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46期2006年7月)
時勢評論:期許當代主內青年

曾恩榮

在台灣,六月是學生畢業的季節,畢業生忙著升學考試或準備就業;七月分暑假開始,教會例行舉辦的學生靈恩會、神學訓練班陸續展開,期能利用假期,給予主內青年和青少年們靈修造就的成長培訓。如此年復一年,一批批青年在主裡成長茁壯,成為教會事奉工作的生力軍。

生命有限 傳承無限


今年三月,台灣總會和1926年成立教會的伸港(線西)、清水教會,分別舉行台灣傳道80週年感恩聚會,頌揚主恩,砥礪為廣傳福音盡責的心志。會中,還能蒞會感恩的第一代信徒,就只剩下碩果僅存的一兩位了。人的生命有限,但教會事工代代傳承,最是可貴。

昔日,亞伯拉罕蒙召為神的選民,他謹守神的恩召,傳承以撒,再傳雅各,世代相傳,成為全族蒙恩的子民(創四八15-16)。摩西受召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四十年的曠野磨難,自己未能回歸迦南,但傳承約書亞,達成目標(民二十七15-23)。

以利亞受神重用,以先知身分在亂世引領正道,但他終有歸天之時,以利沙適時接棒,克紹其裘(王上十九19-21)。耶穌降世成就救世恩典,離去世界升天之前,傳承門徒:「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

今日,主內青年是真教會無限傳承的希望,靠著主的恩惠,青年人熱心參與聖工,不但承接上一代的棒子,更能以年輕人創新、熱忱的特質,開創更開闊的領域。

我們面臨重要的世代傳承


真教會在台灣傳道80週年,有兩次重要的世代傳承。一是在1910年代至1930年代出生的一代,在他們青年時,就逐漸接下第一代受洗信徒的棒子,為真道開疆闢土,無怨無悔,為主奉獻;雖然物質條件不好,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困苦,但聖靈同工、神蹟顯明,靠主得勝。

一是在1940年代至1960年代出生的人,他們經歷台灣戰後發展的過程,從物質匱乏到豐盛,從農業生活到工業生活,從權威到民主,當他們青年時,社會和教會都在轉型,他們帶頭獻身宗教教育,也成為教會建立制度、穩立根基及迎向世界的主角。

接下來呢?未來教會迎接台灣傳道100週年時,教會的中堅同靈是1970年代至1990年代出生的一代,也就是當代主內青年。這個世代的青年,和之前歷代青年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差異。

他們有一個非常幸運的成長期,成長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在寵愛與期許中成長,他們也將面臨比過去兩代更多的競爭,碰上50年來未見的微利年代,預見未來與中國大陸青年的競爭。他們本質非常好,電腦、語言、視野等都比前年代好,在自由環境中長大,聰明有創意,但毅力與情緒管理明顯偏弱。在主內,他們很多自幼受洗,受良好宗教教育栽培,但個人信仰體驗少。

而就宗教教育栽培來看,教會對這群熟悉網路、圖像思考、自由民主的一代,仍沿襲前述第二世代(1940-1960年代出生)為自己和兒女建構的內容和方法,正面臨效果遞減狀況。

我們正面臨另一次重要的世代傳承,需要求主帶領堅立,讓當代主內青年快速地在即將更普及的網路社會中接棒,也求主藉他們漸次參與核心聖工,以新思維和程序,讓真道廣揚,主羊受牧更得宜。

幾項蘊釀 值得期待


回顧真教會在台灣的第一世代青年,在惡劣環境中,勇於為主道的開展奮鬥;第二世代青年,則能體察時代變遷,運用新資源,建立宗教教育體系,推動文字宣道,創建事工系統;期待當代主內青年,應省察主的賞賜與美意,再造教會發展的新境界。

下列幾項,可為當代主內青年積極思索貢獻的參考。

1.建立網路社會的宣道及教牧新模式

三十年來,世界因電腦與網路的蓬勃發展,全球正進入一個以網路連結生活的新環境,逐漸形成網路社會,十年來乃至未來二十年,無線寬頻通訊的發展,也正以超乎預期的速度影響人類未來的生活。

然而在這種資訊傳輸愈來愈便利,世界的距離愈來愈縮短的環境下,人類的心靈不惟沒有得以緊密溝通,人際間反而更加疏離。當代青年成長在這種變遷中,也熟悉新工具的運用,對未來變化的領悟和對應,遠非上一代可以代籌。

因此,在這些變化中,神國的宣道和牧養事工模式,要怎樣調整與更新,才能合乎神的託付?當代主內青年責無旁貸,要負起建立網路社會宣道與教牧新模式的主要工作,其重要性,就如第二世代青年建立工業社會的宣道與教牧模式。

2.準備成為大福音工場的勇士

神自東方興起真教會,賜下晚雨聖靈,更正眾教會所偏離的正道,賦予將這福音傳遍地極的使命(徒一8)。過去五十餘年,因在大陸地區宣道與牧養上的不便,台灣地區真教會信徒蒙恩負起世界傳道的主要責任,然而因工場遼闊、努力不夠,要完成主的託付,尚屬遙遠。

但隨著網路時代來臨,世界的距離快速縮小,迅速傳揚福音的條件愈來愈成熟。過去因人力等資源不足的困境,也因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成功,東亞(包括中、日、韓)正逐漸發展為世界的最重要地區,神若興起東亞福音工場,然後形成一股

由東向西的力量,應可期待。若此,東亞福音事工乃至下一波全球福音事工,會是當代主內青年最重要的使命,因為他們擁有最佳條件,但要知道如何裝備自己,迎接大時代的到來,成為大福音工場的勇士。

如何培養、激勵當代青年,裝備自己,投身福音工場,先獻身東亞,後結合東亞同靈齊心開拓全球,應懇求主成全。

3.樹立青年事奉工作新典範

青年不只是教會發展的希望,在投入事奉工作的本身,就常是教會事奉活力的來源。前輩青年歷經五十年建立的青年事奉典範,是真教會發展史重要的一頁。

1960年代建立的宗教教育,1970年代建立的青年事工,1980年代投入的音樂事奉,都讓真教會青年得以在教會聖工上積極參與,而且從中獲得造就成長,影響深遠,也是極大恩典。

然而,這些事工典範正面臨必要的調整。例如,宗教教育、學生靈恩會、青年事工等在設立之初與之後二、三十年,其內容和進行方式,與當時社會所能提供的資源相比,都是前進而富造就性的。

在社會逐漸進入工商業為主,信徒大量向都市集中的過程,宗教教育的落實培養,對年輕信徒的造就非常大。但是這套制度的進行方式和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如何讓真道和靈修的培養,以更適合新世代兒童和青少年吸收的方式來進行,需要有重大發展。當代青年應可以本身的體察和條件,重新樹立青年事奉工作的新典範。

期許當代主內青年


當代主內青年和青少年,不能是沿襲的一代,但在變化中,有一項是絕對不變的,那就是真認識神並謹守祂的道。當代青年站在時代的浪頭上,必為主所重用,但先決條件是願意為主所用,在主的道路上謙卑地裝備自己。

經云:「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二十三26),期許青年們喜悅神的道路,遵守神的訓誨,不叫人小看自己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

投身事工,不僅是合神旨意,是神所喜悅的(羅十二1),更能從中磨練自己,在服事中堅定信仰。期許青年們踏著前輩青年的步伐,儘早參與事工,更重要的是,要從中發掘配合時代發展的新事務,勇於建言,提供新思維。

前輩同靈們要護衛真道,不容偏差,但對事工的推展模式,則應多聽當代青年的意見。

「你們要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三18),這是對主內青年一段重要的提醒。期許青年們認知基督的恩典,更在知識上追求長進,尤其是對時代的體察和對應。同時,要知謀事在人,成事在神,凡事要察驗神的美意,靠祂成全(箴三5-6)。


作者: 曾恩榮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0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