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45期2006年6月)
主題特寫:小羊的好牧人

黃煥超

一、教員要有肩負著下一代信仰的使命感

宗教教育的目標為教導屬靈知識、建立純正信仰、指導正確行為、將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從內容來看,和學校重視知識灌輸的要求有顯著的不同。

它從認識屬靈知識到祈求聖靈能力的過程中,甚少需要背誦記憶的功夫,所注重的是信仰的體驗與堅固。學員的父母在升學掛帥、學業至上的壓力下,往往忽略了宗教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員要有肩負著下一代信仰的使命感。

教會中宗教教育的課程時間,只有兩小時。如何在短短兩小時內,實施有效的教學,使學員得到最大的收穫,對教員是一個相當大的考驗。

當學員出現問題時,教員能否在第一時間掌握或學員是否願意尋求教員的諮詢,可以檢驗出教員是否稱職。唯有良好的師生關係,才對學員的信仰生活有所幫助。另外教員若能與學員的家長有良好的溝通,會對學員的教導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有效的教學

學員上課不專心、規矩不好,有時候該檢討的是教員,而不是學員。教員要運用各類教學技巧及資源,引發學員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員學習意願與效果。

1.教學過程生動化

要站在學員的立場思考,學員可能比較感興趣的是什麼。引發學員學習的動機,學員才能專心聽課,學習的效果也會比較好。對不同年齡層要有不同的教導方式。

兒教組上課必須盡量使用兒童能接受的語言,可以利用道具、使用較誇張的肢體動作來描述故事。本來不是非常精采、也不很兒童化的內容,經過包裝後還是可以很吸引人的,小朋友會比較能集中注意力,也會比較有印象。

青教組的課程故事性的內容較少,兒教組的教法也不適用青少年。雖然課本內容不錯,但上課時如果照本宣科,是相當枯燥乏味。要引發學員學習的動機,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來引導思考。

如靈修與事奉方面的課程在進入課本內容之前,先問學員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就必得救(羅十9),所以耶穌旁的強盜沒機會受洗、更機會作聖工,也能得救。那為何還要靈修、作聖工?不要先將問題解答,而從上課過程中慢慢找尋答案,自然可使學員重視課程內容,而且會有較大的專注度。

另外可以補充一些生活的體驗和見證,不但印證課本內容也會使課程較有生趣,學員自然不會覺得枯燥。

其他有關《聖經》的人文背景及地理環境的課程,可準備聖地的風景圖片、影片,或以多媒體的方式來上課,學員印象會比較深刻,效果也比較好。如果有這方面專才的外地教員,也不妨邀請來講課,除了可以給學員更大的收穫外,教員也可以趁機觀摩學習。

2.教員的自我成長

教員最重要的是要自我期許,並有一顆追求進步的心。牧養的功夫並無止盡,要緊的是能隨時充實自己,多方請益,以提升自己的教學品質及牧養能力。

其實這方面的參考書籍很多,總會所出版的《在你手中》、《聖靈》月刊及一系列的親職教育叢書,都有很多非常好的參考資料。一個稱職的教員應該要會善用各種資源來充實自己,這也是教員能否自我成長最重要的關鍵。

另外要多多參加教員進修會,除了在進修會中的課程可供學習外,各地教員齊聚一堂,彼此交換心得,短時間內可有相當大的收穫。

每一位教員都各有恩賜與長處,教員非擔任主領時,也都要在教室內,除了協助維持秩序,也要用心觀察主領者的教學方法,互相切磋琢磨,課後彼此檢討,必定在教學上可日益精進。

三、良好的師生關係

要當學員的信仰導師,師生之間應亦師亦友,而非單項的授與。教員對學員的教導絕不能侷限在宗教教育的課程時間內,平日師生常有接觸、溝通,隔閡、距離就會減少。

良好的師生關係要能展現在課程時間之外,才對學員的信仰生活有所幫助。要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呢?

1.班會時間

教員在平時就該細心而敏銳的觀察及掌握學員的學習狀況,並以問卷、座談會或私下個別溝通了解學員對課程、教員的反應及意見,以便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要出狀況才亡羊補牢。另每一季最好固定有一次班會的時間,來規範應有的學習態度及教室秩序,並徵詢學員對課程、教員的意見。

同儕的影響力遠較教員的約束更為有效,事前的提醒勝於事後的責備。開班會時要尊重學員的意見,但要適當引導學員,訂出合乎教員預期的班規。只要不逾教員底限,給學員適度的犯錯空間,人在錯誤中所學習到的,總是更令人難忘。

如此會使學員有相互約束、自治治人的精神,學員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對於班級各種規範,都能樂於遵守,不會只顧及自己的興趣與情緒,而去侵犯他人的權利,發揮高度的進取心與責任感,盡心盡力為團體利益努力。而透過班會,學員與教員有一個固定的溝通管道,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

2.教員要對學員有深入了解

教員要對學員有深入了解,包含就讀學校、父母、弟兄姊妹、興趣、朋友、個性等。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切入學員的內心深處,才能切入學員的話題,教員與學員打成一片,取得學員的認同感,溝通才會有效果。

要對學員有深入了解,家庭訪問是絕對必要的。要了解一個人,一定要從他的家庭著手,不要以為反正家長有來聚會,在教會與家長聊聊也一樣。教員必須實際看看他的居家環境,看看他的書桌、臥室,才會更深入了解他的個性與興趣。

3.課後的關心

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一定要延續到課後,如逛街、打球、看電影,學校課業的輔導及參加各種活動等。師生之間互動頻繁,教員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學員的狀況,才能對學員的信仰生活有所幫助。

4.不要吝於給學員鼓勵

在與學員互動中,教員不要吝於給學員鼓勵,要用接納的方式來和學員共同面對問題。例如,學員表現不佳,但如果已經比以前好,就可以稱讚他進步很多,請他繼續加油;學員犯錯,與其責備他,不如和他討論從此次錯誤中,可以學到什麼,以後如何避免犯下相同的錯誤。如此學員有問題時,才會願意尋求教員的協助。

四、教員與家長有良好的溝通

教員若能與學員的家長有良好的溝通,會對學員的教導有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如果教員與家長的看法分歧,那將事倍功半。所以教員要善用家長這項資源教導學員。

1.平時要建立和家長的私誼

要與家長有良好的溝通,首先要建立和家長的私誼。不要學員有問題時,才想要和家長有交情。平時的寒喧很重要,有機會就可以問候家長,關心孩子在家、在學的近況。

另外辦活動是一個與家長增進私誼的好時機,不要只用通知單與家長互動。在辦活動前,藉連絡事情與家長先有過對話,可以在發完通知單後,以電話或當面邀請家長參加,並詢問家長對此次活動的地點、內容、時間的規劃,交通的安排等等的意見。

在活動中儘量安排機會與家長分工合作來完成活動的內容。在參與共同活動中,最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教員要好好把握機會。活動結束後可以打電話或當面與家長聊聊對此次活動的一些看法,分享一些趣事,並看看有何改進的地方。

有個主題,自然容易與家長聊開。人都是有感情的,一回生,二回熟。熟了以後,孩子有問題要與他溝通時,就會比較自然。

2.用比較婉轉的說法與家長溝通

和家長有私誼後,與家長溝通的技巧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家長感覺到我們覺得他們的小孩不好。我們只需描述事實現象,而不要斷定孩子的好壞。

例如,孩子上課調皮可說成比較活潑;與其說你的小孩今天和別人打架,不如說你的小孩今天因為在搶一顆球時,和某某人有拉扯的動作。

調皮與打架都是比較負面的用詞,會讓人聽了不高興。對方一開始就不高興了,如何溝通得下去呢?在描述孩子的行為時,要使用比較婉轉的說法,才能與家長有良好的溝通。

3.請適當人選代為溝通

其實不見得所有問題都非得教員親自解決不可,問題得以解決最重要。教員可以在家長座談會時,將問題反映出來,由家長來討論。說不定有些家長已是過來人,對此已有解決方法,彼此分享經驗的效果最好,家長也比較能接受。

在平時則可請與家長較談得來的人與其溝通,甚至必要時可請年紀較長、長執傳道或學有專精的資深教育工作者,一起來與家長溝通,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結語

生活在急遽變遷的今日,家庭結構日益鬆散,社會風氣日益敗壞,主內小羊日益需要教員的引導。教員當以成為小羊的好牧人為目標,扛起小羊信仰的重責大任。只要我們有願做的心,口才、智慧都是神所賜,相信神必定會成全。

參考資料:

1.《宗教教育月刊》,在你手中〈青教組學員與教員關係的掌握〉,89期,1993年7月。
2.《宗教教育月刊》,教員加油站〈了解教員進修會的意義〉,116期,1995年10月。
3.《宗教教育月刊》,教員加油站〈親師之間──與家長溝通的秘訣〉,119期,1996年1月。
4.《宗教教育月刊》,教員加油站〈我的靈修不足,當教員有點心虛〉,129期,1996年11月。
5.《宗教教育月刊》,專輯〈班級經營〉,143-145期,1998年1-3月。
6.《宗教教育月刊》,教員加油站〈活潑的教學就不敬虔了嗎?〉,149期,1998年7月。
7.《宗教教育月刊》,教員加油站〈學員吸收不多,效果不佳〉,163期1999年9月。
8.《宗教教育月刊》,教員加油站〈我不知該如何與家長溝通〉,(家長座談會),164期,1999年10月。
9.《聖靈月刊》,耕心、更新──教員加油站,〈我不知該如何與家長溝通〉,341期,2006年2月。




作者: 黃煥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200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