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20期2004年5月)
時勢評論:教會發展成敗的關鍵家庭小組團契的推動(下)

林永基

2.靈修

今日我們的宣教資源非常的豐富,尤其是在媒體的宣教有顯著的進步,但是為何在宣教上的成果卻是成效不彰?這顯示信徒的靈命出了問題,信徒若是對道理沒有什麼體驗,信心就顯得軟弱,那有膽量為主作見證?因此再好的媒體節目,若沒有人介紹,這些的投資就形同浪費,宣教的果效就被打折扣了,可見信徒靈命的提升,有助於宣道的工作。

在帶領團契時,要先問:團契提升了信徒靈命的素質嗎?團契是否重視靈性的培養?是否致力於信仰生活化?這些都是團契應重視的問題,但是不少的團契不知道如何強化信徒靈命的素質,因此就把團契的重點轉向生活知識性的學習,請各行各業的人來講各種的專業知識,或是像例行性的聚會,只著重在真理的領受,卻不知如何活用真理,對於靈命的成長幫助不大。

團契領導人若能真正感受到信徒靈命的軟弱,如何把惡人變成好人,是團契的責任,那麼團契就必須重視靈命素質的提升,加上彼此認罪及代禱,讓信徒在真道中成長,無形中屬靈的素質就會提升,這是團契要重視的工作。

因此要讓信徒靈命的成長,小組長的第二個任務就是要讓信徒先與神有好的團契(太十八19、20),讓他們有機會經歷生命之道,是可看見、可聽見,甚至可親手摸的生命之道,同時可藉由我們的生命彰顯出來,見證生命之道是多麼可貴。要如何讓信徒靈命成長?

(1)集體的學習

生命的成長必須領受生命之道,就必須經由聖經的學習而來,但是對於一個初信的信徒而言,要他們自己養成讀經與禱告的習慣,是不容易的事。若是藉著集體的學習,在靈修上,他們較容易進入狀況。

(2)領受的效果較佳

信道是由聽道而來,但是單向式的聽道效果不大,有句話說:「給他們魚吃,不如教他們如何捕魚」,所以經由對話式的查考聖經所帶來的效果較佳,因此家庭小組團契的「小組查經」,可以達成這樣的任務。

「小組查經」成功的三要點:

a.信仰生活化

藉由真理的分享,生活的見證,彼此代禱等互相配合,不但可促成小組成員靈性的成長,又可使小組成員之間的情誼更加的契合,讓大家感受到愛的氣氛,藉此激發成員樂意帶領慕道者加入,這時小組的查經,不只是對內的靈性造就,同時也將會成為對外傳福音的先鋒。

小組查經應重視信仰生活化,因此帶領查經之前,若是無法編寫查經大綱,至少應準備好查經的討論題目,每個題目裡包含了解釋性的問題與應用性的問題。

例如:我們要查考「約壹三11-15」,首先要問:「我們應當彼此相愛」是什麼意思?(或是可以問:為什麼當彼此相愛?)這是解釋性的問題。

接著要問:當我們聚會之後的行禮問安,是不是達到了彼此相愛的目的?是否有更實際有效的做法?這是應用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大家思考如何把真理活用在生活中。

小組在查經之後,可以針對所發現的問題提出代禱,也可以為日常的生活問題代禱,在每週的小組查經之後,都可以提醒大家對於上週的代禱事項,是否有了進展?若有的話,就可以提出來見證,若是尚無進展,彼此鼓勵,繼續代禱,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大家禱告的生活,同時也可以讓大家經歷更多神的恩典。

b.事前教導查經帶領人

教會假如用心指導查經的帶領人,讓他們帶領查經時都是準備充足,有備而來,藉此不但可以提升查經的品質,也可以培養更多的領會人才,同時也讓每一位參加查經的人都有所獲,激發信徒喜歡讀經、禱告,學會跟主有密切的契合,如此信仰基礎得以建立,這是教會推展聖工最有效的原動力。

好的查經帶領人是藉著生活化的查經,不但使小組查經保持優良的品質,並且小組的查經團契就可以永續經營。

c.信徒良好的互動

當信徒彼此先建立了屬靈的親情,就會有好的互動,必然樂意開放自己的家庭,作為小組查經的場所,藉此謙卑學習彼此接納與服事,其他的組員參加小組查經的意願也會提升,這也是小組查經成功的要訣之一。

3.互助

團契是否讓成員有歸屬感?團契成員是否只知道照顧自己?是否擁有一顆敏感的心,在小事上都能感同身受?在同靈有成就時,會以一點小禮物來表達我們對他的祝賀;當他軟弱時,也以具體的行動來傳達我們的關懷。

如此愛心的關懷,會讓人對教會有一種歸屬感,這就是主所強調的「一杯涼水」的寶貴真理(太十42)。可惜,這樣的小事,大多數是由職務人員來承擔,一般的教會尚未能透過團契,給予信徒作這樣的機會教育,難怪不少人在教會裡找不到參與感。

在任何微小的事上,若是能夠設身處地,感同身受,表達內心的關懷,如經上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十二15)這就是彼此相愛的具體表現,能夠使每一位同靈對於教會有歸屬感,這是團契小組長第三個重要的工作。

今日的教會要如何教導信徒不只是會照顧自己,還能擁有一顆敏感的心,在小事上都能感同身受,互相幫助,因著愛使大家互相吸引,也吸引更多人歸主。以下的幾件事是不可少的:

(1)無微不至的愛

經上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例如在婚喪喜慶中,即使是細微的事,都能表達出愛心,真正做到「與樂者同樂,與憂者同憂」,自然就會讓人有歸屬感。例如為了向新受洗的信徒靈命的重生,表達我們的祝賀,我們就買聖經、讚美詩作為他們的賀禮。有同靈新婚,同樣地,團契也以一些小禮物表達慶賀之意,禮輕情意重,當事人必會感受到同靈之間的屬靈之愛。

(2)即時關心的愛

每小組若佈建了愛心的聯絡網,對於婚喪喜慶病苦的同靈,不僅能「即時關心」,又使當事人可以感受到許多團契成員的愛心,就會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例如一位病重的信徒急需一筆醫藥費,但是家境清寒,那時團契的小組成員在短短的兩小時即募到款項,隨即送到醫院,讓當事人感動不已,深深感受到教會如同是自己的家一樣的溫暖。

(3)適時滿足成員靈性的需求

小組長若是平時用心關懷每一位契友,就可以知道契友的需要,在安排團契活動的課程時,比較容易掌握問題,對症下藥,滿足成員身心靈的需求。

例一:發現信徒的家庭,有些夫妻生活上出現了危機,經常有吵架的事發生,要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團契就設計了「如何化解婚姻的危機?」的課程,先以座談的方式來探討問題,再接著以證道的方式來做輔導,結果得到相當好的效果。

這個活動的對象可以限定社青以上的成員參加,主要目的為健全每個人的婚姻生活。

例二:為關懷長青的老人,可以為他們辦理老人的各種活動,例如健康保健、或是敬老會的活動。由小組輪流來舉辦,小組長當然會動員青壯年的成員來策畫並執行這項工作,可以為負責人來分擔一些瑣碎的工作,也真正達到敬老的目的。

這個活動的對象可以限定達到某個年齡以上的年老的信徒參加。

例三:為姊妹辦理相關的活動,如節育、親子活動等也是由小組輪流舉辦。小組可以動員姊妹來辦理,或是弟兄從旁協助達到一齊關心的地步。

例四:為全體教會辦理「全家福活動」,同樣是由小組輪流舉辦,小組人手不足時,可以請其他小組來協辦,這樣的活動,可以促進各組的聯誼,使各小組的信徒有互相認識的機會,是不錯的活動。

由以上的說明得知,一個建全的團契就可以涵蓋了各種年齡層不同的需求;同時團契活動的設計,不是指派一位課務組的人員閉門造車地填滿課程表,而是由小組長在團契會議中進行商討,根據成員的需要而設計,真正地為了各種年齡層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才能達到團契靈裡互助的目的。

(4)讓信徒在愛中成長

一個具有屬靈情誼的團契,大家在靈裡享有充足的喜樂,並且發出基督愛的馨香之氣,互相被愛所吸引,這樣的愛自然也會激勵信徒樂意向未信主的親戚朋友作見證,並且贏得更多的慕道朋友加入我們的教會,成為屬靈的一家人,達到福音廣傳的目的;可見生命的團契是重視在愛中的成長,這就是教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腓一5;林前一9,十16、17)!

4.事奉

團契帶動教會的成長嗎?團契擁有生命力嗎?團契的成員若充滿屬靈的生命力,就會積極投入各種的事奉;假如團契沒有豐盛的生命力,就會造成少數人在事奉上被視為是「能者多勞」、「身兼數職」,多數人就「閒置在旁」,教會那會成長呢?

那麼要如何讓團契充滿屬靈的戰鬥力?就是要讓每一位成員在事奉中學會「做主的僕人」,這是團契小組長的第四個重要的工作。

(1)領受屬靈的權柄

團契的「契負責」提醒小組長帶領組員時,除了要付出「愛心的代價」。團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帶動基層的成員,在事奉中學會「做主的僕人」,無論在說話、行事都要顯出主的權柄,才能讓事奉得到果效;主耶穌在差遣門徒出去時,先給他們權柄,他們才能有效的執行所託付的工作,若是能夠在事奉中讓成員體會到奉主的聖名,就可以顯出屬靈的權柄,團契的帶動就容易多了。

所以上述所提及的聯誼、靈修、互助工作的成敗,就在於小組長是否具備有好僕人的素質,這是團契推展中所必須重視的工作!

(2)重視人才的培育

教會要永續發展,事奉的傳承絕對不可中斷,那麼就要有計畫的栽培人才,尤其是二十歲以上信徒,就要多多提供他們事奉的機會;團契的幹部通常以一年一任輪替,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讓他們在做中學,做好事奉上的傳承。

團契平時是以小組的方式來帶領組員,各小組的組長藉著平日隨時關懷組員,就可以主動瞭解組員的恩賜,必要時,建議團契為他們做好事奉訓練;然後按照恩賜,動員他們協助小組內的聖工,如上述所提及的聯誼、靈修、互助的工作。

事實上,教會也可以給信徒製造許多服事的機會;例如:為了因應時代的需求,各種團契的聚會應按時分糧,因此聚會方式多元化是必然的趨勢;團契的聚會可以利用在晚間聚會來進行,那麼如何使晚間的聚會不但多元化,又顯得多采多姿,又有造就性?這些聚會的設計,可以由職務會授權,由團契各小組協助策畫,小組長就可以善用有恩賜的組員提出創意的計畫,再由職務會審核,教牧負責人執行,以控制聚會的品質。

下列的幾個方式可以作為參考:

有知識性的聚會,例如:如何作好教牧協談?」可以強化信徒的事奉能力。

有感性的聚會,以「蒙恩見證」、「詩歌分享」來進行,造就信徒的靈性。

有生活化的聚會,例如「如何關懷憂鬱症者」、「如何化解生活上的壓力」,適時回應社會上所發生的問題。

有靈性方面的聚會,例如「信仰問題」座談、有關「靈恩運動辨正」座談。

有時教會授權各小組,輪流承辦各種活動,這就提供各組組員學習事奉的機會,小組長可以按恩賜安排每一位組員從事適當的聖工,如此動員起來比較靈活,可以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地步。

(3)上令可以下達

誠如上述所言,教會的職務會要懂得授權,把重要的工作交由團契的小組輪流來執行,各小組在工作的推動之前,也學習靠聖靈的帶領,並且由相關人員提出具體可行的目標與計畫,提交職務會核可,藉由資訊(會訊)的流通,以及在講台上的宣導,將使團契組員更有默契,大家積極地參與,分工合作,必可以發揮更好的工作效率。

例如:教會把舉辦「福音茶會」的工作,交託團契的某一小組來籌辦,小組長就會找出組員共同承擔這項工作,並提出周詳的計畫,經過核可後,每一位組員都知道在這個活動中應扮演什麼角色,他們就會同心合一,善盡責任,共同完成所託付的任務。

一旦大家可以在聖工上得心應手的時候,倚賴牧者的程度就減少了;未來教會若面臨牧者不在的時候,也能彼此承當牧者的工作,面對各種的挑戰,這就是有戰鬥力的教會,真正達到自立、自養、自傳的地步。

(4)下情可以上通

組員平時可以向小組長提出聖工上的各項建議,小組長透過團契會議,可以讓教會職務人員知道信徒關心教會發展的心聲,經過會議研商之後,認為可行,就交由團契的小組來辦理。例如:團契的成員有鑑於兒童來教會參加聚會時,交通上有問題,因此建議教會同意他們集資奉獻,購買交通車來接送兒童,經過教會的同意,他們就很快地完成了這件有意義的事。

團契任何工作的推展,都必須接受教會的監督及指導,團契的小組長也因經常與教會的負責人保持密切的溝通,可以隨時請求教會作必要的支援;團契的事奉與教會整體的需求來配合,團契的活動才不致於與教會脫節了。

(5)事奉變得更簡化了

有了健全的團契,事工系的組織通常可以更簡化,不必弄得非常的龐大又複雜了,理由如下:

家庭小組團契中聯誼的工作,已促進了信徒平時的互動,也增強了彼此之間屬靈親情的關係,這時訪問信徒的需求已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教會事工系訪問組的設立似乎可有可無了。

家庭小組團契的聚會已培養了信徒主動追求靈性的成長,教牧的工作就顯得輕而易舉了,不再是令人傷腦筋的事奉。

家庭小組團契都有一張愛心的連絡網,就宣道工作來說,人人都已成為愛心的見證人,宣道的工作再也不是少數幾個福音組工作人員的事,真正可以做到人人傳道的地步。

尤其是在宣道工作之後的跟進工作,就不必擔心慕道者沒有人跟進了。因為每一小組如同溫馨的小家庭,一旦有新的人加入的話,自然會激發大家的愛心來關照屬靈上的新生兒,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

因著愛,在宣道上就形成一股動力,使教會的聖工活絡起來。

家庭小組團契容易動員,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奉的工作不必再倚賴事工組織中固定的少數人來運作。

不少的教會在事工系的組織上,常有人員「重疊」或是「身兼數職」的現象,這些現象將會消失。團契動員大家一起做聖工,不但有默契又靈活,工作又輕省,效率自然就增加,同靈必可感受到愈事奉愈甘甜。

所以成功的家庭小組團契有助於讓事工系的組織更簡化,甚至於可以取代了事工系。

結語

健康的團契將帶給全體信徒更多的好處,諸如:

1.促成個人靈性的成長

在團契裡,人人學會尊主為大,以事奉主為尊貴的事,能捨己利他,那麼自私、冷漠、紛爭就會消除。

2.家庭信仰扎根得更實在

身為一家之主的弟兄若能負起信仰的責任,家庭問題、婚姻問題必然會減少,有助於教會的發展。

3.信徒對於教會有強烈的歸屬感

因為屬靈的親情建立得更深厚,人人對於教會就會有一份歸屬感,信徒流失的現象自然會消失。

4.教會人才得到有計畫的栽培

不但真理的傳承得以順暢,同時講台的素質,事奉的素質也會相對提高,對於聚會的出席率與事奉的參與率自然就會提升,最後傳道、長執必然會感到工作愈來愈輕省,在事奉上不再有唱獨腳戲的現象了。

5.活潑的生命帶動了宣道事工

一個有愛心、又有生命的團契,是最有見證的團契,如同是暗世的亮光,每一位同靈都會想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前來共享這份愛的饗宴,深信他們必被這愛的團契所吸引,教會得救的人數就會天天增加。

6.教會具有屬靈的戰鬥力

在末日,教會一旦遇上逼迫時,傳道人受到限制,不能牧養教會,教會仍可獨立發展,勝過惡者的挑戰。

以上這些美好的見證,可以讓我們瞭解教會發展成敗的關鍵,就在於團契的推動是否按照聖經的真理而行,團契若能健康的成長,將可以預見教會末來發展的美景。


作者: 林永基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0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