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約
星期四的半夜,媽咪的肚子開始陣痛,我遵照書上的演練指示,引導她深呼吸、放鬆,然後再深呼吸和放鬆,鼓勵她趕快睡覺;但是陣痛來得突然,媽咪根本沒辦法睡覺,禱告後就等天亮看看陣痛的頻率如何,準備上醫院待產。
萬事都有定期,等待好久的這一刻終於到了;天一亮我們就到醫院,從開始陣痛到生產共經過了十六個小時。邦妮一頭濃密的頭髮出現在產道口,全身娩出時雙眼咕嚕咕嚕瞧著我的那一剎那,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是星期五的傍晚,我們在醫院裡整整度過了一天。
早些時候在醫院裡服務時,常常需要抱新生的嬰兒,評估其發展里程與狀況。看見新手父母親捧著嬰兒在手中的樣子,那滿足、喜悅、驚奇等表情,讓旁觀的我感染了許多喜氣和感動。
直到現在自己捧著剛出生的邦妮,這一刻我才脫離旁觀者的角色,親身體會那種感覺;那是什麼感覺?我想很少有人能形容得出來。對我,就像是初春某一個薄霧的早晨,你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個珍珠,悄悄走過美麗的草原;你知道未來有好遠的路要走,周遭景色無法使你分心,這新生命是那麼的美,那麼的惹人憐愛,正捧在手中,只有你能感受那種感受。
「終於等到了,等到妳從主耶穌那兒來這裡與我們相聚。」我輕聲地在邦妮的耳朵旁這樣說著,她睡得正甜,安穩地讓我們從醫院帶她回家,這真是滿載祝福的一天,更是充滿感恩的一天。
38週的等待,加上一整天的努力與震撼,一個新的生命終於誕生,除了媽咪承受痛苦之餘的努力;爸爸和周遭親友的加油外;一個嬰孩必須自己努力娩出產道,過程中的每一刻都讓人感恩。醫院的同事送來一株非常別出心裁的盆栽,卡片上寫著:祝賀「升級成功」。在這份祝福的背後,更道出了一份長遠的責任與使命。
一個新生的嬰孩給人無比的興奮與感恩,看著她就讓人感染暖暖的感動。天上的父親是否也這樣看著我們呢?「若有人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天父若看見一個人的靈命在基督裡更新,是否也和我們為人父母的心情一樣,充滿興奮、高興與期待呢?把一個「新生」的生命從天父那裡接來,這其中的責任真是重大啊,學習的路途更是遙遠而無止盡;願我們都能從神領受智慧,永續地引領每一個新生命得著更新。
難耐的挫折
對新手爸媽來說,有三個詞似乎可以拿來好好地形容一番──「措手不及」、「不知所措」、「挫折萬分」。措手不及的是,一切似乎都沒有辦法準備好才開始;不知所措的是,當嬰孩放聲大哭、驚天動地時,總是讓人著急地想不出法子;挫折萬分的是,你一直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是否已經回應了小貝比的需要,常常喝完ㄋㄟㄋㄟ、換完尿布、抱了老半天她還是拼命地哭。
以先天性的氣質而言,邦妮是一個反應度較強、活動量大、需要照顧者立即回應的嬰孩,她不但是個大嗓門姑娘,還是個有毅力又有恆心的歌唱冠軍,坐月子的時候就常常可以哭上一整夜,讓全家都「肅然起敬」地起床聽歌。有時一個夜裡闔不了幾次眼,早晨根本沒有起床這回事就得出門上課;有時候夜裡被吵醒,真是力不從心的一肚子鬱悶;也有的時候實在是被莫名的哭鬧聲煩到了極點,會失去耐心叫她不要再哭了,但通常得到的結果是更大聲的哭鬧和更難耐的疲累。理想與現實的鴻溝是很大的挫折,對爸媽來說,生兒育女的苦楚與歡欣是交織呈現的;對新生兒來說,有時候肚子餓了但媽媽還來不及給她牛奶,有時候尿濕了卻沒有被發現和回應。
記得一位教會的老師曾勉勵我這個抱著頂克族思想的老小孩,「結婚後對於生兒育女的事要順其自然,因為這樣才能深刻體會神對世人的愛。」漸漸地我明瞭了,為什麼從生養的過程能讓人體會和發現天父的愛。每回精疲力竭地讓小邦妮入睡、終於能坐下來喝一口水時,總想起「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因為感受到自己多麼愛孩子,才更清楚知道你的父母親多麼地愛你,也更了解天父那「以永遠的愛愛你」是什麼樣的感受。因為經驗了那種難耐的挫折,使我們慚愧與感慨自己曾同樣地讓父母親傷神;在靈性上更常常處於那種吃靈奶,每一件事都需要天父操心、提攜或引領的程度。
幾年前有機會接觸一個透過長期觀察嬰兒,來進行心理治療師培訓的課程,課程的要求是要我們能深度的體會,或是同理媽媽等主要照顧者的內在感受,透過訓練讓自己更敏感的了解新生兒,甚至是了解自己,因為唯有深入的了解和釐清自己,才能更敏銳地回應需要受關懷者的需求。夜闌人靜,抱著邦妮祈禱時,我頓然發現當年伊甸園的詛咒背後,天父仍然為他的兒女留下祝福,透過父母之恩仍然讓我們有機會感受祂的憐愛;從養兒育女的經歷中也讓我們體察祂的心意。縱使與新生的喜悅同步而來的是生存的困境與掙扎,但是那挫折的難耐畢竟只是一門功課;本體卻是要人學著去體會和瞭解這最為軟弱的嬰孩所需,學習無條件的關懷與付出,學習承受、包容和接納;更深一層的,要人從中看見自己曾經是那躺在天父懷裡的嬰孩,成長和茁壯的軌跡是依循著敬神與愛人的功課而延伸的。
有趣的是,當我想說越挫越折就會感受得越多、學習越多時,那難耐轉眼成為輕省的擔子。成為父母親是一條長遠的學習之路,當挫折能夠轉為繼續學習的力量時,反倒讓我更有能力回應小貝比與親愛的父母親,從中屢步思索那背後的教導與學習。
奶嘴
邦妮三個月大了,照顧她的過程中慢慢地悟出一些心得來,雖然手忙腳亂的情形還是常常發生,但漸漸地能夠瞭解她情緒上的起伏和生理上的需要,新手父母親緊張的程度漸漸降低,相對地也更能回應她的需求。
為了讓她能安然入睡,我們找到了一種有效的辦法,晚上入睡前泡牛奶給她喝,在牛奶快喝完的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奶嘴塞到嘴巴裡,然後在旁邊拍拍她,唱歌或放音樂,沒多久就可以看到她沉沉地睡去。有時候可能是牛奶泡的不夠,喝玩後邦妮還是大哭,這時趕快塞奶嘴成了一種有效的方式。一天,我和媽媽一起拍她入睡,媽媽問我:「為什麼小貝比都喜歡吃奶嘴?」我根據短淺的專業知識,向她解釋了一下所謂「口腔期」的觀念。「但是,為什麼人會有口腔期呢?」邦妮的媽媽問了一個很有水準的問題,我一時也答不上來,但我知道奶嘴在安撫情緒上是這個過渡時期的重要工具。
嬰孩需要吸奶嘴來得到慰藉和安撫,有點像人們在空虛的時候,需要一些物質或活動來填補心靈的空缺一般。母奶或是牛奶讓嬰孩得到所需的營養,但是奶嘴本身無法給嬰孩任何營養;同樣的,聖經上也提到靈奶的概念,唯有神的話語能使人得到滋養和長大,但有時候我們因為心靈上的飢餓,選擇把滿足感放在物質的囤積或是某種重複的活動上,短暫地得到片刻的渴望,然而心靈的空缺卻完全無法得到任何幫補。
天父希望我們能夠離開這些對心靈成長沒有幫助的焦點,戒除那些致力於現世利益、名位、享樂或是沉溺於物質等之需要,就好像父母親在嬰孩漸漸長大以後,希望他能戒掉奶嘴一樣。邦妮一歲兩個月左右,有經驗的褓母就開始不讓她吃奶嘴,也鼓勵我們晚上在家的時候不要讓她吃;剛開始我們不忍心看她哭,還是會給她,直到有一天心一橫真的不給她吃了,陪著她聽音樂和輕輕地拍哄她入睡,哭了一天之後就再也沒有要奶嘴了。
嬰孩的飲食成長上,戒除奶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能夠開始吃稀飯或流質食物,甚至乾糧;而不用奶瓶改用杯子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在兒童個別輔導工作中,有時候我會為幼稚園階段的小案主在玩具箱裡準備一個奶嘴,因為選擇吸允奶嘴的行為,能反映出某些情緒困擾的孩子,其內心的焦慮或是退化的渴望;當孩子願意放棄退化、不選擇用吸允奶嘴來平復自己之後,他便更有力量透過遊戲來正視自己的困擾。
不是出於被強迫、制約或是被訓練,而是出於自願的選擇。
我們的信仰也是如此,放棄某些反覆、無法增長靈命的焦點或時間,選擇聚焦於能讓靈性長大的靈奶或乾糧,是出於自願,還是出於一種被動的指導?當我們處於靈性的低潮,退回來吃奶嘴,反覆地汲汲營營於世上的瑣事時,別忘了提醒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奶嘴,或是更希望自己能時刻領受靈奶,領受乾糧。
看見
前一陣子常在思索聖經裡的一句話:「要憑信心,不憑眼見。」
從前我懂這句話的意思,但卻不是十分能夠體會,直到那陣子邦妮開始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肚子餓餓,要喝ㄋㄟㄋㄟ時,我才頓然發現自己長期以來在信仰上的盲點。
生涯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神的恩典與奇蹟,一個在課業上長年考全班最後一名,不寫作業又每天被處罰的孩子,能夠有機會在醫院擔任兒童心理診療的工作;曾經差點被放棄的孩子,被老師評語說「無藥可救,豬射到月球還是豬」的青少年,能夠讀到博士;沒有人能夠不看見天父明白的帶領和管教,每一個機會都是神出人意外的憐憫。未求而得,強求卻不得的經驗,讓我更深信祂的帶領與安排。
邦妮十個月大的某一個安息日早晨,已經會走路的她自己起床,蹣跚地走出房門站在餐桌前對我和媽咪說:「ㄋㄟㄋㄟ呢?」並且比手畫腳地用手指來指去,我們一方面覺得可愛,一方面趕緊手忙腳亂地幫她泡牛奶。才昨天而已,她總是用大哭來喚起注意以得到飽足;今天卻能夠用簡單的語言向我們要牛奶喝。她堅定地相信爸媽能回應她的需要,配合語言的發展能夠等待,等待那泡好牛奶的時刻。
相信神必定聽見我們、看見我們、指引或回應我們,是何等重要的一種信心阿?不照著我們眼前所見的侷限視野,引領我們到那必然得著心靈飽足的溪畔。心存盼望的等待是信心的重要指標,有時候我們失落了信心,覺得為什麼神還沒有給我們所想要的東西,等不及的心理自然慌亂,甚至發出怨言,或是放棄了那等待和依靠的心;小嬰孩的哭鬧、孩童因為要不到東西而耍賴等等,和成年人內心因不滿而怨尤增生、怨言四起,在本質上似乎非常相似,只因眼前所見的無法令人滿意,便問照顧者說你為什麼不趕快給我我所要的呢?
昨夜,寫下這句經文擺在書桌案頭:「要憑信心,不憑眼見。」縱使現在一點也不知道神為什麼要把你放在這個位子上,為什麼讓你在工作或信仰上承受這一些,又為什麼讓你看似孤立無援,處處受人誤解甚至毀謗,更不知道下一步會被帶到哪裡,但是你仍要相信祂,祂必為你開路。看見的不見得是事實,信心卻是所望之事的實底。
邦妮能夠等待牛奶的模範和這句聖經的話語,讓我當時波動般的心能平靜;夜裡的禱告讓人更真實地認清自己的不足,放下掛慮安然的入睡。信心帶給人的不僅是未來全然的盼望,更是每日生活的嗎哪,「要憑信心,不憑眼見」,不是嗎?
給她講一個福音
來到美國後,遇見了一些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小弟兄、小姊妹,我很驚訝他們在屬靈知識上,以及對於聖經的認識和領受都相當的紮實;早年爸媽來到這裡的時候沒有教會,只能憑藉父母親每天帶領他們讀聖經和禱告,家庭宗教教育深深地根植於心田。反觀目前教會體制已經上軌道的區域如台灣,宗教教育彷彿成了教會或教員的責任,父母親並未認識到,自己在子女信仰成長上的重要責任,自然,家庭所介入的影響變得僅止於催促孩子上教堂而已。
邦妮兩個多月大時,我們憑著信心為她報名參加洗禮;洗禮前一天我問媽咪說,我們是不是應該為她講一個福音,替她辦場嬰兒佈道會或是福音茶會,不然她都沒有聽過福音就受洗了。媽咪笑著說,要辦你自己辦,我可不會講這種小嬰孩的福音。雖然媽咪不是很熱心,但還是合作地參加了小貝比佈道會,幫忙對還在留口水、不太能反應的邦妮講耶穌的故事,並唱兒童詩歌給她聽,大功告成之後也告訴她洗禮的道理。
嬰孩到底能不能認識神?從前我以為這是一個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會研究的主題;後來聽一位同是基督徒、家中也有嬰孩的學長告訴我,國外研究證實十個月大的嬰兒就能有悔改的能力,且能向神祈禱。這提醒了我作為父母親的重責大任,要能將子女教育成真基督徒,那過程我們到底該如何用心、盡心呢?我們如何培育出孩子自己真實的信仰,而不是依存於人或環境的一種習慣,甚至變成一種束縛形式的信仰?
兩歲後的邦妮,開始能夠專心聽故事,跟著作禱告和唱詩歌;有時候會問媽咪什麼時候要去教會?幾次坐車的時候她突然指著窗外,興奮地告訴媽咪說:「你看,主耶穌在那裡!」把大家都嚇了一跳,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媽咪告訴她,主耶穌在天上看顧我們的故事。又過一陣子,她開始能夠背禱告文,卻自己改編第一句變成:「我們在天上的『爸』!」並且認為自己是對的,不願意被糾正。
可不是,我們在天上的「父」,就是她在天上的「爸」。現在我們還能夠陪她、保護她的時候,撒嬌地說「爸比抱抱」是她的特權,但這只是人生的前半段;在人生的整個時候,讓她認識天父,向神祈禱或說聲「天父抱抱」不也是她的權利嗎?我們的責任就是讓她認識、瞭解和體會這位天上的「爸」,讓她在人生的旅程上緊握住這永不變動的磐石。
安然的交託竟也成了這福音的果效,除了給她講一個福音、教她祈禱外,也為她禱告,願主親自引領、造就,讓這福音真的成就神的大能。每一個孩子的茁壯和滋養,不就是為那結實累累的盛夏所預備的嗎?願我們做父母的能有共同的心志,常常給他們講一個福音,見證神的大能。
痛
邦妮六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學爬,剛開始我們不知道,仍然讓她睡在一個有高度的床鋪上,一天早上她吃完了牛奶,我洗奶瓶回來,一進房門就看見她從床沿跌了下來;當我奔過去時已經來不及了,邦妮從床上跌了下來,那一刻我同時把她抱了起來,只能跟著她大哭、禱告、呼求神。看見她前額著地撞在地磚上,那痛徹心扉的刺痛,就那樣往心口狠狠地刺了下去;只能一直禱告,求神憐憫和醫治。我惶惶無措地觀察了她一兩天,自責之餘,還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感受,久久不能散去。
那種看見孩子身體受傷的痛楚,讓我想到天父見我們靈性受虧損時的痛,是否也是非常地難受?以致於選擇親自道成肉身,到這人世親手將我們抱起,希望我們不要再受傷、蒙受虧損。
兩個禮拜後,感謝神聽我的禱告,邦妮好好的並未有什麼後遺症;同時我觀察到當她爬在較高的地方,例如床邊或是靠近一小隔階梯的地方,就表現出一種驚訝和害怕的感覺,然後停在原地不敢往前;這是視覺發展上非常重要的「深度知覺」,嬰孩能夠區辨高度與深度,瞭解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險,而不再像以前般傻傻地往前爬而掉下去。我猜想,或許是那可怕的經驗,帶來這種學習,也讓邦妮較早發展出這個能力註。
「受苦是與你有益,為要使你學習我的典章和律例。」
樓下住了一對從以色列搬來的猶太夫婦,邀他們是否有空能到教會,婦人告訴我們說,他們已經很多代不相信神了,因為從她祖父開始就一直遭遇各種苦難,悲慘的經歷中,她的爸爸告訴她沒有神,所以她也不相信神。約伯的苦難可說是人承受苦楚的極致,在苦難中他能親眼見神,瞭解一切所遭遇的原委,實在不易。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人要學到一些經驗,真的要從受苦中得來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對人卻是如此的難以承受,難以獨自走過。看見孩子受苦,自己的心更痛;有時候天父看見我們受苦,難道不比我們更痛?或許那感同身受的痛背後,就是那為我們犧牲的愛。唯有這個道路,才能給人真理與生命;就像作父母親的,如果可以的話還真願意為子女承受那種痛,無怨無悔的承受,不是嗎?
你能想像那種愛嗎?不能,愛是用體會與真實觸摸的,並非透過想像;比起生活在舊約時代裡的人群,我們幸運地能體會與觸摸基督的救恩,除了醫治、包裹與救贖外,更多時候是得著那種陪伴,讓我們有信心,知道耶穌陪著我們走過那人生不可承受的痛。
註:嬰幼兒的「深度知覺」一般是在八至十二個月左右,藉由爬行的學習經驗自然發展而成,未必需要此類經驗促成。
(下期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