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llpolo
古云:「生、老、病、死乃人生的四大階段」,此語不但道出了人生的歷程,也述盡人生的侷限與感傷。而在這之中,人們對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更是努力地探索與思考著。因對於出生前的事沒有人能知道以及確切的証明,而因著無知對於死後是什麼,人們更是充滿著恐懼與不安。
千百年來,各家學說各種宗教及哲學領域更是紛紛的對於生死議題提出不同的看法,想藉由自身的體驗以及認知給予這不解的題目一個圓滿的答案。然而畢竟人們受著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始終無法在這個迷思上找到正確的出路。其實,超越時間、空間的問題,理當朝著不被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真神尋找答案。生命是由神而來,屬神的子民在最後也終將朝著神而走去。
不知您對於生死有著什麼樣的看法?是積極亦或是消極?在參閱一些書籍後,提出國內外各宗教及學派對於生死的一些看法,期望我們在這之中對於各生死觀都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
道教生死觀
道教面對人生死問題時,把重點擺在「長生」與「不死」的兩項主題上,即不處理「死」的問題,反到擴充「生」的存在現象,並重視「養生」的觀念。道教生死觀可以說是「不死」的「養生」觀。「不死」是其超越性的宗教理想,「養生」則為現實性的操作技術。而道教就建立在這「不死」的神仙崇拜與「養生」的修煉工夫上。就道教而言,「神性」與「人性」是密不可分的,每個人都具有神性,都有可能成仙。初期道教沒有生死輪迴觀念,無所謂死後世界也無死後的「彼岸」觀念,而努力集中在生前的「此岸」世界,用「不死」的方式延續了「長生」的意境。其認為人皆可成仙,藉以擴充了生命存在形式。
道教不談死後世界,但卻深信鬼神存在,其意識到人與鬼神是可以經由人體來溝通,也因各種法術而歷久不衰,原因是這些法術是建立在人神交感的宇宙觀系統之中,並豐富了符咒道法的神祕功能,進而滿足人們強體怯病與保健安神的生存需求。道教認為人體是宇宙的一部分,可以經由神聖的操作來召神、驅鬼、鎮邪、治病等。其為一個善於運用語言與文字的宗教,試圖利用口頭或書面凝聚人體以外的超越力量,滿足治病療疾的現實需求,進而滿足個體通神的能量,超凡入聖,轉化為神仙。
道教以「人體」為信仰核心,甚只關心人體的「生」,在「死」的觀念上較少著墨,期待能長生不死,人體可以永存。而其觀念中之人體包含了肉體與靈性,肉體或許是有限的存在,靈性可以經由神力的交感,成為宇宙的新核心,真正獲得了長生不死。道教的生命觀依舊偏重於精神形態的展現,相信「道由人顯」,進而「重人貴生」,強調形體的健康長壽,其最終的目的在於人靈性與天地自然的相應共生,人的生命與宇宙是互依共存的。
伊斯蘭教生死觀
源自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教,透過阿拉伯半島的先知穆罕默德及其門徒、波斯人與土耳其人之發揚光大,最後形成廣佈五大洲的三大世界宗教之一。其認為人們都要經歷今世和後世,今世是暫時的,後世才是生命永恆的歸宿。伊斯蘭生死學最直接的淵源乃「猶太──基督」一神教傳統的宇宙論,和東西各大宗教體系相似,一神教的宇宙觀和生死觀是一個統合的系統,大宇宙的集體生命和小宇宙的個體生命之週而復始的循環乃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合體。
伊斯蘭教和猶太、基督教一樣,主張唯一真神創造宇宙萬物,最後並創造所有生命中最尊貴的人類,來代理真神掌理萬物;末世論則主張最後審判,即宇宙終將毀滅,真神將以其大能使所有逝去的人類從墳墓中復活,並接受最終的審判,生前行善功者,得以救贖,進入永生天國;生前行惡者,將被懲罰入地獄。創世論與末世論這兩大觀念構成了伊斯蘭的思想起點,也是其生命儀禮之基本起點。
伊斯蘭教認為死亡只是通往來世的過度,而今世只是一旅人的客棧,而真主才是人生最終歸宿,今世的功修只是為來世天堂永生及真主無限恩賜做準備,而今世所獲得的榮華富貴只是身外之物,當最後審判日來臨時,對真主判斷一個人的善惡果報之獎懲是毫無關涉的。除了視死亡只是一個休止符外,尚視其為一項真主所賜予的救贖契機,是使人看破世俗得失毀譽之虛幻性,以積極追求永恆真理的機會。
儒家生死觀
中國儒家學派孔子曾於《論語‧先進》及《論語‧顏淵》中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思想觀念,其認為人生的目的乃是在充實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於追問死後的事,至於人的壽命長短,則出於命運的安排,不必掛心。
後來孟子也於《孟子盡心上》中進而提出「立命」說,即所謂「夭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孔孟教導人們不必計較生死壽夭,人活著一天,就應盡人事,處理好人的現實生活,為了正義和人類全體的福祉,人是不可以吝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特色的「知生觀」
這一派雖對生死壽夭問題的回答,採取了命定論的形式,主張盡人事,追求生的價值,但其目的是要人們將人生問題置於首位,至於企求長生,或追求死後的彼岸世界,都是此派所不取的。
道家生死觀
中國道家學派視生命為一種自然現象,其始祖老子曾於《老子二十三章》提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意謂人類同其他自然物如飄風驟雨一般,不能長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終結是一種自然、必然的現象,因此不贊成刻意地追求長生。他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外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以冷靜的頭腦,觀察分析生死問題,突破傳統天命思神觀的束縛,將人看成是自然的人,並從這一角度深入探討人類的生命法則,其中飽含中國先哲的睿智。
莊子承其餘緒,從事物虛消長的過程,觀察人的生死問題,認為「生死為一條」(《莊子 德充符》)進一步要求人們身居人世間,但精神上不受生死禍福的困擾,從好生惡死的情感中擺脫出來,尋求一種寧靜的生活境界,即《莊子 大宗師》中所說的「攖寧」。因他有此主張,這也難怪莊子妻死,他可以鼓盆而歌了。這種面對死亡所抱持的態度,對後來中國人,尤其是士大夫之族,有著深遠的影響。
佛教生死觀
佛教認為死亡不足懼。死是輪迴的開始,也是解脫的來臨,完全看個人是否能夠徹底放下而定。聖嚴法師曾說過:「心迷則生死輪迴,心悟則涅槃解脫,生死是一如的。」迷就是輪迴、輪轉不斷,悟則能夠智慧開展,如實見諸法的實相,而可以解脫生死。
自從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它的生死觀別具一格,深深吸引、影響中國人。它宣揚生死輪迴說,《心地觀經》卷三稱︰「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輛無始終」意謂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求「解脫」則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猶如鬥輪,迴旋不停。
佛教認為人的生命不限於一生,此生死後,還有來生,如此循環不已,不能從生死圈中解脫出來,成為人生一大苦惱,要想從中獲得解脫,只有通過修煉,斷絕情欲,歸依佛門,使自己靈魂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不再投生,進入永恒安寂的涅槃世。這種生死觀,通稱「無生觀」即以絕死亡的根源,靈魂不再轉生,而以彼岸的涅槃世界為人生的歸宿,它具有濃厚的出世色彩。
基督教生死觀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傳播最廣、信徒最多的宗教,它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大派別,即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新教。它在甚早時期即傳入中國,但至明末清初才逐漸廣為中國人所認識、接受。
基督教認為死亡是人類生命中一個必然過程,所謂「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來九27)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並不是人生的幻滅,也不是人生的終結。對於信徒來說,死亡不是關上了的門,而是敞開另一道門,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門,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更美的復活。
基督教相信,一個人只要誠心悔改,承認自己所犯的一切罪愆,虔心相信,依靠耶穌基督,死了之後,也肯定必和主耶穌同住一起,「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這種視死亡如同和真神同在、同行、與真神更加親近的看法,可以說是基督教對死亡最超越的見解。
參考文獻: 【1】鄭志明,〈道教之生死觀〉,台灣嘉義,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通訊,第三期,2000。 【2】蔡源林,〈伊斯蘭生死學概觀〉,台灣嘉義,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通訊,第三期,2000。 【3】潘清芳,〈中國人的生死觀〉
|
|
|
|
作者: smallpolo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05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