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25期2004年10月)
自由來稿:奶爸日記(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佳約

付出與掙扎


研究所的學分和課程告一個段落時,每個博士研究生都必須通過檢定考試,才能取得撰寫論文研究計劃的資格;邦妮出生的那年夏天,正是我準備檢定考試的時候,新手爸爸手忙腳亂之餘,偶爾撿起書來亂翻一通。日子像是掉到海裡似的,停頓在換尿布、泡牛奶、拍拍背和洗澎澎等瑣碎的片段裡;自己的專業則原地踏步,一點進展也沒有。

當蕭瑟的秋季來臨,才猛然驚覺,十二月的考試日期就要到了。怎麼辦?心慌時候只能抱著小邦妮禱告,自己也知道若是無法靜下心來苦讀,恐怕永遠也沒辦法通過。於是和媽咪商量好,從晚飯後到睡前邦妮由她來照顧,午夜到深夜則由我來,大家輪流上陣免得通通戰敗。

永遠記得那年冬天夜裡的寒冷,左手抱著四、五個月大的小邦妮,右手逐一整理備考的筆記;發抖的時候就兩人一起蓋一條毛毯,直到她睡得安穩後,才把她放回床裡。有時候她哭個不停,我也跟著哭了,因為不知道該怎麼樣安撫,更不知道該如何像以前一樣處理公務,時間無情地推著,生活的步調緊緊壓縮著我們;偶爾,我情緒很大,會罵她、叫她不要哭,但隨即又深深後悔,感覺自己快要枯竭了。

考試那週,小邦妮就睡在褓母家沒有回來。我們好想她,於是考試的前一天夜裡,獨自開車到褓母家樓下張望,我知道她在這裡非常好,也很放心,但仍希望能帶她回家!站了一會兒,想想太晚了會打擾到人家,遂轉到街角去吃碗麵,邊吃眼淚邊掉在湯裡,一半是為明天憂慮,另一半是難過自己因為壓力就把她丟在這裡。

人的限度真的很窄,在那被壓縮的幾個月裡,我深刻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軟弱和匱乏;神讓我們有機會養育一個新生命,嚐到那種刻苦銘心的擔憂,看見自己的不足。對一個父母親來說,是多麼想付出卻又無法全然付出;總在掙扎中一步步地學習,至此,終於體會到父母親養育我們的愛有多深、多濃,更明瞭天父放在我們肩上的功課是什麼了。

在心理治療室裡,常看見許多「不是」的父母,管教失當或是因為個人的議題而影響孩子的發展,但細心地推想該用意,其實天下無不「愛」的父母。常想,天父差遣耶穌親自走一遭人間,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那是一種全然付出的表現,耶穌實踐了那種關懷、忍耐與寬恕,讓我們了解那超越掙扎的可能,祂的犧牲更讓我們重新被釋放,能不斷地有能力去愛、包容與付出。

期望為人父母者,能常在神面前蒙眷愛,使你我有能力去愛;在天父面前蒙寬恕,使我們有力量去寬恕孩子和自己,一齊走在祂的正路上。

Bye-Bye!


因換工作的關係,小邦妮十個月大的時候決定搬家。專家說,那時正是幼兒依附關係發展的重要時期,媽咪和我都非常猶豫,因為居住區域的改變,小邦妮恐怕必須要換褓母,離開喜歡她的秀秀老師和小姊姊、小哥哥,這對她來說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另一方面,新的褓母也還沒找到。前面的道路像被霧濛蓋一般,切切禱告求神能為我們開路,明白祂的帶領和引導。

那陣子我們有點忽略了邦妮,每天裝箱或搬動完東西的時候就已經精疲力竭了;白天上班哈欠連連,晚上又要趕作業和研究,有時竟忘了給她泡牛奶或換尿布。要帶她離開的那天晚上,我們忙到很晚才折回去接她,她不肯上車坐坐,只要秀秀老師抱抱,媽咪抱她上車的時候,更使勁的拉著車窗哭了起來。

我很驚訝,不知道她為什麼會懂得今天和平常不一樣,似乎知道今天是要和老師以及小哥哥、小姊姊分離的一刻。坐在車子裡,我想起了治療室裡一些進行輔導的案主,有些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經驗了強烈的分離和失落,到了青少年時期仍不斷地環繞在一個問題上,他們會問:為什麼要離開我?為什麼父親或母親會拋下我?為什麼會發生那樣的意外?他們顯得較難信賴我,即使願意信任,也相對的擔心又會失落這分關係。

嬰孩與外在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在十個月到十四個月左右,他們會開始認識主要的照顧者,而且只願意讓熟悉的人抱抱,然後以這個關係為基礎再漸漸向外,與越多的親友或是陌生人建立更多層的關係。

像邦妮這麼小的嬰孩恐怕還無法了解「再見」或是「Bye-Bye」的意義,但是分離或是失落,對她而言都是一種哀傷的事情;因為在她的心底已經留下了一個影像,能給予她生理或心理上的照顧,也能給予她所需的安全感。就像信主的人,認識主的聲音也聽祂的聲音,更時時將基督放在心中;在我們還不知道何為愛的時候,神就已經先愛我們,並且以永遠的愛愛我們。

當邦妮一歲左右的時候,她開始會揮手向別人道別。然而每天早晨媽咪要去上課時的分別,卻是最為淒慘的離別,她會一路追到大門然後用手拍門,哭喊著媽咪、媽咪,然後躺在冰冷的地上啜泣;有時候一睡醒看不見我,也會一直哭,然後在房子裡到處找。

一兩個月過去之後,她似乎知道人與人間,有分開和再相見的不同狀態,也漸漸地會邊揮手邊說Bye-Bye,直到現在還會Kiss Bye。這段過程是一種經驗分離的學習,受限於肉體的限制,人必須學習一種忍受分離又懷著信賴的盼望之心;就好像發現媽咪不見了,但是心底知道媽咪是會回來的,是愛我的,不會撇下我不見,接著就是等待,等到下午爸媽下班的時候就會來接我回家了。

很無奈但卻又很真實,所幸聖經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事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在耐心等候之時,也必須拿出信心來相信耶穌必再來接我們回家,不是嗎?

藉由父母之恩,我們更了解神的恩慈與信實。

*秀秀老師是邦妮的第一個褓母,因為是幼教老師所以就叫她作老師;她有兩個比邦妮大兩歲和四歲的兒子和女兒。

拉撒路與財主


兩歲的小邦妮還沒有所有權的概念,什麼東西都是她的,不但家裡的東西是她的,別人的東西也是她的,因為搶東西而被大哥哥大姊姊修理,哭泣成了每次一起玩的收場。從前她愛亂撿地上的東西吃,我和媽咪覺得她很像拉撒路;現在一副小霸王的樣子,倒像個財主似的,什麼都不想分給人家。

這一陣子她開始會玩一種遊戲,叫做「給我,給你」,分一個玩具給媽咪,說「這個給你」,也分一個給自己,說「這個給我」。這個「給你,給我」的遊戲看似無聊,卻蘊含了很深的涵義在其中,雖然還無法有清楚的所有權概念,但從中卻可以逐漸學習「分享」。

偶爾我們遇見鄰居同年齡的小朋友來家裡玩,遊戲的主題往往還是「搶」;搶玩具、搶糖果、搶筆,你想得到的東西他們就能夠搶,雙方的媽媽總是趕緊上前仲裁,跟自己的小朋友說:「媽咪會再給你喔,這個先借妹妹玩」,或是「這個分給哥哥,媽咪再給你」。「再給妳」成了很重要的關鍵,幾次之後,邦妮開始願意和小朋友分享,因為她知道分享不意味沒有了,分享反而能夠得到更多。

耶穌告訴我們,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全律法都包含在愛人如己這句話裡,以及施比受更有福等等;分享那從神領受的愛,似乎成了我們行走人生道路上,最為重要的一件事。然而,有時候我們也會和小孩子一樣,擔心分享之後自己就沒有,捨不得花時間、精力或是能力所及的錢財,在那需要的人身上;放不掉自己所擁有的,只因為自己真以為擁有這些不屬於你的東西。

旅居國外的日子裡,由於只是一段過客,簡單的生活安排外,從一杯暖飲、一件衣服到一件被子,每樣東西都讓人感受到神豐富的賜予,以及透過弟兄姊妹或周遭朋友對我們的愛,每日醒來都是那麼的感恩與感動。

幾天前,邦妮吃肉包的時候沒拿好,把肉包裡的肉弄掉了,坐在椅子上大哭起來,媽咪趕快安慰她說: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媽咪再給妳一個。等我來看她的時候,她已經破啼為笑,高興地對我說:「爸比,沒有關係,媽咪說沒關係啦!」當我們知道所信靠的天父,是一個賞賜與眷顧我們的神,這強而有力的後盾,實在是我們面對每日困境的豐厚資源,更是我們理應實踐社會關懷的基石所在。

「得」與「失」對天父的孩子是否沒有關係!?當天父說「沒有關係」的時候,我們是否不曾聽見;當天父祝福我們在靈性上豐富無虞,或是在物質上小康無缺時,你是否忘卻了「分享」。財主不曾因為作了什麼惡事而被紀錄下來,卻犯了一個嚴重的失誤,就是「忘記」,忘記人生旅程的重點與實踐愛與分享的價值。

邦妮現在偶爾還是會忘記,雖然懂得要分餅乾給別的小朋友,但仍是持續地常常上演搶玩具大戰;我們有能力行善的基督徒,是否也常常忘記那分享的重要大事,扮演起財主的角色呢?

好久沒來了喔


初到美國的時候,我們順道拜訪西岸的教會;飛機降落的時候已是夜幕低垂時分了,那是台灣仲夏盛暑的大熱天,但是舊金山的夜晚卻像台灣的冬天一般,灌滿了涼颼颼的寒風,抵達教會的時候已經是夜晚了。

或許是我們搬動行李的聲音太大了,原本已經睡著的邦妮醒了過來,跟著拿起些行李;走進教會大門的時候,邦妮竟然興高采烈地拍手,並且大聲跟媽咪說:「好久沒來了喔!好棒喔!」我和媽咪以及教會的阿姨,大家都覺得哭笑不得,問她以前有來過嗎?她似懂非懂地搖頭又點頭,一如往常的到處走走看看,然後嘴巴又念著說:「好久沒來了喔!」

記得那天的夜晚很安靜,四下寂靜無聲,只有邦妮喃喃自語的聲音和一點點風的聲響,對於未來生活的憂慮加上有時差,我和媽咪一刻也睡不著;一起禱告後,看著邦妮高興的樣子,討論起了那句「好久沒來了喔」。

在台灣,教會就在家的旁邊;在美國,安息日要去祈禱所聚會,得開上一個小時以上的高速公路。從每天都能聚會,到一個禮拜只能去一次;哪一個比較久呢?客觀上,當然是頻率低的比較久;但心理上,卻覺得時時思念、期待安息日的到來。

每回去聚會,聽見詩歌、一起查考聖經、見到弟兄姊妹,就讓人很感動,珍惜那短暫的時光。那種留心和期待到教會參加聚會的心,反倒和從前那種習慣上教會,卻未能渴慕與珍惜的信仰狀態成了對比。「好久沒來了喔!」,真的,到底我有多久沒把「心」帶到教會?忘記帶「心」的人,像是沒有蕊的蠟燭一般,根本燃不出任何東西,也點亮不了任何事物。

是啊!「好久沒來了喔!」剛滿兩歲的邦妮,在踏進遠方的教會時說的第一句話,告訴了多慮的爸媽,回到神的家是那麼的好,把心帶來,將憂慮卸下,不要讓天父等那麼久。看著安穩睡去的邦妮,我在想,我的心靈有多久沒進到神面前來呢?能否像嬰孩般安睡與交託呢?今晚真是從邦妮身上學到了一課,希望每次當我跪下禱告、唱詩、翻開聖經,或是踏進會堂的時候,心裡都能說聲:「好棒喔!好久沒來了喔!」

表達


才滿兩歲的邦妮突然變得很會說話,有時候她會自己突然說起台灣話,偶爾又會向鸚鵡一樣的唸些英語詞彙;最近,她越來越知道使用語言,也似乎知道語言與得到滿足之間的關聯,例如很清楚地說:「爸比,我要喝牛奶」、「我要吃麵包」、「我要出去玩玩」等等。

前陣子,她會說:「爸比生氣了,要乖乖喔!」偶爾自己跌倒也會喃喃自語:「沒有關係,沒有關係,要勇敢喔!」昨天,邦妮站在冰箱旁邊對我說:「爸比和媽咪把東西藏在裡面了,要收好喔。」真不知道在她小小的腦海中,到底瞭解多少東西。今天下午,邦妮看媽咪很累的樣子,還會問說:「媽咪,妳怎麼回事?」看她嬌滴滴的神情,一付很關心的樣子,真讓人覺得好笑。

語言的發展,讓孩子邁向一個向外尋求連結的互動狀態,也表達了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回想邦妮在十一個月大左右的第一句有意圖的語言:「ㄋㄟㄋㄟ呢?」讓人清楚地了解她想要喝牛奶的需要,也能正確回應她的需要;語言確實能夠幫助孩子更自在的自我澄清和表達。

有些時候,當孩子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內在會經驗到非常強烈的衝突,那是一種無法被了解又說不出來的抑鬱;在某些語言發展較為遲緩或是溝通困難的孩子身上,我們常會經驗到很難耐的焦慮和困惑,因為不知道他們的需要是什麼,所能作的是用猜測來回應他們的哭聲,而孩子本身也經驗到一種無法說出來的苦痛,一股糾結在內心混沌不明的沮喪。

當孩子肚子餓、覺得很累或是想要睡覺的時候,由於生理狀況不佳,常常也會有某些情緒失控的反應;邦妮是個很容易感到興奮又活潑好動的孩子,一歲多的她,常常玩得很累然後開始哭鬧,剛開始我們很難承受這種歇斯底里似的宣洩,總覺得非常的無力和挫折。但是漸漸地,當我們嘗試反映她的內心狀態,鼓勵她用語言表達出來後,她就比較能夠平復下來,依循該有的規範來吃飯或是就寢。

當我們陷溺在心靈疲累的低潮中,有時候我們也會向天父無理取鬧,不論是埋怨、賭氣或是自怨自艾,內心中也像是有股莫名的情緒無處反應;但若我們靜下心、來到天父面前「表達」,一次又一次的傾訴,讓聖靈用說不出的嘆息為我們代求,便能漸漸看清、了解,更深刻地從禱告中體驗到天父給我們的回應。聖經中的約拿、以利亞或是摩西等受差遣者,也都曾陷溺在靈性的低潮裡,承受那種自怨自艾的痛苦,但透過向神表達和互動的過程,始能撥雲見日的看見前景,更看見自己心靈上的缺憾。

最近有一次邦妮和小朋友玩到天黑又不肯回家,賴在地上哭鬧;我教她說出:「我還要玩玩。」撐了很久她才肯說:「我還要玩玩!」令我訝異的是她接著說:「天黑黑了,沒有小朋友了,會找不到媽咪喔!」然後,她就乖乖的含著眼淚讓我牽她回家。我覺得她開始能體會和了解外在環境的變化,以及爸爸媽媽的心意了。

孩子的成長,似乎就是從表達開始;我們心靈的成熟,也建立在與神密切互動的禱告,以及體察天父的心意之中。不是嗎?




作者: 佳約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0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