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YM
前言
「浪子的比喻」是聖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主耶穌為了向門徒凸顯福音要傳向外邦世界的一個重要比喻。藉著小兒子的浪蕩、流離,繼而迷途知返,重回父家,讓父親歡喜快樂的陳述,來表明天父真神「接納罪人」的大愛(路十五11-24、32)。小兒子失而復得,更預表外邦人因信稱義之福,也教訓眾人,信主後離失再轉回的道理(羅五1-8;加六1、2)。現在先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小兒子迷失、回轉的經過,以及在這比喻中所蘊含的教訓。
一、離家的原因
這是個富裕的家庭,因為他們家裡有許多雇工在勞動生產,讓這個家庭的「口糧有餘」,所以小兒子早已習慣於在家享福、不用幫忙家事,反正也餓不死自己(17、25上),正因為如此,使他有時間到處遊手好閒、專管閒事。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久了倒讓他不知如何自處,或許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一股莫名的衝動,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具色彩,正確的說,應該是他的生活當中沒有真正的快樂存在(25下、29)。
再者,這個家庭的家教必定很嚴,因為父親訂的規矩可能不少,所以大兒子從來不敢違背父親的命令(29中),但是年少的小兒子如何禁得起家規的束縛?故而內心的叛逆讓他不願受約束、管教,反倒像是野橄欖的個性,只想自由發展,不願受栽培、雕塑;無形當中,小兒子加給自己的壓力──蘊釀離家的念頭是「日益壯大」。果然,他終於向父親提出離家的請求,在得到家產之後,可變賣的就變賣,過不了幾日就收拾一切家當到遠方去了。他的絕情表現實在令人扼腕──完全不知感恩、服事自己的父親(13)。另外,他無情的離家,讓所有的家事重擔都放到兄長的肩上,這也使得最後他重新回轉之時,造成兄長對他的態度不好,甚至憤憤不平的結果。就像主耶穌告訴我們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七12),待人處世是一種「相對論」的藝術,值得世人好好學習。
如果我們把小兒子當成是紈?子弟,那他的酒肉朋友應該不少,可是在他離家的這段期間,經文中並無記載他與朋友一起流浪,所有的家當是他自行揮霍無度而一文不名;就這點來看,他在家的日子,可能沒什麼朋友,甚至一個都沒有,不然總該有人知道他要離家,也會勸勸他或是建議規劃未來的日子吧!可是他如此無知的行為,確實令人擔心:「年少心性愁無友,荒唐無度毀己手」。就另一個層面來說,小兒子不願沒有朋友(29下),他的內心一定渴望有朋友可以跟他一起分享喜悅、分擔憂愁,所以他要出外闖天下、找朋友,好讓自己在家人面前也顯得有點分量。奉勸為人父母者,千萬不要忽略家中的任何一分子,尤其是常常想引人注意的小傢伙,他(她)可能感覺被我們冷落了。聖經也提醒我們──基督徒當以主為良友、親愛教中的弟兄(彼前二17)。
再以另一個角度來看,他會急著離家的原因,除了不願服侍自己的父親之外,其實也想早一點擁有自己的家產,並且可以自由操控、享樂;簡單的說,就是不願日後享受(12),寧可現在揮霍,也不願等到父親過世之後才來繼承產業。就這點來說,簡直是短視近利,只重眼前而不為將來著想;如果基督徒也僅是看到眼前的平安,卻不是為了以後得救的應許而努力,就跟這個小兒子短淺的眼光沒有兩樣,實在辜負了主耶穌以這麼有深度的比喻來提醒世人──天父的完全之愛。另一個較正面的評價是,小兒子有他大好的理想抱負要去實現,因為他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天空,不要讓青春留白。年少又未婚,正是實現人生大好前程的開始,況且他一定認為自己很有才情,正是展現自我抱負的大好時機,所以他才會毅然的決定要離家去闖一闖天下。可是他如果真有才華,也不至於淪落到為人養豬吧!聖經告訴我們──要作智慧人,生命才會充滿色彩(箴十六21-24)。
二、迷失自我
既然離了家,而且身懷巨款,如果真有能力,為何不去作生意或是投資產業,好好展現一下自己的抱負(13)?反而到處遊手好閒,任意放蕩耗盡貲財!(13、14)完全辜負了父親的一片苦心,也迷失在酒色財氣的奢華世界中。如果當時他懂得去作正經事業(多三8),或是作其他的理財投資(太二十五27),也不會一下子淪落街頭當乞丐。仔細看看,這就是他不管一切後果、信仰、靈命……(彼前四3、4)所造成的後果。因此基督徒不得不慎重自己的生涯規劃!當他一無所有之時,總算知道要去找尋工作賺錢來填飽肚子,然而先前的揮霍無度及自由放蕩,讓他無法屈就於一般的工作,所以「找頭路」初期,一定碰了不少釘子,不是他不要老闆,就是老闆不要他,直到最後走投無路之時,不得不去投靠養豬戶放豬(15、16)。反正已顧不得肚皮了,那顧得了形象?管他乾不乾淨、污不污穢,就算被轄制當奴隸也無所謂了。就像豬隻只要有得吃,管他糞坑在旁邊,先吃飽了再說,皮癢了就在糞堆中打滾抓癢,就算自己原本有多麼尊貴的身分也得全然拋棄,只有把自己融入於當時的環境裡,才能稍減羞愧。
三、迷途知返
當他歷經患難,窮苦潦倒、走投無路之際,才真正體會到飢餓的痛苦(14-16)。離家時的「自由」與現在的「落魄」、「饑荒」與家中的「口糧有餘」形成強烈的對比,使他開始思索人生的價值與父家的珍貴,終於認清自己原本富裕的生活是多麼的可貴,也了解到先前那些華而不實的夢想,是不成熟的念頭,確實令他在苦難中獲益匪淺(詩一一九71)。他醒悟自己的無情離家、放蕩、任性、揮霍無度是如此的幼稚無知,再想起父家的溫暖,豐盛的食糧(17、18),使他知道「在那裡跌倒要從那裡爬起,從那裡出走,就要重新回到原點」。從哀傷、痛悔中來面對自己的無知,並確實向父親認罪悔改,勇敢承擔自己所犯的錯(18-20上、21)。在一連串的悔改、蛻變過程中,最後他以實際行動實現歸家的第一步(20上)。
四、失而復得
在踏上歸家的路程中,也許心中的疑惑曾經感到忐忑不安,但是一想到父親的慈愛、家中的溫暖,讓自己原本沈重的腳步逐漸地加快。終於,他回到家前的路口時,即看見引頸企盼愛子歸回的父親,天父真神何嘗不是如此的希望那些迷失的小兒能趕緊回頭!歸回的小兒子得到父親的慈愛更深了(20下、27),他被父親抱著連連親嘴,浪蕩、絕望的心完全被父親的大愛所溶化;好似彼得三次不認主時,被主溫柔的眼光一看,剎那間的衝擊,讓彼得內心感到自己的無情,因而哀傷痛悔,流下了當初自認勇敢的「英雄淚」(路二十二60-62)。當他接受主耶穌三次考驗之後,再次被主託付重任,終於又可服事主的時候,深深地感覺到主恩的浩大無比(約二十一15-19)。
然而小兒子所得的恩典並不僅於此,父親為他所做三個極具意義的動作──「披公義之袍、戴權柄之戒,穿平安之鞋」;父親把上好的袍子給他穿,讓他顯得地 位更高(22上),正像我們披戴基督成為神國子民,身分更顯尊貴無比(加三27-29;羅十三14;彼前二9)。接著把戒指戴在他指上,顯出權柄更大(22中),讓他從奴僕變王子,與父親同得榮耀。再把鞋子穿在他腳上(22下;弗六15),使他永永遠遠的走在平安的路上,得以同沐真理的自由與平安。
最後,慈愛的父親為他宰殺肥牛犢,一起喫喝快樂(23),這是何等美好的恩典啊!在此也提醒大家,我們一生作工的果效永遠隨著我們。在末日,那穿潔白衣服的必要歡歡喜喜的同赴羔羊的婚宴,同享更豐盛的恩典(啟十九7-9)。
結語
日常的禱告、讀經與查經──除了能讓人了解聖經的道理以及明白神的話語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將學習、領悟到的感動融入生活當中,時時鞭策自我,不僅能確實掌握自己人生的信仰方向,讓「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更可以藉此提昇自己的靈修、充實靈命。在社會風氣及周遭環境急遽變遷的今日世界,無疑是我們最佳的「定心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