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30期2005年3月)
主題特寫:脫離工作束縛的框框

薑桂

有人說:「人生最令人遺憾的事情是沒有好好工作,然而人生中最令人後悔的事情,也是只有工作。」這是有趣的吊詭(paradox),也是惱人的事實。按照Paranto principle相反之詞來說,可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們陷入只有工作的生活,而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們是拖拖拉拉,過著得過且過,沒有好好工作的生活。

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本質上,工作不是一件快樂的事,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這種看法;雖然工作狂絕對不會如此地輕易理解,而同意這種與他們意識型態完全相反的解讀;因為生命對於只有工作的人們就像卡繆(Camus)的《薛西佛的神話》(Le Mytheede Sisyphe)中的主角一樣。

薛西佛因觸犯天條,受到宙斯的懲罰,每天推著巨石上山。但山上無處置放巨石,它又會滾下山腳;於是薛西佛必須從頭再來,週而復始,窮盡一生,直到生命終了。上述寓言很貼切地描述了人類工作的苦況,這可是一生中只有工作而沒有生活者的惡夢,但工作狂視工作如寶,甘之如飴。

創世記中記載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本來快快樂樂地在伊甸園中生活,只因違背了真神的命令,吃了神所吩咐不可吃的善惡果;他們的生活就改變了,因為罪惡入了這個世界,掌控了人類的生活,在世上必得勞苦工作,因為真神趕逐他們離開了伊甸園,不能快快樂樂生活在其中,因為神的咒詛臨到人類。

在亞當犯罪後,耶和華真神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三17-19)

從不斷滾動巨石上山到汗流滿面才得餬口,基本上,希臘人對工作原型的認知,與希伯來人對工作的看法,時有雷同之處。工作的本質就是痛苦與折磨。創世記中也提到女人生產時,神說要多多增加其懷胎的苦楚、生產的痛苦。

從社會學上的角度看,女人最大的功能就是生產後代,養育小孩,這是她的工作。而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折磨,歷經辛苦、疼痛,受盡折磨,而後生下小孩。因此女人生產前的陣痛,法國人稱之為「上工」(entravail),就是從「折磨」(entorture)這字而來的。1

一個人從工作場上退下來,這是遲早的事,照道理,他應該是脫離了咒詛,遠離了折磨,不再朝九晚五滾動巨石了,享受快樂本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事實卻不然。許多從職場退下的人們,仍活在沒有工作即沒有價值,沒有尊嚴,沒有成就的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中,快樂不起來。尤有甚者,陷入了情緒障礙中,憂鬱症發作,終日足不出戶,靠心理醫生開藥治療過日子,真乃悲慘二字可形容。

心理學家艾倫‧佛洛姆(Allan Fromme)曾指出,由於社會以工作來衡量個人的價值,迫使人們必須保有職業,即使工作無聊、無意義、苦悶,也勉強自己留下來,因為放棄工作使我們覺得自己無所事事,這是罪惡、骯髒的同義字。2

退休的人有些自覺像枯枝一般與大樹斷了連繫,面對那些創造財富者,即有工作的人,彷彿矮了半截,甚至對他們有所虧欠。據說未來到了2036年,台灣3個青壯人口,即須扶養一個老年人口,這種年老不事生產的虛假社會意識,和假設統計本非真確,退休的人不用認真看待,不工作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

因為工作事實上絕對不是人生惟一的要務,也不是真正讓生命有所意義的東西。因為生命本身即具有絕對的價值,何者為本?何者為末?必須澄清一下,真相是人為工作帶來意義,不是工作賦予人意義。社會學家在談到老年議題時,都大力極呼「重新確立人類尊嚴乃永不磨損的觀念」,如果我們一輩子只知道工作,忙得像seven-eleven一般;或以勞動的單一價值衡量一個人,在框框中去定義一個人的生命,這是可悲亦復可憐的。

這種人永遠無法跳出工作的束縛,如傳道書所描述的,在日光之下有一件虛空的事:「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為誰呢?』這也是虛空,是極重的勞苦。」(傳四8)

如果我們把「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傳四6),看做是人生的上下兩個半場,如同球賽的上半場與下半場一樣。上半場在職場上努力拚命,時候到了,下半場退休下來,享受安靜,不管你上半場是否滿了大把,中把或小把,只要有知足的心即可過安靜滿足的日子,這原是好得無比的。

比較令人遺憾的是有人該退不退,一直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有的人退休下來,心卻不退,還迷途在工作的職場上,似乎不工作即失去人生的價值。心靈上處在一種退而不休的狀態,如經上所言:「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心理層面上)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傳二22)

現代社會是一種工作價值倫理所建立起來的結構,社會生活乃是圍繞著工作組織,以其為中心而建構的。除了維繫工作之外,別無角色地位,也才能保持頭銜名位,並支持有成就感的生活滿意度。因此退休對人所造成的傷害、打擊,除了經濟因素以外,還有角色和地位喪失的問題,這種權力的被剝奪(bereavement),會產生一種失落的痛苦和憤怒,當事者會不斷以失敗者、輸家看待自己,也覺得別人以同樣的眼光瞧著自己,那種滋味絕對不好受。

為了減少退休的急遽衝擊,許多國家採取漸增的休假次數,和漸長的休假時間來預備退休生活,以緩和退休的衝擊和適應問題,其間可令當事者參加退休準備課程,另有一些組織設置兼差或顧問工作,以調適當事者的心理狀態。基本上,這些措施只是類似感冒症狀緩解劑,治標不治本;要能樂在不工作,就要改變以工作為重心,財富為滿足的心態,去掉深沉在我們心底的僵化模式、錯誤的信念、奴化的意識,才是根本之道。

有一句話說:「好多快樂,都在追求快樂的途中喪失。這句話對那些沉緬於工作中的人而言,也一體適用。梭羅說得更直接,他認為,「最可憐的人是把大半人生耗在謀生事上的人。」傳道書的作者也提醒我們,生命不是只有工作,享受生命才是勞碌工作的目的。傳道者說:「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上半場)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傳五18-19)

人的生命是整全的;是靈魂體的結合,他的生活應該也是整體取向的生活,一個人從職場上退休,並非無所事事,長期休息而脫離工作勞苦的日子。能休息全然放鬆(relax)是工作壓力下一種短暫休假的型態,若長期如此可真讓人無聊痛苦,也應驗了為了追求不工作的快樂,而於追求的途中喪失了!反而轉變成痛苦。

退休的真正意義在於生活的轉型,而非脫離、隱藏、中止,完全休息。人畢竟是社會的動物,無法離群索居,也必須關心,參與社區的生活,因此退休階段的工作(非指為了謀生,框框內的工作),休閒及生活會轉換成另一種型態,不但方式不同,生命價值、生活意義也向上提昇。

亞伯拉罕九十九歲時,耶和華真神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做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創十七1-2)生命的真諦在於真善美的達成,非世上成功的標準所框架起來的。人為神所造,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為神的榮耀而存活在世上,因而神對亞伯拉罕的要求,就是對任何一位屬靈亞伯拉罕的後裔的要求。成為完全人以榮神益人,而非比爾蓋茲式的成功價值,資本主義的工作倫理模式。愛因斯坦說得很中肯,他說:「不努力當成功的人,寧可努力當個善人。」3

綜上所述,退休的人,其生活型態,生涯規劃應是以「心靈、精神」面為主導的型態。當然基本的需求,如養生保健、感情生活、學習求知、適度的投入義工行列,信仰的堅固,社交的活動,各方面都當求取適當的,使內外皆宜,保持精神內涵和生理健全的平衡。這種生活型態不以外界的掌聲來肯定自己。努力靈修,與主密相契,多作主工,得那榮耀的冠冕,才是有真正的屬靈價值,即永生的賞賜。

在丟棄名片的生活中,在孤獨享受生命的奧妙處,在欣賞秋風吹落楓葉的飄然變幻裡,快樂無處不在。此時真正的生命脈動,和真神創造的奇妙,我們才能理解,去體會。心理學家榮格(Jung)說:年輕人所見而必須見到的是外在世界;過了中年之後,則須尋求內在的世界,即生命內在化的過程。

心理分析師佛蘭克博士(Dr.Viktor Frankle)認為:「人內心深處渴望尋得自己生命的意義,並循得這意義,來實現自我。」4對於一個屬神的基督徒而言,這在那受洗的一刻是已完成的了。因為一個受洗歸入基督的人,已是披載基督,他活著不單是自己活著,而是為主而活;但在人生的下半場,這個自我成聖的目標,才可能完成;因為前半場實在太忙了,無暇投入,無心追求,俗務太多。在退休的日子裡,誰都可以說:「不工作,向朝九晚五say good-bye,真好!」


註:
1:邱天助著,《顛覆年齡》,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頁123。
2:邱天助著,《顛覆年齡》,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頁124。
3:Ernie J.Zelinski著,羅倩玲譯,《樂在不工作》,遠流出版社,民83年,頁65。
4:同註1。


作者: 薑桂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0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