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27期2004年12月)
主題特寫:談恩典與工價

吳明真

一、前言

在現代社會中,一般人喜歡「物超所值」的東西。當百貨公司舉辦週年慶活動時,放眼看去人潮不斷,爭先恐後地搶購折價的名牌商品。當你到國外旅遊,購買經濟艙的機票,後來竟陰錯陽差地被安排坐在頭等艙裡,這時候內心難免有一股幸福的感覺。

同樣的道理,我們基督徒在教會裡做聖工,願意花費時間、金錢、才能,應該是出於感恩的心,為了報答耶穌替我們捨命,因此不求世上的報酬,只求將來在天上能蒙神祝福。但有少數信徒,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在教會裡做聖工,也想獲得今生物質的好處。

例如烹飪人員經過一年半載的辛苦工作,要求教會能補助環島旅遊的費用;教員、翻譯人員及其他事工人員,可能有樣學樣,也要求比照辦理。如此教會的開銷增加,造成不少困擾。對這件事的看法,也許眾說紛紜,而聖經到底如何教導我們呢?以下擬以《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二十章中,耶穌所說的「葡萄園的比喻」(太二十1-16),來討論恩典與工價的觀念問題。

二、經文內容要義

1.葡萄園比喻的背景

耶穌說這個「葡萄園的比喻」之前,先是有一位少年的財主來問耶穌,他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告訴他:「要變賣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還要來跟從我。」但是財主無法捨棄錢財,就憂憂愁愁的走了。

耶穌感嘆的說:「財主進天國是難的!」(太十九16-24)反觀彼得,他心想: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耶穌,那麼將來必有大賞賜。所以就問耶穌說:「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要得甚麼呢?」耶穌回答:為主所做的犧牲不會徒然,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太十九27-29)。

一方面祂也想藉著「葡萄園的比喻」,來糾正彼得錯誤的服事觀念。服事神的正確心態,應該是出於感恩,而不是為了報酬。

在「葡萄園的比喻」的前後文中,重複出現耶穌說「在前在後」的話語,如前文出現:「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太十九30)「在前的」是指那些好像少年財主一樣的人,在今世雖然擁有億萬的財富,在人的眼中是在前的;將來在天上卻是一無所有,在神的眼中是在後的。

「在後的」是指那些為主撇下家園與親友的人,在今世雖然清寒度日,在人的眼中是在後的;將來在天上卻要得著百倍賞賜,在神的眼中是在前的。後文又再度出現:在前的,將要在後(太二十16)。《聖經》所記載耶穌的話語重複出現,表示這句話祂很重視,像母親般的一再叮嚀兒女,深怕他們會犯錯。

2.比喻的內容要義

(1)第二十章第1至7節: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約在巳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也進去了。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裡,就問他們說:「你們為甚麼整天在這裡閒站呢?」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

巴勒斯坦的土地以丘陵地為主,當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葡萄的生長。葡萄摘採的日期,集中在九月中至九月底。因為雨季將在十月初到來,尚未收成的葡萄易腐爛。所以雨季來臨前的收成,在時間上具有急迫性,致使家主在一天之中,利用五個時段出外尋找工人,分別是清早(早上六點)、巳初(早上九點)、午正(中午十二點)、申初(下午三點)及酉初(下午五點)。

再者,當時是農業社會,工作機會不多,而且摘採葡萄,不必有高深的技術。第一批工人跟其他工人,在工作態度上有甚麼不同?

第一批工人抱持的是一般雇工的心態,先講好酬勞,然後才開始工作。酬勞是一天一錢銀子,夠一個家庭一天生活所需。

而後來的工人,工作前並未先談妥工價。因當時家庭大多無儲蓄,如果工人當天沒有找到工作,全家將遭受挨餓之苦,所以後來的工人能被雇用進入葡萄園工作,心存感激,不敢問家主可得多少工價,只希望家主不會虧待他們。

家主最後一次出外尋找工人,是在傍晚五點鐘,他見有工人整天在那裡閒站,就開口責備他們。因為一方面葡萄園的工作非常緊迫,急切需要工人;另一方面工人如未賺取工錢回家,家人將陷入挨餓之境。

在舊約時代,「葡萄園」可比喻為以色列民;園主為耶和華真神(賽五1-7)。到新約時代,它可指教會;家主則指耶穌;工人為信徒;在園中做工,係指在教會做聖工。今天在教會裡,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路十2)。所以,我們不要成為閒站的工人,要進入神的葡萄園,努力做聖工。

(2)第二十章第8至12節: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

按照猶太律法規定,工錢要當日發放,不可延到次日(申二十四15)。因為一般工人無積蓄,如果積欠工錢,將使他全家挨餓沒飯吃,他若求告耶和華真神,祂會歸罪給家主。

家主發放工錢的次序,是後來的先發放。因此最後一批工人在無預期的情況下,因家主的慷慨,雖只工作一小時,卻也得著一天的工錢,喜出望外,心中充滿感恩。而第一批工人雖然也獲得一錢銀子,但和別人一比較,難免覺得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就埋怨家主虧待了他們。

首先,他們自認為工作時間較長,達十二小時之久,而有人只做了一小時,工錢卻一樣。其次,他們自認為工作環境較差,要整天勞苦受熱,而別人在下午五點才開始工作,那時太陽已快下山,不必受陽光炙熱的照射。

(3)第二十章第13至15節: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

對於第一批工人的抱怨,家主回答,他已經遵照先前的約定給付工錢,並未違約背信。至於他願意慷慨付一樣多的工錢給後來的工人,這是他的自主權,別人無權干涉。對於所有工人而言,能進入葡萄園工作,就是獲得家主所賜的恩典。因為他可以雇用別人;而沒有被雇用的工人,家人可能將挨餓受苦。第一批工人既是最早蒙揀選,就可避免因繼續等待而遭致身心的煎熬。

如果「第一批工人」反過來成為「最後一批工人」,被「角色互換」,或許可改變思維,用「同理心」去看待別人,進而對家主的抱怨減少,感恩增加。

家主對後來的工人慷慨施予,超過他們所應得的,這就是恩典。既然是「恩典」,不是應得的,就沒有不公平的問題。後來的工人與第一批工人相同,只得到一錢銀子,足夠維持一天的生活所需,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工錢,可見家主的慈愛不是浮濫的。

世界上的薪俸制度,是同工同酬或按時計酬的。工作時數愈多,工資就愈高。但天上的報酬卻不是這樣,它可以是不同工卻同酬。如今,我們受洗歸入神的名下,成為祂的兒女,將來能繼承祂的產業,進入天國得永生。這是神賜予的恩典,不是我們賺取的工價。我們本來是不配得的,只因天父的慈愛,而將這恩典白白的賜給我們。

家主仁慈慷慨,繼續雇用後來的工人,使工人對他心存感恩,因此雖未約定工價,仍相信家主不會虧待他們,結果得到意外的驚喜。至於第一批工人,先與家主約定工價,而家主也按照約定給付,但後來與他人比較後,就心懷嫉妒與不平,進而埋怨家主,最後遭家主責罵:「拿你的走吧!」,如此反使自身遠離施恩典的主,頗為可惜。

(4)第二十章第16節: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有古卷加: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耶穌在此第二次提到,在前的將要在後,是想再一次提醒下列相關的人們,如果不在神的恩典中,努力追求長進,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十二個門徒:彼得是十二門徒之首,握有天國的鑰匙(太十六19),代表門徒來問耶穌,「跟從你可以得到甚麼報酬?」其他門徒也曾透過母親,向耶穌求取左右丞相的官職(太二十20-21)。門徒是最早蒙揀選,進入葡萄園工作,卻對真理認識不清楚,誤以為耶穌將在地面上作王,因此爭相求取一官半職,想得著世上的好處。當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門徒的希望破滅,又回去重操舊業,到海邊捕魚(約二十一1)。

當時的猶太百姓:他們是最早蒙揀選,是神的選民,但不追求長進,自高自大,竟然將彌賽亞釘死在十字架上,棄絕神的道,救恩就轉給外邦人(徒十三46)。

今日信主多年的信徒:耶穌當年對門徒的警告,對今日的信徒一樣適用。有些人自恃信主較久,對神的道理較懂,蒙受恩典較多,投入較多的時間在聖工上,便意圖爭取教會的領導權,干涉教會的行政,排除異己,造成教會的分裂。本來在前的,因不追求長進,慢慢的落在後面了。

3.這比喻的中心思想

比喻是用一個屬地的故事,來說明屬天的真理。上述「葡萄園的比喻」的真理是什麼呢?世上的薪資制度,也就是「工價」,是同工同酬,是靠人努力賺取的;如果工作時間愈長,獲得的薪資自然愈多。「恩典」是人不配得,是神白白的賜予,不是靠人努力賺取的。今天,我們能蒙神揀選,成為神的兒女,這是恩典。因此我們要存感恩的心服事神,不論最早或最晚進入葡萄園工作,都能蒙神賜予豐盛的恩典,可以進入天國得著永生。

三、這比喻所給我們的教訓

1.與神的關係──不計較報酬

在當時的就業市場中,有許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等待著被雇用。葡萄園的工人不須具備特殊的條件,就能蒙揀選進入葡萄園工作,這完全是家主所賜的恩典。因此,工人有了工作,能領取工價,避免全家挨餓,已經是莫大的恩典,不應該再與家主計較待遇。

耶穌說過一個「浪子的比喻」,浪子原是小兒子,他拿了家產,出外揮霍,直到走投無路才想回家。父親看見小兒子回家,就高興地舉開宴會慶祝,因為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

大兒子從田裡回來,知道了一切,就生氣,不肯進去。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十五11-32)父親已經將「所有的家產」留給大兒子,但他卻看自己是「雇工」,與父親計較「一隻山羊羔」。

在現代的家庭中,有些父母為了訓練孩子能認真做家事,而給予金錢獎勵。例如孩子掃地、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每件給予十元。一旦養成習慣,如不付錢,孩子則不願意做家事。

作家事本來就是兒女應盡的責任,如今竟然要給錢才肯做。更何況父母養育兒女成人,要花費千萬元,兒女不思想如何報答,還與父母計較作家事,這樣會得到父母的喜悅嗎?

同樣的,基督徒相信神為我們道成肉身,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揀選我們歸入祂的名下,成為祂的兒女,將來能繼承天國的產業,這些都是神白白的恩典,我們本來是不配得的。因此我們要存著感恩的心服事神,不與神計較待遇;反之,則是自貶身價,自願將「神的兒女」的尊貴身分,降卑為「雇工」,這樣會得到神的喜悅嗎?

2.對同工的觀感──不要比較

我們不要像前述的第一批工人,先與家主講定一天的工錢為一錢銀子,家主也按照約定給付,後來與別人比較,認為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就埋怨家主虧待了他們。

《舊約聖經》記載大衛殺死非利士勇士歌利亞,以色列的婦女唱歌、跳舞,慶祝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掃羅王聽到、比較後,覺得百姓對他的稱讚,竟然比少年人大衛還少,從那時起,就想要殺死大衛(撒上十八6-9)。

我們一生中,有許多愁苦,常是從「與人比較」而來。諸如求學時期,與別人比課業成績;工作時期,與別人比待遇;結婚後,與別人比小孩;退休後,與別人比健康等等。結果發現自己樣樣不如別人,覺得神虧待了我們。

《荒漠甘泉》這本書中,有一首詩名叫「換來的十字架」。內容講到一位疲乏的姊妹,一直以為她的十字架比別人的更重,所以渴望和別人換一個來背。

有一天,她做了一個夢,夢中她到了一個地方,在那裡橫放著許多十字架,有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十字架。有一個小十字架形狀最美麗,上面鑲嵌著寶石和黃金。這個姊妹一看見就說:「啊,這一個一定適合我。」不料她虛弱的身體,竟然背不動這最美麗的十字架,因它們太重了。

後來,她又看見一可愛的十字架,雕刻的木架上,盤繞著美麗的鮮花。她以為這個較容易背,就將它舉起來,不料鮮花下面有許多尖銳的刺,刺痛她的皮肉。她又一個個試著,發見沒有一個十字架是容易背的。

最後,她看見一個樸素的十字架,上面沒有寶石,也沒有雕刻,只寫著幾句親愛的話。她拿起它來,覺得這才是最容易背的ㄧ個。結果在陽光下,她向它仔細一看,才認出這是她自己原來的十字架。啊!這個最初的十字架,竟是許多十字架當中最輕的一個!

每個人的十字架不盡相同,神知道我們能背負哪一個十字架(林前十13)。我們喜歡跟人比較,總以為別人的十字架比較輕省,殊不知他的十字架可能更重,是我們無法背負的。

例如我們常常羨慕有錢人,只想到他們的十字架是黃金做的,上面鑲嵌著寶石,卻不去想這十字架多麼沉重。還有一些人的生活,讓我們看來似乎是很可愛,他們背了盤繞著鮮花的十字架,其實鮮花下面有許多尖銳的刺。如果我們試著去背別人的十字架,就會發現這些十字架,沒有一個比原來的十字架適合我們。

又好比我們開車時,若不專心注視前方,轉而觀看路旁發生的車禍;當前面的汽車突然緊急煞車,很可能會撞上前車,自己也發生車禍。同樣的道理,在行走天國的道路上,若眼光不能專注於耶穌,只求祂的喜悅;反而喜歡與同工比較,甚至埋怨神,如何能得到神的祝福?

3.看自己的心態──避免過度自信

過度的自信,往往產生更大的希望;當希望無法達成,必導致更大的失望。在這個葡萄園的比喻中,先雇來的工人自以為工作的時間最長,應該多得工錢。如此過度自信,最後導致失望,埋怨家主。彼得也以為他既已撇下所有的跟從耶穌,將來必要得著大賞賜。他如此過度的自信,反致三次不認主(太二十六69-75);甚至當耶穌被釘死後,他還率先回去捕魚(約二十一3)。

萬物都是從神而來,包括我們的錢財、智慧、健康等,都是神託付我們管理。我們是神的管家(林前四1;太二十五14-30),對萬物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有一天神要回來考核,按工作成果賞罰。基督徒如果可以認清自己的管家身分,將可以避免過度的自信,能以謙卑、順服、以及感恩的心態來服事神,而不是為了得到報酬。我們相信為主所做的犧牲不會徒然,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

使徒保羅認清自己的管家身分,因此樂於將一切奉獻給神,願意盡力傳揚福音,為主受苦,甚至犧牲性命在所不惜。他勉勵我們,每個人出生時都兩手空空,數十年後,有人變成富翁,有人成為博士,有人當了大官,但這一切都是從神領受,應心存謙卑,不要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林前四7)。

今天在教會中,有人樂意奉獻錢財、才能、時間等來事奉神,因為他們認清自己的管家身分,明白萬物都是從神而來,所以能用感恩的心來回應神的賜福。相對地,當一個人過度的自信,誤以為自己是萬物的主人,忘記了自己的管家身分,缺少對神感恩的心的時候,是無法挪出錢財、才能、時間等來事奉神。

四、結論

有一則故事提到,三個工人合力在蓋教堂,路人問他們在做什麼?第一個人說:「我在鋪磚頭。」第二個人說:「我在賺取一天二千元的工錢。」第三個人說:「我為神做聖工,在蓋教堂。」今天我們在教會中服事神,是抱持怎麼樣的心態?心態不同,將來要從神得到的賞賜也不一樣。

一般基督徒常像彼得一樣,認為自己已撇下所有來跟從耶穌,將來要得著天國的賞賜。如此,為了獲得報酬而工作,是雇工的心態。事實上,天國不是人憑工作賺取的,是神白白賜予的恩典。因此我們不要只為了薪資或看得見的好處而工作;也不要為討人喜歡,得著人的稱讚而工作(加一10)。

要遵主命成為一個好牧人,為了報答耶穌的救贖大恩而工作,甚至為羊捨命(約十11-13)。如此,將來必蒙神賜予天上永存的基業。事情的結局強如事情的起頭,那在後的,只要能在神的恩典中,努力追求長進,存心為報答主恩而作工,相信也能成為在前的。


作者: 吳明真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0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