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31期2005年4月)
主題特寫:聖經中人生旅途的智慧

謝宏駿

有一個瞎子出門一定要帶個手電筒,愈大愈好,尤其是晚上更要隨身攜帶,旁人感到好奇,瞎子看不到前面的路,帶著燈光有什麼用呢?瞎子回答說,這是為了讓別人看見我,免得撞到我。

人生的旅途好似在黑暗中行走,與瞎子的感覺差不多,但是什麼可以讓人看見我們的存在與價值?就是「愛」的燈光。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

禁慾或縱慾?


慾望是人一出生就具備的本能,起先是肚子餓了,有吃的慾望;渴了,有喝的慾望,慾望得到滿足就有快感。年紀漸漸長大,慾望愈來愈多,要得到慾望的滿足也愈來愈不容易,快樂當然也慢慢的遠離。

所以有人說,幸福與慾望成反比的現象,愈多的慾望,愈少的幸福感受。這樣好像是禁慾主義的說詞,但是也有人說,如果愈大的慾望一旦得到滿足,就會得到愈大的幸福感受,所以寧願捨小取大,縱慾追求更大的慾望。

其實兩者都有「邊際效益」的局限,最重要的還是心靈的品質。聖經說:「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心靈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或縱或禁?或喜或憂?你的心擺在對的位置上,就有對的結果出現。

在維護心靈、遵守誡命的前提條件下,合情合理的享受是容許的,也該得到鼓勵的。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份。」(傳九7-9)

快或慢?


神創造人類,有兩個耳朵、兩個眼睛,就是要人多聽、多看、多學習,終身的學習,終身的成長,年齡不應成為學習的障礙,不斷的學習新事物,永久保持新鮮的青春活力,所以有人規定自己每隔一段時間ㄧ定要學習一項新的知識或技巧。人卻只有一個嘴巴,就是要人說的少一點,免得發生錯誤,言多必失。

聖經說:「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一19)「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箴十七28)言語的功用也可以從請教、詢問別人來獲得自己所沒有的知識與智慧。

人也有兩隻手、兩條腿,就是要有動手動腳的作為,四肢互相搭配,快慢之間取
得協調,太快或太慢都不好,急驚風會得精神疾病,慢郎中會常常趕不上火車的
時刻。最後主控者還是在心靈的層次,最好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事業成就了,功勞可以歸給別人,榮耀歸給天上的神。

手腳也是運動的工具,健康的身體是幸福人生的基礎,每天都要動動手、動動腳,促進氣血循環,新陳代謝,養生保健。

勤或懶?


諸般勤勞都有益處(箴十四23)。懶惰的人不烤打獵所得的,事情常常只做ㄧ半,要受貧窮;勤勞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要得富足(箴十二27,十4)。殷勤人的手必掌權(箴十二24),因為得到信任,是可靠的工作夥伴;懶惰的人必服苦,因為常常延誤時機,叫差他的人如醋倒牙,如煙薰目(箴十26)。

光陰一去不回,要愛惜善用時間(西四5),因為時間就是生命,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後悔莫及。

勤勞卻不是超過身體所能負荷的能力,凡事只要盡力就是了。「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傳九10)。盡己之謂忠。對神的愛也是求得「盡」ㄧ個字,「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十二30)

順利或患難?


人生遭遇有順利與患難,這些是必然有的經歷,但是面對它們的態度卻可以由自己選擇與決定,將經歷轉成經驗,經歷只是事情的經過描述,經驗卻是帶著教育意義的心得感受。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經歷都可轉換為經驗的教材,成為人生智慧的結晶。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傳七14)事情順利當然要喜樂,不要不知足,還想要得更多。遭患難的時候要思想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有改善的空間,然後祈求神,讓我們明白為何會有此患難臨到我們身上。

思想之後,每次的困難成為進步的動力,每次的患難促進與神的靈交更親近,如約伯所說,從前風聞有神,如今親眼見神(伯四二5),因為「鼎為煉銀,爐為煉金,惟有耶和華熬煉人心。」(箴十七3)

苦難若有了意義,人就比較可以忍耐承受。

捨或得?


人的手心向上,總是想要得到更多的東西。盼望許久的東西終於得到,會有歡喜滿足的心情,「所願意的臨到,是生命樹」(箴十三12)。但是得與失之間不容易判定,有得也有失,有失也有得,是得多失少?或是得少失多?每一件事情的價值判斷都會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有所差異,不是絕對的。

得到愈多不一定愈快樂,物質的享受是短暫的,最後不過如此罷了。但是在給予的過程中,手心向下,扶助軟弱的人,得到長久的愉悅,所以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二十35)。

有一隻狐狸肚子餓了,找東西吃,剛好看到葡萄園,好不容易發現牆角有個小洞,以牠餓了三天三夜的身材剛好可以鑽進去。大吃大喝三天三夜,突然聽到農夫的腳步聲,趕緊躲起來,狐狸聽農夫說再三天就要開始收取葡萄,牠心想一定要出去,否則生命危險。只好又餓了三天三夜,回到原來的身材,又從牆角小洞鑽出來。

人生也是如此,空手來,空手去,但是可以留在人世間的就是「愛的善行」,人會紀念,神會報答。有捨就有得。

小我微不足道,如同一個小水滴,六十億人口的一個小我,to be or not to be?存在或不存在有差別嗎?但是一個小水滴如果能流入長江大海,則有澎湃洶湧的氣勢力量,小我融入大我,能夠寫下歷史的記錄。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與親子的經營,在社會工作的付出,在教會服事的貢獻,這樣的「捨」卻可以將小我提升,進入大我的層次,自我得以實現。

到了終點


旅途總是有終點,最後都要回家,但是要回去那個家呢?家又在那裡呢?對基督徒來說,人生的終點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生命形態的展現,就是到天國與主耶穌永遠同住,天堂是一個好得無比的樂園,黃金街、碧玉城,不再有病痛、不再有眼淚、不再有死亡,所以基督徒可以坦然面對死亡,因為死亡好像一扇門,打開後進入永生。

可是沒有人去過天國,回來作見證告訴我們,如何確定真的有天國?神知道人的信心有限,看不到的東西要相信其存在不容易,所以主耶穌賜給我們保惠師,就是聖靈,做為天國基業的憑據和印記(林後五1-5),有聖靈,所以有天國。

到了人生的終點站,我們可以留下豐盛的遺產:一億一千萬,即是「一個美好的回憶」和「你們千萬要幸福喔!」


作者: 謝宏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0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