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張謙勝

壹、緣起

1998年我以年滿55歲為由,向公司提請退休,內人也以服務滿25年為由向任教學校提請退休,同年7月兩人同時退休。

親友聞訊反應不一,多數認為我們在不景氣的時代及年富力壯的情況下,「偷懶」放棄工作實在可惜;更有人以「怕錢賺得太多」一言相互調侃戲笑,同事則以我捨棄高升的大好前程為婉惜。

親友們的意見,引起我對聖經「知足」的涵義有機會再反覆思索,謹將幾年來所獲心得提供分享。

貳、「知足」是一件難事,其實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俗語說:「過猶不足」,凡事要做到適可而止,其實不容易,「太過」(不知足)有貪心、急躁之虞;太易知足」又有畏縮、膽怯之嫌,誠如「手中握鳥」握得太緊,怕悶死它,握得太鬆怕它飛走,要做到「知足」,真是談何容易。

我國東晉時代詩人陶淵明(陶潛)寫了「桃花源記」及許多歌頌田園的詩,很多人認為他生性淡泊名利崇尚自然與世無爭,是個懂得「知足」的人,其實他也是在經歷挫折後才覺醒過來。

陶淵明先生曾自述「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自24歲到34歲的十年間,企圖在仕途上求發展,但結果深感仕途艱難,大嘆「孰若當世士,冰炭滿懷抱」(雜詩)的挫折感,久彭澤令的任上,以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求去,回到家園時歡呼地說:「先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詩),在家居生活過著「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的「知足」生活。

他從積極地想在仕途發展的猛志,到歸隱山林過著與世無爭的「知足」生活,真實也是經歷長時間的學習與體驗而來的。

使徒保羅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四11),可見保羅也是經過不斷學習,才學會了「知足」這門學問。

參、分析不知足的原因

使徒約翰分析世人陷入魔鬼的詭計,以致於犯罪的原因歸納有二,其一為追求今生的驕傲,其二為追求肉體及眼目的情慾(約壹二15、16)。簡言之,就是對名利追求的不知足,的確,世人一旦陷入這個網羅,便易於執迷,很難覺醒。

一、追求今生的驕傲,即貪圖虛浮的榮耀或貪圖虛名。(腓二3;加六26)

聖經記載:摩西雖然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在神的引導下,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進曠野,但米利暗和亞倫卻嫉妒其領導,藉「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為由,就毀謗摩西說「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心中不平之情溢於言表,結果被神懲罰,米利暗長了大麻瘋。(民十二1-10)

亞哈王時代的以利亞是一位神所重用的先知,他在迦密山上大顯神的權能,求神自天降下火來燒盡燔祭,並求神降雨以解除三年六個月的旱災(王上十八37-46),功成之後王后耶洗別揚言要殺他,他就起來逃命,到別示巴附近的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十九1-5)。自己失落信心忘卻神的恩典,不知儆醒卻以「不勝於列祖」貪圖虛名為藉口,向神求死,令人慨歎!

西洋人說:「比較是可憎惡的」,中國人也說:「人比人氣死人」;比較就是貪圖虛名,追求今生驕傲的具體表現。

二、追求肉體及眼目的情慾

俗云:「慾不除,如蛾撲燈,焚身乃止。貪無了,如猩嗜酒,鞭血方止。」貪慾如街車、飛奔追逐,但終將是捕風、虛空(傳一2、3,二26)。聖經上說:「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而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而知足,這也是虛空。」(傳五10)

摩西與以色列百姓住在曠野中,每日採收自天而降的嗎哪維生,衣食不愁,但以色列民仍不知足吵著要吃魚吃肉。「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慾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這嗎哪彷彿芫荽子,又好像珍珠。百姓周圍行走,把嗎哪收起來,或用磨推,或用臼搗,煮在鍋中,又作成餅,滋味好像新油。」(民十一4-8)

結果,神颳起風:「把鵪鶉由海面颳來,飛散在營邊和營的四圍,這邊約有一天的路程,那邊約有一天的路程,離地面約有二肘,百姓起來終日終夜,並次日一整天捕取鵪鶉,至少的也取了十賀梅珥,為自己擺列在營的四圍,肉在他們牙齒之間尚未嚼爛,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他們發作,用最重的災殃擊殺了他們。那地方便叫作基博羅哈他瓦,因為他們在那裡葬埋那起貪慾之心的人。」(民十一31-34)

有得吃還要收藏,貪得無厭,難怪神要擊殺他們,世人貪慾之心,永無止息,真是可憐。

有一首打油詩,把世人不知足的貪慾之心,描寫得淋漓盡致:

「終夜奔波只為飢,方能溫飽便思衣,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衣食兩般皆俱足,恨無田地少良基,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嘆無驢馬騎,庭前佈滿驢和馬,怨無官職怕人欺,三品四品還嫌小,一品二品還嫌低,一日當朝為宰相,又想帝王作一回,漢武為君欲作仙,石崇巨富苦無錢。」

肆、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六6)

基督徒大利人生的必要條件是:敬虔加上知足的心,兩者必須互相搭配,缺一不可。

一、敬虔

敬虔意指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約四24)。拜神的目的,期望今世得到平安、福氣,來世得永生(伯二十二21;可十28-31)。既要拜神就要謹守遵行神的誡命(傳十二13),神誡命(律法)的總綱,就是愛神與愛人(太二十二37、38),其具體的實踐方法,就是對內,在教會裡牧養主的群羊(信徒),使信徒在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約二十一15-17;腓一25);對外,無論得時與不得時,都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使萬民得救。(可十六15、16)

愛神既要盡心、盡性、盡意,就不可服事神,又服事瑪門(太六24);換言之,愛神的人,就不可有一顆貪愛名利的不知足之心。

二、知足

食衣住行育樂是民生六需求,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衣與食,使徒保羅勉勵我們「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8)。主耶穌也告誡說:「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25、31-33)。物質生活所需用的東西,既是天父所賜,所以不必憂慮,也不必為此特別祈求。

主耶穌說:「凡為我喪掉生命(肉體)的,必得著生命(屬靈)。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肉體或靈魂),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十六25、26)。世人肉體的生命是短暫的,因為「塵土造的肉體仍將歸於地」,唯有靈魂能歸回賜靈的神,才是重要的(傳十二7)。

因此肉體的享受、毀壞及遭受苦楚,應視為至暫至輕的,肉體只不過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基督徒不是顧念所見得到有形質的世界,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天國的福氣,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才是永遠的。(林後四16-18)

使徒保羅因為對所盼望的永生有堅定的信念,所以他說:「我為基督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9),他勉勵信徒「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2)。因為主的日子一來(末日),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燒盡了,然後照神的應許,我們所盼望的新天新地就會實現,有義住在其中。(彼後三10-13)

保羅因此勸我們「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以免貪圖虛浮的榮耀(腓二3),免於陷入今生驕傲的迷惑,《希伯來書》上更勸戒我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來十三5),以免陷入貪慾的陷阱。

三、敬虔必要加上知足的心

1.敬虔如沒有加上知足的心,信仰會淪為「假冒為善」。法利賽人的作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法利賽人在遵行律法方面是敬虔的,他們禱告說:「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十八12)。但他們只有敬虔的外貌,卻沒有敬虔的實意(提後三5),因為他們沒有知足的心,他們在禱告中說:「神啊!我感謝,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十八11)。禱告中仍在貪圖虛浮的榮耀,以與他人作比較,顯出自我,也沒有克制貪心的情慾,難怪主耶穌要指責他們,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太二十三28)

2.敬虔如沒有加上知足的心,信仰會淪為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使徒保羅沉痛地指責當時有一些假師傅、假弟兄說:「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專以地上的事為念。」(腓三18、19)。藉著宗教信仰作為歛財的工具。正如同舊約時代貪愛不義工價的巴蘭先知(彼後二15),與貪愛銀子而染上大痲瘋的基哈西(王下五20-27),值得作為鑑戒。敬虔如仍存有貪心(不知足的心),其實就是拜偶像了(弗五5),基督徒應該知所警惕。

四、知足的心要以敬虔為基礎

知足如果不是以敬虔為基礎,而是借助任何外來的力量,只能自我沉迷一時,結果是虛幻愁苦的(傳二10、11)。例如我國文人素喜以酒解憂,例如曹操懷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大欲,但在赤壁之戰前,患得患失只好借酒解憂,暫時麻醉自己,他在短歌行詩中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又如詩人陶淵明共寫了二十首「飲酒詩」,其中有一首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被認為是一位隱逸的田園詩人,與世無爭,凡事知足。然而,實際上也只是借酒澆愁,暫時忘卻世事而已。他的另一首「飲酒詩」把他的心境說得很清楚: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借著酒味使他悠然,其實是虛幻的。

保羅在未信耶穌以前,有良心(敬虔)與情慾(不知足的心)相爭的內心掙扎,他的經驗是「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所以內心覺得很痛苦(羅七24);後來信耶穌,體認彼得見證「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他篤信不疑信靠神,並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羅五1-5),學到凡事知足,因為惟有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3)

五、大利人生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六6)。換言之,即在這種情況下,人生才會得到最大的利益。這種利益,簡言之有三項:

1.有榮耀盼望的人生(西一26、27):保羅說:「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一21)。活著有基督的形像,即敬虔加上知足的心,死了便有益處。有什麼益處呢?就是離世與基督同在(得到來世的永生,靈魂的得救)。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一23)。這也是基督徒信仰的終極目的。(路十20)

2.凡事謝恩的人生(帖前五18):學會「有衣有食,就當知足」的人,才能過凡事謝恩的生活。俗語說:「無欲則剛。」凡事知足謝恩的人,才能過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生活。

3.有喜樂的人生(腓四4):存著敬虔的心,「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所要的告訴神,神必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因此,我們得以靠主一無罣慮,常常喜樂。(腓四5、6)

伍、後記

退休後,匆匆已過五年,生活雖較以前清苦,體能也感逐日衰敗,但因慢慢體會「敬虔加上知足」的道理,讓我能過著有盼望感恩與喜樂的生活。主的愛和恩典,真是何等的長闊高深。願神祝福大家能在敬虔中,實踐知足的生活,存活潑榮耀的盼望,過著靠主喜樂的生活。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8/01/2003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