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19期2004年4月)
見證見證:天路良伴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Phiona

馬太(Matthew)和露西(Lucy)是我們公認的亞居拉和百基拉,他們住在溫哥華教會附近,教會沒有管理員,有聚會的日子都是馬太去教會開門、開燈,也是最晚離去的,教會地下室淹水了,馬太向公司請了假,連忙趕到教會去一探究竟;而露西則幾乎包辦教會廚房等一切雜務,沒有茶包了,找露西,沒有衛生紙了,找露西,辦愛餐外買食物,找露西。教會簡直就是他們第二個家。

記得剛來溫哥華時,馬太見到我,總不忘問安:「Sister Phiona, how are you?(費娥娜姊妹,妳好嗎?)」,而露西則是堆滿笑容地大聲招呼:「Hi, Darling (嗨,寶貝)」,她的笑聲極具感染力。一個溫文儒雅,一個熱情洋溢,南轅北轍的個性,卻是天生一對,尤其他們在信仰的路上同心同行,好不教人欣羨!

然而如果沒有問起他們的過往,很難相信露西原來是名天主教徒,而且她移民加拿大的動機竟是為了躲避和馬太去真耶穌教會,並想讓馬太和她一樣成為天主教徒,沒想到她來溫哥華後,不久也將馬太一家帶到溫哥華來,最後她也受洗歸真,實在是人算不如天算!令人不禁莞爾。

從汶萊飛向新大陸


「我知道馬太的父親張執事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如果在汶萊與馬太結婚的話,一定很難維持我本來天主教的信仰,因為當時祖父母在溫哥華,所以我就獨自一人去投靠他們,想等找到工作後,再將馬太接來展開新生活。」露西說。

1974年,22歲的露西只帶著500元加幣,像拓荒者般地來到溫哥華打天下,可是初到北美,人生地不熟,她感到萬般寂寥,後悔極了,天天哭著想回家,她打電話叫馬太寄錢來讓她回汶萊,因為她身上的錢尚不夠她買機票。還好二星期後,露西就找到了工作,心情稍稍平穩,半年後,馬太就飛來與她會合。

「1975年,我們在法院註冊結婚,只有幾個朋友參加婚禮,連戒指都沒得交換。當時很年輕,並不太在意。」馬太走進時光隧道,年少的輕狂與浪漫恍若昨日。三年後取得公民,馬太和露西的家人便依親陸續自汶萊遷移至加拿大來(註)。起初馬太也陪露西去望彌撒,直到父母親來了,在自家裡舉行家庭聚會後,他和露西就很少去天主教堂,可是他的心一直都不在信仰上。

富足卻空虛的日子


「在汶萊時,人們都非常看重並追求物質,所以當我來到溫哥華,有一份好的工作、安定的生活後,隨即去買勞力士錶;我也愛買新車,有段時間,在路上開車時,我可以立刻叫出從眼前閃過的車子的品牌或型號。」至於露西,以前號稱「麻將皇后」,常常和親朋好友流連在牌桌上。

一天,露西的祖母也忙著打牌,祖父便自己一人找東西吃,馬太見此景,不勝唏噓,便自問:「我來溫哥華幹什麼的?難道我也要這樣過一輩子嗎?」對於婚姻,他也是覺得索然無味極了,他暗暗思忖:「我現在才32歲,如果換一個老婆,應該還可以再生活32年吧。」顯然,飽暖思淫慾,正值黃金年齡的馬太也開始有所謂的「七年之癢」。

後來溫哥華的移民信徒漸多,聚會移至朱弟兄家舉行,馬太和露西受邀參加青年班聚會,「第一次參與就十分感動,記得當天講述著路得的故事,雖然講員以中文授課,但使用英文的講義,所以我們語言的理解上沒有問題,以後便繼續參加青年班。」

參加聚會一段時間後,馬太內心深處所有的困惑全都一掃而空了,原來優渥的物質生活仍無法消除他內心的空虛,他覺得人生了無方向,然唯有神的話語可以使他有滿足的喜樂。「剛開始我們聽見大家很自然地使用教會的招呼語,感到很驚奇,我們也很想學著說『哈利路亞』、『感謝主』、『平安』等用語,甚至想叫朱弟兄開班授課呢。」露西補充地說。

全家人都在主裏


結婚十年後他們才生下肯尼士(Kenneth),肯尼士四歲時馬太要帶他去受洗,馬太對露西說:「妳兒子下星期就要受洗了,以後我們死了,我和兒子在一邊,妳自己就在另一邊嘍。」這句話刺痛了露西,她相當難過,向友人說起,沒想到友人竟告訴她,一個家庭應該只有一個信仰,不要四分五裂。於是出乎馬太意料之外,當天在洗禮場,有人告訴他,露西也來了。1988年夏天,也是她和馬太結婚十三年之後,露西與兒子一起受洗歸主。

「其實我加入這個屬靈的大家庭再自然不過了,因為我有一個好婆婆,她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媳婦,從不發脾氣,她就是個活見證。」露西說。原想改變馬太信仰的露西,反倒被馬太家的屬靈氣氛所吸引,當然也為著她深愛的丈夫和兒子,她希望全家人永遠連結在一起。

聖靈的更新


明白道理後,馬太開始覺悟到聖靈的重要性,「在汶萊,華人是沒有身份的,所以我移民至加拿大後覺得最大收穫就是擁有一本護照,然而聖靈是我們進天國的護照,沒有聖靈令我很憂心。」當時馬太很渴慕聖靈,也請弟兄姊妹為他代求,認真禱告了二年後,終於求得聖靈。

相對地,露西並沒有付出太辛苦的代價就得到聖靈,「我常想為什麼神要先將聖靈賜給我?那是因為我的個性太強了,要讓聖靈來改變我。」其實很難想像如慈母般的露西也有剛愎固執的一面。

「聖靈讓我完全看清自己的缺點,從前我說錯話,可以照常睡覺,而現在一定要向人道歉,否則良心會自我譴責,因為聖靈在內心如火熬煉。我感覺到一缺乏禱告就很容易回到從前愛發脾氣的個性,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地禱告,求神幫助,才有力量往前走。」露西毫不保留地坦白她的軟弱。

她和馬太之間的關係亦非萬里無雲,新婚期有一次他們有衝突,露西氣得離家出走,漫無目標地坐公車繞市區,到了晚上馬太出去找她,她在車上瞧見馬太在路上尋她,便決定下車回家,結束二個小時的離家出走。「雖然馬太的脾氣好,但他一發飆起來,出口句句似利刃,有好幾次我都想打包行李,自己過活算了。」

露西直言無諱,馬太在旁微笑不語。而馬太得到聖靈後也改變許多,「在家裏我負責洗衣服,很想叫家人不要穿太多衣服,有時看到那麼多的髒衣服要洗就很想罵人,但一記起聖經的話,就會按捺住脾氣。」

他和露西之間的互動也漸入佳境,「我曾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假設今天露西再去打麻將,或者她心情不好、生氣的話,我該如何處理?我覺得我的角色不是去責備她,或火上澆油,更不是消極地逃避或息事寧人,而是進一步去幫助她。」聖經上說,妻子是軟弱的器皿,做丈夫的要敬重妻子,便叫禱告沒有阻礙(彼前三7)。

用「膝蓋」來教育兒子


「如果不是主在我們中間,個性迥然不同的我們很可能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感謝神的保守,讓聖靈同時感動我們二人,使我們願意一起參加聚會、同心禱告、同做主工,實在很美好。」露西有感而發,而她也是以禱告來教導兒子,「有一位母親見證說自己用『膝蓋』來改變叛逆的兒子,給我很大的啟示。」

肯尼士也曾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學校的輔導老師甚至建議要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但傳道說不必,於是夫妻倆決定靠禱告來解決這個難題,不久肯尼士參加學生靈恩會得到了聖靈,情況便有180度的轉變。

「以前他很懶得參加星期三的唱詩祈禱會,現在很看重,即使和朋友出去了,聚會時間一到,自己也會主動去教會;以前他不做家事,現在會主動幫忙;他還會告訴我教會的重要性,反而是他在教我呢,我知道這都是神垂聽我們禱告的緣故。」

其實露西本身是個自省力很強的母親,她不斷地靠著聖靈的力量來調整自己,她意識到不是身為母親就可以任意使喚兒子,她認為與其說自己是肯尼士的媽媽,毋寧說只是個管家而己,她的責任就是引導兒子與神同行,「朋友問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妳要對兒子說什麼?我說:『不要離開神』。」「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在露西眼中,教養出一個敬神愛人的兒女,勝於世上一切的成就。

以神為中心的家庭


馬太和露西移民至加拿大來已近三十年了,而他們也攜手一同走過這段歲月,回首從前,馬太說:「移民對我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我更加認識神,信仰重新紮根,過著更豐盛的人生。」露西說:「過去我是一個很糟糕的人,還好認識了神,靠著聖靈的力量才逐漸改變不好的個性,沒有神根本無法成就現在的我。」

像每對夫妻一樣,他們也歷經過無數的衝突和危機,最終他們選擇讓神成為家庭的中心,彼此都聯屬在神的愛中,真正合而為一。「其實這是一輩子要修習的功課,仍要繼續讀經、禱告,為主做工,讓內心一天新似一天,不可以再回到從前了。」他們兩人口氣堅定一致地說。

試想,如果時光倒流,馬太和露西來到溫哥華,卻始終未踏入教會,那麼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或許馬太身邊的她早已不是露西了,而露西或許仍沈迷於方城之戰?感謝神,因為認識神而調轉腳步,從而走向幸福道路,他們將難以捕捉、久留的愛情花朵,栽培在信仰生活的泥土上,用神的話語、聖靈的能力當做陽光和養分澆灌,於是愛情的花朵就更加璀燦美麗,持久綻放。

「在你一生虛空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傳九9)有什麼比擁有幸福家庭生活的人,更教人羨慕?這種幸福,是神所賜的恩典,乃人間至福。這對夫婦在愛裏也在主裏,他們不僅相偕同走移民與婚姻路,更在崎嶇不平的天國路上同心齊步,何等美好!

註:時約1979年,並開始在張執事家裏舉行家庭聚會,為溫哥華最早的聚會型態。




作者: Phiona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0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