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28期2005年1月)
主題特寫:快樂是什麼?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謝宏惠

上智(化名)是高二學生,因抽菸被學校記了幾支大過,輔導老師安排他參加戒菸團體課程;上智在班上成績不好,但人際關係還不錯,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學抽菸,在抽菸的過程中獲得短暫的快樂與朋友情誼。

當戒菸團體課程結束後,輔導老師頒發研習證明給每一位成員,上智領到研習證明的時候,high得不得了,高興的說:「老師,這是我從國小畢業後,第一次拿到的獎狀喔!」低成就學生的快樂笑容,令人不禁鼻酸……

* * * * * *

小柔(化名)眉清目秀,有著堅毅的個性,家中父母管教專制,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小孩沒有說話的餘地。親子間極少溝通,若有想法不同時,小柔以前常委屈自己,但年紀漸長,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常和父母發生衝突。有一次雙方爆發激烈爭執後,小柔離家出走,導師和父母急著找人,後來在小柔的男友家找到;她男友的家人背景複雜,家中男性都是通緝要犯,導師和父母很驚訝並責備小柔為什麼和這樣的人來往?輔導老師和小柔聊聊,了解男友一定有其符合她內在需求的特質,吸引著她,小柔紅著眼眶淡淡地說:「因為他願意聽我講話……」

* * * * * *

仁明(化名)是高三學生,學業表現差、人際關係普通、親子關係不佳、低自尊、凡事先樂後苦,做了再說,不管後果如何……。他有菸癮與酒癮,晚上若不喝酒便無法成眠,後因酒癮及嚴重失眠就診於精神科。

10月中旬因感情挫折,自殺一次;12月中下旬他心情持續不好,down到谷底,大量吃精神科的藥,第二次自殺;出院後不願和家人、導師談及他的狀況,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經他的同意,輔導老師和他談談,仁明的精神狀況差,輔導老師並沒有詢問為什麼要自殺?或責備其行為,只是同理地問起:「自殺的那一剎那,是否覺得很快樂?」仁明點頭答是,因為那一剎那是他覺得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他是自己的主人,而非生活、學習、親子、感情上的失敗者。他被整個社會與教育環境給困住了,他喜歡的事務在現實環境中不能發展。他很痛苦,表示自國小畢業後就沒有得到過掌聲,完全沒有成就感地過日子,他想逃開卻逃不開,被困住了……而自殺是他唯一可決定的事。

* * * * * *

以上的案例在學校教育體制中或社會環境中屢見不鮮,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為什麼選擇我們一般價值體系中覺得不好的作為?或許從馬斯洛(Maslow)的人格理論可以看見端倪。

馬斯洛(Maslow)的人格理論中他談及人類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的「需求」所組成,各種需求之間又有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求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程度。

各層次的需求及其在人格的功能分別為:

一、生理層次

包括維持生存的需求,如吃、喝、拉、撒、睡及性慾等,只有在生理需求滿足之後,高一層次的需求始會相繼產生。

二、安全需求

包括希望求得保護與免於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只有生理及安全兩種需求獲得滿足之後,高一層的需求始會相繼產生。

三、愛與隸屬需求

包括被人接納、愛護、關注、欣賞、鼓勵等需求,只有以上三種需求獲得滿足之後,高一層的需求始會相繼產生。

四、尊重需求

包括受人尊重與自我尊重兩方面;前者希望受人尊重,後者希望個人有價值。只有以上四種需求獲得滿足之後,高一層的需求始會相繼產生。

五、自我實現需求

包括精神層面的臻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需求。指的是個體身心各方面的潛力獲得充分發展的歷程與結果。個體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自我實現。

在人生的路程中,人或多或少會遭遇挫折,但有許多人遇到了嚴重的瓶頸、陷入困境,大多時候是「卡」在「愛與隸屬」或「尊重」需求上無法獲得滿足,有時是社會環境、教育情境的因素,有時是家庭、個人互動的原因,這些種種狀況是形成人不快樂的來源,也使得個體無法獲得充分的發展。

「Relationship」(關係)是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所重視的概念,無論是Maslow的需求論或是心理學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社會學的「社會聯結理論」(social bond theory),人的一生都在尋求情感歸屬、情緒安全的地方,能夠讓人獲得自我肯定、成就感的處所,也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會努力於美滿的家庭、成功的事業、學業的成就,而一些人會沉迷於網路或菸酒毒品或參與幫派了……。

社會上許多人藉由禪修、祈禱方式追求精神層次的心靈滿足,目前的宗教林立,是因人心靈之空虛或物質之強烈欲求,一般人藉由宗教希望祈求平安、求升官、發財或求身體健康,很少經由宗教建立relationship,而基督教之精義在於重申神與人的父子連結關係,聖經約翰壹書中記載:「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三1)「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而來的。」(四7)「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四19)「神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做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四10)神與人密相契,非威權、非利益,只有「愛與犧牲」!這是relationship崇高極至的境界,也才是激勵人向上、向善的力量與真正快樂的泉源。




作者: 謝宏惠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0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