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牛
倫理(ethics)乃研究什麼是道德上的善與惡,是與非,什麼是正確行為的探討,它的同義是道德原則。1基本上,凡是有人群的活動,而產生彼此間的特定關係,這些特定關係所寓含的相應規範,就稱為倫理。
個體行為的理由與動機,若符合善的原則,則稱其為有道德的行為,認定此人是有品行、德行之人。在古希臘文或拉丁文中,倫理學和道德都指習慣或風俗。
但是個人或團體的倫理認知和道德卻不僅僅在於他們依照習慣或風俗而行事為人,也在於他們認為這樣做是適宜的、正當的,或必須。一個人可以不經過任何反省的思考而作出習慣的行為,但倫理的反省總要涉及對該行為是否為善?為惡?是正確或錯誤的思考。2
倫理的原始意義既是風俗習慣,那麼群體倫理的規範就沒有普遍性;因風俗習慣的存在乃依不同時空的存在而相異。在不同的文化、社會、宗教、知識與物質環境條件之下各有不同的倫理規範,因而它是相對性,多元化的存在模式。
尤其是今日全球化現象,多元主義盛行的背景之下,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已造成了社會倫理道德的崩解,因為既有那麼多而相對,各行其是的倫理規範系統,這個事實似乎已證明:一個行為根本沒有道德上的善惡可言,在甲地可能是錯誤,在乙地卻被容許,某行為十年前不被允許,在現代社會中卻視之為正常,無所謂,也許再過了二十年卻成為眾人口中贊同的行為。
行為本身真正善的價值根本不存在的話,「人類的視聽言動其價值與意義,就只能讓步給所有外在的倫理規範來決定」,3換句話說,人的存在,其行為善惡只須向社會看齊,隨波逐流,即可達於完美乎?
就基督教信仰的立場而言,世上倫理的規範雖是因時、地、人而有相對多元的差異;但是真神所頒布的律例、典章與主的教訓、使徒的規條,在聖經時代直至今日,其倫理的規範與傳承是永不改變的、一致的,有普遍性與普世性的。如同經上所言:「耶和華啊,祢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祢的誠實存到萬代。」(詩一一九89-90上)。
主耶穌也明白的宣示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五17-18)。
主耶穌所提到的律法和先知,就是指著神藉摩西在西乃山上所頒佈的十誡,以及舊約時代眾先知們奉神的名宣講的信息,再加上主耶穌親口的教訓與使徒們訂下的規條……等。綜合而論,就是聖經倫理的內容綱要了。
聖經倫理的內容最重要的乃是十誡,其中包括人對神應盡的本分和責任,人對父母應行的孝道與本分,以及人與人間彼此正確的行為,善良的互動對待,神兩次藉著摩西傳神的誡命,一次在西乃山,第二次在何烈山(出二十1-16;申五1-21),乃指明神的話是永不廢棄的,不因時代、地域、民族、國家、文化而有任何的改變;真理不會因為倫理學相對主義(ethical relativism)4的主張而有改變,它是具有普世價值的。
主耶穌曾就一位律法師的詢問,總結律法的精意為二條。這位律法師問耶穌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二十二36-40)
人為神所造,具有神的形像,有真理的仁義與聖潔,有判斷是非善惡對錯之能力;神所造的良心在每一個體中即能分別清楚,因此人的存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道德的存在。海德格曾就此立論說:「倫理學不是要確立責任的存在,而是要人去體會存在的責任。」5
主耶穌清楚告訴我們,作為一個神的百姓、基督的門徒,其存在的責任即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我們的神,以及愛人如己。這是一切道理的總綱,更是教會存在,神國發展的基礎。
脫離了倫理誡命中愛的首德,教會就不成其為主的身體,失去了主豐盛的生命,神國的發展就會停滯,真理倫理的傳承中斷或將衰微下去,這將是何等大的危機啊!
保羅曾提醒提摩太有關這方面的傳承危機,他說:「我往馬其頓去的時候,曾勸你仍住在以弗所,好囑咐那幾個人不可傳異教,也不可聽從荒渺無憑的話語和無窮的家譜,這等事只生辯論,並不發明神在信上所立的章程。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有人偏離這些,反去講虛浮的話。想要做教法師,卻不明白自己所講說、所論定。」(提前一3-7)
聖經倫理的傳承並非理論上、口頭上的知識學問,而是生命本然的影響力;聖經倫理的傳承是一種實踐的智慧,如同保羅所言:愛是從清潔的心,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非高言大智,雄辯巧舌可以教導的,而是在身體力行,以生命感化生命,以神賜的清潔公正的心,沒有虧欠的良心和對神完全的信心所教導出來的。
如同主耶穌愛門徒到底,為他們洗腳;以愛來吸引萬人歸向祂自己一樣。今日教會中令人擔憂的現象之一,正是保羅所特別囑咐提摩太的一樣,許多人偏離了聖經倫理原則,以偏重世俗能力,專業的知識、口才,全然丟棄主的教訓,偏離了愛主愛人的倫理總綱,以虛浮的話語傳講真理的教訓,想要做教法師,卻不明白自己所講說的、所論定的,這是值得我們注意而應設法改善的。風俗之厚薄,實繫於一二人之身,風行草偃之下,恐倫理崩毀矣!
經上囑咐我們:任何敬畏神,聽從神的典章、誡命,愛神、愛人,謹守遵行神命者,耶和華真神必向他們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向恨他的人當面報應,將他們滅絕。(申七9-10、12)。
摩西特別提醒百姓們神誡命的不可輕忽,乃在於和百姓的生死禍福有關。他特別站在基利心山上祝福,並宣佈詛咒於以巴路山上(申二十七、二十八章),遵行者得百福,違逆者受詛咒。事實上,聖經倫理的傳承和任何人的生死禍福息息相關,遵命而行得神護佑,違命而行則災禍咒詛連連。
事實上,筆者親眼所見事例實證確是如此。信仰根基的堅固與否,就在是否去實踐遵行,如同主耶穌所說的:「凡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太七24-27)。
今日教會的軟弱,聖工的停滯,迷失的弟兄姊妹留連忘返,浪跡於世途,這豈非沒有緣故呢?聖經真理教訓的未能實踐、倫理道德的輕忽違逆,在在顯示,聖經倫理的傳承出現警訊。安息日聚會率,靈恩會聖餐領杯人數與信徒數的比率差距,使有識者心急如焚如同火燒,因此如何在實踐聖經倫理,提昇真理造就的品質上努力,使聖經倫理得以順利傳承,筆者提出幾點互勉:
1.當注重全民宗教教育,不斷學習:摩西不斷提醒以色列百姓說:「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留在意中,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又要寫在房屋的門框上並城門上。」(申十一18-20)。
敬拜神必以認識神的誡命典章為開始,不可棄掉知識。神向我們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我們敬畏耶和華真神,遵行他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遵守他的誡命律例,……為要叫你得福。」(申十12-13)
2.當記念神的引導,順服祂的管教操練:許多人受洗歸主,蒙主厚恩或病得醫治,或生計得主賜福,因時日長遠,竟然只把神恩當成記憶上的紀錄特寫,而與其生命的主毫無連結,成了忘恩負義之人,這是何等可惜啊!
摩西敦促以色列人說:「你也要紀念耶和華──你的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祂的誡命不肯。祂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這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踵。你當心裡思想,耶和華──你的神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兒子一樣。你要謹守耶和華──你神的誡命,遵行祂的道,敬畏祂。」(申八2-6)
3.當敬畏神,用智慧在家中行完全的道:基督徒是否存真理而行?是否敬神、愛人?可以從個人在家庭中的行為予以瞭解。倫理道德的建立,一定是從家中做起,故《論語》有:「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基督徒最怕是在教會、在職場一種表現,在家中則另外一種面貌。本未立,愛人之理未行,反倒橫衝直撞;在外卻道貌岸然。滿口經訓,根不穩,如何行道愛人,傳救恩?大衛曾作詩自勉說:「我要用智慧行完全的道,你幾時到我這裡來呢?我要存完全的心行在家中。」(詩一○一2)。
真正敬畏神的人必像詩篇一二十八篇中所描述的:「凡敬畏耶和華,遵行祂道的人便為有福。」他不但身體健康吃勞碌所得的,而且諸事順利得享平安福氣,子孫滿堂,壽尚德邵,神從錫安賜福給他是沒有限量的。
今日這個世代是個道德喪亡,良心滅盡,倫理崩解的世代;誠如保羅所描述的末世危險的日子。「人要專顧自己、貪愛殘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神,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後三2-5)。
作惡的人必愈來愈惡,愛心漸漸減少,聖經倫理的標準愈發隱晦不見,若不忍耐到底可真是無法得救,如同先知所言:「時勢險惡,明哲人都靜默不言。」雖然如此,吾輩真信徒亦當奮勇自強,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忍耐行完神旨,遵行主道,力行實踐,愛神愛人。凡所行的皆憑清潔的心,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而行。
行事為人「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二15-16)。讓神在祂旨意中屬天上、地下的福氣,皆歸到能遵行祂律例、典章、敬畏祂名的人身上,畢竟,聖經倫理的實踐遵行,一代傳過一代,以愛的生命去感化教導,才是教會真理永久傳承的原動力,求主憐憫帶領、成全。阿們!
註: 1.《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9,頁456。 2.《哲學雜詩》,季刊第3期,主編伍至學,業強出版社,1995年4月,頁7。 3.參見《哲學雜誌》季刊3期,儒家倫理的現代化,引言人傅佩榮語,頁8。 4.參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9,頁457。倫理學相對主義是關於道德原則是否是真理的看法。根據這種看法,變動的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道德原則同樣是真的,因此沒有任何客觀的方法來證明某一原則對一切人和一切社會都是正確的。相對主義的社會學上的論據來自各種文化的差異。 5.《哲學雜誌》季刊第3期,業強出版社,1995年4月,海德格的原始倫理學及其當代影響,頁7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