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42期2006年3月)
專題報導:聽哭牆下的高歌──以色列見聞記錄(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業聖

五、苦難之路

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朝聖地方便是苦難之路(Via Dolorosa),朝聖時間是每星期五的下午時刻,並由聖方濟會的神父們3帶領信徒進行相關朝聖之旅。

苦路共有14站,第一站為彼拉多審判耶穌的地方,終點站則是聖墓教堂,人們相信這裡是耶穌被釘死和埋葬的地方,但也有不少的信徒對於這裡是埋葬耶穌的地方感到質疑,因釘十字架和埋葬的地方距離太近了,如今根據相關經節的記載,許多信徒比較相信大馬色門外的一座花園才是耶穌被埋葬的地方。

14站中共有9站與福音書有關,另5站則是根據初代教會的傳統與傳說。印象深刻的是朝聖的神父們每一站會以不同的語言朗誦經文,進而告訴信徒耶穌在這站發生了什麼事情,而進行朝聖的過程中,信徒們也會不斷地吟唱詩歌,又由於當地是屬於阿拉伯人社區,恰逢穆斯林祈禱的時間已到,於是叫拜的聲音便和基督徒唱詩的聲音在空中交錯,形成一幅獨特的場景。

後來和韓國的同學前往橄欖山,本想一窺耶穌當初祈禱的客西馬尼園,如今已變成俄國東正教的教堂,當天並不開放參觀,只好作罷,值得一提的是當地也是屬於阿拉伯人的社區,因此到處可見阿拉伯人的小孩在路上遊戲。

遠方,清真寺遙遙地矗立在那裡,金黃色的尖塔高聳入雲,太陽映照下來,閃著強烈的色澤,一種關於宗教的,也關於種族的獨特色彩。

六、猶太哀悼日(Tisha baav)

以色列一年有著許多重要的節慶,有些是延續聖經所記載的,有些則是後來逐漸發展起來的。在以色列期間正好是猶太哀悼日(Tisha baav)4,於是參加了一個西葡系猶太教團體(Sephardi)所提供的體驗活動,活動時間為星期六晚上至星期天晚上,參加者多為猶太人。

當我們抵達活動場地後,拉比開始帶領眾人用希伯來文吟誦耶利米哀歌。隔天,在拉比的帶領下瀏覽了一些舊城裡重要的猶太教古蹟。後來在傍晚時刻再度前往哭牆,開始發現人潮越來越多,許多猶太人組成一個個小團體,或獨自地在哭牆不斷地祈禱,不時還可從中聽見啜泣的聲音,我想那種對於土地、聖殿、民族的情感是我們非常難以體會的。

這時候突然看見一群為數70左右的青少年猶太人圍著圈圈並坐在地上,看起來他們應該是屬於某個猶太教宗教學校(yeshiva)的學生,他們開始唱起宗教詩歌,一首接著一首,雖是無伴奏的清唱,卻是非常好聽,起初我還以為這些詩歌只有他們會唱,後來卻發現許多旁觀的猶太人也加入他們行列,一起吟唱起來,詢問老師後才知道這些歌詞的內容大多節錄自詩篇等經卷,主要是對於神的一種祈禱、讚美,其中兩首還是在安息日才會吟唱的詩歌。

七、各式各樣的猶太人

一直以來我們會有個刻板印象,猶太人就是猶太教徒,他們是單一的,但事實上猶太人經歷許多世代後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如今以色列是個世俗化的國家,因此在那裡你可發現許多不是那麼虔誠、甚至不是猶太教徒的猶太人,如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一名猶太人朋友,他來自阿根廷,目前在希伯來大學念東亞系,他教我希伯來文,而我則教他些許的華文,但是當我和他分享或討論一些猶太教的觀念或新聞時,他則顯得不以為然,對他來說,那並非最重要的。

另外,也在一次的機會下認識了一名相信法輪功的猶太人,在他的介紹下我才發現法輪功在以色列的蓬勃發展,法輪功在以色列的每個城市、鄉鎮幾乎都有其據點,法輪功的經典《轉法輪》甚至也已被翻譯成希伯來文,他對法輪功深信不疑,並認為為他的身心靈帶來極大的幫助,目前也正積極地和家人分享。

此外,也認識一些相信基督教信仰的猶太人朋友,他們大多來自烏克蘭,在他們的介紹下也曾前往他們的教會參加禮拜。那間教會位於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集體農場(Kibbutz)的餐廳,至目前為止,此間教會仍是以租用的方式在當地聚會,但他們正積極地物色一些地方以便購買,使其成為固定的聚會場所。

聚會人數大約有兩百人,其中一半為猶太人,一半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而牧師和教會所立下的心志,則是積極地向猶太人傳揚耶穌基督的信息,希望更多同胞能夠接受耶穌基督的福音。

八、華人教會

在一次下課後也曾前往拜訪來自台灣的張牧師5,他和師母已在此18年了,一個兒子目前在美國唸書,一個在這裡唸高中,張牧師也曾在希伯來大學進修,目前則在芬蘭差會所主持下的一個教會牧會,和來自芬蘭的沙牧師一起合作,沙牧師曾在南台灣服務10年多,其台語和華語皆說得非常好,他們主要宣教和牧養的對象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華工,另外也遇見來自台灣的彭哥,他和太太都曾在台灣唸過神學院,因自覺使命與感受到呼召,因此前來這裡學習希伯來文,並協助這裡的服事,他們還帶了兩位孩子一起過來。

在以色列的韓國人非常多,其中大部分皆為基督徒,在相關的獎學金的提供下,許多韓國基督徒前往當地學習聖經希伯來文等相關知識。我在韓國同學的介紹下也前往參加他們的聚會,聚會人數大約70人,其中有專任的韓國牧師、合唱詩班、宗教教育等,聚會開始時由一名主唱者拿著電吉他,一名鼓手和一位彈著電子琴的姊妹帶領信徒一起唱詩讚美神,接著是合唱詩班的獻唱,然後是牧師用韓文講道,而聽不懂韓文的人則有專人透過耳機翻譯,聚會結束後一群弟兄姊妹也會準備韓國食物。

在一個週末我也參加了一個猶太教團體──Ohr Chadash所舉辦的安息日活動(Shabbaton),並體會猶太人如何度過安息日,活動地點是在郊外的Modiim,同樣地參加成員大多為猶太人,當我們抵達當地後已是星期五的下午時刻,於是趁著太陽還沒下山前,我們開始擺好餐具,事實上接待的媽媽也早已準備好晚餐,因為在日落後安息日開始便不能生火煮食。

晚餐前,眾人開始移往社區的會堂,我也體驗到猶太教徒在安息日如何進行禮拜。首先,不可缺的是男性的頭上必須帶著小圓帽,由於正統派較保守,因此男性和女性是分開而坐的,男性坐在前面,女性坐在後面,中間隔著一塊透明的白布,他們的說法是為了避免男性在進行禮拜時受到異性的影響。6

在參加禮拜的時候才發現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用著祈禱書不斷地吟唱,或是獨自的輕聲朗誦,其中並無專人講道,禮拜進行到一半時,會堂的領導人打開位於會堂前方櫃子的會幕,並從其中取出《陀拉》(Torah)7,然後開始在會堂裡繞一圈,這時候男的猶太教徒則會用身上的祈禱披肩(Tallith)的尾端來觸摸或直接親吻《陀拉》,接著他們會開始邀請祭司或利未人的後裔帶領眾人一起朗誦《陀拉》裡的經文,比較特別的是,後來我們還在會堂裡跳起舞來呢。

另外,也參加了保守派猶太教的安息日聚會,和一位猶太女孩的成年禮,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保守派的觀念較正統派來得開放,因此男女可坐在一起,也可一起進行相關的禮拜儀式。聚會結束後,他們同樣地以熱情招待我們,並一起享用愛餐。

在以色列期間,正好是以色列從迦薩撤離的時期,事實上,撤離事件對於宗教猶太人帶來極大的衝擊!一方面之前有些拉比預言神絕對不會坐視不管,此項撤離事件不會成功;另一方面則是宗教和政治、民主之間的拉扯,究竟他們要聽拉比的,還是要聽政府的?究竟要堅持信仰的理念,還是要聽從民主政治?

此張力特別出現在負責撤離事件的士兵身上,他們有許多都是虔誠的猶太人,但這時候該如何抉擇,似乎考驗著猶太教傳統和拉比們,因此有少數的士兵拒絕服從命令而被拘留;但大部分的士兵仍選擇聽從國家命令,不過,也正是他們有這樣的感同身受,因此當進行相關的撤離工作時,當地的居民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抗爭行為,也沒有極大的傷亡事件。透過許多畫面我們可看見許多時候,士兵和當地居民一起抱頭痛哭、流淚、祈禱等。

有一次當我要使用學校的公共電腦時,突然發現隔壁坐著一位猶太女孩,正看著相關撤離的影片,眼淚流個不停,我想那種感覺我們外人(outsider)是非常難以體會的,當下不忍問她是否可和我分享此影片,在她看完後才鼓起勇氣詢問,而當我看完之後,心情也有著極大的起伏。

當他們準備從社區的會堂撤離時,拉比開始用剪刀剪自己的衣服(我想現代衣服和古代不同,因此無法撕裂衣服),一群14或15歲的青少女在猶太會堂裡不斷地痛哭祈禱和唱詩,或許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受到群眾的情緒影響,但我並不認為如此,猶太人對於土地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只是世俗、現實的,它更是一種宗教上的情感。

許多猶太人相信當他來到以色列後,其生命才真正開始,才開始具有意義,每一年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民至以色列。根據相關報導,去年的移民創了這六年的新高,有兩萬兩千多人移民至以色列,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歐洲等,人們相信很快地,以色列將會成為全世界猶太人集結最多的地方,而非美國的紐約。

九、死海──馬撒大(masada)──以色列防衛軍(Israel Defense Forces-IDF)

在學校活動的帶領下,和同學們前往死海附近的馬撒大(masada),此處原為希律王所建的宮殿,一處易守難攻之地。公元70年,羅馬帝國的提多將軍率領軍隊摧毀耶路撒冷後,一群為數一千,不願投降的奮銳黨成員逃至這裡,他們以希律王所留下的糧食為基礎,頑固地抵抗了三年之久,後來羅馬軍隊想出一策,即是利用猶太人作為奴隸,協助他們修建通往馬撒大城堡的道路。

最後在奮銳黨成員不願傷及同胞的情形下,羅馬軍隊如願地攻破了城門,但當時天色已黑,他們決定先整軍休息,待明日一早,再將抵抗的奮銳黨成員一舉殺光;當天晚上,知道難逃一死的奮銳黨成員開了最後一次會議,結論是寧願死在自己人的手上也不要受到敵人的羞辱,最後在透過抽籤方式互相刺殺對方的情形下,眾人都死了,只剩下幾個小孩和婦女生還,隔天當羅馬軍隊進入當地時,皆感到驚訝,對於這群奮銳黨成員的英勇行為非常敬佩。

如今這則故事成為以色列人民一個非常重要的集體記憶,許多猶太小孩到了接受成年禮的年紀時,其父母非常喜歡帶他們前往馬撒大的會堂遺蹟,並在當地舉行成年禮。此外,以色列士兵也有著一項傳統,即是在畢業前徒步前往當地,並高喊一個口號:馬撒大永不再淪陷(Masada shall not fall again),意味著他們捍衛以色列這個國家和土地的決心。接著,終於有機會前往死海,在這之前一直以為死海很小,但抵達當地後才發現自己錯了,原來死海是那麼地大,它甚至還將以色列和約旦分開來呢!

十、以色列花絮

在猶太人朋友的介紹下,聽了以色列國歌,也了解其歌詞,覺得非常特別,歌名為Hatikvah(希望的意思),歌詞為19世紀末的Naftali Herz Imber所寫,主要內容為描述流浪的猶太人對於有朝一日回到應許之地的希望和期待,一位猶太人朋友還告訴我,每當他聽見這首國歌時,他的雞皮疙瘩還會冒起來呢。

在以色列時,得知原來台灣也有猶太教的會堂,於是回來後曾參加過一次他們的安息日聚會,會堂是由一個小辦公室所組成,地點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的亞都麗緻大飯店,一般而言,安息日包括拉比只有7-10人參加,若逢重要節慶則聽說會有70-100人參加,拉比名為Dr. Ephraim F. Einhorn,來台灣已26年了,事實上,猶太教在世界各地,若是可行,皆會派遣拉比至當地,其主要責任是帶領猶太教徒進行禮拜,並帶領更多的猶太人過著虔誠、宗教的猶太生活。

這一生中,能夠有機會踏入聖城耶路撒冷,並踏上當年以色列先祖居住過、耶穌走過、門徒也追隨行過的地土,讓我有種很不一樣的感受。對我而言,以色列不再只是存在《聖經》上、書本上的一種想像而已,它化成了一種實際的體驗與生活,更讓我在往後閱讀相關資訊時有著一種更實在、更貼近的認識。

期待許多有興趣的弟兄姊妹也可前往觀光或進修,特別是在當地進修與參觀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可同時在課餘時較深入地認識、了解當地生活,畢竟經歷兩千年後,猶太人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對照今昔,觀看與學習,讓我更有機會省視自己的信仰,我想,以色列之行,會是我生命中相當珍貴的一頁。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暑假相關進修課程網頁──http://overseas.huji.ac.il/

註:

3.苦難之路的起源為十七世紀時,由方濟會士聖利安納(St. Leonard of Port Maurice)大力宣傳「苦路」的祈禱,並從比拉多衙門到各各他山的路程中安排了十四個站,這十四個站,內容來自口述傳說與聖經四福音書。引自http://211.23.120.76/news/2005/news050327_2.htm
4.猶太哀悼日(Tisha ba av)為每年猶太曆亞筆月份的第九天時舉行,主要記念第一聖殿和第二聖殿的被毀,第一聖殿由所羅門王所興建,於公元前586年被巴比倫毀滅,第二聖殿則是所羅巴伯重建後的聖殿,於公元70年被羅馬帝國所摧毀,傳統猶太人相信這兩起悲劇都發生在同一天。
5.華神道學碩士畢業,曾任長春禮拜堂傳道,曾在耶路撒冷大學博士班進修,並牧養當地華人教會,引自http://www.ces.org.tw/TEE/TEE-sum3.htm

6.事實上如今許多改革聲浪也已出現,因而許多猶太教徒在興建新會堂的時候也會特別設計一番,以讓女性更能參與男性的祈禱儀式。
7.陀拉(Torah)的定義可分為兩種:狹義的「摩西五經」和廣義的基督徒所謂的〈舊約〉。猶太教徒在安息日禮拜時所使用的陀拉(Torah)為狹義的「摩西五經」。


「認識猶太教」專欄所參考書目如下──

期刊論文:
1. Dalin, D. 1997. Judaisms war on poverty. Policy Review, Issue 85, p28.
2. Levine, Lee I. 1996. A.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the Palestinian synagogue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15(3) p425-448.

中文書籍:
3. 何宛倩,1999,歐洲基督教世界的化外之民:猶太人的宿命與掙扎(1300-1750),台北:稻鄉出版社。
4. 姚正道,1996,聖經中的猶太習俗,台南市:人光。
5. 黃陵渝,2002,多難之路──猶太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6. 凱倫.阿姆斯壯(KarenArmstrong),林宗憲譯,2003,伊斯蘭,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7. 聖經,1995,香港:聖經公會。
英文書籍:
8. Ben-Sasson, Hayim. 1985.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 De Lange, Nicholas.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Judai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Diamant, Anita.1996. Living a Jewish Life: Jewish Traditions, customs, and Values for Todays Families New York: Haper Rsource.

11. Finkelstein, Louis edited. 1960. The Jews-Their History Vulture, and Religion.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2. Fishbane, Michael. 1987. Judaism: Revelation and Tradition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3. Glatzer, Nahum Norbert. 1979. The Passover Haggadah.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Inc.
14. Gorfinkel, Claire E. and Charles Davis. 1998. Because We Were Slaves. Pasadena, Cali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
15. Isidore, Epstein. 1959. Judaism: A Historical Presentation.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td.

16. Jacobs, L. 1995. The Jewish religion: a compa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Robinson, George. 2000. Essential Judaism: A Complete Guide to Beliefs, Customs, and Rituals. New York: Pocket Books.
18. Runesson, A. 2002. The Origins of the Synagogue: A Socio-Historical. Stockholm: Almqvist & Wiksell.
19. Seltzer, Robert M. 1980. Jewish People, Jewish Thought. N. J.: Prentice Hall.
20. Solomon, Norman. 1996. Juda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1. Unterman, Alan. 1981. The Jews: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網頁資料:
22. Ashkenazi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hkenazi
23. Judaism 101
Kashrut, Jewish Dietary Laws: http://www.jewfaq.org/kashrut.htm 2003/7/31
Rosh Hashanah: http://www.jewfaq.org/holiday2.htm
Teshuvah: http://www.jewfaq.org/holiday3.htm
Yom Kippur: http://www.jewfaq.org/holiday4.htm
24. Kashrut Poolicy: http://www.chevreitzedek.org/policy-kashrut.html 2003/7/31
25. Sephardi: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phardi

26. The Orthodox Union: http://www.ou.org/kosher/ 2003/7/31
27. 猶太教線上百科全書:http://www.jewishencyclopedia.com
28. http://www.wikipedia.org
29. http://www.jafi.org.il/education/history/


作者: 業聖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0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