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翔
前言
在宗教教育的班級中,問題行為或多或少會出現在學員身上。然,問題行為的範圍相當廣,從令人憂心,可能危及靈命,到不符合整個大環境的規範,造成秩序的破壞,皆可屬之。我們所見的問題學生(筆者雖不同意,但姑且稱之),後者為多。
當碰到行為表現不符合我們期待(或教會規範)的學員,往往令我們頭痛、憂心,甚至造成壓力,加上現今社會上許多主流論述的提倡,有時也令人感到莫衷一是,甚至徘徊在愛與罰的兩個端點,難以抉擇、出手。
您擔心什麼?
面對一些行為較不符合我們期待的學員時,往往容易產生許多的擔心。我們先捫心自問,面對這些孩子,您的擔心是什麼?他們的行為,對您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有些人,擔心學員走偏了路,無法進天家;有些人,擔心會引起擴散效果,造成其他學員不當的學習;有些人,擔心自己身為教員的權威將瓦解,難以再使其他學員信服;有些人,則是擔心自己沒有善盡牧人的職分……。
看待問題行為,不同的出發點、不同的思考層面,將會帶出不同的行動和因應方式,而我們自身的觀念及被教養的經驗,也影響著我們所選擇的管教方式。
問題行為背後……
或許,問題行為,是我們所不樂見的,因為那對教員而言,是一項挑戰與考驗。然而,問題行為,僅是一個表象,猶如冰山之一角,其深潛於海平面底下、隱而未現卻巨大的需求,您看見了嗎?
某些看起來冷酷、不易親近、叛逆的學員,他們的內心可能充滿著孤單、寂寞,他們可能卸下這些武裝後,會再次受到傷害,因為不知道哪些人是可以信任的。而武裝,或許得不到關愛,卻也減少了受傷害的可能性。
某些好捉弄他人的學員,他們的內心可能只是想要得到他人關注的眼神,卻不得要領,只好透過捉弄別人達到目的,雖是被責罰,卻也得到一種負向的「安撫」。
某些穿著打扮較流行的學員,或許只是因為同儕都這麼穿,自己也不認為有什麼不妥,不想成為同儕中的「異類」,因此就人云亦云的追逐時尚。
如何牧養
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沒有任何一種方式是全備、萬無一失,且適用於所有的人。在面對產生問題行為的學員,更是如此,因為每個人內在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需要家長更敏銳地體會、察覺,然後以適切的方式因應。以下提供的一些方式或態度,僅供您參考:
搖動神的手
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氣質、不同的個性,要如何能貼近每個學員的需求,並且給得適切,需要由神而來的智慧與能力。甚至,有時當我們為了某人或某事專心祈求時,改變的往往是禱告的人。有時候,心念一轉,看待學員的眼光就會有所不同,態度自然就會轉變,而學員敏銳的感受力,又怎麼不會察覺呢?
因此就可能出現改變的契機。況且,人的心在神的手中,要將鐵杵磨成繡花針,絕非難事,但看照管的人膝蓋工夫如何、對神的信心又如何。經上也記著:若有兩、三個人同心合意求什麼,我必垂聽。因此,找幾位同工,同心合意地為照管的羊代求,功效會是大的!
管教的態度
除了禱告外,教員的管教態度也是很重要的。現今的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大行其道,然而,「以人為本」並非與放縱、溺愛畫上等號,其中心精神,乃在於尊重每個人的生命,而不是將人「物化」,當成財產、物品般對待(例如:兒子是我生的,我要怎麼教、怎麼打,是我的權利,你們管不著!)
筆者以為,「管」是約束,必要時甚至施以適當、合理的責罰,然而更重要的是「教」!若只是沒有彈性的嚴加管束,的確立時收到我們所要的乖巧,在班級上似乎也更容易管理;然而,潛入心底深處的情緒,卻是我們無法預料且更難處理的。
所以在管束的同時要配合教育,也就是讓他知道,是什麼理由,我們要這麼對待他,甚至處罰他,讓他知道錯在哪裡,並且能夠明白,約束他、管教他,是因為愛他,而不是討厭他、不喜歡他。
最不恰當的管教態度,是出於情緒化的管教──隨著自己的心情起伏而有不同的標準或態度。模稜兩可、不一致的管教態度,只會讓學員摸不著頭緒,甚至容易受到挫折,因為他的行為判定基準,是建立在不穩定的情緒因素上,而非很穩定、明確的標準,讓他知道怎樣做是可以的,怎樣做是不可以的。
髒污中的白
一件髒衣服,是否只有髒污的部分?筆者以為,不盡然如此。只是我們往往容易看見髒污的所在,卻忽略了它仍潔白的部分。
看人,也是如此。我們總是容易看見一個人的缺點,但是在缺點之外,他是否真的一無可取?或許我們也需要學習,轉眼看見學員問題行為之外的好特質,並且讓他具體地知道,其實他也有很棒的一面。要說出讚美的話,對我們大部分的東方人而言並不容易;或許,我們秉持「互相貶損求進步」的信念,安然度過人生的成長歲月;或許,我們強調「謙虛就是美德」。
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在沒有鼓勵,只有貶抑的環境中,反而容易感到自卑、不如人,而無法獲得良好的成長。因此,除了在學員表現出不適切的行為時予以導正外,學習看到他很棒的特質,也是我們需要培養的眼光,並且,也要學習將我們所看見的,在適當的時機,中肯地讓他知道。
接納而非貼標籤
每一個人,都期待被別人所接納,具有問題行為的學員,更是如此!若我們能明白其行為的背後,只是源自內在需求的不被滿足;若我們能知道,這其實只是為了掩飾內心的不安與惶恐,那麼,我們就不會隨意為這個學員貼上標籤。
當有一天,他的需求被滿足了,他不再需要將自己包裝在問題行為下,一樣能夠得到關愛,自然會呈現出嶄新的樣貌,從土瓶中透出原存的光亮。
同理他的心
接納具有問題行為的學員,並不是贊同他的行為,而是接納他的情緒及需求。當我們敏覺學員的需求或情感時,我們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把我們所看見的反映給他知道,但也要讓他知道還是有限制的(例:我知道你很想跟XX作朋友,所以才會常常去捉弄他,但是,每個人都喜歡被好好對待,而不喜歡被捉弄。)
然後跟他聊聊他的想法及感受,這樣會更了解他的需求,並且一起討論,怎麼做更能夠滿足他的需求,又不會對別人造成負面的影響。
等候
改變的速度,有時候比蝸牛爬行來得更慢,並且我們不知道,改變將在何時發生。因此,我們需盡力做我們該做、能做的事,之後,就要耐著性子,學習交託、等候。
等候的過程,或許您會擔心是否容易造成其他學員的負面影響。其實,若懂得善用神安排在我們當中,或更需要我們付出關懷的孩子,他們,又何嘗不會成為其他人機會教育的教材?可以是惕勵,可以是學習付出關懷,亦可以學習體諒包容……,端看教員如何引導。
您的眼光,也將是其他孩子的楷模,倘若您能夠接納、關懷、包容,其他的孩子也將學到這樣的態度及行為;反之,若您是帶著貶抑、厭惡,那麼,他們也將學到同樣的方式及心態。
願神賜我們智慧的心,能以照管祂所託付在我們手中的羊,一隻也不失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