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28期2005年1月)
主題特寫:從神經科學角度談快樂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鄭啟清

快樂或幸福(Happiness)一詞在心理學指一個人的需要達到滿足。這種含義之下,一個人今天可以很快樂,而明天可以不快樂,不論如何界定,這個人講出他的主觀的感覺經驗。因此,心理學所指快樂或不快樂(幸福或不幸福),都是指可以體會的情感。

但是在道德或倫理的意義下的幸福,指一個人的一生過得很圓滿,一生有美德,因為好的品德(或正確的慾望習慣),跟隨著好福氣。這種涵意下,幸福不幸福,就不是指可體會的情感,也就是說任何時候,幸福無法感覺或體會。人的一生當中,可說是走在幸福之路上,但決不能說已經得到幸福。因為只有你走完一生後,別人說你的一生過得很圓滿才算是幸福。屬天、永恆的幸福,則是指這些有永恆盼望所能體驗的幸福(Alder哲學字典)。

心理學家的幸福論


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理論大師,他的「心理學」,特別強調潛意識。佛洛依德曾在致友人信中說:「我只對人的地下室有興趣。」今人認為這種偏狹地以潛意識、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來詮釋人的心理,是太簡化及很病態的觀點。後來是精神分析的門人,也不斷修正佛洛依德的理論。近年來,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進步,被遺忘多年佛洛依德的理論,又重新發現有些部分可以在科學上得到驗證。例如潛我或潛意識、本我、超我,可以對應在腦部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前額葉(prefrontal lobe)的生理功能及行為表現。

潛我(Id)


潛我或潛意識是本能、衝動、驅力(libido)、生理機械反應的代表。負責管理身體運作,包括飲食、性慾及維持人體健康。潛意識也是記憶庫,人的一生鉅細靡遺的記憶全部儲存於此。潛意識也是獸性、本能的世界,是犯罪及暴力行為的源頭。潛意識容納了所有不被意識接受的壓抑,因而形成了恐懼症、強迫性的思想行為、妄想、幻覺及噩夢。潛意識沒有邏輯、理性,而以強烈、動態、隱諱的姿態,影響人的心理及行為。

本我(Ego)


我們此時此刻所直接意識到的東西,例如感受、念頭、情緒、慾望、意象、衝動、記憶、期待、計劃等等,隨著我們認知焦點的改變,內涵也不斷變化著。簡單的說,本我就是平常我們所認知的我。

超我(Superego)


相對於本我,超我是靈性的我,是真正的我,也是人格的我。楊格(Jung)稱之為未發現的真我、原型之真我,愛默生稱之為超越之靈,許多學者用楊格及阿沙吉歐力(Roberto Assagioli)的詞彙,以英文大寫的Self來表達超越的自我,小寫的self來形容個人本性的自我或意識的主體。佛洛依德認為我們全部的精神活動,似乎是追求快樂及避免痛苦上,這種快樂主義的觀念來自生物學說:認為快樂和能力的發射有關,這種能力能減輕刺激性的精神緊張,而痛苦使精神緊張及刺激增加。但是快樂原則是生物的特例,因為生物在環境的逆境能提高自我保衛,而強烈的快樂傾向並不直接產生有利的效果,甚至可能產生高度的危險。

享樂主義的快樂(hedonic happiness)與真幸福論(eudaimonic happiness)


人滿足了需求,才會快樂。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將人的各種需求分為五個層面,這五個層面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一個人的人格才會成熟。這五個層面是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生理的需求:水、食物、溫暖和性。安全的需求:免於生理上的傷害,免於心理上的恐懼與傷害。被接納的需求:被愛和有歸屬感,以一個人的本像被接納,而非所作所為。自尊的需求:追求自我的價值感,我是有能力、能勝任工作和有用的人。他的說法,在需求階層中較低層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時,那些需求將會支配著個體的動機。然而一旦那些需求得到適當的滿足後,較高一層的需求會開始佔據個體的注意力和行動。但是沒有提出要滿足到什麼程度,人才能夠達到成熟的地步。孟子說:「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古今中外都認為,滿足是很重要的,如果人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問題而且不會快樂。

享樂主義的快樂是諾貝爾經濟獎但以理‧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理論,人的行為和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人的行為的相互作用,這都涉及到人們的心理活動、他的偏好、對幸福和痛苦的觀念。對各種不同事物選擇的輕重緩急的秩序,對各種不同事物的反映,決定了經濟現象發生的最基本的因素。享樂主義的快樂是以主觀的幸福(subjective well-being)為衡量指標:包括生活滿意度、正面情緒(positive mood)及沒有負面情緒,簡單的說就是期望得到滿足。一般人認為有財富、住豪宅、開好車、居住在加州就會很快樂,但事實上不然,這些和追求情慾、物質及虛名一樣,我們就像在慾望的跑步機上(hedonic treadmill),永遠不能達到滿足的境界。正如所羅門王的體認:「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二10-11)

真幸福論是由瓦特曼(Waterman)提出的,別於享樂主義的快樂,幸福(well-being)是按照他們的幸福(eudaimon)或真我生活。他們的人生價值就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和人格成長有密切關係,而享樂主義的目標是達到慾望的滿足。前者是面對挑戰,不斷的努力;後者享樂派則是較輕鬆、遠避問題享受快樂。真幸福論是以客觀的心理幸福(psychological well-being)為衡量指標:包括自主性、人格成長、自我接納、人生目的、掌握(mastery)及正面的歸屬的需求。這兩者區別是一個追求快樂,另一個追求人生意義。

幸福與健康沒有絕對關係


類風濕關節炎是種極具破壞性的疾病,因此生理機能與身體的活動能力就會逐漸受到限制,治療往往是終生的,且花費頗為可觀。心理學上的層面來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有憂鬱症與遭社會隔離等情況發生,就年紀較輕的病患來說,他們似乎較易出現比老年病患更為嚴重的憂鬱症。研究發現病患的靈性(spirituality)與正面反應(r=0.26)及健康觀念(r=0.29)有統計上的相關的關係,証明了失去健康並不代表失去幸福,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多年的劉俠女士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生前雖然肉體受到病痛的折磨,卻能活出信心、愛心的生命力,可見快樂幸福與健康並沒有絕對關係,因為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十七22),能勝過疾病的痛苦。

腦部核子造影與腦部生理證據


近年來腦部單光子放射電腦斷層攝影(SPECT)及功能核磁共振造影(fMRI)研究,使我們了解腦的正常運作功能。發現過去被認為是純心理問題的患者,如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強迫行為及暴力傾向等,有許多是因腦部功能異常所產生的結果。透過腦部斷層攝影及核磁共振,可以了解腦不同系統失調引起行為失常的狀況。

人的情緒是受到邊緣系統(如圖)影響,它包括視丘、下視丘及其周圍結構,杏仁核、海馬迴及扣帶迴,相當於「潛我」。經前症候群的婦女或憂鬱症患者,由於深層邊緣系統活躍,常會以負面的角度解讀與人互動。深層邊緣系統也和人際連結密切相關,與人相處融洽會讓我們情緒愉悅,但死亡、離婚、空巢症候群等等壓力,會破壞深層邊緣系統的情感連結,造成更大的痛苦。杏仁核控管情緒和海馬迴主管記憶,老年癡呆症病人除了大腦皮質神經損傷外,往往杏仁核和海馬迴也有嚴重的損壞,所以常常抱怨家人藏他的東西、錢財,不關心他或已吃過飯了卻說還沒吃。

基底神經節系統(basal ganglia)負責統合我們的感覺、思考和動作,控制身體的鬆弛度。底神經節過度活躍的人,常會因預期負面狀況而造成焦慮、無法放鬆。一些現象如興奮時跳躍、緊張時發抖、驚嚇時呆若木雞,都是底神經節過度活躍,造成思考或行動僵住的結果。底神經節過度活躍的人,容易焦慮,緊張時會咬指甲,因不願與人衝突,無法處理一些困難事情,看見他人跌倒,卻僵立不知所措。許多人因為底神經節活躍而活力無窮,能長時間投入工作中,對社會很有貢獻。而愛情促使底神經節活躍釋出多巴胺(dopamine),使得戀愛中的人感覺快樂。但是吸毒成癮也和這系統的多巴胺有關。

前額葉皮質系統(prefrontal cortex)位於腦前端三分之一處,相當於本我,是執行控制的中樞,協助我們專注、控制衝動、擬定計畫、執行決策。如果前額葉活動不足,就無法將抑制訊號傳送到腦部其他區域,就會受外界環境干擾正常訊息的傳遞,造成分心,即所謂的注意力不足症。這類患者對於規律性、例行性的日常事物,例如學校作業、老闆交付的任務,愈努力效果愈糟,想專心時前額葉活動反而降低,但在新奇、刺激或放鬆的情況下,表現就不錯。一些成年注意力不足症的患者,有人因無法專心聽朋友與伴侶說話而損害彼此的關係。這個區域失調或是受傷的患者除了分心、個性改變之外,也無法控制衝動,常常會做出一些不該作的事,引起很多糾紛。

功能核磁共振的研究發現,我們對喜好或印象深的人、事、物會引起前額葉活動,而對不喜歡或印象不深的人、事、物,僅會引起大腦皮質部運動區表淺的活動,美國亞特蘭大已經成立神經廣告公司,利用功能核磁共振調查廣告詞句或圖片是否能打入腦部前額葉皮質,達到先入為主的廣告品牌洗腦的效果,去年新聞周刊也專題報導,將來不當利用這種知識會產生很多的弊病。功能核磁共振的研究也發現,常常冥想、祈禱或樂觀的人,會引起左邊前額葉的活動;而悲觀、憂慮的人,會引起右邊前額葉活動。

扣帶系統(cingulate cortex)是穿越額葉中間,控制我們認知彈性的。它就像開車時的換檔,過度活躍會造成注意力偏執,無法從情境中轉移,使思考與行為缺乏彈性,出現易怒、鑽牛角尖、好與人唱反調的現象。無法走出舊日傷痛,開車經常為別的駕駛人行為動怒,不斷重複洗手、檢查門戶等都源自扣帶問題。

顳葉系統(temporal lobe)位於腦兩側、眼後、太陽穴之下。它掌管我們的記憶與影像的儲存、支配情緒的穩定、對語言理解與表情的辨識處理。當支配性(常為左側)顳葉系統異常時,會出現攻擊行為,有些甚至會自殺,有輕微妄想、敏感、情緒不穩現象而影響人際關係。非支配性(常為右側)顳葉系統功能失常則無法辨認別人說話表情、語調,妨礙個人社交。顳葉異常還容易出現感官錯覺,像是眼角看到陰影、小蟲,或聽到收音機的聲音,或是皮膚上感到蟲在爬等。雖然腦部分成不同區域系統,彼此都能交互影響。譬如前額葉會影響深層邊緣系統調節,當左額葉中風時,六成患者在一年內會出現重度憂鬱。

研究發現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釋放的催產素有奇妙的作用,女人生產時飽嚐痛楚,當嬰兒出生剎那就轉為喜悅,並且忘卻疼痛。這是產婦生產時分泌的「催產素荷爾蒙」發生作用的結果。它由九個胺基酸所組成,除了能促進孕婦子宮收縮幫助生產、分泌乳汁之外,還有刺激中樞神經,降低大腦記憶作用。動物實驗,被電擊的老鼠注射催產素後,仍能安靜的正常生活,而對照ㄧ組老鼠沒有注射催產素,被電擊後每隻都顯得十分驚恐,無法吃東西。我們觀賞電視報導非洲孤兒的慘狀,心裡很同情也很想幫助他們,這時也會分泌催產素。另外心理學的金錢實驗發現,收到別人贈送金錢後愈能慷慨回饋給別人的人,他血液催產素的濃度比吝於回饋的人高。

結語


這些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若要快樂及真正的幸福,不是單要享樂、輕鬆、遠避人生的問題,應該是尋求自主性、人格成長、自我接納、人生目的及正面的歸屬。而屬天、永恆的幸福,是永恆盼望所能體驗的快樂與幸福,值得我們認真追求。


作者: 鄭啟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0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