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46期2006年7月)
主題特寫:憑信心活在當下──給長久尋覓婚姻伴侶的基督徒

雲霞

你是否陷於茫然迷霧之中?
是否懷疑生命存在的意義?
來,思念十字架上愛的故事,
十字架訴說神對你的慈愛、赦免、救贖和更新;
受苦的僕人,耶穌基督,給你平安、喜樂和生命,
從死裡復活的救主愛你,永無止盡。
在順境中靠主喜樂,在逆境中依然感恩,
憑信心活在當下,因耶穌永遠愛你!

未婚的你,理智上接受目前的現況是出自神的美意;信仰軟弱時,思想同樣受到婚配痛苦的弟兄姊妹,而此時此刻,主耶穌也與你同受苦難(賽六三9),因祂愛你。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適婚年齡轉眼飛逝,在基督裡卻沒遇見天路伴侶,你相信自己恪守本分,遵守誡命,但殘酷的現實及伴侶的需求使你頗感不平,教你如何相信:目前你所處的逆境,都是對你最好的安排?

但舉目仰望各各他的愛,並思想「萬事都互相効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你若確實相信這句話,才能在順境中靠主喜樂,在逆境中依然感恩。

換言之,無論何種境遇,你都能憑信心活在當下。你癡癡等候婚姻介紹,但千帆過盡皆不是,這或許是一段艱辛的歲月,不過你相信不會太久,總有一天,神為你預備的伴侶會陪你同走這段天路歷程。

你希望能獲得一位知己的認同、感激與珍視,期盼如此禱告蒙神垂聽;但有一天,渴盼神配合婚姻的你,驀然回首,發覺全不是那麼回事,當如此盼望成為滿足與價值的先決條件時,你就陷入一種錯覺,在苦海中暗自竭力掙扎,而這絕對不是神的美好旨意。

一旦外在的紛擾影響了你,認定你的價值取決於婚姻,你就會隨著周圍人們的意見起舞,終至顛沛流離。當你陷入這種迷戀的泥沼,在自尊與恐懼心引導下,在「婚姻宣道」的口號掩飾之下,逕自和「不承認耶穌是救主的」談情說愛。

接著,你或向周圍的人展示「我的理想婚姻伴侶」,或遠離教會的團契核心;不知不覺中,忘了自己是神的殿,忘了自己是蒙耶穌寶血洗淨的光明之子。可悲的是,你成天拿已婚的頭銜(有人愛我)沾沾自喜,忘了神用祂的生命默然愛你。

或有為愛情而在婚前或婚後歸主的伴侶,但你卻不在乎他(她)的信心長進;驕傲與自我膨脹使婚姻宣道者專注於取悅人,卻從不想取悅神。

有位熱情追求一個姊妹的青年才俊,很快受洗歸主,但後來也快速的為競選公職而燒香拜佛,兒女的信心隨之失落;有一個姊妹在婚前被男方熱切追求而動心,但她的丈夫婚後卻拈花惹草、移情別戀,並恥笑她的信仰;有位嫁雞隨雞的妻子,堅持須先向諸神明辭行,因她將去拜另一位名叫耶穌的神;有位婚後受洗的妻子,以補習課業諸理由,從不鼓勵兒女信靠神、敬拜神……。請問,這樣軟弱的信心,是神悅納的所謂「婚姻宣道」嗎?

迷途的小羊啊,為何只為婚姻才談宣道?人生的價值是由婚姻決定的嗎?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1)

每個年代都有對《聖經》經文接受度的屬靈挑戰,誘使我們除去或改變看起來像是傳統的觀念。

例如:「信與不信的不能同負一軛:在基督裡通婚」;「遠避淫行,人人都當尊重婚姻:神不悅納婚前及婚外性行為」;「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當仰望主,背起婚姻的十字架」。

許多人常拒絕部分《聖經》觀點,用私意解釋經文,在每個時代、每天,這些真理就無可避免的遭到扭曲或炮火猛攻。

作家吳淡如曾用買鞋來比喻擇偶:年輕的時候,女人只想買能墊高自己高度的華麗鞋子,即使難穿也沒關係,因為你覺得自己可以忍耐;但是,有一天你發現腳起水泡、拇指外翻,你才明白鞋子是要保護你,陪你一路往前走,不要想用鞋子增加你虛榮的高度。嫁給未信者的姊妹,筆者無意苛責,但你可懂得這比喻的奧妙?

當你因個人好惡,選擇喜好的經節或是忽略經文原本的教導,那表示你不懂敬畏神,不願順服神的話語。你是將自己的意志凌駕於《聖經》之上。

公元前六世紀,猶大王約雅敬取得一卷傳達神信息的書。當有人大聲宣讀這份文件時,王被冒犯,他用一把小刀割下書卷的一部分,並丟到火盆裡,最後整卷書都丟進火焰中,而王和他的臣僕聽見神的話語「都不懼怕」(耶三十六24)。約雅敬王終於因為他的不順服而失去王國。

如果船進了水,即使是戰艦也會沉。就像約雅敬王因為不順服神而亡國,君不見多少意氣風發的青年,熱情帶領未信者受洗歸主以後,進入婚姻而信心卻一落千丈;不僅個人從事奉淡出,也無力揮出家庭祭壇的棒子,下一代的信仰就成了變化球。

日積月累的婚姻宣道案例,壓得靠聖靈宣道的超級戰艦日漸下沉,從宗教教育的教室管理難題,學生靈恩會的秩序與敬虔,優良教師與輔導員的培訓,到選拔忠心有見識的工人,以及尋覓與姊妹婚配的合適弟兄,今日教會處處捉襟見肘。

神不會偏袒任何人;當我們蔑視神的旨意,就無權享有得天獨厚、福杯滿溢、日日增長的教會;當我們憑私情邪慾提倡婚姻宣道,就甘願淌濁水、惡水之中,必同嚐違背誡命的苦果,工人益發難覓,宣道窒礙難行,敬虔的弟兄日益凋零,還有更苦的是一代又一代,軟弱的惡性循環,只造成更多的姊妹難以在主裡婚配。

以色列民嫁娶外邦的歷史殷鑒不遠,他們玷污了聖潔的國度!千萬不要再讓婚姻宣道的「濁水」繼續污染未婚者。讓我們牢記主耶穌的話:「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未婚的你,可知婚姻宣道未按神旨意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的教會問題嗎?

「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約壹四8)

未婚的你,懂得愛嗎?你知道愛一時很容易,愛一生一世卻很困難嗎?

人對婚姻有許多期盼,期盼從婚姻得到富貴、慰藉、愛情、平靜、快樂、健康;但縱使婚前有熱戀的假象,婚姻開始的時候只是個空盒子,攜手同行時,夫妻要養成相愛的習慣,彼此伺候,互相讚賞,同心建立家庭祭壇,協力傳揚得救福音,不念舊惡,不講「道理」,那個空盒子才是由耶穌基督做主,日漸充滿基督馨香,這裡面有許多妙處需要深入去體會。

空盒子最先該放的是神的話語,接著該放的是思念,兩個人彼此關懷,進而疼愛的一種情緒。思念是寒夜裡的一股暖意,疲憊時通向家的一條小路,推開家門、迎面而來的飯菜香……。

然而,夫妻因親近生侮慢,有意無意就互潑冷水,一個人的愛能經得起幾次傷心!婚姻的盒子裡還要放進生活的藝術,生氣有藝術,吵架有藝術,做家事有藝術,唱詩誦讀《聖經》更有藝術,其實婚姻生活處處講藝術涵養,若配偶不是不懂琴音的「牛」,將會有刻骨銘心的美感。

有一對夫婦含辛茹苦養育了四個孩子,其中之艱辛只有他們自己能體會,一天,夫妻為了孩子的一件小事吵起來,愈吵愈厲害,眼看不可收拾了,妻子突然說:「等一下,安靜默禱的時間到了。」這句話,就是吵架的藝術。

家是什麼地方?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這句話聽起來沒有道理,但千真萬確是至理,是許多夫婦花費漫長辛酸的歲月,累積許多是非與愛恨,在糾纏不清的混亂煎熬中,兩個罪人憑信心淬煉出來的一個結論。

當夫婦開始據理力爭時,家就蒙上陰影,兩人都會不自覺地各抱一堆面目全非的歪理,敵視對方,傷害對方,最後只有兩敗俱傷。當一個人心中有怨恨時,自己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況且,記憶該用在美好的事物上;如果用記憶來修理自己,讓自己活在痛苦中,那是最傻的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聖人,你我也會有犯錯的時候,也會有需要人原諒的時候,更會有需要天父完全憐憫、饒恕的時候。

我們都有可能偶爾失控,傷害了配偶。避免情感戶頭透支的最有效辦法是:不要計算配偶的錯。平日多存入感情,多說感激欣賞的話,多作體貼關懷的行動。許多夫妻為了小事爭鬧不休,為了表面的一個理,落得負心無情,甚至鬧到瀕臨離婚;他們不知道:家是不講道理的地方,不可清算舊帳,家是只講愛的地方。

未婚的你,你甘願進入一個不講「道理」的地方嗎?甘願終身學習愛的功課嗎?

「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啟十九9)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你最需要改變的就是:提升個人對主耶穌的信賴,加強個人隨時宣道的戰鬥意識。無論必須因現實忍受多少折磨,神要賜給我們的,一定比這些多得多。實情是,神為了砥礪我們的信心,往往運用慣常的環境做為訓練場所。我們願意順服嗎?

未婚的你,或許需要改變擇偶觀,外貌、籍貫固然不重要,在教會的鋒頭也不重要,因為熱心事奉不等於信心堅定;而高等教育氾濫的時代,學歷已不再是一切,一個品格不好的人就算爭出頭了,就算獻身專職事奉,將有一天會因操守問題而重重跌跤,甚至愧對主面,又如何同承生命之恩呢?把一切交託於恆切禱告中吧!未婚的你,也必須學會忍耐與感恩。

更重要的,你真有宣道的使命嗎?在學校或職場,無論聖靈帶領你遇見或男或女,勇敢見證耶穌基督!主若在其中為你預備好配偶,他(她)必渴慕神;不要先用愛情作誘餌,這樣反倒阻礙他(她)認識耶穌基督,阻礙他(她)生命更新的機會。

主若沒有藉宣道而領你進入婚姻,你是否毅然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作個得人如得魚的牧人,默然歡喜跟從主的腳蹤?

未婚的你,沒有家庭束縛,可以殷勤服事主,也可以活得很灑脫自在。認定神才是生命動能的最大泉源,你將以一種誰也無法否定的力量,作基督精兵的活見證。

認識所信的是誰,認清自己是誰,認定耶穌基督和我的關係,這些認知決定了信仰的價值,這些認知比我們的婚姻狀況更重要。這些道理不只教我們以平常心看待婚姻,也有助於個人生活品質的提升。

常保那首靈魂之歌的活躍,將是你信心成功或挫敗的關鍵。小哼一曲能將千萬煩惱一掃而空,讚美主的詩歌能化解人生的抑鬱哀怨。最美妙的是,你相信自己身在旅途,將來天使會帶你參加最華美的婚筵。畢竟,那才是真正完美的終局。

未婚的你,該羨慕人間美滿的婚姻?或羨慕天上榮耀的婚筵?


作者: 雲霞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0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