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41期2006年2月)
專題報導:起行──專欄作者與策劃小組靈修會側記(三)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淑華整理

生命的起承轉合(陸瑩華老師):


年輕時,喜歡說「感謝神」,年紀稍長以後,說的是「感謝主的憐憫」。因為隨著生命的經驗與生活的體會更覺得自己的無力、無能與無可奈何。

曾經在參加屏科大工友研習時,有一個工友提問說:「我們做工友人微言輕,沒有人重視我們,我們能做什麼?」

當下,我體會了那種對工作的無可奈何與對人的忿忿不平,我突然想到了「香水與餿水」五個字,所以我說:「做人,可以做香水,也可以做餿水。撒點香水,經過我們身邊的人可以聞到香氣。撒得太濃,可能自戀太強。但如果有怨未除,可能就像餿水,經過的人會感受到,而我們自己也會受傷最深。『鐵鏽來自鐵,可是它腐蝕了鐵。』怨恨、不滿和任何的哀怨都來自我們的心,它腐蝕最多的就是我們自己。」

我教生涯規劃,最常講的是:生涯不能規劃,因為規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只能儲備能量因應變化。2005年的9月9日化療已度過三週年,五年的危險期還沒過,就覺得這三年實在好長好長。

其實,只有自己最明白神為什麼讓我重重的、狠狠的學習一門功課。這三年來,好像有點加速學習,我用寫作治療了自己。文字工作者第一個就是輔導自己。人生的旅程,有如縱貫線,年輕時不要站,中年不要怨,老年不要悔。

文字可以渲染,可以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雖然文字只是忠實的表達內心,但仍可感受它的魅力,可以讓人省思自己。我在十五、六歲受洗,對教會的文化不是很適應,有《青年團契》的編輯要我寫稿,那時候非常天真,現在回頭看當年的文字,覺得當時怎能講那麼滿的話,會覺得汗顏。

有一次到一個教會分享,有個弟兄突然告訴我:「妳運氣很好,要是我老婆,我就不讓她這麼『趴趴走』」。聖工中,類似這樣的分享與撞擊其實是滿多的。寫作的人其實是有一顆敏感的心,正因為這敏感的心,所以很容易受到傷害,但也容易貼近神。做輔導的也是這樣,常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眼淚,在別人的眼淚裡看到自己的心情。

台灣有五百五十萬人心靈無家可歸,三分之一的成人身心不健康,四百五十萬成人沒有歸屬感,工作嚴重超時,四分之一的人覺得孤單。讓我們感覺,有時和陌生人在一起反而比較安全。

曾經落在仇恨中,在朋友的罵人聲裡,反省著自己。我們常勉勵人家,但落到自己頭上時,勉勵變得毫無用處。怨恨不能使對方改變,只有傷害自己。罹癌這三年,最大的感觸就是「人真的很軟弱」。化療六次,感受到有如猶太人在集中營的苦難。

雖說英雄怕病來磨,我不是英雄,但也怕病磨。在過程中,我不斷地去照相,透過這樣我跟神說,「已經到這地步,我就享受給我的每一天吧。」生病後期,大部分是在癌友的團體分享,看到許多可敬的故事,思想不要揮霍健康,身體好才能做很多聖工。

女兒叛逆時,我出去講親子,講的是知識。有一天我坐到天亮,忍不住對女兒說:「妳簡直把我的教學理論踐踏了」。從此,我出去講課就比較貼近媽媽的心,現在貼心的女兒又回來了,感謝主,教學理論還是沒錯的。

講的東西可能都一樣,不一樣的是,裡頭有更多新的生命。生病前後有何不同,可能看的還是一樣的我,但我裡面有很大的不同。生活型態不同了,因為有人工血管,兩手不能提重超過三公斤,所以出門必須開車,這樣的改變並不是不好,而是學會了接受現在的自己。

有一個學生,家裡被查封,來找我,知道我罹癌,我問他,如果讓她選擇,她寧願是哪一個?她想,能不能都不要,我說,人生的功課很多都是不想要的。她說:那我寧願選擇查封,因為可以奮鬥再把錢賺回來,但是健康一去不覆返。

又有一個朋友,他被倒會,來找我,他也看了這個故事,他對我說,他寧願選擇患病,因為這把年紀已經沒辦法再賺錢了,但有錢就有好的醫療品質。所以,人到什麼地步,就照什麼地步行。生病者的無可奈何,照顧者的無能為力,做一個有質感的病人,並不表示我承擔得起。

在911的故事裡,有一位主管因為穿新鞋上班,到辦公室發現腳長了水泡,轉到藥房買OK繃而逃過了「九一一」。他說:現在碰上塞車,錯過電梯,轉身回去接電話,這些打擾我的小事,我總是對自己說,這就是神那時要我做的。願神繼續用這種小麻煩事來保佑我。

在一次瞎子與啞吧的遊戲中,有一個學員的心得讓我印象深刻,他說:那個扮瞎子的把我的手抓得死緊,很不舒服。可是等到自己把眼睛矇起來時,才知道,為什麼要抓這麼緊了。他說,人生的路,神雖然如啞吧一樣,不出聲,但他知道有神牽著就可以了。

曾經與教會的夫妻團契時,帶領著寫遺囑活動,可以從遺囑看出每對夫妻的默契。有時看他們感情不太好,但寫出來的遺囑都很好。基督徒很棒的一點是,我們可以做很好的交代,不管是遺書或其他。

有一篇文章說,一天就要當一輩子來過。一天裡有工作,有學習,有休閒。我覺得還要加一個,就是和親密的人相遇。親密的人不一定是配偶,同性好友也是親密的人。如果都沒有,不妨把身邊的人都變成喜歡的人。

上一輩的人都會到溪邊洗衣,順便就說著:我婆婆怎樣,我小姑如何。運動完了,也說完了,就bye bye,明天再來,這也是一種治療。我教學生跪著抹地,對憂鬱症還滿有療效的。其實,這麼做是讓你專注,不要去想太多。因為想得多,身體沒有跟上,其實是不好的。

化療第11天,屏東楊長老娘(慈欣的母親)打電話給我,說:妳頭髮掉了沒有?她說,該差不多了。第12天,我出差,在酒店洗澡時,頭髮就一直掉,整晚我都不敢亂動。回家就叫先生帶我去男性的理髮店,在那兒,有一個理髮師神情很凝重,我就講了一個故事給他聽:

有一個人,到理髮店理護髮,他只有三根頭髮,因為護髮太營養了就掉了一根,師傅問客人怎麼辦?客人說,那就中分就好。梳的時候不小心又掉了一根,客人說,真是的,你讓我披頭散髮了。人生,總有好處可想。

觀念決定影響,態度決定人生


光頭,母親看了會心痛,所以平常我都戴假髮。有一次太熱了,就告訴母親,我實在受不了假髮,如果她放鬆一點,我倆都輕鬆。她說,不會啦,無所謂。

結果,隔天一回家,我把假髮拿掉,她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去把窗簾拉起來。我跟她說:我是病人,不是犯人,需要羞愧嗎?其實,別人看我們的態度,決定於我們怎麼看自己。

我覺得自己真正的人生從三十幾歲才開始,年輕時,真的很狂妄,不知道自己的斤兩,年紀愈大才愈知道,我們需要的是大家彼此的擁抱、彼此的分享。這是神給我很好的功課,也藉由這功課彼此分享。

神的功課一定都是好的,雖然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擔得起,但我很感謝神。我有同學是父母雙亡,也有的同學身在龐大的家族裡,神給他們一是面對孤單,一是面對人際之間的相處。每個人的功課真的都不一樣,我們都在學習。

我記得以前看長執,見面對我說:你現在讀得怎麼樣?我覺得好虛偽,我把關心當噁心。當我到了這個年紀,居然也是這個樣子。有一次在中級班,我和他們都不很熟,我居然也這樣問:「怎麼樣,考得好不好?」我這樣說時,突然想起,年輕時自己怎麼說人家的,而我也從那孩子的眼中看到當初的自己。真的是日光之下沒有新鮮事,還是少一點批判較好,因為批判總會落到自己身上。

回應問題:

素娟老師分享:我們家在六年前接受一個很大的考驗,一夕之間,兩個孩子在車禍中幾乎失掉生命。突然間遇到這樣大的災難,簡直是青天霹靂。現在回想,任何災難都有意義,也都讓我們成長。成長的代價很大,我常常想到約伯所受的試練。

人在感恩之前會經歷幾個階段,先是無助,無助中會徬徨,那時才知道原來倚靠是有階段的。也碰到教會同靈帶給我們的失望,過後,我們會想為什麼碰到這樣的失望。走過來之後,明白神要我知道當別人遭難時是怎樣的心情。整個車禍的花費大概要數百萬台幣。回國時,雖然黑板有寫代禱,可是沒有人慰問我。

有一天一個弟兄,聚會後拿了兩罐奶粉,說:陳老師,聽到車禍,我就買了兩罐奶粉,現在妳回來了,這兩罐請收下。一個姊妹,她偷偷把我帶到一旁,說,這紅包給妳。當時心裡常想數百萬的錢,而紅包裡的3200元如同一杯涼水,讓我心中感動不已。神讓我在對人失望時看到兩位巨人。

我們現在有文字能力,要分享,要教育,因為神就是愛,愛神,就要愛在弟兄姊妹當中,也要在生活中讓人看到神的愛。為什麼教會讓人覺得愛心冷淡?或許不是因為沒有愛心,而是不知道怎麼行出來。

我們生活中常遇不公不義的事,所以會被怨恨包裹,會想反擊。基督徒反擊不能榮耀神。有一次我被怨恨圍困時,剛好有一個信徒受傷,打電話給我,我每天去看他,奇妙的是,每次去探望他,那一整天就忘了仇恨,我發現怨恨只能用愛來撫平。當付出愛時,神會把恨一點一滴拿掉。

後來,他出院,一直謝謝我,我說,該謝的人是我,因為我知道,神藉此讓我把心中的怨恨拿走,他出院那天,我可以和那個辱罵我的同事握手,表面上大家都覺得我很孬種,怎麼被欺負還和人家握手。我說,沒有關係,因為神知道。

各位文字工作者,一定要用敏感的心,將神的道理以技巧寫出來。分享是加倍的喜悅。大家都是用血淚換取經驗和智慧的。

育光老師:陸老師提到生病時深度的對話,通常是來自教會外的朋友。讓我想到,我姊姊幾年前被砂石車撞到,開腦,昏迷,教會幫我們努力代禱,也走過了風暴,但當中有些細微的事情,例如長執來,就對我媽媽說:就是妳啦,叫妳當財務妳就不當,不順服,才會碰到這種事,要好好悔改之類的話。

為什麼我們教會面對需要關懷的人,思考容易落入很簡化的評價、批判或分析?好像將心比心卻無法深入。例如,有些見證會說:同病床的人跟我一樣,但我存活了。像這類,我們很容易只關注在本人。我想,是不是有某種教會文化,讓我們變得不夠廣?不夠深?從文字的關懷上,是不是有什麼還要努力的。

瑩華老師:同靈沒有來看我,我陳述的是事實,但不哀怨,因為我知道很多人都用禱告托住我的,心存感謝。至於朋友,我覺得是有層次的。喝咖啡的找A,逛街的找B……,但他們都是我的朋友。

太多人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信徒,自小在教會裡長大的孩子,許多事或用字遣詞都很理所當然,我曾在長老會與浸信會慕道過,很喜歡他們那種大哥哥大姊姊的關照,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這麼做。但我們的關照總無法滿足每個人,後來也知道,自己不是個可以長期帶領人的人,因為真的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神的旨意藉人來完成,我們必須自己走過那個路程。生病時,有一對從綠島回來的夫婦,他們說,不好意思,我們沒有什麼錢,只能煮東西來給妳吃而已。我一定在他們面前把飯菜吃完,就是那種感覺。以前我在抱怨時,有一個弟兄跟我說,如果這麼完美,主耶穌早就來了。所以我們只能不斷的讓它趨向完美。

哀傷不需要輔導,但哀傷需要陪伴。尤其對遭遇苦難的人,我都期望跟他有肌膚相親的機會(同性別),有些陪伴是需要技巧的,因為我們在教會常用靈言禱告,所以我們也很拙於用這些話去講。神的旨意靠人來完成,所以有時祂藉助這群人來幫助我們。

慈欣,我很敬重的一個人。她在安寧病房時,我每天打電話給她。有一次她說,妳等一下再打來,我現在正在唱卡拉OK。我心裡訥悶。她說,我已經好久不能吃東西了,那支牙刷像不像支麥克風?她真的心中有神也有愛,讓很多人得到造就。

我很喜歡一個故事:有個小男孩駝背,小女孩問他為什麼?小男孩不知道,小女孩說:我知道,因為那裡面裝了天使的翅膀,出生的時候沒有還回去。駝背可能一輩子都注定要看人臉色,但這沒有還回去的翅膀要成為他活下去的力量。人到中年一定要有同伴,因為有革命感情,我們所有的遭遇要讓它有意義,斧頭雖小,多砍幾下大樹也會倒。

早禱:自立立人(趙雲霞姊妹)


文字工人要先在愛中建立自己,然後才能透過文字來傳達神要我們傳達的信息。文字工人就像神所差派的記者,當神感動我們研讀經卷或文史相關的資料,就成了神學論壇;當神感動我們去記錄教會中發生的事情,就成了教會的歷史。

雖然有人問:為什麼好久沒有在教會的雜誌上看到我的文章,但在美國的伊利沙白教會幾乎每場告別式的故人略歷,都是我要去採訪撰寫的,其實文字工人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為主做工的。

一個人對神、對律法的認識,會決定他的取材、他的寫法。

《列王紀》作者非常熟悉《申命記》的精神,有人甚至將《列王紀》稱為《申命記》的歷史。在《申命記》中,神吩咐不可從埃及去加添馬匹,也不可多立妃嬪(申十七16-17)。《列王紀》裡就特別提到所羅門從埃及買來車輛、馬匹,又寵愛許多女子(王上十28-29,十一1)。所羅門違背了律法,所以這歷史就以此評斷他的所做所為。

《列王紀》十五章也用大衛的標準來衡量亞比央是善是惡,更以《申命記》律法的精神來評論大衛(3-5)。

為什麼《列王紀》最後要提到「猶大王約雅斤被釋放,巴比倫王賜他日日所需的食物,終身都這樣。」(王下二十五27-30),因為在十五章時,由於大衛的緣故,神要讓他的後裔在耶路撒冷常有燈光。猶大王約雅斤被擄之後,看起來,神應許大衛的子孫要永遠坐在王位,已經完全斷絕了希望,甚至要遭滅族的危險。

如此的結尾,是為了強調神是信實守約的神,神並沒有廢棄祂和大衛所立的約;從此可以看出,神將來要讓以色列民回歸故土的應許必然實現。

雖然整個《列王紀》的記載很悲慘,但最後卻帶給讀者一線曙光。這樣的寫作方法,是因為作者對神律法的認識,還有對大衛之約的堅信。這樣取材,讓文字工人知道,我們真的要熟讀神的律法。神的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特別是這蒙神所差派的「記者」,我們的燈光是什麼?我們的原則是什麼?其實就在神的《聖經》裡,在神的話裡面。

保羅說: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提前四15-16),所以要攻克己身;同樣的,文字工人與神的關係要建立好,對神的認識要夠深刻;要如此,真的只有聚會、禱告、讀經。在這事上,真的要很有恆心的殷勤去做。因為這樣做就能救自己,也能救聽我們的人。



在聖靈裡相遇


文/竹風

感謝主,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培養我閱讀與寫作的興趣,偶有心中聖靈激動,提筆寫作投稿,因而與《聖靈》月刊相遇。而這次更在神所安排的美好時刻裡,有如此的機會與榮幸,與諸位《聖靈》月刊的作者們,一同聚集在台中,參與這次文宣處所舉辦的「聖靈專欄作者與策劃小組靈修會」,心中實在是有說不出的感恩與喜樂。

平常在閱讀《聖靈》月刊的文章時,每每被文章的精采內容與流暢的文筆所感動,這時總會對於背後的作者群有一番想像,因為從一個人寫作的內容中就可以約略感受到他認識神的程度,特別是身為神的記者(文字工人)更是如此。

這次在活動的第一天就有機會一睹作者們的駿逸風采,呵……,也算是難得的機會與額外的收穫吧!在大家自我介紹的過程中,可以從他們的言談與氣度中,感受到溫柔的謙卑與智慧,也許是文宣處的刻意安排,在這樣互動式的認識,增添許多活潑氣氛與互相學習的機會。接著幾天的課程裡面,有王惠姬老師的「歷史與文字事奉」,課程中讓我們了解到撰寫真耶穌教會歷史的艱難與辛苦,在求真與求造就之間拿捏平衡的不易,撰寫真教會歷史的聖工上猶須我們的重視與代禱,因為這對我們是很重要的。

在傳道的「片雲沛雨」中,分享了神在非洲為祂的選民所行的恩典、神蹟,原來尋求神可以如此簡單,或許我們在富裕的環境中忽略了感念神恩,在鑽研《聖經》的理性追求中忘了神是用心靈敬拜的神,看見神在他們身上的作為,與傳道工人的奉獻捨己,心頭一扎、眼淚不禁落下,想想自己得主恩之浩大,為主我付出多少?主阿!我願意,求祢預備!

如果說一個人的作品可以反映出他的品格、性情,那麼陸瑩華老師給我的感覺真是人如其書,在「生命的起承轉合」中,陸老師分享她抗癌的心路歷程。寫作一直是她自我療傷的方法,原來寫作不僅僅是將感動化作文字,將神的福音傳揚分享出去,還能從中得著安慰與力量。

最後謝順道長老的「文宣半世紀」,提到恩賜的賞賜在於神,要緊的是願作的心,而勤於筆耕不單是長老的興趣,更是一種使命,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在哪裡,自覺使命為主奉獻所長。靈修會最後的按手禱告,不僅讓我們在知識上因學習得著長進,更藉由長老、傳道之手,將神的聖靈充滿澆灌在我們身上,這次的靈修會在得到豐盛的知識與靈糧下圓滿結束。


作者: 淑華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200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