的儀式,而非出自當代人的實體經驗。宗教經驗成了累積的傳統,雖然有它的優點,例如厚實信仰基礎,豐富了宗教教育的內容。

但是另一方面,它也顯露出弊病,例如信仰動力減弱,變得保守,對於時代的變動,產生畏縮和無力感。我們有必要從真教會的歷史發展,了解我們當前處境的來龍去脈。

空間層次


現今真耶穌教會分布的幅度,和以前的規模已不相同。台灣解嚴後的社會開放以及經濟起飛,在在開拓我們的視野,擴張我們世界觀。

1970年代中期,第一批移民國外的後裔,現在也已長大成人,他們的活動範圍,更是遍及整個世界,不再是單純的小地方。台灣在加入WTO後,我們更可清楚感受到此種空間的轉變,而信徒和傳道者的足跡,早已走遍全世界各角落。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們先前的宗教知識,似乎不足以應付或解釋新的現時環境,從前的信仰內涵,不再能提供信徒作為自我認知的有力依據。因此,新的信仰認知,有必要須隨著當今全球化的演進,加以翻新與充實。

傳統層次


教會中新世代的產生,不但知識及生活習慣與上一代不同,對於宗教信仰的傳承和實際的體驗也不同。在國外移民成長的第二、三代信徒,對真教會的認知,和 在台灣的我們有很大的差異。他們不但使用的語言和我們不同,也很難理解為何台灣的信仰經驗,在他們的父母心中佔有崇高的地位,對於台灣的信仰經驗,能否應用在國外的具體環境,也感到迷惑。

反過來說,因為上一輩不能面對新的全球化情境,也就無法理解新生代的信仰危機和掙扎,如此信仰傳統產生斷層,福音的傳播立即失去了動力。這種情形不但在海外,在台灣本地也有類似的情形,因為台灣不能免除於全球化之外,它就是全球化的一部分。由此觀之,新、舊世代的疏離,是我們當今的另一個嚴重問題。

行政組織層次


過去我們格局較小,也處在一個比較單純的環境,神學訓練班培訓一批傳道人,就能因應需求,到處傳播福音和牧養教會。以前傳道人並不要求太高的屬世知識,只要注重靈修,就能完成教會的聖工。所謂教會的行政組織,單純而人少。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資訊爆炸,俗世知識驟然提升,遠遠超乎聖職人員所能處理之外。為對應這突如其來的衝擊,許多人提議擴大或加緊組織,增加行政人員,以及多舉辦各種有趣、應景的活動,以便吸引信徒,維持教會於不墜。但是真教會的最主要特徵在於她的屬靈信仰,忽略了此一層面而往外訴求,等於是否定了她最根本的存在理由。而傳道人擱置傳道與牧養的本務,轉向行政組織上發展,一方面不一定能夠達到世俗「專業」的水平,另一方面卻掏空了「屬靈」的系統,可說是兩相失落。因此「專業」和「屬靈」如何取得平衡發展,也是教會當下遇到的困境之一。

因應之道


我們從不同的層面考察,既然發覺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那麼我們又如何處理呢?以下有數項建議謹供大家參考:

思考「神是活人的神」(可十二26-27)


《馬可福音》十二章提到撒都該人問耶穌有關死人復活的問題,耶穌回答,神當初向摩西顯現在自我介紹時,提到「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耶穌由此強調:「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沒錯,神是創造宇宙、自有永有的神。人會死,每一代人會成為過去,但是真神永遠活著。神向摩西介紹自己是他父祖的神,為了喚起他的記憶,反思及所聽過的故事,希望他在「死」與「活」之間悟出道理來。

每一代的真信徒就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樣,會遇到的不同難題,但是他們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神隨著每一代人的出現而繼續存在著,一個活的信仰,便在這樣不斷的經驗承傳與反思中,延續下去。這就是信仰的神聖及超越的本質,對於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真教會信徒,這個道理應該是不變的。真神是否今日仍活在我們的生命中?在遭遇全球化的困境時,我們能否真正體會到祂的存在?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思考「神的國」(路十七20-21)


神的國在聖經中有兩種意思,其一是指有形的國度,即一個屬靈的團體,在其中可以感受到公義、和平、喜樂。另一個則是指眼不能見,存在於我們心裏的無形國度,代表一個屬靈品質的存在。不管是前者或後者,真正的神國,必定要有神的臨在、有神的真理主導運行方是。

具體的教會就是神的國,我們在這個有形的組織裏面,要讓很多人進來時可以感受到神就在我們當中,在這個地方看到神能力的彰顯,有聖靈的和平,有屬靈的喜樂和公義。

然而神的國不僅是我們所看到的教會,不是閉鎖的小團體,更是一個開放的空間。神的國是隨著有品質的基督徒,去開創的一個神聖的行為和影響力,因此神的國是開拓的、可以無限擴張的、不畫地自限的。我們對神的國應該永遠懷著信心,相信神的國是無所不在的,在我們心中、也在弟兄姊妹當中。因此當我們有感於大環境的變化,更應該將屬靈的喜樂及神同在的喜樂,勇敢踏出去往外分享。

如此,我們的生命可以更積極,真教會更可能往外擴張。

思考真教會的身分


教會可由幾個層面來思考如何面對全球化:

第一,從個人的層次而言,我們每個人要不斷地加深信仰的體驗。當我們踏出去宣揚神的國,不能缺乏深刻的信仰體驗為支柱。所謂深刻的信仰體驗,是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般,必須單獨地面對神,確實感受到神的同在。因此教會的每個人,要努力加深自己的信仰體驗,感受神就在我們當中或在我們心裏。神絕不只是我們父母的神,祂也是我們個人的神。當神向我們下一代顯現時,如果能夠說「我就是你父母的神」,這樣才能驗證我們今天的信仰是活的信仰。

第二,我們教會要從真理或神學的層面加緊研究。對真理的探討,不僅在滿足我們對聖經知識的興趣,更是為我們信仰上的需要而發。我們面對一個複雜的大環境,要解決許多困難,需要以真理為根基。教會之能夠存在和延續,就需要培養好的傳道人與領導者,而這都有賴整個神學教育的普及與深化,否則即無力面對全球化的挑戰。

第三,我們希望教會成為一個活潑、有神同在、彰顯神國的地方時,必須思考現代社會的特性。在現代科技掛帥,個人主義倡行,人與人之間的情分漸趨淡薄,一切講求實用及效率之下,當代社會充滿強烈的疏離感。教會之所以讓人感動,就是因為裏面有溫情、有愛,身處其中可以感受到弟兄姊妹的關懷。而愛是從神來的,聖經中也曾多次表明弟兄姊妹彼此相愛,神就會住在我們當中。教會這信仰團體,和外面的世俗社會有所區別,如此自然有很強的向心力,才能挺立在全球化的潮流中。

第四,當聖工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時,我們常以為是行政出了問題,或組織不夠嚴謹,因此不斷往這方面補強。然而神的國不是人間的公司組織,她注重的是神人之間親密的關係,重要的是神的靈有空間可自由運行,而不是用人的組織來強化這個宗教團體,當行事完全受制於規章細則,難免失之矯枉過正而本末倒置了。我們可以思考:平常在教會中,我們忙的是什麼?開會、活動、人事,是不是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的精力?會不會在全球化更加嚴峻的衝擊之下,完全喪失神的國的屬靈品質?或者能以智慧為先導,妥善利用行政組織的好處彰顯神的國?

第五,在基督教中古時代,每種職業都稱為vocation(呼召),也就是每個人不論從事任何職業,都認為是神對他的呼召,工作的目的就在榮耀神。而現代觀念認為崇高的工作是profession(專業),即去掉了神聖化,講求的是技術精湛,卻忽略個人奉獻的意願。我們有必要回歸「職業」的原本意義,以「呼召」的心態對待神所賜給我們的工作。對傳道人而言,除了有聖經的知識為專業外,心中永遠存有從神來的呼召。以愛人之心,加上應有的屬靈知識及不斷精進的靈程,如此才能與全球化的趨勢並進,領導教會走向未來。

結語


時代已經改變,面對這個全球化的大時代,很多人奮鬥不懈,尋找可能的出路,但也有些人已經放棄了。我們不再生活在父祖的時代,我們必須勇敢面對日新月異的嶄新時代,這是真神美好的安排,我們僅能歡喜接受。全球化的潮流或許令我們一時受挫,但是對活神的不變信仰,以及為建立神的國的決心,我們不應有所遲疑。上述的講論,提出了當前我們所遭遇的問題,也建議一些反思要點以為因應之道,期望由此出發,在新世紀之初,讓我們為屬靈真教會的永續經營共同努力。


作者: 蔡彥仁講/黃香婷、社內編輯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0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