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義雄
真道傳至台灣至2006年3月已滿八十年,2004年底統計的信徒數有51,952名,教會有238處,祈禱所37處,合計共有275處。八十年來聖靈的同工,使教會不斷地增長,人數也不斷地增多,主的恩典是何等長闊高深。願一切榮耀歸於天上的真神,特撰此文,以玆紀念。
真道傳入台灣
真耶穌教會是晚雨聖靈於1917年在中國北京所設立的教會。1926年台灣人黃呈聰(以利沙)、黃呈超(基甸)、張錦章(撒迦)、王慶隆(耶利米)、黃醒民(但以理)等人在漳州歸入真耶穌教會,吳道源(約翰)在廈門信主。
他們3月2日邀請張巴拿巴、郭多馬、高路加、陳元謙等人由廈門搭船來台灣,3月3日抵達基隆港,4日訪問台灣總督府,說明來台佈道的目的,5日抵達線西鄉十五張犁,7日在塭仔村,8日在線西公學校運動場,9日應和美警察部長之邀請,舉開多場佈道會。10日在十五張犁第一次施浸62人,成立線西教會。
3月13日,一組人在台南舉辦文化講座佈道會,一組人到嘉義縣牛挑灣佈道,施浸27人,成立牛挑灣教會。4月2日到清水佈道,在鹿寮施浸11人,成立清水教會。6日轉到北部地區開拓,12日結束在台的工作。前後只有40天,竟然施浸一百多人,成立線西、牛挑灣、清水三處教會。就基督教在台灣的傳教史而言,的確是一件空前的奇蹟。
組織日益健全
聖靈的同工帶領,信的人日漸增多,1926年11月在線西舉開第一次支部大會,成立台灣支部於台中,並且制定支部細則十七條,同時選出負責人二名執掌支部會務。這是台灣本會在體系上有組織,在行政上有制度的開始。
1981年9月成立「法制委員會」,定期開會檢討修正規章細則。教會發展,行政體系也跟著改變,發展成為今日的體系: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總會負責人21人,互選一人為總負責,由總負責指定一人為總幹事,再互選五人與總負責、總幹事等7人為常務負責人。
然後選出宣道、教牧、文宣、行政、財政五處之處負責,擔任總會行政工作。至此,本會的組織與制度已日益健全。
1930年在和美舉辦第一次神學會,特別聘請上海總部郭多馬長老來授課,這是本會訓練教牧人才的開始。之後,經常在各地舉開聖經講習會、領會人員講習會。
1963年在台中市創設「真耶穌教會神學院」,培育宣道教牧人才,以完成真理傳承與拓展福音的兩大任務。八十年來培育許多傳道工人,不但在台灣,也奉派至世界各地協助各國的事工。
注重文宣工作
老前輩特別注重文宣,1926年3月在台南舉辦文化講座佈道會前,黃以利沙長老所寫的福音傳單「聖靈要道」,是台灣傳教史上第一件文宣作品。1931年11月,出版台灣本會的第一種定期刊物《真生命》月刊,後來改為發行《聖靈報》月刊。
為了造就青年,發行《青年團契》月刊;為推展宗教教育,發行《宗教教育》雙月刊,之後又改版合併發行《聖靈》月刊,至今每月發行一萬多本。此外,配合每季靈恩佈道會編寫福音傳單、福音小冊;培育靈程增長,出版新舊約聖經釋義、論道叢書。
今後我們應更加強文宣工作,不但推廣定期發行的《聖靈》月刊,出版更多屬靈書籍,也應運用科技加強「網路宣教」。
興辦公益慈善
住在偏遠山區的原住民,為了讓子女受更好的教育,把孩子送往平地的學校就讀,為了解決這些寄居外地學子們的困難,並輔導其信仰與學業,藉「學生中心」的創辦,使他們有固定的住宿,有專人管理輔導,指導學業及生活事項。目前全台設有六處學生中心(東勢、埔里、大溪、台東、花蓮、內埔),照顧原住民的學子。
信心要有行為的表現,信仰與生活是一致的。本會自創設以來就多方關懷社會公益慈善的工作,實質致力於文化建設的活動,特別成立「利河伯社會福利基金會」及「棕樹文教基金會」,發揮基督的大愛。
「利河伯社會福利基金會」下設有「埔里基督仁愛之家」、「崙尾仁愛安老院」及「大林基督養護中心」,照顧老人、推展老人福利事業。在成功鎮設立「博愛托兒所」,關懷照顧幼兒。本會興辦公益慈善事業及推行文化建設成果輝煌,年年獲得政府頒贈匾額及獎狀。
福音傳遍天下
真耶穌教會是晚雨聖靈所設立的教會,是復興使徒教會的教會。起初名為「萬國更正教真耶穌教會」,發行《萬國更正報》,負有更正各教派錯誤的使命。末世教派林立,各立旗幟,各傳其是,雖然用同一本《聖經》,卻沒有按《聖經》的指示去追求,我們當照主的吩咐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十6),向他們宣揚全備得救的真理。我們相信主的羊必聽主的聲音,必能引領他們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約十16)。
挪亞時代,神要用洪水毀滅世界之前,命令挪亞按神的指示建造方舟,向世人傳義道。真耶穌教會是末世的方舟,我們已按神的指示建立教會,有聖靈同在,有神蹟奇事,所傳的道理合乎《聖經》。今日我們應該運用各種管道與方法,將主的福音傳遍世界各地,引領世人進入得救的「末世方舟」。
結語
本會八十年來組織已日益健全,積極重視教牧人才的訓練,努力推展文宣事工,加上網路宣道的擴展,只要不斷地努力,主與我們同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能創造另一個奇蹟──福音傳遍天下,迎接基督的再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