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20期2004年5月)
主題特寫:甜美的事奉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晴情

「哈利路亞平安再見」「老師,平安!」安息日聚完會回到家已經是晚上的事了,哄完女兒睡著後累倒在床上,雖然身心很疲累,但是因著服事工作,拉近了與神的距離,也能享受在主裡的喜樂,所以雖然忙碌,內心卻是踏實而快樂的。

回想起高一時,因為教會新成立,宗教教育人力相當缺乏,自己就這樣懵懵懂懂的進入少年班當教員,記得當時年紀小,對當教員也沒什麼特別的體認,坦白說那時做工的心態並不是因為感念主恩,反倒是因教會事工需要,責任已經臨到了所以不得不做,但感謝的,是當時的同工前輩,對於年紀小又沒經驗的我相當包容,也在各方面給我許多指導,這是我接觸聖工的開始。

上了二專以後,在教會裡的服事機會慢慢的增多,服事的層面也變廣了,生活中不是學校就是教會、團契,那時除了持續在兒教組服事外,也參與青教組的工作。

當時團契裡的契員和教會裡的同工大部分都是弟兄,沒有姊妹,因此我必須學習與弟兄相處及同工,工作上並沒有任何不適應的情形,反倒因為弟兄姊妹在先天上的不同而激盪出許多不一樣的想法及作法,在聖工上互相幫補,因此同工的經驗相當愉快。

參與的各樣服事工作中令我學習成長最多的,就是念專科時的暑假參加的山地輔導工作,這對於從未到外地唸書一直在本地教會服事的我,開了聖工服事的眼界,藉這樣的機會去學習其他教會在服事上的用心,及來自全省各地同工他們服事的態度及做事方法,待工作結束後,再把這些經驗回饋到本地教會的服事工作上,因此我雖是付出,但實際上卻獲得更多。

那時連續三年暑假都遠赴山地參加輔導工作,無法在家陪伴家人,但是父母親並沒有抱怨,對於我們參與聖工他們一向都是抱著支持態度,這當中讓我深感歉疚的是,有一年山輔工作前,母親身體即發生異狀,為了不讓我掛心影響了原訂的工作計畫,她刻意隱瞞了病情,待九月工作結束後,才告知我們進行手術治療,這樣的犧牲真的讓我們相當心疼。

通常,姊妹們對於家庭家人的牽掛更甚於弟兄,因此姊妹要投入事奉,家人的支持一定是相當大的鼓勵,我的父母親就是這樣在聖工上給我無後顧之憂的全力支持,我也相信,雖然他們不是第一線的工作者,但主一樣會紀念他們的用心及支持。

後來在教會接任系負責工作,事奉的型態與以往就有些不同。除了宗教教育的學生外,教員們及家長也納入關懷及帶領的行列,不單純在教學上,也必須負起事工的溝通協調及活動籌劃等工作,對我而言這真是一項不簡單的功課,特別是必須常常與教會的長輩討論溝通觀念,這讓我在心態上總是戰戰兢兢。

一方面因為姊妹在教會通常都較不屬於主導的角色,另一方面我們是身為晚輩,所以多少都會有些壓力,還好大家都是為了聖工的緣故,總能在主的帶領下討論出最適當的作法。在接任這段期間,我從許多長輩的身上看見了許多美好靈性的表現,不論是在信仰的虔誠或是服事主的熱心上都讓我造就許多。

婚後,我和外子仍一同在教會參與服事工作,外子和我是在大專團契裡認識,我們從唸書時就是教會裡的同工,也因此培養了兩人良好的默契,因事工需要,外子在教會負責較多的工作,當他忙於教會聖工時,我則盡量分擔較多的家務,讓他無後顧之憂的全心投入,就像之前父母支持我一樣,我認為這也是姊妹事奉的另一種間接的作法。

姊妹們通常都背負著大部分照顧家庭孩子的責任,因此許多姊妹在婚後或是生孩子以後,就無法繼續協助聖工,甚至連先生也必須協助分擔照顧孩子,而夫婦兩人都無法事奉,現在的我們也遇到了相同的難題,我們的孩子出生後,我在教會做聖工的時間就必須有所調整,但外子和我都堅持一個信念:不能因為孩子而停止事奉工作,在盡可能的狀況下,我們當中有一人必須是可以協助服事的。

這也是在得知懷孕時,我們感念神的恩典所立下的志向。但實際上,要兼顧聖工及家庭孩子的確很困難,特別是安排到晚間聚會的聖工,有時不免覺得疲倦有些氣餒,或是想放棄的念頭,但外子都會適時的提醒我、鼓勵我,我才又能堅持下去,還好與父母親住的相近,可以隨時互相照應,因此我們在做聖工時,可以少些負擔,減少牽掛。

雖然不能像之前一樣全心的投入事奉,但換個角度來想,這個階段我將心力放在教養孩子,讓他知道敬畏神,有好的宗教教育及信仰,這也是一種事奉,待孩子稍大懂事了,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與聖工,我們教會就有許多媽媽教員,她們都是如此,孩子從小就陪伴媽媽一起在教會作聖工,我認為這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身教」的宗教教育。

這一路走來,看似不停的在付出,但主的恩典卻一路的加添,讓我收穫滿滿。主賜給我們每人各有各的恩賜,相信只要我們有願做的心,一定可以在事奉中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願在事奉的路上人人都能愈事奉愈甘甜。




作者: 晴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0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