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18期2004年3月)
主題特寫:建立屬靈的家庭祭壇

黃煥超

教會宗教教育之不足


現代家庭親子關係疏離,父母忙於工作,小孩忙於補習及課業。甚至在彼此間要見個面都相當困難下,如何能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當孩子有困擾及問題時,父母如何能即時伸出援手呢?所以往往小孩在外作姦犯科被捕後,父母被通知前往警局時,臉上充滿不可置信的表情,甚至大言不慚說自己乖巧的小孩怎會如此呢?一定是警方搞錯了。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小孩逐漸偏差時,父母因疏於了解,終至鑄下大錯時才發現,但為時已晚矣。或許教會中的小孩比較少有這種現象,但一個從小在教會長大,從幼稚班到中高級班都甚少缺席的弟兄,當兵時因無法常常來教會聚會,兩年退伍後,漸漸遠離神。當發現二十年在教會所受的宗教教育抵不過兩年的當兵時,父母的無奈也為時已晚!

每週在教會兩三個小時的宗教教育課程對一個正在學習中的孩子是不夠的。教會的宗教教育雖然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但孩子畢竟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家裏,影響他最深的是與他常在一起的父母親。況且信仰的傳承不是課堂上的講授就能達成,因為信仰不是知識,必須在生活上有所體驗,才能深入小孩的心。父母要有肩負起孩子信仰成敗的覺悟,才能有敬虔、敬畏神的兒女。

教養兒女當趁早


參孫的母親不能生育,因神的憐憫而生了一個兒子。但神特別提醒參孫的父母親,這孩子清酒濃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潔之物也不可吃;因為這孩子從母胎一直到死,必歸神作拿細耳人。但參孫想娶外邦女子為妻時,父母的勸戒並沒有產生果效。從死獅之內取蜜來吃的事上,參孫更隱瞞父母,參孫的父母也不詳察,一起在罪中有份(士十三、十四)。

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他發現兒子作惡時,不是沒有勸戒他兒子,「以利年甚老邁,聽見他兩個兒子待以色列眾人的事,又聽見他們與會幕門前伺候的婦人苟合,他就對他們說:『你們為何行這樣的事呢?我從這眾百姓聽見你們的惡行。我兒啊,不可這樣!我聽見你們的風聲不好,你們使耶和華的百姓犯了罪。人若得罪人,有士師審判他;人若得罪耶和華,誰能為他祈求呢?』」(撒上二22-25)。但很明顯這些話沒有效果,因為他們還是不聽父親的話。

心理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提出:嬰兒與兒童時期的生活經驗是構成人格的主要因素,此階段的人格形成,並維持一生。聖經中也教導我們:「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十九18)以利及參孫的父母親不是沒有管教自己的兒子,但失敗的原因在教導的時間點太晚。這應是以利及參孫的父母沒有在兒子小時候,在他們可塑性高,還有指望可受教時,善盡教養的責任。及至長大後,人格已形成,父母的勸戒已成耳邊風。

提摩太是保羅的好幫手,雖然提摩太跟隨保羅有好長一段時間。但保羅認為提摩太信仰的根基不是由他所建立,而是由提摩太的長輩所建立。「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一5)相信提摩太的母親一定在他小時候善盡家庭的宗教教育,才奠定提摩太紮實的信仰基礎。

摩西小時候由母親約基別撫養,約基別把握這段養育摩西的時間,建立其信仰,才有後來摩西回到王宮,三十多年學習埃及一切的學問後,仍能持守信仰,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不肯享受罪中之樂,而寧可和神的百姓一同受苦的心志(來十一24-26)。

撒母耳出生後,在家接受母親哈拿的養育,直到斷奶1才離開父母(撒上一23),在以利面前服事神。良好的幼年教育應是使撒母耳不受以利兒子邪惡污染而為神所喜愛的主因。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從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應該開始殷勤教育他們認識神、敬畏神。否則等到孩子大時,教養的功效就會事倍功半。

做聖工與教養兒女不可偏廢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每位父母對這份產業的成敗榮枯是責無旁貸的。父母忙於屬世工作無暇照管自己的小孩當然不對,但在教會中積極做聖工,為神大發熱心因而疏忽了照顧家庭,也不可取。

撒母耳作以色列的士師,為以色列百姓立王並開啟王國及先知時代,平生在審理以色列百姓上毫無過失(撒上十二3-5)。但很可惜「他兒子不行他的道,貪圖財利,收受賄賂,屈枉正直。」(撒上八3)

有可能與他過於繁忙審理百姓有關,甚至回到家鄉亦不得閒:「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裡;也在那裡審判以色列人,且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撒上七15-17)因此雖為神的忠心僕人,神也沒有保證他的兒女一定也敬畏神,撒母耳的兒女必成為撒母耳的終身遺憾。

以諾與神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說明有家庭並不會妨礙與神同行及事奉的工作,還可以說因為他也能善盡教養之責而深得神的喜悅,在世上未見死亡而被神接上天(創五22-23)。

家乃國之根本,在屬靈的國度中,家更是餧養小羊,彼此堅固的重要基石。保羅傳教多年後,也深切體認家的重要性,在提摩太前書三章中提到人若想得到監督的職分除了本身種種德行與條件外,尚須「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提前三4)

事實上,真正的事奉應由家庭做起。「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三5)當我們深嚐神的大恩,為了報答主恩而在教會中積極做聖工時,當注意做聖工與教養兒女不可偏廢,不要疏忽了照顧家庭,要善盡教養之責,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才不會有撒母耳的遺憾。

家庭聚會的好處及重要性


在家庭中要培養孩子讀經、禱告的習慣,這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的確,讀經、禱告是信仰的基礎。但孩子讀經的狀況如何,讀得明白嗎?禱告專心嗎?禱告的內容正確嗎?若要能確實掌握孩子信仰的狀況,家庭祭壇的建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家庭祭壇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以家庭作為敬拜神的地方,在家庭的生活中融入敬拜神、親近神的活動。全家人一起敬拜神最好的方式是家庭禮拜。

在家庭禮拜中,當孩子還小時,可以用聖經故事加以敘述講解。由此慢慢建立孩子讀經、禱告的習慣並學習聚會秩序。待孩子漸長,慢慢可以思考,懂得發問時,就可以和他們查經、作蒙恩見證。孩子更大以後,可以在家庭禮拜中學習悟性禱告、學習談論道理、學習為人代禱、分享事奉心得。更可以全家人關心教會聖工,藉著服事主互相勉勵扶助,彼此代禱,共同攜手建立基督化的家庭。

家庭禮拜中除了敬拜神外,更是親子間的一個定時的溝通管道。傾聽孩子說說他最近在教會、在學校、在生活上所發生的事情。信仰與生活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應善用機會教育,每當機會來臨時,父母要運用敏銳的心思來引導孩子。許多時候他們是睜大了眼睛來看我們如何處理事情,分享彼此生活的經驗,因此父母適時提出輔導意見,對信仰有相當大的幫助。

另外在家庭聚會中,應多給小孩讚美、多作意見交流,多聽聽他們的感受。父母不可隨意打斷、申斥,以免家庭聚會變成聽訓時間,使兒女噤若寒禪、避之唯恐不及,那就一點效果也沒有了。「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

傾聽孩子的分享,其實是一種享受,能夠在彼此的交談中更進一步了解對方,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真誠的關心。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耳語與在校生活點滴的描述,總沒有好的回應,久而久之,親子間的溝通橋樑便在不知不覺中關閉。關閉之後,想要再打開就往往事倍功半,實在不可不慎。

撥出固定時間做家庭聚會


既然知道家庭聚會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排除萬難,把親近神的時間分別出來,將家庭聚會的時間列為第一優先。我們的心思意念須與世俗不同,不要為了世間的雜務,而忽略了那上好的福分。當今的父母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才藝訓練及各科目的補習,在安排補習時也當預留時間給家庭聚會。

安排過多的補習而沒有時間親近神或認為功課都寫不完、書都唸不完哪有時間做家庭聚會的想法並不可取,畢竟一切以讀書為優先,不見得孩子的學業就會比較好。「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一二七1)

現今教會晚間聚會人數逐年遞減。如果因為工作或其他種種因素無法配合教會晚間聚會時間,在家庭中彼此找出一個固定時間,可以聚集在一起做個簡單的家庭聚會,更顯得重要。就怕小孩甚至成人普遍缺乏靈修觀念,忙於屬世事務,漸漸遠離神,淪為魔鬼吞吃的對象而不自知。

結語


帶領孩子走過這紛擾不安、充滿罪惡的世界,是每位父母的責任。父母在求神保守孩子之際也當省視自己是否已善盡教養之責。而真正落實兒女紮根的信仰乃是家庭祭壇的建立。家庭聚會使父母親與孩童能夠藉著彼此的聚會一同成長,並建立家庭內的宗教教育觀念。宗教教育惟有從家庭內確實經營方見成效,孩子的信仰才能成長茁壯。

「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便為有福!你要吃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你妻子在你的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看哪,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福!」(詩一二八1-4)家庭的宗教教育要付出一生去經營,不能間斷。滴水穿石,家庭祭壇如果能夠實在建立起來,並且不懈的追求,相信這種家庭必是充滿基督馨香之氣的蒙福家庭。

註:猶太人斷奶為三歲

參考資料
《宗教教育》特稿〈從撒母耳的幼年教育談其時代意義〉70期 1991.12,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
《宗教教育》燈塔〈活潑的家庭宗教教育〉83期 1993.0,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
《宗教教育》燈塔〈事奉主從家庭做起、我是好牧人──家長篇專輯〉113期 1995.07,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
《宗教教育》〈新好父母專輯〉129期 1996.11,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
《宗教教育》特稿〈家庭祭壇 家庭聚會好處多多〉141期 1997.11,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


作者: 黃煥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0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