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季玲
繪本導賞
說真的,翻閱此繪本欣賞圖畫時,孩子的第一個反應竟是「好暗!好醜!」、「人的臉怎麼這麼奇怪?」聽到孩子們直接了當的反應,我笑了!而且笑得有些得意──我可以肯定他們對黑暗中,光與影的視覺感受接收是正確的!而「培培點燈」的圖畫及故事,就在這樣令人窒悶的黑暗以及深沉的色調中展開。
整本書中,黑暗深沉的色彩不斷出現在讀者眼前,黑夜帶出來的氣氛以及心理感受,隨著每一頁、每一幅圖畫而彌加深切──黑暗無光的世界是那樣地令人看不清楚、找不到方向,在疑懼中孤單、害怕的心情,像沉重黑色幕簾緩緩襲上,終至被這般黝黑、陰森的氣氛深深圍困。
這種窒悶難以開朗的心情,就像故事中的主人翁培培一般,他遠從歐洲移民到美國,媽媽去世、爸爸生病,家中八個姐妹各個都得負擔家計,他是唯一的兒子,父親對他的期望自然更高些,然而他的工作卻只是點亮路燈……。
當夕陽西下黑夜來臨之際,點燃路燈有何不可?瞧!這可是每幅黑壓壓的圖畫中唯一的亮光,些微的光線是一種溫暖,是一些希望,也是冷清中的慰藉。只是,培培的爸爸否定這份工作,認為它沒意義,點燈的人是卑微的、一輩子都沒出息。儘管培培拿著長棍子帶著莊嚴、慎重的熱忱點燃路燈,而且每點一盞燈便真誠地獻上一個祈禱……,最後卻敵不住冷峻苛刻的諷刺和詆毀,而萌生放棄、逃避。
一旦夜裡無光,所有的不安、危險和恐懼便一一襲上心頭,就在培培不點燈的那一天夜裡,妹妹安雅沒回家,爸爸才真正領悟到,點燈這件事的重要和神聖不可戲謔的意義。培培接受父親的請求,再次踏出門為今夜點燈──每點一盞燈便祈禱安雅平安回家。
雖然這是本以黑色為主的繪本,在孩子眼中視為「好醜!好奇怪!」但畫家運用了明暗的對比,烘托出整個故事的情節及氣氛,也為鬱悶、心灰的情境,注入了光明、溫暖和希望。當孩子和你一樣領悟到黑暗與亮光之際,你們肯定會同時愛上點燈人。
繪本談心
我總愛有陽光的日子,對明亮有說不盡的憧憬和依賴,因此在讀「培培點燈」這故事時,十分感動。小女兒迦密曾經害怕上床睡覺,在被窩裡輾轉難眠只因為黑暗,雖然為她點了燈,但她告訴我,她就是想著暗暗的……,我想肯定是黑暗的「黑色素」深深地困擾著她!
黑暗固然令人倍感陰森、疑懼,但想想黑夜裡的亮光吧!有光趕走了黑暗的「黑色素」,在黑漆漆的晚上讓人看得清楚、找得到路、不怕迷失,也不再害怕、恐懼,甚至能在冷清孤寂的夜裡得到溫暖,心中依然存著希望。我和孩子分享耶和華真神創造晚上的美意──多少夜行性動物因黑暗而得以生存?多少花兒因黑暗才綻放吐露芬芳?夜空中的點點辰星,是造物者送給大地的帷幕;明亮的月兒,是詩人最美的遐想,思及至此,黑夜便不那麼恐怖了!
大衛作詩:的話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在人生的旅程中有多少黑暗要面對?面對黑暗唯有點燈,而神就是光,祂的律例就是生命的光,因著這光讓我們得以度過各種黑暗,就像培培為黑夜點燃路燈,讓人在黑暗中找到方向,不怕迷失一般。輕輕問一聲:在你我心中可有一盞明燈……?
親子延伸活動
活動一:黑暗與光明的聯想
先說「雲柱、火柱」的小故事,強調夜裡火柱帶給以色列會眾的具體意義:不僅指引方向,在日夜溫差大的曠野中,更帶來溫暖和心安。反之黑暗之災中的埃及地一片漆黑,那種恐懼、不安自然可想而知。
再拿一張A4白紙在中間給個光(可以畫上火把、路燈、蠟燭……),在光亮的部分寫上光帶給人的好處和感覺;相對之處是黑暗,也寫下對它的聯想,為此處加上黑影更具效果。參考的句型可以:光明(黑暗、點燈)使人(或帶給人、讓人)……。
活動二:哪裡需要光?
哪裡需要點燈?什麼時候要點燈?誰要點燈?鼓勵孩子從日常生活經驗思想起,天黑時、營火晚會、夜晚的道路、暴風雨的港口、晚上開車或閱讀,寒冷的冬天裡有燈會暖和些。再進一步聯想到:哪些人在黑暗中需要有人為他們點燈?例如,心靈憂傷孤單的人、缺乏愛的、疑惑拿不定主意的、陷在罪惡之中的……。 活動三:做個點燈的人
聖經上說:你們是世上光;又說當為主發光,這光可不能放在斗底下,當放在燈檯上才能照亮黑暗,請孩子們說一說如何為主發光,做個快樂的點燈人?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為黑暗中的人、事、物做些什麼事,好讓他們有光。
活動四:蠟筆刮畫
備粉蠟筆、牙籤、圖畫紙。
先在圖畫紙上塗上各種色塊,塗滿後以黑色覆蓋上去,完成後再用牙籤刮出想要的圖畫……,一幅黑夜中的景象便熱鬧繽紛活躍紙上。
活動五:和光、影做遊戲
選個悠閒夜晚來個燭光晚餐,享受這份溫馨和浪漫;同時和光、影做遊戲,看看迎光和背光面的色彩和影子,也可以舉起雙手作各種動作,或拿任何東西透過燭光照射下形成的影子,猜一猜那是什麼?這是一種有趣又好玩的遊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