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08期2003年5月)
靈修小品:洞裏乾坤系列之1──洞中羅得

郭祝壽

經文:創世記十九章30-38節

「羅得因為怕住在瑣瑪,就同他兩個女兒從瑣珥上去,住在山裏;他和兩個女兒住在一個洞裏……」

羅得的故事,常令人覺得扼腕;不論如何,聖經曾如此形容他「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因為那義人住在他們中間,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彼後二7-8)

一個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何竟落得身陷狹小山洞之中,又與女兒犯了亂倫淫行而不自知?!

前因後果,頗耐人尋味!

一、身在福中不知福

當年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創十一31)

自從他拉死後,羅得就一直跟著亞伯蘭;直到《創十三章》之時,他們已來到伯特利和艾中間,他們雙方的牲畜極多,以至那地容不下他們,使他們不能同居;甚至雙方的牧人也彼此相爭(創十三5-7)。

雖說是為了避免相爭,而不得不分明;但觀羅得的反應,卻走得非常乾脆,毫無一點綣戀與不捨;而且不尊重以往一直照顧他的長輩亞伯蘭,如今竟為了現實生活的利益,逕作選擇,毫不退讓、也不體諒,他把滋潤的約但河平原選走之後,亞伯蘭將如何生活?!

那地容不下他們──因他們財物甚多


「地」,乃客觀形勢,若容不下他們,總不能把地任意切割,合乎他們的須求!而人是有主觀的意識,在這困難的當兒,要如何去解決衝突,使得雙方皆能圓滿,這才是「心」之所向。

亞伯蘭所提出的建議,就是要避免相爭,而又能和睦相處;他說「因為我們是骨肉(弟兄)。」(8節)

記不記得兩個經節:
「少有財寶,敬畏耶和華,強如多有財寶,煩亂不安。喫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喫肥牛,彼此相恨。」(箴十五16、17)

經文內容,讓我們看到了「環境與心境」的微妙關係;通常我們很難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但內在心境的調適,卻由得自我;問題只在於肯不肯而已!

看看吧!「少有財寶」與「喫素菜」,皆指環境不是很富裕的狀況,然而只要有敬神之心,雖素菜卻也甘之若飴,與人同樂相愛過日!

反之,「多有財寶」與「喫肥牛」,當然是指富裕環境,然內心煩亂,與人又彼此相恨,則何樂之有?!

所以外在環境雖似定形,難以改變;其實,神賜人無窮潛力,心可不斷調適,以敬神之心,隨意流轉!

對羅得而言,或許他不願長久寄人籬下,如今,他羽翼已成,財物也豐,碰巧「那地容不下他們」的節骨眼上,因此他選擇了離去,漸行漸遠,直驅所多瑪……

所謂「心遠地自偏」!

其實,羅得一直忽略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與亞伯蘭在一塊的好處!

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羅得這個人,缺乏信仰自主的獨立性。

所以單看他選擇道路的方向,純粹以生活為考量,他「舉目觀看」,見約但河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如同神的園子般的美麗;他可不在意所多瑪內在的狀況!

「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13節)。羅得考慮事情,不懂得以神的眼光來看事情,不會以神的角度來探索問題。所以,像他這種人,需要有美好信仰的人,扶持著他,引導著他;當時最佳的人選,自然就是他的長輩亞伯蘭。

我們可以發現兩個現象;其一是當羅得與亞伯蘭在一起時,羅得就沒出過問題,反而也同亞伯蘭一樣,蒙神賜福;他所引出的問題,皆是在離開亞伯蘭之後。

其二是,綜羅得一生,我們只發現亞伯蘭愛護他、救助他(創十四章),為他代禱(創十八章),為他擔憂(創十九章)。而他自己從來不為亞伯蘭做任何設想!

您想想看,亞伯蘭像不像他信仰的守護者?!看顧他、拯救他、守護他,以自己忠誠之信仰來帶領他,真是仁至義盡!但羅得就是這麼不珍惜,有這麼好的長者,帶領著他,反而急著要離開;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或許,他以為「那地容不下他們」,他們財物太多了,感覺太擁擠了,他要尋求更廣闊的空間;他也不要再生活在亞伯蘭的影響之下,所以,他漸漸挪移帳棚……。

我們別忘了,羅得故事的收尾時,他是住在瑣珥小城上面的山洞裏(創十九30)。真是諷刺,也真是可憐;原本是要追求更廣大的空間的,到頭來,卻是侷限在小小的洞裏,動彈不得!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因此,我們不要隨便厭棄周遭的環境或所遇到的人們,那可能是神所特別安排的,於我們有特別造就之功呢!

浪子的呼應


耶穌所說「浪子的比喻」(路十五章)中浪子的情況也差不多;當他分得產業後,對那溫暖的家,及慈祥的老父,一點也不懷念,收拾東西後,就往遠方去了。直到耗盡所有,生活受到威脅,顏面喪失時,才醒悟到,過去他所不屑一顧的家,是何等的溫暖;他所不在意老父的慈祥,竟是那麼地溫馨。所幸,他能及時悔悟,行動,重回家門,投入老父的懷抱!

唉!人心就是這麼矛盾:當你擁有時,往往不懂得珍惜;直到你失去了,才在那兒懊悔莫名!

掃羅之失


再用掃羅作例子來說明。

掃羅為王時,曾經有過非常好的時機,那就是得到大衛這人才。

大衛出場時,聖經借用一少年人如此介紹他的「撒上十六18」:
「善於彈琴,大有勇敢的戰士,說話合宜,容貌俊美,耶和華與他同在。」

因著神同在,大衛做事精明,臣民百姓又都喜悅他;如此良將佐國,必為國家之福,君王之福。

可惜,掃羅因嫉妒之故,開始逼迫大衛,致使大衛奔走異邦;俗言「得萬兵易,得良將難。」掃羅喪失大好時機,失去了如此人才;到最後的階段,以色列國與非利士人的戰爭,掃羅手下幾乎沒有好的勇士與將領可用,難怪會兵敗,而譜出基利波山的悲歌了!(撒上三十一章)

您說,要怪誰呢!

以天地之大,掃羅心中,卻不讓大衛有立錐之地……

傾全國之眾,竟找不出可助掃羅打勝仗之人?!

回想當年大衛敗歌利亞之情景,豈不類似?!以色列人束手無策,後來大衛意外出現,以「一石定江山」穩住了國勢軍心。(撒上十七章)

所以,「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然而,普天之下,難道只有掃羅如此嗎?!掃羅也是覺得「那地容不下他們倆」;一山豈容二虎?!何況這山是「邦國」,他豈能把江山拱手讓人?!因他是君王,他是執政者,他有的是權勢,所以,他可以用權勢,逼走大衛。

我們談這段史實,只是再次地深思,濫用權勢,而不珍惜周遭已經擁有的寶貴人才,有天,將會自食其果!

地上邦國如是,神國亦然!

此誠為神國(教會)掌舵者,格外深思、警惕之處;神既將責任託付,則如何振興朝綱,建立神國,則為第一要務;不要像掃羅般,荒廢國事,只以追逐大衛、保住自己地位為目標,何其不智!

二、在洞中犯罪

聖經中對羅得最好的評語,該是彼得後書這段了:(彼後二5-8)

「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挪亞一家八口。又判定所多瑪、蛾摩拉,將二城傾覆,焚燒成灰,作為後世不敬虔人的鑑戒;只搭救了那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因為那義人住在他們中間,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

我們都知道羅得自與亞伯蘭分開後,就漸遷移帳棚到所多瑪,後來就住在所多瑪;但是所多瑪罪大惡極,羅得真的是無動於衷嗎?!其實不然;根據本段經文,我們就知道,他還是有反應的,還是有是非之心的,所以,他「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

雖住在所多瑪,他卻不與他們同心,也不同享罪中之樂,也算是難能可貴了;又有多少人,在如是環境及潮流的沖激之下,不隨流失去?!他竟還為他們憂傷、天天傷痛?

後來所多瑪終因罪惡之故,被神所滅,但羅得卻蒙搭救(創十九章)。一方面是亞伯蘭的代求,蒙神記念;另方面是羅得自己的表現,還算差強人意吧!

然而,獲救的羅得,雖沒沉淪在所多瑪的罪惡深淵中,後來卻在瑣珥的山上,在洞裏與他的兩個女兒,先後發生亂倫的關係,誠為遺憾!

人常說:
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他們也可以反過來說:
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地方。

因為,愈是安全之處,我們愈容易鬆懈,失去了儆醒之心,當然愈容易出問題了。

看看羅得,剛出所多瑪之際,他還擔心逃不到天使所指示的山上,猶要求准他跑到瑣珥小城;既到瑣珥,還是害怕,就逃到山裏,住在洞裏。

這段過程,因為害怕(缺乏安全感),總覺得身處險地;不管如何疲憊,依然要打起精神……

但到了「洞裏」,總算暫棲一安全之地,雖然疲倦,終於可放鬆一下;所以,那夜,女兒們讓父親喝酒,然後與他同寢。

聖經記著
「她幾時躺下,幾時起來,父親都不知道。」(33節)

第二天亦然(34-35)。

為什麼羅得都不知道?!

是酒喝太多了?!

還是太累了?!

抑或是完全放鬆?!當然都有可能。但我認為,羅得他覺得那是一個安全之處,所以,他完全鬆懈下來!(也才可輕鬆喝酒,安心休息)

因而,當我們覺得身處最安全,得意,或順利之時,切莫忘了分寸及儆醒之心;那可能是最危險的當兒呢!

約瑟的危機


約瑟最危險的時候,不是被他的兄長所陷害之時(創三十七章),那時頂多是受皮肉傷,更甚者是被害死罷了。

然而,後來在法老的護衛長波提乏家中作管家時,才是面臨了真正的危機。他遭到主母主動誘惑;這時候,約瑟已得主人的信任,家中大小事情也都交約瑟管理,對約瑟而言,如斯處境,真是再風光不過了。

您想,一個希伯來人之奴僕,竟成為埃及護衛長的管家,而且又獲主母青睞,此情此景,對一個流落異邦之奴僕,難道不是最穩妥的安身之地呢?!何況主母又主動投懷送抱……

溫柔鄉!怎堪消瘦?!

唉!別弄錯了,就是愈銷魂,才愈可怕。所以,約瑟說:「我怎能做這大惡,得罪神呢?!」(創三十九9)

這種大惡,得罪神的危機,竟是出現在他最安全的時候!

人說「飽暖思淫欲」。

又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誠不欺也!

著名的「亞古珥箴言」中所求的兩件事,其中一項即是「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恐怕我飽足不認,說耶和華是誰呢?」(箴三十7-9)

貧窮是考驗,富足也是考驗,兩者皆易使人犯錯;但以信仰角度審視時,似乎在富足安定之際,信徒失去儆醒之心,體貼肉體,放縱情慾的機率,來得大些。

「當神毀滅平原諸城的時候,他記念亞伯拉罕,正在傾覆羅得所住之城的時候,就打發羅得從傾覆之中出來。」(創十九29)

神的憐憫與恩典,羅得脫離了傾覆,他沒有葬身於所多瑪,也沒有被所多瑪罪惡的潮流所淹沒;然而,當他處身於平安之境,他的道德操守竟淪陷了,淪喪於一個小小的洞裏,淪喪於完全沒有外力逼迫的時候……

因此,我們也得到一個教訓,就是不要在小地方犯錯,否則得不償失。

不少我們毫不在意的小地方,往往成為我們出紕漏的地方。

就如同摩西:
「他們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華發怒、甚至摩西也受了虧損,是因他們惹動他的靈,摩西用嘴說了急躁的話。」(詩一○六32-33)(民二十章)

又如彼得:
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貴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家人面前對磯法說:「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加二11-14)

彼得一時軟弱,所犯的錯誤,影響到不少人也跟著作,而且明顯地違背真理的精義,難怪要受到保羅的責備了。

有時候,因小失大,結果只是亡羊補牢!

領導人物的一舉一動,更是影響廣大;求主憐憫、保守,讓我們引以為鑑!

三、所多瑪的後遺症──思想污染

我們常說「言為心聲」,確是不虛。

聽聽羅得大小女兒的對話,讓我們悚然覺悟到,罪惡城市對神兒女的污染,是如此地深沉;即使人已脫離那城市,甚至城市也湮滅,但其罪惡的思潮,卻仍荼毒著我們的身心,繼續散發著那可怕的主導力量。

大女兒對小女兒說:「我們的父親老了,地上又無人按著世上的常規進到我們這裏來。我們可以叫父親喝酒,與他同寢。這樣,我們好從他存留後裔。」(創十九31-32)

這是一段淫污的記錄,也是敗壞的紀錄;但觀其內容,使我們覺得難過與傷痛。羅得的女兒,竟然會提出這種方式,好延續後代;而且,說話的口氣,似乎非常自在,並不覺得有何不妥,或忸怩不安。

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

人的一切活動,當是以心作主導。

所以箴言說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這裏的心,也可以由「思想」來界定。

再看兩處經節:
「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二十三7)

「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 (林後四4)

我們看到了世界的神(屬靈的敵人),牠最有興趣攻擊的地方,即是人的心眼(或可指思想),牠弄瞎了人的心眼,使他們的思想被蒙蔽,而活在屬靈的黑暗裏。

羅得的女兒,會以傷風敗俗的觀點,作為她們行為的依據;顯示她們的價值觀,已經受到嚴重扭曲、變質、墮落!而此種價值觀的形成,也必非一日之寒;想必與她們全家住在所多瑪有關。

我們當知道,所多瑪城最出名,也是最敗壞的是「同性戀」。(創十九5)

英文sodomy(雞姦)一字即由所多瑪(sodom)一名而來。

所以,羅得女兒道德淪喪,不以亂倫為恥,且價值觀墮落,與她們的生活環境有直接關係。

世界像是一個大染缸,神的聖潔子民,生於斯、長於斯,是何等地需要謹慎自守,及求神憐憫保守,否則怎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思潮(or思想),是較抽象的,它可能蔚為一股風氣或時代潮流,讓人不知不覺地受它影響,或同化,因此基督徒當如何具有敏感的心,去驗明不好的潮流而跳脫出來,當是我們目前急流中的省思。

想到了當年的但以理及約瑟,雖然年紀輕輕,就被迫離開甜蜜家園,寄居外邦,人文背景宗教完全不同的壓力下,他們內心卻展現出堅韌無比的信仰生命力,在異域乾旱的土地上,綻開出璀璨的花朵,那豈不又是一番見證?!

傳道人的叮嚀:
「所以,我們當愈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來二1)


作者: 郭祝壽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0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