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46期2006年7月)
宗教教育:猶大福音

迦太基人

繼「認識猶太教」專欄之後,《聖靈》月刊木柵小組將以「宗教背景知識」專欄繼續與大家共同研讀與成長。

由於宗教不僅只於抽象的教義,更是信仰者在不同的生存處境下的多元生命呈現,其背景牽扯的範圍廣泛,身為基督宗教一份子的真教會子民,更該探究各宗教發展脈絡,以堅定所知、所信,進而釋疑解惑。

前言


2006年4月9日,國家地理頻道第一次全球同步播放近年來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猶大福音」,內容涉及猶大出賣耶穌的故事,引起廣大的討論和迴響。

許多基督徒或非基督徒人士也跳出來,分別從歷史、神學、《聖經》、文學等各個層面解釋《猶大福音》在基督教信仰上所帶來的意義和挑戰。

筆者僅就所受的訓練和對《猶大福音》的認識,在此提出幾點感想,盼望能對主內信徒在觀看各方說法,或是理解影片內容時有所助益。



「猶大福音」這部影片在說什麼?


1970年代,在一次盜墓的活動中,一位埃及的農夫挖掘出了一疊蒲草紙,是以科普特文寫成的古代書籍,這本書籍幾經轉售和竊盜,最後流落到一古董商手上時,已因為保存不慎,而大部分都碎裂風化了。

在2006年,這份文件終於被幾位學者證實是真品,抄本來自於CE.280年左右(上下誤差50年),當中的文字被翻譯和解讀,而文獻也被認定是教父愛任紐(Irenaeus)所提到的《猶大福音》1,其內容大略是耶穌慫恿猶大出賣他,為的是讓耶穌藉由死亡脫離肉體,獲得新的生命。

藉由對早期基督教的傳教過程、《聖經》的成書史、福音書從口傳到書寫之間的演變,以及「諾斯底思想」的基督教的穿插介紹,讓人栩栩如生的看到《猶大福音》成書的背景,代表的時代意義,和他最後消失的原因。

影片中進而介紹《猶大福音》的內容,在《猶大福音》中,一反四福音的觀點,認為猶大並非出於利慾薰心才出賣了耶穌,相反的,猶大的行為是為了解放耶穌肉體中的靈魂,而使得神的救恩得以完成。

在影片的結尾,最後討論了《猶大福音》對基督教所帶來的影響,學者們對考古文獻的研究,僅僅能證明這個證據不是偽造的,但是對於書中內容的真假,卻端看個人的解讀而定,有些學者相信,早期基督教有許多福音書,而四福音只是因為比較容易被理解,所以被保存下來,但也有些學者認為,基督教的信仰只要有四福音就夠了,無需多耗費心神在其他福音書上。

《猶大福音》在說什麼?


雖然影片中對於《猶大福音》內容的真實性沒有下任何定論,但是從最初對《聖經》正典化的介紹,對歷史的模擬,到中間對猶大行為的辯護,以及最後技巧性的挑選對白內容,2都可以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暗示。

《猶大福音》之所以受到重視,不僅因為它是一本考古文獻,還因為當中的訊息挑戰了許多當今基督教的信仰。許多人會懷疑,這本書中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判斷何者為真之前,其實應該先了解《猶大福音》的成書背景,和它所試圖傳達的「諾斯底主義」。

在基督教早期,門徒靠著口耳相傳的方式宣傳耶穌基督的故事,這些口傳的故事流傳在不同地區,而後才漸漸被集結成書,成為我們今日所看到的福音書,但是因著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以及作者不同的目的,3使得福音書呈現不同的風貌。

雖然都被稱為「福音」,但是《猶大福音》和我們熟悉的《四福音》在內容和體裁上卻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因此除了國家地理頻道所提供的影片之外,讀者也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猶大福音》的英文譯本,4而不要只侷限於影片中的描述。

影片中所提到的「諾斯底主義」,是一個公元第二世紀以後流行於羅馬帝國境內的思想。

「諾斯底主義」相信人類生活的物質世界是一個邪惡的神所創造的,所有自以為在拜神的人都被他蒙蔽了,因為在這個神之上還有一個最高的神,唯有少數人可以透過屬靈的知識才能跳脫物質的限制,看穿騙局,回歸到最高的神那裡。5

由於「諾斯底主義」的流行,因此這時期許多基督徒也以類似的觀念來敘述耶穌的故事,6在具有「諾斯底主義」色彩的福音書中,7耶穌來世界上的目的不是在十字架上受難,而是傳播屬靈的知識,他常常向門徒講述不為這個世界所接受的秘密8(特別是特定的某一個門徒,如多馬、猶大或是抹大拉的馬利亞)。

《猶大福音》裡面的耶穌是一個有智慧和啟蒙的角色,他從門徒中挑選出最有慧根的猶大,教導他屬靈的知識,又顯現異象給他看,讓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就是協助耶穌脫離肉體的轄制。

但是除了這些影片中提及的場景以外,《猶大福音》中有一半的篇幅在介紹「諾斯底主義」的世界觀,比如有最高神、不同的世代、十二個創造天地的天使、十二啟蒙使者和五層天等等。9

《猶大福音》帶來哪些挑戰?


其實在《猶大福音》之前,就有許多《聖經》以外的經卷出土,類似《猶大福音》的故事對西方人而言其實也不是那麼陌生。10

《猶大福音》之所以受到重視,除了商業手法的渲染以外,也在於影片的呈現者國家地理頻道,是一個長期以來被公認為製作科學和人文知識相關影片的頻道,具有「科學證據」的挑戰對基督徒而言自然是更大的。

然而筆者認為,儘管影片中的描述手法略有瑕疵,「猶大福音」一片的價值和它對主內弟兄姊妹所帶來的挑戰並不會因此而有所減損,回應這些挑戰的知識也早就存在我們四周,他們並非高言大智或世俗小學,透過影片的刺激,這些知識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再次反省、確認和增進自己的信仰。

1.對早期基督教傳教史的再思考

《使徒行傳》中的保羅僅是基督教宣教史上的一部分,當時基督教以安提阿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擴散,包括埃及、阿拉伯、兩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等,都有基督徒的足跡。

進入不同地區的基督徒,會用不同地區的語言、文化來翻譯《聖經》,引用不同的思想來解釋基督教的信仰,因此呈現不同風貌的基督教,這當然也包括保羅和我們所熟悉的《聖經》本身,當中也有許多早期希臘羅馬、猶太教、兩河流域的文化和哲學觀念。

對這段歷史的認識,除了可以讓我們以更寬闊的視野來觀看基督教以外,還可以用不同角度來思考真耶穌教會的信仰。

2.聖經成書史與正典化

《聖經》可以說是初代教會眾多著作中被認為最能夠代表信仰的「文集」,今天我們手上的《聖經》,其實是數個世紀以來,透過歷代基督徒蒐集、篩選、校定、傳抄和翻譯,所累積而成的,它除了是神的話以外,也是歷代基督徒的見證,許多經卷往往是透過許多教父的判斷,教會傳統的印證,11在長久沿用被廣泛接受之後,才被公認為《聖經》的一部分,可以在公開場合給一般信徒閱讀。

12對《聖經》成書史和正典化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聖經》、理解《聖經》,也不必動輒將其他的旁經、偽經或《猶大福音》等視為魔鬼的產物。

3.聖經的文體與解經

從前面的早期基督教傳教史和《聖經》的成書史,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中不同的經卷往往有他的寫作背景和目的,如福音書中描述不同形象的基督,用不同的方法詮釋相同的比喻。

《聖經》不是一部編年史,也不僅是耶穌的生平傳記,在解讀聖經時,除了對字面意義的解釋以外,還可以考慮它的象徵、符號、文本的體裁、形式和成書的歷史文化脈絡,使用不同的解經方法,讓我們更親近《聖經》文本,看到真理更多樣的顯現方式。

4.對諾斯底主義的反省

「諾斯底主義」認為世界是邪惡的、物質是無用的,因此他們否定了基督徒需要參與世界的任何必要性,只強調信徒的靈修智慧,面對今日講求基督徒的社會關懷要有「成本效益」的時代,13把教會的教義當成唯一的福音,認為物質是等而下之的,只要慕道者有了「屬靈的智慧」、「永生的福分」就有了一切,這種反對物質和追求屬靈智慧的傾向,也可以說是「諾斯底主義」式的。

但是我們從《聖經》上可以看到,耶穌除了自己的靈修生活以外,也參與在人群中,祂教導、憐憫和關愛那些被社會大眾認為最卑賤最無用的人,祂帶來天國的福音,但從未吝於將神蹟給予需要的人,赦免不幸的人,甚至不求任何成本效益。14

「諾斯底主義」代表的是信徒對於靈肉二元論的偏激解釋,而《聖經》中耶穌的形象,挑戰著任何一個把物質世界當作邪惡敗壞不值得關心的人,也挑戰著只想要躲在閣樓裡自己靈修的基督徒。15

結論

在撰文期間,筆者參考許多基督徒對《猶大福音》的反應,也聽聞教會的信徒說這是「迷惑猶大的靈」的工作,當然,若我們以聖靈、邪靈二分法來判斷,世界上所有不是《聖經》的書籍都有可能是魔鬼誘惑下的產物,就如同筆者多年前聽到「所有的恐龍化石都是偽造的」的說法一樣,聽起來固然荒謬,但也可以理解,許多基督徒在無法負荷的時候,寧願選擇掩耳不聽的方式來堅持自己的信仰。

持守《聖經》的教導固然沒有不對,但就如同筆者前面所說,每個時代的基督徒都要面對時代的挑戰,初代的長執在艱難中草創教會,教導信徒要持守真理,也有其時空背景。

在這個世代,網路發達,資訊廣泛流通,人們的教育水平高,自主意識也高,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趨勢從各個方面挑戰著我們的信仰,但這種挑戰也不失為一種信仰的增進,透過挑戰,我們得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得以更深刻的認識自己的信仰。

筆者以為熟悉《聖經》、廣泛的閱讀和屬靈的判斷力,是面對這些挑戰的積極態度。面對《猶大福音》或是其他類似的經卷,既無需避之唯恐不及,也不用一概以邪靈、偽造視之,急於判斷或一口咬定它的故事是真的(或假的),反而忽略了他所帶來的豐富資源。對眾多資料謙虛與耐心的閱讀,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從對「諾斯底」的認識,更確認我們的信仰。

參考書目

聖經的翻譯與成書史
*Ackroyd,P.R.andC.F.Evan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ible(vol1-3).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Aland,Kurtand Barbara Aland,translated by Erro llF.Rhodes.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Michigan:Erdmans Publishing Co.,1989.
*Koester,Helmut.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vol1-2).Philadelphia:Fortress Press.,1982.

聖經典外文獻
*黃根春編輯,〈基督教典外文獻舊約篇vol1-6〉,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
*黃根春編輯,〈基督教典外文獻新約篇vol1-4〉,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
*黃錫木,《四福音與經外平行經文合參》,香港:國際聖經協會,2000。
*黃錫木,《基督教典外文獻概論》,香港:國際聖經協會,2000。
*黃錫木,《新約背景文獻選輯》,香港:國際聖經協會,2000。

諾斯底主義

*JamesM.Robinson,RichardSmith,《靈知派經書卷》上,香港:道風出版社,2000。
*JamesM.Robinson,RichardSmith,《靈知派經書卷》中,香港:道風出版社,2002。
*JamesM.Robinson,RichardSmith,《靈知派經書卷》下,香港:道風出版社,2004。
*Jonas,Hans著,張新樟譯,〈異鄉神的信息與基督教的開端〉,《諾斯底宗教》,香港:道風書社,2003。
*張新樟,《諾斯與拯救》,北京:三聯書店,2005。
*蔡彥仁,《天啟與救贖》,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

註:
1.Irenaeus, Against Heresies, 1:31:1-2.

2.比如說,在片尾最後的結論中,捍衛四福音地位的神學家僅有一位,不僅說話的態度傲慢,在用語上,和前面的學者比較起來都讓人覺得過於無知保守,且和前面充滿歷史證據與劇情的情節比較起來,也明顯缺乏說服力。

3.這些目的不一定是惡意的篡改,我們可以發現四福音中耶穌具有不同的形象(比如《馬太福音》中強調耶穌是「王」的角色),而耶穌的故事和他講述的比喻,也會按照作者的目的進行編排,其他福音書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

4.http://www9.nationalgeographic.com/lostgospel/_pdf/GospelofJudas.pdf

5.關於諾斯底主義進一步的介紹可以參考文末書目中的諾斯底主義一項。

6.這種行為不一定是惡意的或是沒有信心的,其實每個時代的基督徒都會使用他們認為最合理的方式來解釋信仰,比如說現代許多人會證明《聖經》符合科學,這種現象也可以在《聖經》中的其他經卷看到,比如《約翰福音》、《歌羅西書》、《希伯來書》等,都使用過希臘哲學來敘述基督教的信仰。

7.諾斯底並不是基督教底下的一個教派,它其實是一個廣泛流傳的思想,影響遍及基督教和羅馬帝國境內的其他宗教,除了影片中的《猶大福音》以外,其他諸如《真理福音》、《多馬福音》等等都是受到這種思想影響的福音書。

8.事實上,諾斯底主義常常使用「反派變好人」的方式來證明他們的靈智是真實的,以及它如何的難以理解。這種手法彷彿是保羅所說的:「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林前一21)」,不過若據此就判斷《猶大福音》的故事是假的,也過於武斷。筆者認為,判斷故事的真假是個神學命題,並非本文的目的,應該留待教會的長執傳道對歷史、文化和《聖經》脈絡的通盤考量之後給予判斷。

9.由此也可以看出,影片中聳動的故事只是一種刻意營造的宣傳手法,透過挑選和凸顯某些部分的內容來吸引觀眾。

10.比如電影「基督最後的誘惑」中就有類似的情節:耶穌請求猶大出賣祂。

11.在早期由於沒有任何錄影錄音設備,因此基督徒以教會領袖的口傳教導當作真理判準的原則,一本書或一個教導如果不符合當初使徒或傳道人的教導,他就會被判定是假的(可以參考《約翰壹書》二7、24),而一個人如果要證明自己所說的是真理,就要證明自己所講的是來自於哪個使徒或是使徒傳統(使徒的門徒或是使徒所差派的人等)。

12.換句話說,其實沒被收入《聖經》的部分,並不代表他們一定是偽造的或是錯誤的,有些只是被認為不適合一般信徒閱讀,或是作者不具使徒身分。

13.把社會公益當作積功德,希望將來能夠換取天堂的財富當然是最功利主義的說法,但除此之外,如「社會公益的目的是為了吸引慕道者來相信耶穌」、「花錢在社會公益上不如花在神身上」等說法,都把參與世界當成一種可以回收和衡量的投資,要求相對的報酬,這是筆者所謂的「成本效益」。關於社會關懷的詳細論述,可以參考《聖靈》月刊2003年7月號〈當苦難凝視人們的臉〉一文。

14.《聖經》中有許多例子,耶穌醫治了病人,但是並非每個被醫治的人都相信了耶穌,講道的人一般都會說這些人不懂得感恩,但是在聖經上,耶穌並沒有指責這些人,他甚至沒有收回已經給予的恩典,也沒有去計算他給予的恩典可以帶來多少相信他的人。

15.在《聖經》中,耶穌既不和政治結盟,也不和「反對政治」的人為伍,他身體力行批判社會的不公義,但不是用武力和敵人對抗,而是「愛」他的敵人,他要求人要嚴格遵守律法,甚至於心,但是卻不是法利賽人式的律法主義,他違反條文,但是他的行為卻成全了律法。神學家漢斯昆(Hans Kung)認為耶穌的形象對基督徒而言是一個「危險的記憶」,當基督徒以為自己已經守住了真理,耶穌總是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要求信徒在信仰上更精進。




作者: 迦太基人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0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