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蔡梅曦傳道主講修訂 恩沛整理

一、前言

古代以色列宗教歷史上,個人或集體生活事工順遂時,向神感恩頌讚,並經常提及神的創造及拯救歷史;遇上疾病苦難時,向神抒哀,祈求。他們的語言、思想與整個民族信仰,是相互連結的。

《詩篇》如此表達了選民個人的敬虔省思及依靠神的堅定心志,也透露出選民對神救贖與慈愛的深厚感情。《詩篇》包羅有個人與集體感恩、個人與集體抒哀、歷史詩篇、律法詩篇、智慧詩篇等題裁,對今日熱愛神話語的人,提供了學習神的律法與智慧的信仰資鑑。

以下擬探討集體抒哀為主題的詩篇七四篇,來分享選民在家國與信仰危急之時,如何向神認清神人關係與對神的契約責任,並抒發全民族的宗教情懷,靠神開創歷史契機。

二、經文背景說明

古代以色列遇到地震、火災、蝗災、旱災的「天災」,或政治社會動亂或外敵人入侵的「人禍」時,會眾披麻蒙灰,以「何竟」(希伯來文echah)的哀詞,向神作哀歌禱告。詩篇的抒哀詩大多源起於政治社會動亂或外侵戰禍,而先知書的抒哀則多以自然災害為源由。這些哀詩即耶利米哀歌或詩篇的「集體抒哀詩」(Communallament),「個人抒哀」(individuallament)與輓歌(funeralsongs)的文學體裁。

一如古代以色列聖戰傳統中,出征或遇上敵人攻打,百姓全體備戰應戰時,男女老幼集體禁食禱告,參與崇拜,向神哭號悔罪祈求,表達了家國與個人深沉的哀傷,冀期衪最後回心轉意,除災降福。

呼召禁食的經文(王上二十一9、12;耶三十六9等)中,會眾必要自潔(珥一14),披麻(賽二十二12;耶四8),揚灰土於頭上(書七6;尼九1),哀傷的舉動,儀式開始於空地、葡萄園,再於街路、城鎮的空闊處,然後列隊移向聖所、會幕或聖殿,在那兒的「耶和華面前」哭泣祈求(士二十24-26)。

《詩篇》四四篇、七四篇、八十篇等與《耶利米哀歌》記述敵人侵犯國境的危急,尤其是《耶利米哀歌》的歷史背景,即巴比倫西底加王第九年第10月第10日至第11年第4月第9日(主前588年1月至587年7月),整整十九個月圍攻及最後弭平聖城,燒毀聖殿。《哀歌》第一章淒切地描寫昔日尊貴、榮華的耶路撒冷,在列國中好像公主、貴婦,現在竟成為人們所丟棄、污血滿身的窮寡婦,被敵人入侵蹂躪,被神丟棄。選民深沉地向神呼告、認罪。

第二章則以神向聖城百姓盡行砍殺、拆除、吞噬的動作,刻劃敵人進行屠殺、焚燒、擄掠、搶奪,百姓死傷無數。敵人在會中吼叫,褻瀆神的名,辱罵神的百姓,並要盡行毀滅,以色列地將荒涼,此時已經到達民族存亡的關頭。全詩發出巴比倫攻滅前後的猶大民苦難而哀歎,同時深刻檢討為何遭受毀滅及悔罪的必要性,在明白神的公義與其旨意後,祈求神恩重新賜予,民族信仰得以復興。

由《詩篇》與《先知書》中的以色列百姓向神禱告、哭號,出於現實生活及國家民族的存亡關頭,我們深刻體會全民如一人的群體意識,抒發苦難的悲愴,反求諸己,真摯悔改,奮發淬勵,矢志依賴神,冀望喚起復興重建的集體希望,以決定個人與家國在歷史禍福上的去向(珥一13-14,二15-17,參閱:拿三5)。

設想我們當時平常崇拜向神禱告,誦讀律法,一旦遭遇到民族的信仰將被扼殺的危機,信仰存廢的緊要關頭,我們會表現出何等深沉的宗教意識,對個人、神的家會有何等高貴情操,並恒毅地堅持挽狂瀾於既倒的應對作為?追昔撫今,從前以色列信仰歷史上曠野行進間的失敗(林前十1-11),選民被擄放流落異邦,失去聖殿崇拜的事,我們寄以同情惋惜。

同時,歷史與信仰上引以為鑑戒的失信背道、混亂敗壞等負面情事,我們也警覺到可能會發生於今天,令人心悸,而應有明確的危機意識,並發揮群體悔罪、淬勵的行動。我們用這樣的心情來查考《詩篇》第七四篇的經文。

三、經文內容分析

《詩篇》七四篇1-11節與18-23節這兩段,談到百姓危急的狀況,集體向神抒哀。第12至17節間插著另外一段有關真神太初擊敗以大海與海怪為代表的邪惡對抗力量的創造史話(參閱:詩八九10-13,九三1-11,一○四6-9;賽二十七12-14,五一9-10;伯二十六12-13,三十八8-11;哈三8-15),其形象用語以及主題思想,與前後兩段不同,故擬以另篇述之。

本篇開頭問句:「神啊,祢為何永遠丟棄我們呢?」,於《詩篇》中有很多同樣的開頭。今日我們禱告,神很久沒有回應,合乎神旨意的事情尚未實現,我們也會同樣向神求問:「神啊,祢為何離我們甚遠?祢為何沒有聽見我們的禱告?祢為何丟棄不顧我們呢?」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應作如下的思考:

1.我們在會中是否逞血氣,沒有好的行為(林前一10-12,三3),祈求體貼肉體、私慾己意的妄求(雅四1-3)。

2.我們三心兩意,沒有以信心與順服對待神的應許(雅一6-8)。

3.神的時候,如同衪的默示語言,有一定的應驗成全日期,我們是否耐性等候,安靜交託(哈二5;詩三十七5-7)。

「求祢記念祢古時所得來的會眾,就是祢所贖、作祢產業支派的,並記念祢向來所居住的錫安山」(詩七四2)。當時的百姓不只求問而已,也在堅定神人之間信實的契約關係。因為從亞伯拉罕以來,神一直堅定祂的契約。祂的選民履行受割禮(創十七),遵守永遠的記號──安息日(出三十一16-17),要到聖殿奉獻、朝拜、求告,遵行宗教的責任。

他們在日常生活上用心,在家庭、社會,表現道義的行為。宗教與良心道德上,如都遵照律法的規定,守約施慈愛的神就祝福、眷顧、帶領百姓。選民如悖逆失信,神就按著公義,將選民交給敵人或災害。如此,天災人禍經常代表著神的處罰。

這時候,百姓就會呼告神說:「神啊,為何永遠丟棄我們呢?」迦南地與以色列百姓,都是神的產業(經上「產業」指土地或以色列民),神因為亞伯拉罕契約的關係眷顧以色列地及其上的百姓。百姓一旦違背神,背棄契約,就會遭受公義的處罰。

錫安山是大衛立都之處,也是所羅門建造聖殿的地方。因此錫安指耶路撒冷,是神立名作居所的聖殿,聖山,神的山。那兒有大衛王系寶座的政治中心。神揀選耶路撒冷城的目的,是祂願意這麼做的。例如神說祂不揀選以法蓮支派,卻揀選猶大支派(大衛支派)。

神在祂所喜愛的錫安山,蓋造祂的聖所(聖殿)(詩七八67-69)。神親自說,祂要住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因為耶和華揀選了錫安,願意當作自己的居所,說:這是我永遠安息之所;我要住在這裡,因為是我所願意的」(詩一三十二13-14)。

耶路撒冷是政治與宗教的中心,民族的信仰焦點。以屬靈而言,耶路撒冷是世界最高之地,是地球的「肚臍」(希臘文omphalos地之中央,記於結五5中譯「列邦之中」,三十八12中譯「世界中間」),是以色列宗教理念中的萬國、萬民要流歸的神的高山(賽二2-4;彌四1-2)。耶路撒冷有此特定的宗教意涵,以色列民不可以沒有大衛王系,更不可以沒有神的聖山,神立名作為居所的聖殿。

詩篇七四篇3-4節說:「求祢舉步去看那日久荒涼之地,仇敵在聖所中所行的一切惡事。祢的敵人在祢會中吼叫;他們豎了自己的旗為記號」,背後有《耶利米哀歌》第一、二章的影子。《耶利米哀歌》如上述描寫尼布甲尼撒王第二次圍攻耶路撒冷,燒滅了聖城與聖殿。《申命記》中記載,這些荒涼、被擄掠、災害,都是神的咒詛(申二十八36-37、47-68)。

「他們好像人揚起斧子,砍伐林中的樹。聖所中一切雕刻的,他們現在用斧子錘子打壞了。他們用火焚燒的聖所,褻瀆祢名的居所,拆毀到地。他們心裡說:我們要盡行毀滅;他們就在遍地把神的會所都燒毀了」(詩七四5-8)。

不潔淨的外邦敵人在聖地豎了自己的旗為記號,砍伐城周圍林中的樹,用鐵器、斧頭打壞聖殿的裝飾,用火焚燒神的聖所,褻瀆神名的居所,將它拆毀夷為平地。他們心裡說:我們要盡量的毀滅;要將神的會所都燒毀。

《詩篇》所描述的,是歷史上發生的真實情形。《列王記下》二十四章先描述約雅敬王的事,然後西底家立王。第二十五章描述西底家作王第九年,巴比倫王來圍攻十九個月。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七日,巴比倫王的臣僕、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來到耶路撒冷,用火焚燒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又焚燒耶路撒冷的房屋,就是各大戶家的房屋」(王下二十五8-9)。

耶和華的殿與王宮被焚燒,百姓被殺戮擄掠,這是以色列人亡國擄放時期的開始。這時候百姓集體有急切向神投訴的心,他們向神問了《詩篇》中重要的一句措詞:「這災禍要到幾時呢?」(詩七四9)。

當個人受到敵人糟蹋,或不公平惡毒的苦待,會向神禱告說:「神啊,求祢申冤,我所受的忍辱到幾時呢?神啊,要到幾時祢才為我們申冤呢?神啊,要到幾時祢才伸出大能的膀臂呢?」這類典型的呼告用語,提醒我們一方面明確認清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神,一方面學習尼希米(尼一4-11)、以斯拉(拉九5-15)、但以理(但九3-19)的禱告,他們都謙遜認罪,抱著先知先覺的哀慟,祈求神赦免垂聽,懇請神眷顧指引,並成全衪的旨意。在神的旨意伸張之前,人應該投靠、信賴神,並且堅持信仰。

四、經文的教訓

往昔以色列整個民族的抒哀禱告,對今日教會整體性的靈修與事工,具有策勵的重大意義。先談禱告,禱告最忌形式零星,傾向現實利益的現象,它應與神的旨意與神的榮耀,以及教會的前景連結起來。至於靈修,由深入靈裡的禱告,得力悟道,行為得更新,顯出基督的形象,而事奉方面,全球各總會或地區,總會與地方教會之間,存在著同心團結的屬靈情操與上品規格,也發揮著專業效能。

教會的整體目標與選民信仰的操練,有屬靈深入與務實地規劃,區分神治、法制與人治的本質,以神領導中心下,整體性與肢體功用極致,而神的工人與信徒謙卑受教求進步。

屬靈氣質或神家治理上,萬一出現有類似古代以色列遭遇的天災人禍或重大阻撓與困厄,「一葉知秋」,教會中先知先覺者,則戒慎謙遜地察驗,聚合集體的智慧、力量來進行刻苦己心,禱告,作徹底及時處理,或者神暫時任憑我們頑梗或偏行己路,但是祂提醒我們立教設法精神,屬靈原則,神國的要求在何處,應如何貫徹。

我們於操練中,不只是消極的追問神說:「我們不見我們的標幟,不再有先知;我們內中也沒有人知道這災禍要到幾時呢?神啊,敵人辱罵要到幾時呢?仇敵褻瀆祢的名要到永遠嗎?祢為甚麼縮回祢的右手?求祢從懷中伸出來,毀滅他們」(詩七四9-11),而是積極的肯定神一向的拯救。

守約施慈愛的神,按公義行事,祂常藉著環境、患難,操練個人與整體的信仰,祂至終並會彰顯美善的旨意。那日子未來臨以前,我們當問:要到幾時呢?忍耐、堅定依靠神,謹慎為人行事,面對問題困難,努力尋找解決方案。

五、結語

信仰的敏感度於今日生活忙亂與世俗推移中,容易消減喪失。教會不可隨波逐流,苟且因循,在試煉成長中,要注意維持神的家中肢體之健康壯碩,杜絕屬靈疾病症候。以色列百姓公元前587年被擄,至公元前538年被釋放,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百姓集體哀哭是有效果的。

這些百姓經歷了危機、操練,甚至經過危亡,已經從死蔭幽谷中翻轉回來。萬一我們身處被擄放的危機,則當效法以色列民全體哀慟,覺醒戒慎地求問神:「這災禍要到幾時呢?」用集體的禱告力量與實際行動去面對,祈求神垂聽我們的悔改禱告,最後必有振翼得力,重建復興的機會。阿們。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8/01/2005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