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24期2004年9月)
主題特寫:馴養你的怒氣

一、正視情緒的存在

我們似乎總是習慣性地把某事、某物貼上標籤,就連情緒也不例外。而貼標籤的用意是什麼?常見的情況是為了排除或遠離不好的,並接近或表現出受人讚賞的。

然而,許多事物包括情緒,尤其是我們認為負面的情緒,並不是我們努力摒棄、排除就不存在;相反的,我們要能夠先正視自己「有」情緒,才能夠更進一步與之共處,甚至借力使力,了解自己,並找回理性。

情緒,好比我們身邊的一個朋友,不論正向或負向。朋友相處之道,不是在「管理」,而是一種馴養的關係──對彼此有所需,乃是一種平等的關係。當「她」出現時,接近她、承認她,並允許她有「合理」的發聲管道。只有當正視了她的存在,才有可能進一步找出更好的相處方式;壓抑,絕對不是愛自己、利他人的最好辦法,壓抑到最後甚至很有可能會轉變成其他形式的折磨與病痛。

以下針對基督徒最感困惑的情緒──「怒氣」作一淺釋,提供健康共處的參考方法。

二、何為怒氣

人,之所以會有怒氣,乃是因為「價值體系」作祟,是種對於什麼是「對與錯」的認定。舉例而言,當一個人認為別人無條件配合他完成所有事務是「應該」的;那麼,若是有人不配合他,他就會怒從中來,認為這個人是「故意」和他唱反調。這時,他在生理上可能就會出現:咬牙切齒、全身僵硬、雙手握拳、咬緊嘴唇、心跳加快,或者呼吸急促等反應。

由上述的例子不難看出怒氣乃是來自於歸咎,而歸咎的背後有著一套價值系統在運作。

三、當怒氣來襲

當怒氣來的時候,我們要怎麼馴養、表達她呢?筆者延用上例作一說明。

1.承認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確很生氣:對方的不配合,讓我覺得很受傷,而這樣受傷的感覺,讓我感到很生氣。

2.接近、探索

再來,要深入地探索別人的行為,挑戰了我們的哪個需求:他的不配合,似乎也說明了他並不「尊重」我、或者我的身分,甚至於會覺得他自視甚高,「不屑」與我共事。

這時我們看見了自己在這件事上,其實真正的需求是被尊重,而他的行為,卻讓我們的自尊心受損,讓我們覺得被拒絕了。

3.提問

當我們看見了自己在怒氣背後的真正需求後,接下來就要問: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真的是「存心」嗎?

這個提問的動作,是讓我們的理智回來。而要讓理智能出來,前面兩個步驟很重要,不能略過。我們唯有在接納自己並承認自己的需求之後,才有可能讓「理性」出來主持局面。

4.找答案

這個答案,直接詢問當事人是最好的方式,而這樣的詢問,可以用緩和的口氣詢問:你的拒絕讓我有受傷的感覺,似乎你並不是很想與我共事,不知道你的考量是什麼,你願意告訴我,讓我明白嗎?

這樣問,不僅適當地傳達了我們的感受,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對方的考量,甚至於是說不出口的苦衷。通常,誠實的情緒會使人們更接近,而虛假則會將他們分散──即使那是忿怒的情緒。當我們了解對方行事的原因,並且明白他如此做是出於必須,而結果也不可避免時,我們就比較不容易生氣。當然,也許對方的理由
,仍是無法符合我們的「價值體系」,但,那至少可以釐清我們的想法,甚至是自己一些非理性的「偏見」與「非難」,並且也給我們一個學習包容的機會,不要把別人硬塞進自己所期待的模子中。

5.同理

在問過對方行為的緣由後,我們就可以平心靜氣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想:他會這麼做,也是有他的理由。當我們能同理他人的心境與處境時,往往可以讓我們減少對他人的責難,也能夠讓我們的心情趨於平緩。而當我們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想時,同時也會打開溝通的門,甚至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

6.進一步溝通

若是仍希望對方能夠一起共事,這時可以更進一步的溝通:聽起來,你的處境的確很為難,可是,我真的很希望你能夠與我一起分擔這件事,因為你的XX(特質),我認為很適合這個工作,也希望你能夠再多考慮。

如此,不論最後有沒有達成我們最初的期望,我們了解並接納了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並且可能也了解了對方處事的方式或生活上的苦處。若是因此能勸動對方為此事盡一分心力,絕對是我們更樂見的結果。

四.結語

經云:「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確有其道理。這並不是告訴我們所有的怒氣都必須要壓抑,而是,當我們覺察到怒氣出現時,我們要更深思熟慮,在諸多考量後,覺得仍是不合道理,才動怒。畢竟,「怒氣,不能成就神的義。」況且,人在情緒激昂的時候,理智往往發揮不了作用,也是最容易做下錯誤決定的時候。

有人說,生命是一種回聲,當你拋擲出什麼,所回收的也會是什麼。筆者深信「柔和能勸動君王」,也在人際溝通上屢嚐甜美的果實。僅以此文,與您分享、供您參考。

參考書目

林仁和著,《與情緒共舞-掌握與開發你的情緒潛力》,台北市:新視野,民89。
珍妮‧柏絲&凱薩琳‧胡佛-戴姆西著,王知一譯,《面對工作之怒》,臺北市:遠流,民80。
海瑞亞‧勒納著,羅竹莤譯,《生氣的藝術:運用憤怒改善女性的親密關係》,臺北市:遠流,民81。
張瀞文,《馴養情緒》,臺北市:匡邦文化,民92。
黃惠惠,《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市:張老師,民91。
盧蘇偉,《情緒教育100招》,臺北市:小小天地,民87。




作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0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