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26期2004年11月)
真理論壇:從不足到有餘

吳明真

一、前言

魔術師大衛的世界巡迴公演,來到台灣,造成一股魔術熱。大衛的魔術可以將飛機變不見,令人嘖嘖稱奇。同樣的,在教會中,有些人得到癌症,醫師宣布無藥可醫,後來經過禱告,竟然痊癒,也令人驚奇。

魔術與神蹟有何不同?兩者都給人神奇的印象,但神蹟卻是一個記號,要藉著它告訴我們:相信耶穌是基督(救世主),是神的兒子,並且叫我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0、31)。所以神蹟的外在現象雖然吸引我們,但更要緊的,是要了解神蹟的內涵所要告訴我們的真理。以下擬以《新約聖經˙馬可福音》第六章中,耶穌所行的「五餅二魚的神蹟」,來討論其中隱含的真理。

二、經文內容探討

1.神蹟的內容要義及教訓

(1)第六章30-32節: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裡,將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他們就坐船,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

耶穌與門徒忙於傳道,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當工作告一段落,他們退到曠野去休息。一方面讓肉體休息,消除疲勞;一方面藉靈修、禱告,重新得力,與神親近。人若努力工作,缺乏時間休息,最後將喪失自己的健康;人若努力工作,缺乏時間與家人相處,最後將失去家庭的溫暖。同樣的,人若一味努力做聖工,卻沒有時間靈修,與神交通,最後將喪失屬靈的力量。所以,工作應與休息並重,做聖工也應與靈修並重。

新約時代,伯大尼有個女人名叫馬大,她為了接待耶穌,心裡忙亂,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而她的妹妹馬利亞,卻安靜地在耶穌腳前坐著聽道,結果得到耶穌稱讚,說她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十38-42)。可見信徒認真做聖工很重要,靈修也不可忽略,以免走偏了道路,專顧追求個人的名聲,卻忘了歸榮耀給神,與主愈離愈遠。

(2)第六章33-34節:眾人看見他們去,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裡,比他們先趕到了。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在新約時代,祭司、文士及法利賽人是猶太人的宗教領袖,本應好好教導百姓,引導他們認識神,讓他們的靈命得著飽足。但這些宗教領袖不明白神的啟示,不認識彌賽亞,甚至要殺害耶穌,以致無法教導百姓認識神,百姓們的遭遇就如同以西結先知所說:「瘦弱的,你們沒有養壯;有病的,你們沒有醫治;受傷的,你們沒有纏裹;被逐的,你們沒有領回;失喪的,你們沒有尋找。」(結三十四4)此時耶穌說:如沒有牧人的羊群。

群眾蜂擁地追隨耶穌,一方面是因為聽到門徒奉差遣傳福音,另一方面是因為看見耶穌行了許多神蹟奇事。耶穌本來想要休息,但看見眾人心靈饑渴,如同羊沒有牧人,就憐憫他們,開口教導他們。

如今,我們要效法耶穌,一方面對外廣傳福音,因有許多人未聽到福音,不知如何行才能得救。一方面對內牧養主羊,盡力使瘦弱的,得到養壯;有病的,得到醫治;受傷的,得到纏裹;被逐的,被領回;失喪的,被尋回。

(3)第六章35-37節: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自己買甚麼吃。」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

門徒面對問題的態度,是「你的問題,你自己解決。」而耶穌面對問題的態度卻不一樣,是「你的問題,我們一起解決。」孰優孰劣,立見分曉。約翰長老也勉勵我們,彼此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如果你有錢財,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怎能說有愛神的心呢(約壹三17、18)?如果能將別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並共同解決,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態度。

有一位小學生,是基督徒。有一天他偶然發現鄰座的同學很窮,中午沒飯吃,於是向神禱告,求神給他飯吃,但一直沒有實現;再次向神禱告,求神能感動別人給他飯吃,但也沒有實現;後來向神禱告,求神能感動自己分一半的飯給他吃,從此這位同學就有飯吃。如今,我們聽聞有同靈住院,求神感動自己去醫院探訪。我們發現有同靈窮困,求神感動自己去救助。我們發現教會欠缺工人,求神感動自己去做聖工。信仰生活是先追求自己被感動,然後才能感動別人,這就是耶穌所說的:「你們給他們吃吧!」

(4)第六章38-42節: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地坐在青草地上。眾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

耶穌是神,祂可以從天上降下嗎哪,也可以將石頭變成餅,但祂卻沒有這樣做。祂要藉著小孩獻上微小的一頓晚餐──五餅二魚,經過祝福,可以讓五千人吃飽。愛心的分享,促成了神蹟的實現。如果沒有愛心,「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一頓晚餐只能滿足一個人。反之,若有愛心,願意將自己所有的獻出,「我的,將成為你的和我的。」一頓晚餐卻能滿足五千人。若多數人想得著祝福,就必須有少數人願意犧牲奉獻。求神感動並賜與力量,讓我們能成為願意奉獻的人。

五餅二魚是一個小孩的普通食物,既平淡又稀少,但獻給主耶穌後,經過祂拿著、祝福、擘開及遞給,就產生很大的功效,能滿足眾人的需要。這裡使我們不禁想起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林前十一24)耶穌是生命的糧(約六35),祂所祝謝、擘開的餅,正隱含著祂將為我們捨身,成為我們屬靈的糧食。如今,我們在教會中領受聖餐,享用耶穌的身體,就有生命在我們裡面,能得著永生,而且在末日祂要叫我們復活(約六53、54)。

(5)第六章43-44節: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

耶穌行這個神蹟的結果,不但讓大家吃飽,而且還有剩餘,門徒把零碎收拾起來,裝滿十二個籃子,比原來獻出的五餅二魚更多。我們的神是豐富的,有時候我們貧乏,並不是神所賜的不夠,而是我們浪費的太多。我們應效法門徒,珍惜信徒的奉獻,在豐盛中,不浪費;在有餘時,不糟蹋。

如今,我們在教會中做聖工,只奉獻些微的時間、金錢及才能,好像「零碎」一般。但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的愛心得到激勵,信心得以堅固,屬靈的生命更加豐盛,「裝滿十二個籃子」,神的賞賜遠超過我們所獻所求。

2.這個神蹟的特色

主耶穌所行的神蹟,記載在四福音書裡的約有三十五件,其中在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只有「五餅二魚的神蹟」一件。雖然每一卷福音書所記載的細節有些差異,但其中有二點是一致的:(1)享用食物的人數,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人。如果再加上二十歲以下的男人、婦女,人數將更多。(2)剩下的食物零碎,總共裝滿十二個籃子。

我們所敬拜的神,是創造萬有的神,祂創造時間,祂自己則不受時間限制;祂創造空間,祂自己當然也不受空間限制;祂創造物質,祂也不受「物質不變定律」限制,祂可以超越物質的限制,使遠遠不足的五餅二魚變多,讓五千人吃飽,甚至還有剩餘,顯示這個神蹟的奇妙。

三、神蹟中的人物給我們的功課

這神蹟中的人物,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代表不同的信徒。1.門徒:代表信主較久的信徒。2.小孩:代表肯犧牲奉獻為主所用的信徒。3.群眾:代表想利用信仰獲利的信徒。顯示一般人與主耶穌的三種典型關係。聖經中的人物,要做為我們的借鏡。從這三種類型的人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以下的一些功課。

1.門徒

耶穌看見許多人跟著他,吃飯的時間到了,耶穌問門徒:餅在哪裡?這個問題發出來以後,有門徒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二十兩銀子是一個工人半年的薪水。今天來看,一個人便當要新台幣五十元,五千個人總共二十五萬元,而實際人數超過五千人,費用將增加。雖然這個方法很實際,卻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買食物。因此建議叫眾人散開,自己買東西吃。

耶穌的門徒,很像信主較久的信徒。他們在信仰上的危機,是做聖工時會用人的方法計算,以致理性的思考會慢慢勝過信心的依靠。同樣的道理,我們若口裡承認耶穌是主,但當問題來臨時,卻不願意完全地交託主,結果就跟耶穌的門徒一樣,對主沒有信心。求主開啟我們的心竅,賜我們屬靈的眼光,不只看到我們的缺乏,更看見耶穌的豐盛,讓我們在遭遇問題時,願意完全地交託主。

2.小孩

小孩雖然貧窮,但當他看到別人有欠缺時,願意與人分享食物。耶穌問:餅在哪裡?小孩說:我有。小孩的回答是單純的。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中,我們看見主用一個單純的小孩做事。主的工作是從微小和單純開始的。難怪耶穌會說:「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可十15)

奉獻的重要意義,不在物質的多少,而是在心意的有無。這個小孩有愛心,願意將他所有的食物提供出來,實在難能可貴。而且他有信心,相信所獻雖少,但交在主手中,對於眾人的不足將有所幫助。誰知因著耶穌的祝福,結果不是「不無小補」,而是「豐盛有餘」。這個見證不是唯一。

近代英籍內地會傳教士戴德生,在十五歲那年將他幼小的心靈奉獻給神,二十一歲時隻身到中國大陸宣教。在往宣教目的地的航海途中,船長問他:「你一個人,能為十億中國人作甚麼?」他回答說:「不是我能,乃是神能。」以後的五十二年間,神藉著他成立中國內地會,派遣八百五十多位傳教士到中國,設立二百多間教會,帶領成千上萬的人認識耶穌。

當今在教會中,有人樂意奉獻錢財、才能與時間事奉神,因為認清自己的管家身分,明白萬物都是從神而來,以感恩的心回應神對我們的賜福,就跟獻上五餅二魚的小孩一樣。反之,當我們無法挪出錢財、才能及時間事奉神的時候,往往我們是忘了自己的管家身分,誤以為自己是萬物的主人,對神缺少感恩的心,就跟貪財的少年財主一樣(太十九16-24)。

3.群眾

有些人發現耶穌能行神蹟奇事,能醫病趕鬼,跟隨祂可獲得很多物質的好處,而繼續跟從耶穌。耶穌告訴他們:「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約六26、27)一旦有朝一日發現,跟從耶穌不再有屬世物質的好處,很可能會失去信心與盼望而離開耶穌,即使門徒也不例外(約六66)。這可以讓我們做一番省思:我們跟隨耶穌的目的何在?我們禱告祈求多半是為了神國神義或自己物質上的需求?

如今,在教會中,有神蹟奇事隨著我們,印證神與我們同在,但是不可將信仰的基礎建立在神蹟上,而要建立在真理上,否則神蹟不再按照我們所求的發生,則容易離開神。同樣的,信徒有困難或不足要互相幫助,旁人能做的,是盡一己之力,給予「五餅二魚」,鼓勵他依靠神,求神能賞賜讓他有餘。若是養成依賴人救助的習慣,有一天不再獲得救助,很容易因失望、不滿而離開神。

四、結論

當今在教會的事工上,我們的能力有限,只有五餅二魚。若能效法這位小孩,甘心樂意將自己些微的時間、金錢及才能獻出,為主所用,相信經過神的拿著、祝福、擘開及遞給,將會產生很大的功效,能經歷十二個籃子豐盛有餘的祝福,使眾人因之獲益,讓神的名得著榮耀。

同樣的,在教會中的傳統崇拜儀式,很容易讓人覺得平淡無奇,希望能仿傚社會的流行文化,藉由花俏的外表包裝,辦得轟轟烈烈,吸引更多的人親近神。事實上,使人飢渴心靈得到飽足的,不是外在的物質,而是神的話語(摩八11)。當今臺灣社會物質豐裕,但人們心中仍常覺飢渴,此時教會應更注重內在信仰的本質,雖然只有微不足道的五餅二魚,是日常的普通食材,並未加料加醬,有神的祝福,還是能餵飽人心靈的虛空;若是捨本逐末,一味的跟隨外界流行,加上美麗的外表包裝,也只能吸引想要吃餅得飽足的群眾。


作者: 吳明真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1/01/200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