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24期2004年9月)
宗教教育:我念心理學

品維

老實說,當初選擇讀心理系的念頭,就是覺得好玩、新潮,天真地以為它跟坊間的一些心理測驗差不多。從沒想到,其實心理學是一門挺艱深的課程。

心理學家大都致力於找出人的行為特質的普遍性定律,而神創造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要找出一個定律談何容易呢?為了要探討人,於是各個學派開始衝刺各自的使命,至今從未間歇。

心理學是一門使用科學方法、秉持科學精神以探討人類行為的學問。

它:

a.不學催眠術。
b.不學讀心術。
c.不學算命術。

它有兩大學派分庭抗禮:

一.主導了上個世紀的心理學權威──「行為學派」,它最主要的鎮派理論在於S-R原理,也就是刺激造成反應的理論假設,比如:父母親原本叫你做件事情,你可能不會去做,但等他們拿出棍子打了你,你就知道以後父母親講話要聽,這造成了所謂的制約。但,神所造的世人,難道真只是如此的機械化行為嗎?

二.最出名的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以人們不能得知的潛意識思想來跟大眾分享。

早期心理學大都是以這兩方面來進行研究,雙方的優點也都是對方的缺點,站在旁觀者的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知道,他們都是對的,所以,這全都是我們必須要去涉略的學問,再加上起步較晚的認知──社會心理學,此一門學問是浩瀚無涯的,需要花費相當的功夫。這是在進入心理系之前,大家就要有的體認。

心理學關乎眾生的領域:

1.大眾所熟悉的人際、婚姻、精神等諮商。
2.民生必須的食衣住行。
3.企業的各式管理。

所以,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相當多元的:

a.有較精準的測驗編製。
b.有較彈性的帶動團體。
c.更有非常專業的諮商臨床治療。

非常多的面向可讓你發揮,希望有心的人,一起來這領域鑽研。

念心理學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成長」!但是,迷失、掙扎卻也是一定有的。課本和老師口中的學問,是刺激思考「魂」層面的問題──情緒、認知、意志、知覺等等,是缺陷、不完美、脆弱不堪的;而「靈」層次的認識是人和神的關係,這個角度看見了盼望、突破和更新。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諮商課時,老師會傳授我們很多的助人觀念,比較多的時候,是讓他們自我療傷,我們的角色,不是給他們一條路,而是讓他們去找出一條適合他們的路來。

但是,在我們心裡,特別是我們基督徒心中都有一個神的律,譬如說我們知道同性戀等等的事是不對的,卻要尊重他,這時候的心理是相當難過的,甚至無法接受,卻常常需要面對這些挑戰,常常要客觀引導,更常常要學習尊重一些你認為有問題的人事物,學習替他們禱告、為他們悲傷。

沒錯,這就是心理學帶給我的掙扎,它告訴我要有一顆柔軟待人的心,學習更多的寬容、體諒,要拋開許許多多以往一定是非的定律,用同理心來關心,然後再與案主一同成長。

有一個重要的道理必須明白,前輩告訴我說:「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和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一樣重要。」

引一位前輩的網路文章與大家分享,這對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十分重要的,我們雖能幫助人,卻不能醫治人,一切的一切都出自神大能的手,有時候,你拼了命的去做,倒不如就把這個重擔卸給神。

心理學界自行為學派風潮異軍突起後,為人類帶來一個新的角度看待魂的問題,過去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找出問題的根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是,並非所有問題的根源找到之後,我們都曉得該如何解決,很多時候,我們是束手無策,只能望著這些病根興嘆。於是我們開始設法用我們的能力及智慧所及,解決問題帶來的現象,讓我們能適應目前的環境,而不去碰觸這些問題的根源。於是我發現,心理學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醫人的心,只有心理學是不夠的。問題的根源若是在靈的層次,對於魂的層次而言自然是束手無策的,因為那已經超過問題討論的範圍,超過了我們智慧及能力的界線。

我念心理學,我用心理學認識神、認識自己,但是我不是用心理學找尋生命的答案,因為這超越了心理學的範圍和層次。我把生命的問題留給神,因為,這是祂的範圍,祂的專長,因為祂創造你我的生命。

無可否認的,心理學,是一趟充滿刺激、感傷、快樂、溫馨的旅途,需要更多擁有聖靈帶領的弟兄姊妹一起來共襄盛舉,期盼有更多的人一起進來耕植。




作者: 品維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0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