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25期2004年10月)
專題報導:永恆回歸的渴望──寫在認識猶太教系列專欄之前

蔡彥仁

一、重新認識猶太教

對大部分的基督徒而言,猶太教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宗教。基督教傳承自猶太教,後來方衍生成一個獨立的世界大宗教,而今天基督徒所讀的《聖經》,其中的「舊約」部份仍然是猶太教經典中最神聖的《陀拉》(Torah)聖典;另外,猶太教的絕對一神觀也是基督教的根本信仰,在歷史、經典和神學重疊共享的情況下,自然感覺很熟悉。

可是,基督徒對於猶太教的熟悉感可能僅止於此。從「選民」歷史的角度來看,基督教認為神在《舊約聖經》的救贖活動只到公元前第五世紀的《瑪拉基書》為止,以後即過度到新約時代,由耶穌基督的降生、受死、復活加以接續和完成,因此「屬靈猶太人」的興起就是標誌著「屬肉猶太人」的結束。

但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顯示,猶太人並沒有隨著「舊約」的結束而消失在歷史舞台,猶太教也不是一個歷史遺跡,反而在猶太人歷經波斯、希臘、羅馬等帝國的政治統治和文化影響之後,持續轉化並擴散成一個更加複雜的信仰體系。

兩千五百年以來,猶太人仍然生存著,而猶太教也在這個漫長的歲月,以多元的面貌展現她強韌的生命力。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基督徒只憑著「舊約」的知識和印象,試圖理解「舊約」以後的猶太教時,經常會產生陌生或格格不入的原因。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確實有必要重新理解猶太教了。長久以來,基督徒比起一般大眾對於猶太教或猶太人的認知,不但沒有比較正確和深刻,反而充滿了扭曲和誤解。比方說,如果對於猶太人有「正面」的評價,基督徒會列舉聰明、有錢、團結、高成就、重視教育等特色,而如果是「負面」的評價,則又舉出他們很吝嗇、放高利貸、驕傲、排外等,之後可能再補上他們殺害基督、被神遺棄等幾句《聖經》辭彙。這種以標籤式的印象描述一種宗教或一個民族,往往是膚淺而不負責任的。試想,一個僅憑淺讀先秦《春秋》、《尚書》、《周禮》的外國人,驟然想要解釋今天中國漢民族的思想和行為,其間的謬誤和脫離現實是很難想像的。

基督徒昧於《瑪拉基書》之後兩千五百年以來的猶太教發展而欲對這個宗教有所理解,所引起的謬誤扭曲,其嚴重程度可能比這個中國例子更加唐突。

另一方面,從信仰的角度觀察,基督徒相信神的揀選和拯救不但跟過去的猶太人歷史息息相關,就是今後這個救恩的延續,也跟猶太人未來的整體命運密不可分。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九-十一章裡論述以色列人的得救問題,比喻非猶太的外邦人為「野橄欖」,是因為神的恩典方被接栽於「好橄欖」上,但是神的救贖奧祕深不可測,「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十一25、26)

這個經文的神學意涵確實深奧,在時機尚未成熟時,我們很難窺知它的底蘊,不過它所指涉的方向倒是頗為清楚:基督教和猶太教的關係非但沒有在《瑪拉基書》終止,反而是真正關係的起始點;並且兩者的關係將持續不斷,直到神的救贖經綸全部完成之後方見真章。基於這個重要的認知,基督徒尤其需要理解「舊約」之後的猶太教。「認識猶太教」系列專欄,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撰寫。

二、如何認識猶太教

有關介紹猶太教或解釋猶太教的專書,在西文世界裡可說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這當然源於猶太人自亡國之後,主要浪跡於地中海和歐洲地區,與西方世界的民族、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層面緊密交往的歷史淵源所致。特別是第二次大戰納粹德國屠殺六百萬猶太人之後,西方人深切反省這個歷史悲劇,檢討傳統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愛、恨、情、仇關係,結果衍生出大量的、涵蓋多面猶太教的論述作品。

相對之下,在中文的圖書當中,對於這個宗教的研究和介紹的書籍實在有限,最近幾年開始見到幾部叢書式的翻譯小書,算是難能可貴了,這就是為什麼在中文世界裡,我們需要有更多人投入研究和撰寫猶太教的原因。

綜觀一些已出版有關猶太教的專書,個別的著重面向不同,深淺也各有差異。對於基督徒而言,倒是有幾個要點是應該注意的。要把握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經典深奧、信仰系統複雜的宗教,本身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但是我們需要確知,神在創造人類時,「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這個靈氣應該就是一種普遍寓存於人、曉知崇敬神的宗教情愫。人具有此一稟賦機能,方才產生我們今天所見的各種宗教現象,因此宗教的主體是人,是這個「宗教人」,脫離了這個主體,即無由討論宗教。

宗教畢竟不僅是一套抽象的教義,也不等於一個固定的體制,而是信仰者在不同的生存處境下的多元生命呈現。

進一步論之,人出生以後,立即被投入一個特定的時空,所用的語言、符號和觀念,都是由父母、親人、或師長賦予的,也就是受制於某個特定的族群、傳統和文化。職是之故,人類的宗教情懷,必定是透過他自己熟悉的語言和文化機制,加以適切地表達。

既然世界上的語言和文化繁複多樣,各種不同的宗教表現,也自然繽紛多采了。雖然如此,如果我們根據類型或層面加以區分,將複雜的宗教現象歸納出重要的認知範疇,例如歷史、經典、教義、儀式、個人內在經驗、領導與組織、對外關係等,即可較為深刻、有條理地把握一個宗教。反過來說,我們就是藉著這些系統式的現象探討某個宗教,一面欣賞她不同的文化呈現,一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地思考潛藏於她背後的本質和意義問題。

神賦予人宗教情懷,這是內在的、普遍的,而人類歷史表現出多樣的宗教文化,這是外顯的、特殊的,但是究其實內在與外顯,普遍與特殊之間,彼此相互相成,都是組成個人和人類群體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彰顯了人的先天條件,也見證了人類為生存而努力追尋的軌跡。

準此認知,我們如果要理解猶太教,就必須把焦點放在猶太人身上,而不僅侷限在「舊約」而已。既然他們在《瑪拉基書》之後仍然延續兩千五百年,今天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依舊在「地球村」奮鬥活躍著,我們則有必要考察他們在這漫長的過程中的諸多境遇,包括各種悲、歡、哀、樂,藉以體會他們信仰的真正內涵,因為對許多猶太人而言,猶太教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陀拉》不是《舊約》而是「永約」,他們就是根據這個信念,慘澹而堅毅地維持一個特殊的宗教傳統。有猶太人方有猶太教,作為「宗教人」的猶太人值得我們如實地審慎對待。

至於具體理解猶太教的進路,一些專門著作的取徑值得我們參考。有些書從歷史層面著手,主要在強調這個宗教的源起、發展、變遷、遭遇、回應等。比方說猶太教可以依序分為《聖經》時期、拉比整合期、中古擴散期、啟蒙現代期、當代發展近況等。從這些不同的歷史時段,我們對猶太教的輪廓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認識到她不僅存在於過去歷史,也活躍在今天的世界舞台。

另外有些書則集中討論猶太教的基本信仰,認為此是這個宗教的核心部份。這些書大都以「神」為起首,認為獨一神信仰是界定這個宗教的基本要件,也是她興起於古代近東多神和偶像崇拜的大環境中,最大不同或凸顯之處。

其次就是「民族」,主要解釋猶太人為何以「選民」自居,以及因為這個認知,決定其歷史遭遇下的變與不變原則。再其次則以「約」為猶太教的神學主軸,論述這個觀念的背景及其深層含意,強調其在凝固「神」與「選民」之間的關係,所發生的作用與功能,也是猶太教能夠傳承至今的關鍵。之下其他的重要信念,例如聖地、律法、潔淨等,皆是經常被提出和闡述的項目。

還有一些書則認為猶太教是徹底的「經典宗教」,特別在文士與拉比興起之後,更是轉換這個宗教的重心,從儀式實踐移至經典研讀,因此專門討論這個宗教的龐雜經典及其解經傳統。這其中包括最原始的摩西五經,還有以後慢慢形成的「先知書」(nabiim)和「聖籍」(ketuvim)。

猶有甚者,第二世紀的拉比集結歷代拉比對於《陀拉》的詮釋,成為權威的《密須那》(Mishnah),後代的拉比又不斷的解釋《密須那》,再集結成《格瑪拉》(Gemara)。中古早期分屬巴勒斯坦和巴比倫的拉比,個別整理當代的所有經典,包括《陀拉》原典以及註解和再註解書籍,形成南方的《耶路撒冷它穆德》(Talmud Yerushalmi / Palestinian Talmud)和北方的《巴比倫它穆德》(Talmud Bavli / Babylonian Talmud)。

至此以後,經典界圍似乎是底定了,但是依侍研經和解經以維持宗教生命的猶太教,仍然在中古時期持續產生「聖經」,端視作者的靈性和權威程度,分別受到不同信眾的尊崇,法典專輯《陳設桌》(Shulhan Arukh)和神祕經典《光明之書》(Zohar)就是最好的例子。

再來,不少專書以節慶為理解猶太教的重要途徑。對於一般猶太人而言,教義與經典可能深奧而煩瑣,但是節慶的遵守和參與,卻是平易近人,反而具有更廣的普及性。因此這類專書著重猶太教的實踐層面,解釋這個宗教的年曆算法,凸顯幾個重要的節日,例如元旦(Rosh ha-shanah)、贖罪日(Yom kippur)、住棚節(Sukkot)、逾越節(Pesah / Passover)、五旬節(Shavuot / Pentecost)、重獻聖殿節(Hanukkah)、普洱節(Purim)、大屠殺紀念日(Yom ha-Shoah)等,強調這些節日是神聖的,自猶太人的日常生活中分別出來,藉著彼時儀式的進行,提醒猶太人的歷史遭遇以及神的拯救,為其宗教信仰一年一次地重新灌注生命力。

理解猶太教當然還有許多途徑,比方人物、組織、派別、生命禮俗、世界分布和語言等皆可,端視我們要注重什麼層面或主題而定。這也反映這個宗教在經過數千年的歷史傳承和演變之後,已經形成一個複雜的信仰體系,而每一個面因為受限於特定歷史與文化的影響,皆有其特殊的表現形式。但是如上文所闡述的,在每一種宗教現象背後,都有其深層的價值和意義,是源自於信仰者內在的宗教情愫,也隱含著信仰者最崇高的終極理想。此一重要的認知,在我們熟悉了猶太教的現象或知識之後,正提醒我們對於猶太人的「宗教性」,應該更進一步的探究反思。

三、理解猶太教的幾個重要關鍵

就整體性的理解猶太教而言,仍有幾個關鍵點值得在本系列的開端時提出:

第一

猶太教的宗教現象看似複雜,但是彼此之間其實有其內在的邏輯與整合性。就以上舉的「神」、「選民」、「約」、「聖地」為例,這些最基本的信仰條目,雖然在「聖經猶太教」時期早就存在,但是它們相互連結所構成的神學觀念,卻貫穿整部猶太教歷史,成為導引猶太人艱辛歲月的支撐力量。

猶太人因為相信獨一真神,所以在古代近東異軍突起,在「忌邪」和「拒拜偶像」的前提下,與周圍的「外邦人」有了明顯的區隔。又因為是「選民」的關係,體認自己身份的特殊,遂以律法為綱,以潔淨概念及其儀式實踐為常,明顯地劃分民族的界圍,釐訂嚴謹的生活規範。

這個「獨居的民,不列在萬民之中」(民二十三9)的猶太人看似孤立,但是因為深信他們與神之間存在一個萬古不易的「約」,只要他們守約遵命,無論他們遭遇任何境遇,這位天地的主宰必定施恩保護,直到萬代。「約」的承諾源自於神,首先給予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歷代又經「神」與「選民」之間不斷的續約、深化,「約」中有關猶太民族的慧命以及應許之地的福份,遂成不可磨滅的銘心理念。

循此認知而下,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兩千五百年以來,猶太教承載了根深蒂固的集體理想,竭盡所能的撐托這份應許,因此縱然猶太人浪跡天涯,仍然藉由各種實際生活或象徵模式,永遠以回歸「聖地」、回歸「神」與「選民」的和諧狀態為最終的盼望和救贖。

第二

理想與現實畢竟有其差距,上述的猶太人信仰理念和其實際的歷史遭遇難以調和,但是猶太人為了堅持理想,也就是為了不違犯「神」與「選民」之間的「約」,遂在其現實生活中,灌注許多令人驚異的超越成份。

舉例而言,第二聖殿在公元七十年被摧毀之後,猶太人的信仰重心轉移至經典的背誦和研讀,形成外人難以理解的「經典主義」。但是對於虔誠的猶太教徒來說,《陀拉》即是聖殿,早晚讀經「宛如」蒞臨聖殿,在神聖的時間和空間之中「獻祭」,重溫神、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又第二世紀註解《陀拉》的《密須那》,共分六大領域,包括1、「種子」(Zeraim):有關《陀拉》中的農業事宜;2、「定時」(Moed):有關宗教曆中的節慶;3、「女人」(Nashim):有關結婚、離婚、誓約;4、「損害」(Neziqin):有關民法和刑法的判定;5、「聖物」(Qodashim):有關聖殿獻祭;6、「潔淨」(Tohorot):有關宗教和儀式上的潔淨或不潔淨規範。

這些依土地、農業、聖殿之存在而設的律例典章,在失去土地和聖殿不存的狀態下已無實際意義,但是猶太人勤加研讀,「宛如」他們就在聖殿敬拜,「好像」就在迦南美地耕作,以虛擬替代現實,藉超越消弭歷史的悲劇,除卻人間的鬱悶和傷痛。

猶太人這種「宛如」和「好像」的虛擬和堅持,其實普遍施行在各層面的宗教和生活領域。中古「猶太社區」(ghetto)即是「聖地」的再現,婚禮時以「生養眾多、回歸耶路撒冷」為祝福,死亡時則期待屍體返葬「聖地」,靈魂(ruah)則重歸亞伯拉罕的懷抱為最大願望。猶太人在困頓的現實生活中不忘神聖國度的存在,並且假托儀式時相往返,此一永恆回歸的渴望,充塞兩千五百年的猶太教歷史。

第三

但是,正如世俗化是各個宗教的大敵和考驗一般,猶太教在進入現代化世界之後,也面臨了空前的掙扎,時至今日,更徘徊於十字路口,在理想和現實之間進退兩難。

自十七世紀的啟蒙時代以後,許多猶太人特別是知識分子階層,在面對歐洲理性思潮的席捲和民族主義的興起之後,對於猶太種族的命運以及猶太教的轉化,開始了深刻地反思。

對於一般猶太人而言,他們仍然堅守傳統的信仰,未曾改變他們對「神」、「選民」、「約」、「土地」等的原始理解。但是近數百年以降,在反猶(anti-Semitism)與持續不絕的大屠殺壓力之下,猶太教的內部逐漸產生了鉅大的變化。

尤其十九世紀末的「錫安運動」(Zionsim),以建立猶太世俗政權為鵠的,加上在第二次大戰之前和期間,猶太人遭受空前的屠殺災難,更加速了猶太人和猶太教的量變與質變。

這段近代歷史的轉折,影響了我們對當今猶太傳統的認知甚巨。在今天,猶太種族、猶太文化、猶太宗教以及以色列國家,雖然仍有其難以釐清的密切關係,但是也已經不能等同對待了。舉例來說,大部分在美國的猶太人皆已「世俗化」,並不信奉猶太教,可是他們或多或少受猶太文化的薰陶。

在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當中,又分為「正統派」(Orthodox Judaism)、「保守派」(Conservative Judaism)、「重建派」(Reconstructionist Judaism)、「改革派」(Reform Judaism)等陣營,各自擁有拉比、學校、解經、封牧等系統,而且彼此不一定承認對方的權威性。

雖然大部分「世俗化」的猶太人擁護以色列政府,但是許多「正統派」的猶太教徒卻反對之,視其為墮落、背棄純粹猶太信仰的世俗代表。還有,以色列人並非皆是猶太人,其中百分之二十還是信奉伊斯蘭的巴勒斯坦人!

這些由於現代化和世俗化所導致的猶太教複雜情況,正是提醒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舊約」的觀念簡化猶太教,反而需要重新出發,就個別議題,一一仔細考察清楚,如此方有可能理解整體猶太教,這才是基督徒對這個特殊宗教所應持的態度。

四、結語

猶太教正如任何宗教一般,歷史方面有其起、承、轉、合,教義方面有其深奧而連貫之處,儀式實踐方面普遍而寓意深遠,組織派別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交融和分歧,在在都等待我們進行深度地探索,「認識猶太教」系列專欄即是這種認知底下的嘗試。

除了本篇首先拋磚引玉之外,續起的不同引介文章,將從歷史、儀式與節慶、家居生活等類別,就不同專題為我們細說猶太教的種種信念和實踐。我們期待這些文章能充實我們的知識,擴展我們的視野,更能造就我們的屬靈生命。


作者: 蔡彥仁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0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